105年度全國技術士技能檢定 第一梯次報名14日截止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技能檢定中心主辦,105年度第1梯次全國技術士技能檢定,本(1)月5日至14日受理報名,民眾可就近至全家、萊爾富及OK便利商店等超商通路購買簡章;學科測試將於3月20日舉行。

第1梯次辦理檢定的職類包括冷凍空調、按摩、中餐烹調、美容、堆高機操作、保母人員、門市服務、就業服務、國貿業務及喪禮服務等57個職類,另全國技能檢定各梯次均受理甲、乙級「免試術科者」,報名參加學科測試。

105年度全國技術士技能檢定簡章下載

 

各梯次辦理職類及收費標準

105年度全國技術士技能檢定第一梯次1

105年度全國技術士技能檢定第一梯次2

105年度全國技術士技能檢定第一梯次3

105年度全國技術士技能檢定第二梯次1

105年度全國技術士技能檢定第二梯次2

105年度全國技術士技能檢定第二梯次3

105年度全國技術士技能檢定第三梯次1

105年度全國技術士技能檢定第三梯次2

105年度全國技術士技能檢定第三梯次3

105年度全國技術士技能檢定第三梯次4

105年度全國技術士技能檢定第三梯次5

 

卡在法令!台灣第一所 藍帶分校無法招生

 

作者:王一芝

攝影:遠見資料

2015年6月10日,高雄餐旅大學盛大舉辦藍帶廚藝卓越中心落成典禮。當天熱鬧非凡,盛況空前。除了高雄餐旅大學校長容繼業、法國藍帶國際學院總裁安德烈君度(André J. Cointreau),教育部、地方政府的官員和從法國藍帶學院畢業的台灣校友,幾乎全員到齊。原因很簡單,這是台灣第一所藍帶分校。

在全球餐飲界,很少有人不知道1895年成立於巴黎的藍帶國際學院(Le Cordon Bleu)。有人比喻它就像「餐飲界的哈佛大學」。

藍帶學院的授課老師,都來自米其林星級餐廳,或在重大廚藝比賽勝出的廚藝大師,許多從藍帶畢業的學生也都成為知名主廚,甚至是美食節目主持人或美食家等。

也因此,120年來,每年有超過兩萬個學生,爭先恐後擠進已在五大洲、共20個國家開設的50多所藍帶分校,想要跟大師們學廚藝。只要在藍帶學院拿到修業證書,那麼,無疑幫自己的職涯鍍金。

落成典禮結束後,高餐藍帶廚藝卓越中心首任總經理蘇國垚,領著一大票遠道而來的貴賓,參觀才剛完工、隱約還聞得到油漆味的新教室。

 

一班收16人,三個月18萬元

當時蘇國垚驕傲地說,未來將延聘兩位專長廚藝和烘焙的法國藍帶名廚來台,搭配多位各國籍老師,全程英文教學,一班只收16人。

他指著全新的五間國際標準烹飪教室說,不同於一般廚藝教室三至四位學生共用一個廚台,每位到高餐藍帶進修的學生,都能奢侈地擁有一個廚台,實作機會比別人多。

過去,台灣人若到法國藍帶學院進修,光生活費一年就得上百萬,但在高餐,一期三個月只要18萬起,費用省很多。因此吸引許多人打探消息,準備去報名。

「聽到藍帶來台開分校,突然覺得離夢想好近,」一位從接觸烘焙開始,就把到藍帶廚藝學院進修當作終極目標的網友說。

誰知道,原訂第一期於2015年秋季開班,預計招收64位學生,卻至今空蕩蕩。

眼看農曆春節即將到來,高餐藍帶卻始終只聽樓梯響,遲遲不見對外招生。上高餐藍帶官網,映入眼簾的仍是那排紅字,「目前課程尚待核准中,確切課程內容、費用和招生日期將再行公告。」

 

2012年簽約後難題重重

跟多年前世界麵包冠軍吳寶春無法報名國內EMBA班,逼得他只好到新加坡上EMBA一樣,問題卡在現行法令限制。

第一個限制是,外資無法在台灣設立分校。所以,高餐與藍帶學院合資成立公司,打算以補習班名義招生。

但另一個問題又來了,這一次,卻無論如何也過不了。

根據勞動部為了保障本國勞工就業權益,在「就業服務法」第46條第1項第4款明文規定,補習班聘外籍老師,只能教語文,不能教技藝。

但,要兩個巴黎來的米其林星級主廚,不教廚藝,改教法文,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但法令就像緊箍咒,身為藍帶學院靈魂的外籍老師拿不到工作簽證,根本開不了課,至今仍耗著。

就連高餐也沒想到,本是餐飲界期待的美事,自從2012年和藍帶簽約後,難題就一關一關接踵而來。

由於雙方各出資50%,但高餐必須配合「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找不到對外合作開辦事業的前例。再來,依「公司法」規定,公司股東必須具法人或自然人身分,可是高餐兩者都不是。

好在高餐從校務基金條例中找到解釋,讓高餐和藍帶的合作師出有名,讓藍帶先在台灣開辦公司,高餐再入股,這樣才解決問題。

 

立案規範,比照補習班辦理

另外,雙方協議,由藍帶負責軟體,像是廚藝課程和師資,高餐則統包硬體,例如行政、招生和場地,尤其是教室,必須符合藍帶需求。

對高餐來說,這又是一筆龐大支出。正好當時從教育部「雙星計畫」和「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爭取到了1億,就像一場即時雨,才能讓工程動工。

歷經兩年,好不容易竣工,但是沒想到落成典禮後,團隊才獲知,新建築雖然適用於學校,卻不符合補習班規定,因為政府對補習班的規範比照八大行業,比學校嚴格好幾倍。

沒有第二條路,只有再次動工修改。先是排風,再隔間,還要申請和高餐不同的門牌號碼,因為補習班無法和他人共用門牌。依照規定,必須讓消防局、建築師公會及建管單位勘驗完畢,取得使用執照之後,才能向地方教育局申請補習班立案。

「高餐藍帶無法如期對外招生,主要卡在尚未取得使用執照,」教育部技職司專門委員張嘉育說。

接受《遠見雜誌》採訪前,她特別去電高餐藍帶了解進度,目前消防局、建築師公會已驗收完畢,只剩下建管單位,順利的話,2016年初就可以取得使用執照,再拿使用執照向地方教育局提出申請立案,「由於教育局還得安排現場會勘場地、設備等,又卡了一個農曆年,應該要到2月底才能拿到立案證書,」曾在高雄市教育局服務的張嘉育對流程十分清楚。

 

有外籍管理職,也不能對外開班

但是,繼續詢問張嘉育,就算拿到了補習班的立案證書,那兩位2015年2月就已經飛抵台灣到任的巴黎藍帶外籍老師,還是不能合法在台灣合法開班教授廚藝啊?

「沒有那麼難啦,」張嘉育強調,「就業服務法」第46條第1項第11款也有明定,如果因工作性質特殊,對公共建設或社會經濟有助益,國內缺乏這種人才,經中央主管機關專案核定,就可以放行。

她信心滿滿地說,只要高餐藍帶順利拿到補習班立案證書,教育部便可立即協助突破法令,「還滿樂觀期待的。」

但是,相對於教育部,高餐藍帶團隊卻不敢樂觀。因為他們早已私下請教過勞動部,得到的答案是「第11款並不適用」。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主任邱月雲指出,不適用於高餐藍帶的原因是,他們聘雇的外籍師資屬於白領階級,只能適用於第46條第1到7款,第8款以後的法規是針對藍領工作制定。

她進一步說明,除了技術性聘雇,身為外商投資的高餐藍帶,也可以向勞動部申請外籍經理人聘雇。高餐藍帶也早在2015年4月遞交申請,成功取得一個外籍管理職名額。不過有但書,這個人可以對內進行教育訓練,「但絕對不能對外開班授課,」邱月雲申明。

不用等教育部去函勞動部,她這番話似乎已提前宣判破局。

 

若是推廣中心,就能聘外師

很多人不解,國內不管公私立大學都聘任不少外籍教師,為什麼高餐藍帶就是沒辦法?關鍵就出在高餐藍帶不是學校,而是補習班。

教育部技職司專門委員張嘉育也說,如果當初高餐是以推廣中心的模式,開設藍帶廚藝課程,事情就不至於這麼複雜。

因為根據「就業服務法」第46條第3款第1目,公立或經立案的私立大專以上學校,都可以聘任外國教師,本來就有法源依據。

那麼,當初高餐為何不這樣做呢?據了解,是法國藍帶不肯。原因很簡單,一旦採用推廣教育制度,就代表由高餐主導,藍帶所有的教材及教學方法,都要先經過學校核定,最重要的是,招生收入都歸屬學校,屆時拆帳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錢一旦進入學校,就拿不出來,因為學校沒有理由把收入白白送給別人,」一位熟知內情的人士分析,合資設公司對雙方才有保障。

看起來,目前高餐藍帶唯一的解套方式,只能期待「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順利通過。通過後,外國大學就可以來台設立分校、獨立學院,或和國內學校合作辦學,課程和師資都更有彈性,還能夠授予學位,而不只是學分,高餐藍帶目前面臨的所有困境,統統可以迎刃而解,甚至還能一併解決陸生和外籍生來台就學的問題。

 

一等再等,1000萬資金將罄

高雄餐旅大學校長容繼業期望,高餐藍帶不僅招收台灣學生,也將招收全亞洲懷抱「藍帶夢」的學生,不但成為亞洲餐飲人才的搖籃,還能幫台灣賺進大筆外匯。但是,「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要等到哪一年才會通過啊?

日子一天天過去,高餐藍帶廚藝卓越中心最初投資的1000萬,也快要用罄。每個月光人事費用就將近100萬,資金壓力逼得蘇國垚不得不在2015年8月向巴黎藍帶再度開口要求增資。

還好,2015年11月的董事會,高餐和藍帶雙方已成協議再增資,但能不能撐到「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通過,誰都不敢保證。

12月初,法國藍帶國際總裁飛抵高雄開董事會那一天,教育部長吳思華剛好到高雄參訪幾個技職學校,順道造訪高餐藍帶。

法國藍帶國際學院總裁安德烈君度親自為吳思華和教育部官員導覽,感慨於教室內高檔新穎的設備,卻空蕩蕩看不到一個學生,忍不住向吳思華請託,希望他協助解決。據在場人士表示,當時吳思華部長只是笑笑,顯然連他也束手無策。

近幾年,教育部不斷鼓勵國內學校與國際接軌,不管是交換學生,或海外短期進修,目的不外乎擴展學生的國際視野,現在外籍老師送上門來,學生不必遠渡重洋,卻卡在法令限制而開不了課,這豈不是貽笑大方,成為國際笑柄?

 

【高餐藍帶 廚藝卓越中心】

股東: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負責硬體)、 法國藍帶國際學院(負責軟體)

資本額:1000萬(高餐50%、法國藍帶國際學院50%)

時程:2012年簽約、2013年動工興建、2015年6月完工

建築物:五間國際標準廚房烹飪教室、三間一般教室、兩間示範教室、一間書店、咖啡廳、物流室和更衣室

學費:九個月75萬元

課程:兩位法國藍帶名廚全英文授課、小班制 (一班16人)、將巴黎藍帶學院課程原汁原味搬來台灣

總經理:蘇國垚

招生時間:確切時間尚未對外公布

 

圖片來源:遠見雜誌

本文轉載自合作媒體:《遠見雜誌》,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弘光科大餐旅系與業界合作 名廚傳授廚藝精髓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弘光科大餐旅管理系透過前台北W飯店行政總主廚、現任美籍教授麥高樂牽線,與台灣頂級安琪餐飲集團(Angie’s F&B Group) 簽定「合作交流協議書」 ,師承米其林名廚的集團總監杜喬治(Giorgio Pappalardo)這星期開始到到校協同教學,當場示範拿手經典菜義式櫛瓜燉飯,麥高樂則製作綜合鮮莓佐沙巴翁醬甜點,兩位名廚的精湛手藝令學生大開眼界。

餐旅系系主任俞克元表示,為與國際接軌加速廚藝國際化,除學生海外實習、邀請海外名廚來台短期授課、聘請專任外籍老師之外,和台灣國際性餐廳合作協同教學、實習,更可縮短產學落差,因而積極透過系上美籍教授麥高樂(Martin Nail Macleod)牽線,與台灣國際性餐廳合作,安琪餐飲集團為第一個合作的餐廳,未來將陸續與其他國際型餐廳交流與合作。

杜喬治來自於義大利北部的Lombadia,14歲就開始在家族餐廳展開廚師生涯,18歲前往瑞士餐飲管理學校接受嚴格的傳統料理訓練,之後在米其林名廚艾倫.杜卡斯(Alain Ducasse,出生於法國西南部的名廚,所開設的3間餐廳皆獲得「米其林指南」評為三顆星,而被稱為「九星名廚」)身旁學藝多年,增進深厚的烹飪技術,接著連續十年在凱悅酒店集團旗下飯店服務,足跡遍及亞洲各大城市。

「如果我決定了一個目標,一定會不辭艱難地完成它,事情要做得好,需要非常深厚的基本功」,杜喬治示範經典拿手菜時強調,義式食物的精髓之一在於醬汁,在學習之初,他得耐著性子在廚房裡待上數個月,每天學習如何煮好一種醬汁,在協同教學上,也會秉持這種精神指導弘光科大的學生。

 

從打雜小弟到BMW最優秀培訓師 莊益來:掙到了這口氣,我才回去

掙到了這口氣,我才回去

我國中時候不喜歡唸書,成績在班上總是倒數第一名,我媽媽是單親媽媽,從小也不知道怎麼教我,只能放任我,聯絡簿的簽名我就自己簽,她叫我不要做壞事就好。當時,我滿腦子只想賺錢,因為家裡很窮,我每天都在想如何讓家裡生活好過一點。

國二時,有位老師問我要不要去上技藝班,每個禮拜學校會安排兩天到高職去學技藝。我們都有個印象,技藝班就是放牛班的意思,是一群不會念書的小孩在讀的,因此,我一聽到技藝班,就當場回絕了。結果,老師跟我說:「你現在跟放牛班有什麼兩樣,你就最後一名啊。」我想想也是,但雖然如此,也沒必要再去冠上一個放牛班的標籤,所以還是很抗拒。

最後,還是老師的一段話說動了我,他說:「你學這個技術可以賺錢,你既然不喜歡讀書,畢業就要去工作,何不現在就準備好,將來會比人家有更多的技能和機會。」我想他說得有道理,於是就自動進技藝班了。

後來,我們技藝班上的同學,有好幾個都自己創業當老闆,有開餐飲的、有開摩托車店開到自己有廠房的,很多人都混得很好。

我們這幫人都不念書,當年大家說最笨的就是這幾個,但你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很多人都是因為家庭環境關係,不那麼被關心,也沒有人來告訴我們讀書能做什麼,所以才找不到方向。我們並不是笨,只是沒有啟發。

我上技藝班時選了汽車修護專業,後來參加汽車修護比賽進入前十名,保送進三重商工的鈑金科。其實,我原本喜歡的專業是餐飲,但餐飲科的學費比較高,我家裡拿不出那個錢來,所以轉而考量畢業後能最快賺到錢,薪水最高的職類,那就是鈑金科了。

錢要賺,但也要有尊嚴

我對鈑金一開始很排斥,也沒有那麼喜歡汽車,但賺錢比較重要。我不怕吃苦,只要有人教我,能學會,我都願意學。

高中時我就考了八張證照,有焊接公司願意以三萬九千元的起薪聘用我,但我沒去,選擇在家裡餐廳幫忙做事。我每天早上工作,下午在學校接受鈑金選手的訓練,晚上上課。後來,學校派我去參加全國鈑金競賽,我原本想拿個獎牌回來就好了,沒想到,比賽那一天卻成為改變我一輩子的一天。

我比的項目是一般鈑金,比賽位置就在汽車鈑金類組的隔壁,所以一直看得到汽車鈑金組的狀況。汽車鈑金有一組競賽隊伍,包辦了第一到第六名,它就是廖文豊老師帶的臺北市職訓中心團隊。

我看到他們的選手個個訓練有素,隊友之間的感情很好、很團結,內心覺得非常羨慕,原來學技術可以學得這麼開心,像一家人一樣。突然之間,我有個強烈的感覺,我真的只要賺錢就好了嗎?我認為,錢要賺,但也要穿得乾淨、要有尊嚴。看到廖老師的團隊這樣,我就問我的老師,那位汽車鈑金的老師是誰,我可不可以也跟著他學。

很巧的,廖老師就是我指導老師的學長,於是,老師介紹我們認識,廖老師告訴我:「你來找我,我一年就讓你拿全國金牌。」那時,我已經不去想眼前要賺多少錢了,我更想要賺錢的同時還能受人家尊重,於是,我不顧家人的反對,就到臺北市職訓中心去找廖老師了。

二00五年,我終於拿下了汽車鈑金全國冠軍,只是因為超齡三個月,所以沒辦法去比國際賽(國際賽規定選手年齡要小於二十二歲)。不過,不能參加國際賽我也不覺得遺憾,我本來就不是為了比賽來學汽車鈑金的。

當時,我已經在讀光武技術學院,因為要報答老師的恩情,就在職訓中心多留了一年,幫他帶選手。那個時候,小馬(註:馬祥原)已經拿到世界金牌了,偶爾會回職訓中心。一開始,我對他的印象並不好。

去上海是苦難的開始

小馬回來時,學弟都很歡迎,很多人會跑去幫他洗車,還叫我一起去。我當時以為這是小馬的意思,就覺得這種會擺架子的學長有什麼好尊敬的。後來我才知道,是那些學弟要巴結他,並不是小馬的意思,再加上小馬會在現場幫忙做,幫忙教,態度也很好,我對他的印象就改觀了。

大二上學期時,小馬和廖老師問我要不要一起去大陸,我想,去就去啊,反正念書對我來說好像也沒有任何幫助,於是,我跑到學校辦了休學,直接去當兵,退伍後就和小馬跟著廖老師到上海和業公司。

到了上海,我的苦難就開始了。

我不會打字,不會電腦,英文基本上聽不懂,沒上過講台,也不是什麼好大學畢業的學生,各方面都說服不了別人我可以當講師。當時,公司的老闆只想要小馬,根本不想留我,所以給我很低的薪水,一個月才四千塊人民幣,他想讓我知難而退。

其實,我到上海沒多久,也想回台灣了。我想,我在這裡不知道能做什麼,只是拖累大家,回台灣一個月賺五六萬塊不是問題,不用在這裡屈就。況且,我騙家人說我在這邊賺很多錢,因此每個月還得跟人借錢寄回家,日子過得很苦悶。

然而,每當我想打退堂鼓時,就想起小馬告訴我的一件事。

廖老師帶我來的那天,親自在辦公室裡面,用他的名譽向老闆擔保我是個人才。可是,廖老師完全沒有跟我說這件事,甚至,他要回台灣的前天晚上,我跟他睡同一個房間,他還安慰我:「你還不知道你的價值在哪裡,你只要堅持做就對了,但如果真的覺得不行了就回來,老師會幫你安排工作。」

他怎麼可以這樣?白天用自己的名譽擔保我沒有問題,晚上卻提都不提,還安慰我,讓我安心。如果老師今天跟我說他已經向老闆保證了,所以我一定要留下來,那我肯定掉頭就回台灣,因為他想到的是他自己,但他不是。老師保護我成這個樣子,我怎麼可以辜負他?我告訴自己,絕對不能回去,等掙到了這口氣,我再回去。

當選寶馬最優秀培訓師,就此翻身

我硬著頭皮留了下來,老闆叫我打雜我就打雜,叫我掃地我就掃地,要我當助理我就當助理。大陸的培訓師瞧不起我,還會出言侮辱我,他在給學生上課時就說:「你們看,這是台灣來的全國冠軍,現在是我的助理,在這邊幫忙掃地。」或是說:「金牌,連電腦都不會」,他天天這樣。

大陸培訓師嘲諷我也就算了,就連台灣來的人也瞧不起我。當時,公司有一位台灣來的部門經理,一開始就認為我能力不足,沒有培養價值,反對我加入,對我講話也都語帶諷刺。因為我跟他住同一個地方,每天早上我會去叫他起床上班,幫他拿電腦包。我心裡很不舒服,但是我忍,咬著牙做這些事。

沒多久,我媽媽因為癌症,在手術臺上動了二十七個小時的手術卻沒告訴我,後來我知道時,老闆問我要不要回台灣,順便把薪水算給我,意思是趁這個機會讓我走。然而,我什麼都還沒做到,回去也幫不上什麼忙,我就說我不回去,要留下來繼續做。

白天上班的生活過得很痛苦,沒人理我,小馬到上海三天就被拉去北京,也幫不了我,但沒關係,我自己想辦法。晚上回到宿舍,我認真看培訓的資料,然後自己練習講課,並且把它錄下來反覆播放,看看哪裡講得不好。另外,我也偷偷觀察別的講師如何在臺上教課,好的地方就學起來,試著自己講講看。

終於,機會來了。寶馬(BMW)要求我們公司去考核他們另一家培訓廠商的培訓師。考核需要評分表,因為我是比賽出身的選手,比賽項目怎麼列評分表我很清楚。原本負責的大陸老師不願面對與擔當責任,就把這項工作推給我,要我把整份表做好去進行考核。

考核結果,我把他們其中兩位老師的成績打不合格,還有一位很自負的瑞典老外也被我扣了很多分。這位瑞典老外很不服氣,就想要來挑戰我們公司的培訓師,那時,我自告奮勇要接受他們的挑戰,但老闆不相信我,我就跟老闆說:「你讓我比,比輸了,這份工作我不要了,這三個月的薪水我也不要了。」於是,老闆才勉強同意讓我上場。

比完之後,寶馬的培訓負責人對我的技術大表贊同,英文我不懂,但我聽得懂一句「only trainer」,翻譯告訴我,他的意思是「他只認同我這一位培訓師」。

從那之後,老闆開始讓我上臺教課。我上課時不講投影片,而是直接拉學員到現場實做,所有的流程、步驟,沒有人比我更清楚,而各方面的手法、技巧,也是當時當地的培訓師都做不到的。

上課不到半年,寶馬做了全國經銷商的調查,票選最優秀的培訓師,結果我竟然當選了。從那一天開始,再沒有人敢看不起我,老闆也幫我加了薪。那時,我才深深體會到,老師當時告訴我的那句話「你還不知道你的價值在哪裡」是什麼意思了。我想,我應該算是翻身了,這口氣我是掙到了。

 

 

《0.1釐米的專注》馬祥原的世界冠軍之路

2016.1.24 馬祥原X上銀科技 總經理蔡惠卿 對談!
http://topic.cheers.com.tw/issue/2015/focus/

圖片來源:flickr@dave.see

技能競賽提名規則未定 各單位名額提高至4個以上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日前《技職教育3.0》報導,技能競賽分區賽提名規則擬更改,未來擁有學籍學生不得藉由其他單位代為提名,引發部分學校反彈,認為自家選手機會因此受限,今日技能檢定中心回應,規則更動以擴大競賽參與方向為原則,並調高各單位名額上限。

技能檢定中心解釋,因行政程序,目前提名規則修改尚未決議出,但秉持擴大競賽參與原則,確定將提高各單位提名名額上限,由過去3個提升到4個以上。

過去學校在各職種比賽最多報名3個(組)名額,若希望同校選手分散在北中南三區報名,避免「自己人打自己人」,提升選手晉級決賽機會,通常會請跨區的職訓單位代為提名,或讓學生具有勞保身分,請企業提名,但這樣往往會發生一件「尷尬」的事,決賽前5名幾乎由同間技能強勢的學校包辦。為了避免此現象,勞動力發展署技能檢定中心擬出新的提名規則草案,未來只要具有學生身分,不得透過其他單位代為提名。

 

提名規則更改 技能選手:核心問題是培育環境封閉

大湖農工教師,同時也是第43屆國際技能競賽機器人教練的吳世興表示抗議,他說,今年打算擴大訓練規模,讓校內更多學生投入技能競賽,但競賽改成不能跨區報名,是在打壓積極訓練選手的學校及教練。

第43屆國際技能競賽資訊技術國手黃正昕,一路經歷分區賽、全國決賽,到代表台灣出征,他認為,根本的培訓環境就出現怪異現象,在台灣很多技術都是各校封閉不外傳,因此國內選手實力落差很大,所以若不能跨區比賽,將減少競爭力高的選手機會。

黃正昕強調,根本問題是國內選手培育環境封閉,促使技能交流不足,提名規則更改與否並非核心重點。黃正昕還說,有些選手為追逐技優推甄與保送的升學機會而比賽,這心態很不健康。

技能檢定中心坦承,近期有接到抗議提名規則修改聲音,但技能檢定中心強調,也有不少聲音支持提名規則修改,避免它區選手跨區擠壓競賽機會。

第43屆國際技能競賽資訊與網路技術國手朱培華認為,過去因為學校只能派3個名額,經常跨區提名,結果派出比他校更多位選手參賽,對於競賽並不公平。

 

名額上限增加 競賽崗位恐不足

國際技能競賽資訊與網路技術國際裁判楊瑾瑜表示,過去選手都有報名超量問題,若競賽設備不夠,會透過額外「淘汰賽」先刷掉一些人,對選手並不公平,因為選手練了一兩年,還沒競賽就被額外淘汰賽刷掉,其實很冤。而楊瑾瑜也認同讓整體制度更公平的作法。

技能檢定中心回應,提高名額上限會讓成本倍增,但勞動部正積極研擬克服方案中。技能檢定中心表示,雖然每個職種狀況不一,但盡量避免執行淘汰賽,而是透過拉長分區賽辦理期間,讓各選手參與競賽。

 

技能檢定中心表示,第46屆全國技能競賽簡章將於1月上旬公告。

 

圖片來源:Nichelle@flickr

 

競賽提名規則爭議 更應檢討臺灣技能選手培育環境

 

文/黃偉翔

日前我報導了一則「技能競賽擬更改規則 未來選手不得跨區提名」,爆出勞動力發展署擬的新草案,全國技能競賽提名規則將更改,未來擁有學籍學生不得藉由其他單位代提名。此報導引發許多技職與職業訓練圈內人士撻伐,認為不應為了齊頭式平等而縮限技能選手參與機會,而勞發署科長魏世鑫的「為了讓競賽更公平」解釋,似乎完全無法說服大眾。

一個提名規則修改有這麼嚴重嗎?或許必須先花點篇幅介紹一下「技能競賽」,大家就可理解其爭議點。

 

技能競賽精神:鼓勵更多人參與技術交流

技能競賽有他獨特的起源。大約距今69年前,西班牙需要大量技術人員。當時西班牙青年組織(Spanish Youth Organization)主席Mr José Antonio ElolaOlaso有個想法,他認為,應該說服所有家長、老師、雇主,甚至是學生們「一個有效的職業訓練制度將影響著西班牙的未來。」

為了進一步驗證此想法,Olaso找來了當時數名不同領域的人士進一步發想。最終,他們想出了一個方法,「透過技能競賽呈現技藝精神,除了年輕人的競爭心態將被喚醒,社會大眾更會討論比賽過程與結果,遊客們也能看到各行各業的技術。」

history of worldskills

隨著年輕的德國和瑞士工人的參與競賽,西班牙組織結識了雙系統,在這兩個國家成功運行的職業訓練模式。(圖/WorldSkills官網

 

從結果來說,這樣的「異想天開」被證明是一個巨大的成功,逐漸激起了人們對技術的重視。而此競賽,演變成現今有職業訓練界奧林匹克稱號的「國際技能競賽(WorldSkills Competitions)」。此競賽每兩年舉辦一次,目前會員國有72個國家,競賽職類共50種,是所有技能選手的最高競賽殿堂!

所以,國際技能競賽最終目標,「是透過競賽過程培養社會職業榮譽感,促進社會大眾重視技術訓練,與提升專業技術人員社會地位,鼓勵更多人參與技術交流。」國際技能競賽副會長林三貴曾對我說,透過競賽來激發輕人對學習技能的興趣,進而展開探索及學習,藉由競賽來肯定自我。

history of worldskills

來自台灣的林三貴(左二),目前擔任國際技能競賽組織(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副會長。(圖/WorldSkills官網

 

那麼,我們如何選出代表台灣參加國際技能競賽的各職種選手呢?答案就是,國內舉辦的「全國技能競賽」。

全國技能競賽分區賽分為北、中、南區,各區前5名可進入全國決賽,決賽前三名可獲頒金銀銅牌獎,每年辦理一次,年齡限制為21歲,團體競賽職類則是24歲;而國際技能競賽再從決賽「總積分」前三名者進入「國手選拔賽」,再透過選拔賽選出一名正式國手,每兩年選一次,選拔該年稱為「國手年」。(避免混淆,此處教育部辦理的技藝競賽先不提)

技能競賽國手選拔賽規則細節

所有過去全國技能競賽前三名者,如果想爭奪國手選拔機會,可以在國手年跳過分區賽,直接參與全國決賽,但這些人並不列入該年的金銀銅牌名次,而最終全體選手的總積分前三名可進入國手選拔賽,再從中選出該屆國際技能競賽台灣代表國手。(圖/王尹伶設計)

 

全國技能競賽的客觀條件限制

在台灣,參加技能競賽選手大多來自高職(十二年國教後的技術型高中)學生,但由於台灣技職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且普遍不足,導致每間高職強弱項不同,參與技術訓練的熱衷度也不同,學校間師資設備等資源狀況也不同。

在這樣客觀條件限制下,想參加技能競賽的師生,通常會試著與政府的職訓中心或私人企業合作,一起訓練選手,模式通常是職訓中心負責訓練,或職訓中心負責出訓練經費,也有職訓中心純粹掛名,而各區職訓中心強弱項、師資設備也不同,文化也不同……

在學校端,通常會希望與訓練該職類較優秀的職訓中心合作,而部分職訓中心也希望與特定職類較頂尖的學校合作,或說希望把經費投入在更值得投入的選手身上。

因為上述學校與職訓間資源不均衡的客觀條件限制,合作模式,跨區合作情形就顯得常見,甚至多年培養了某種情感。

 

為何修改提名規則會引發撻伐?

分區賽分為北、中、南三區,各區每間學校、職訓單位、企業等具有提名資格的法人單位,都最多只能提名3人(組)參賽。按照常理說,每間學校的選手都應該在各自區域競賽,但由於每間學校各科資源、參與熱衷度極度不同,導致許多「不得已現象」。

假設A學校對某職類競賽參與熱衷度很低,平時都沒在訓練,3個(組)名額可能還嫌太多,而B學校對技能訓練很熱衷,甚至一次就訓練超過3名(組)選手,多則雙位數,所以可能發生同一職類,B校排名第4的選手,有能力勝過A校排名第1的選手。如果A、B校分區,那也罷,但若不同分區呢?

對於B校,通常會希望所有選手都能參賽,爭取晉級決賽機會,除了原分區的3個(組)提名,也會透過別區職訓單位或企業代為提名,所以會有一個情況發生,明明B校在中區,結果北區與南區都有該校選手出沒,甚至更極端狀況是,北、中、南區分區賽前5名都由同校包辦,全國決賽時就是另場「校內生死鬥」。

所以派選手跨區參賽,會擠壓到該區原本競賽生態。

另外,由於各校與合作單位的過去合作歷史皆不同,導致某些學校與職訓單位已是固定聯手狀況,資源較多,而某些弱勢學校難以找到合作單位,資源較少。

很混亂吧!更不用說競賽結果能當作學生升學加分的影響,每間學校目標不同,有的只要讓學生透過競賽升學保送,有的希望學生能從國手選拔賽中勝出。

臺北科大阮培皓專注於訓練時的神情技能競賽

第43屆國際技能競賽冷凍空調職類金牌阮陪浩。(圖/黃偉翔攝影)

 

對於這樣的狀況,雖然偶有學校抗議競賽不公平,但過去總是維持著這種「詭異平衡」,而大多競賽圈人士認為,目前的跨區提名狀況,能夠促使更多同校技術強勢的選手參賽;進一步想,若某分區某職類很冷門,參賽人數很少,若不能跨區參賽,通常會因為人數過少,無法舉辦競賽,珠寶金銀細工職類就是個例子。

為了導正以往競賽跨區混亂狀況,技能強勢學校擠壓別區的競賽生態,日前勞發署擬了新的競賽草案,未來只要具有學生身分,不得透過其他單位代為提名,意思就是,「學校選手不得跨區參賽」。

以目前提名狀況的「詭異平衡」,修改提名規則當然引發多數人的撻伐!以獨立媒體《技職教育3.0》讀者反應來看,大多數圈內人認為,「這次修改沒有太大好處,不應為了齊頭式平等而縮限技能選手參與機會,只是扼殺更多技術優秀的選手」。

國際技能競賽 進場 鼓舞 歡呼

第43屆國際技能競賽台灣代表團,在巴西聖保羅競賽會場進場畫面。(圖/林三貴攝影)

 

到底有沒有修改提名規則的必要?

我個人認為,有修改的必要,但在政府未能解決上述問題前,非常不適合。

我們更應該檢討的,是台灣整體技職與職業訓練的選手培育制度、資源分配、跨部會合作狀況,甚至國手競賽歸國的後續培育環境都需要全面檢討,而並非單就分區賽名額、是否跨區來爭論,因為這件事的本質是「各校與職訓單位的資源不均等所致」。

技能競賽應該回歸本質,就是鼓勵更多人參與,而不是某校獨大;應該是透過競賽,讓整體參與技術的狀況提升,而非「拔尖」。

第43屆國際技能競賽 汽車技術 曾品浩 銅牌

第43屆國際技能競賽汽車技術職類銅牌曾品浩。(圖/林謙育攝影)

 

以台灣在國際技能競賽狀況,本屆5金、7銀、5銅、19優勝,總得獎數世界排名第三,雖然帳面成績很好,坦白說,台灣僅是前端一小群人在練;在他國,雖然不一定有技藝超群的好成績,但國家人民投入技術熱衷度,尊敬的氛圍狀況,相對於台灣卻是平均、整體上的好。

這才是競賽最終目標,也是台灣技職與職業訓練圈共同努力的目標。

國際技能競賽 回國團照

第43屆全國技能競賽台灣代表團賽後歸國。(圖/技職教育3.0)

 

原文刊載於獨立評論@天下,經原作者授權刊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一萬小時的淬鍊 馬祥原:傳奇就是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改變命運的一天

這一天,
我舉著國旗,站在最前面,領著隊伍進場。
那是我目前為止最感榮耀的時刻。

 

二○○一年九月,在韓國的漢城(現今的首爾),我的人生從此有了重大改變。

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國際技能競賽」在漢城舉行,我代表臺灣參加第三十六屆「汽車板金」組競賽。在歷經四天、總計二十二小時的賽程後,成績揭曉,隨著大會公布第三名、第二名的名字都沒有我,氣氛變得愈來愈緊張,希望卻也漸漸升了上來。最後,第一名得主公布──馬祥原。那一剎那,興奮、感動、驕傲,所有情緒湧了上來,我拿起國旗在場內揮舞,內心激動不已。我終於可以為臺灣爭光露臉,也贏得了自己的第一面世界金牌。

沒有料到,更激動的時刻還在後面。在所有組別頒獎完,接著頒發「國家最佳選手」時,我再次聽到自己的名字,拿到了第二面金牌。在心情激盪起伏的情況下,我成了臺灣有史以來第一位在「國際技能競賽」中獲得雙面金牌的選手。幸運之神實在太眷顧我了。

那一屆,臺灣總共有三十六個職類的選手參加國際賽,包括汽車板金、電腦繪圖、模具、美髮、烘焙等,每一位都是經過全國比賽取得冠軍後,才有資格代表臺灣參賽。

一生中最榮耀的時刻

選手團出發時,照慣例是由最人高馬大的那位選手負責扛國旗,不過,等到比賽完回到臺灣,國旗變成由我來扛了。這也是歷年來的規矩,由比賽成績最出色的選手來扛國旗。

我還記得,從韓國回來,一下飛機,我們就直接被帶往臺北市信義路的空軍官兵活動中心,接受國家表揚。那一天,我舉著國旗,站在最前面,領著隊伍進場,覺得非常光榮。那是我目前為止,一生中最感到榮耀的時刻。為了練習汽車板金,我流過血,流過汗,也流過淚,但就在那一刻,一切都值得了。

那一年,我二十歲,而在這之前,我不過就是大家眼中的「放牛班囝仔」。

世界冠軍,然後呢?

在韓國漢城奪得世界冠軍金牌後,長期以來埋藏在我心頭的壓力,終於獲得了抒解。而從進到臺灣國門那一刻起,我就強烈感受到,得獎對一位選手而言,是多麼意義非凡的一件事,得不得獎,待遇差很多。

我還記得,那天下飛機後,我們就直接被帶往臺北市信義路的空軍官兵活動中心,接受國家表揚。依照慣例,技能競賽選手團出發時,一定都會由最人高馬大的選手負責扛國旗,但回來之後,國旗變成由我來扛了,因為我是全隊戰果最輝煌的那一個。

我舉著國旗,走在最前面,帶領隊伍進場。那一刻,真的覺得非常榮耀,有股強烈的光榮感。接下來,我開始體會到雙金得主所造成的一些小小轟動。

在家鄉大宴賓客,遊街慶祝

在職訓中心,我的名聲突然響亮起來,很多學弟開始以我為榜樣,看到我也很尊敬。再來是業界,在這一行裡,你是金牌選手出身,行內人就會比較認同,認識你的人也多了起來。接著,就是我的家鄉苗栗後龍了。

以前,我的成績一直很糟,讀的也是很普通的職業學校,完全不是出色的學生。但現在,我揹著一個世界冠軍的頭銜,而且還是臺灣雙金牌得主,在地方上造成了一股旋風。

我爸爸開心之餘,大擺宴席,在家裡席開二十桌,把親朋好友、厝邊頭尾統統找來慶祝,還請電子花車來唱歌、表演,非常熱鬧。那天晚上,鍾主任也當著我爸媽的面,認了我當乾兒子。

此外,請客的當天早上,我的母校育民工家還幫我辦了遊街活動。他們租了三輛選舉宣傳用的吉普車,沿街廣播、放鞭炮,一路從苗栗、後龍開回我家。

我肩上掛著勞工局做的汽車板金世界金牌綵帶,站在吉普車上,向路過的民眾和居民揮手致意。大家統統跑出來看,騎摩托車的人也停下來看,整個場面熱鬧得好像在謝票,又好像在娶某。我雖然很開心,但其實也覺得蠻尷尬的。

後來,我也被安排去面見陳水扁總統,由政府官員向他介紹我的來歷和成就。

總之,比賽完回臺灣後,到處見人,到處請客,熱鬧了好一陣子。不過,熱鬧過後,現實的問題就跟著來了。

頹廢、空轉的一年

那一年,我才20歲,沒有過任何正式的工作經驗,為了練習國際賽,我在職訓中心已多留了一年,比賽結束,階段性任務達成,應該要正式離開中心,到外面找工作。

除了找工作外,我還有另一條路,就是上大學。根據國家的規定,參加國際賽的得牌選手,有資格保送上大學,尤其我是金牌選手,上第一志願不會有問題。

老實說,當時我對繼續唸書的興趣實在不大,只想趕快出社會,直接工作,但很多長輩都灌輸我一個觀念:「你技術到達一個階段了,為什麼不補足學業這一塊?」我想想也覺得有道理,因此,就決定繼續往上念。

只是,我比完賽回來已經九月,所有學校都開學了,只能等到下一個學年度才能入學。在這之前,突然多出一年的空檔,如果去公司工作,隔年就要離職,感覺很奇怪,一時之間,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還好,職訓中心提供了一個技工職缺,每個月大約有兩萬多元的薪水,因此,我又在職訓中心留了下來,負責擔任汽車板金的助教。但沒想到,在職訓中心多待的這一年,我變得很頹廢。

事後回想,可能是之前繃得太緊了,突然間壓力解除,反而對什麼都提不起勁,什麼事都不想做。心情上,我已經從世界冠軍的興奮中平復下來,但對未來卻開始感到茫然。

白天,我還是正常上班,但沒有再精進自己的技術。到了晚上,我拿著政府發的30萬獎金,開始呼朋引伴,到處去玩。最離譜的時候,KTV一個禮拜可以去五天,燒錢一點都不手軟。

那個時候,生活中沒有明確目標,也沒有人會管我,真的是死命的玩,當下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對。這樣的日子整整過了一年,一直到要填大學志願了,我的心才收回來一點,開始想未來。

要技術,也要知識

一直以來,我都是從正規的學校與職訓中心裡去學技術,遵循的是臺灣的教育體制。雖然上高職前,我對臺灣的教育印象很差,覺得自己是被學校放棄的小孩,但上了以技術為主的職業學校後,反而覺得獲益良多。

回想起來,我覺得當年的技職教育是很成功的,真的要磨出好的技術,還是得回歸技職這一塊。至於大學,學習以理論居多,除了師範體系與科大外,很少有實習課程。我認為,如果一個年輕人想走技術這條路,還是應該去讀技職或科大,不要只想讀大學。有時候,你太學術了,本身技術不夠,將來很難去領導底下的人。

這兩年來,我經常有機會和以前的老師、學長探討臺灣技職的問題。在我求學的時候,高職重視的是術科,以技能為導向,學生畢業後就到職場從事實際操作的工作,要找到一個工作很簡單。

然而,那時候讀高職的學生,普遍被看不起、被嫌棄,學生通常都沒什麼自信。後來,許多學校改制,大學變得很好考,很多原本學技術的人也跑去讀大學了,而在高職裡磨練技術這一塊,便愈來愈不受重視。

除此之外,有時候,臺灣父母的觀念也很根深蒂固。

重視技職不表示讀書不重要

我師大畢業到高職實習的那一年,遇過一些父母會給小孩洗腦,說做這個沒有用,要繼續讀書才對,所以,很多同學就跑去讀書了。

然而,我的想法是,既然你去讀職校了,就要學個有用的一技之長。人家講最好的工作就是把興趣當工作,但哪怕你沒有很高的興趣,你學了這一技之長,就絕對不怕找不到工作。我認識很多朋友,高職畢業後就沒有繼續往上讀,但現在有人開修車廠,有人在車廠做到技術長,過得都很好。全部的人都擠到大學去,也沒有比較好。

好現象是,這些年來,我感覺到社會的思維慢慢改變了。可能是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真的太多了,也可能是媒體強力的鼓吹,很多人開始回頭重視技職的重要性。

不過,我鼓勵大家重視技職,並不表示我認為讀書不重要,相反的,根據我自己的親身經驗,讀書真的非常重要。我雖然專注在術科這一塊,但從來不覺得讀書沒有用。

如果有個國中生或高中生來跟我說,他不想讀書,想直接出去找師傅,學技術,我會告訴他們,我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也覺得讀書沒什麼用,我根本不想讀書,寧願出去修車、打工,但是,我很快就後悔了。

你現在不想讀書是因為厭倦,所以想出去學技術,學技術很OK,但最後還是要跟學問做結合。到外面去學,一定會到達一個地步,是怎麼樣都上不去,因為你的所學有限,除了技術之外,什麼都不懂,到最後,你還是要把學問這一塊給補回來。

如果你還在學生時代,可以邊學邊讀,那是最好的,兩邊都可以顧到,將來出社會後,在企業裡的層級也會比較高。

雖然我在學校時,「學」、「術」都在一起,但我始終把重點放在「術」,「學」沒有做好,這點我還蠻懊悔的。我在出社會,尤其是創業以後,以前沒遇過的問題統統都跑出來了。我發現很多東西我不會,我沒有能力、做不好。因為以前有機會也沒有好好學,於是,現在就得靠自學,重頭來過,而且還要花更多的時間。

當然,也有人跟著師傅學,最後也是很成功的,但是,那就得靠運氣了,你得跟對師傅才行。

知識愈豐富,人家愈騙不倒你

跟著現場師傅做事的一個好處是,每一樣東西都摸得著、看得見,眉眉角角,做過就有感覺了,而且會愈來愈精進。

例如,今天我改這輛車用A方法,下次改另一輛車用B方法,再下次試試看C方法,然後我可以從這三個方法中,找出一個最好的方法。

此外,可能改同樣的東西,第一次我花了三個禮拜,第二次做了兩個禮拜,到後來,我可能只要一個禮拜就做完了,學習曲線大大的縮短。

我自己的學習方式很雜,雖然是科班出身,但透過老師、朋友的管道,那些年在外頭著實學了不少功夫。我想,外頭的這些師傅如果收徒弟,應該也能帶出優秀的高手。

不過,就我所知,現在的人沒那麼多時間與耐心,願意規規矩矩蹲到三年六個月的人,少之又少。這個時候,如果想學一技之長,透過學校教育進行有系統的學習,至少可以鍛鍊出一定程度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學校會教你理論。

年輕時可能覺得會做就好,理論不重要,但是,我走過這條路,我非常同意,學技術的人絕對不能只學技術,尤其是跟你的行業相關的知識,一定要儘量吸收,能學多少是多少。

假設你只做你會做的,其他的都不懂,今天工作上遇到一個好人,他幫你做好,那當然沒問題。但假設你遇到一個存心不良的人,「黑白武」你也不知道他在幹嘛,那你就完蛋了。

但是,今天你就算沒做過,但至少看過、聽過、讀過,那人家就騙不倒你。甚至,將來有一天你遇上了,你會知道要去哪裡找資源。如果你連遇沒遇過,你怎麼會知道有這個東西?碰到問題,又怎麼知道要從哪裡下手?

如果有一技之長在身,又有知識當底子,遇到事情時,你會比較敢衝,有時候,衝一衝就做到了。這是我這麼多年來,對技術和知識這兩件事最深的體會,兩者缺一不可。

《0.1釐米的專注》馬祥原的世界冠軍之路

2016.1.24 馬祥原X上銀科技 總經理蔡惠卿 對談!
http://topic.cheers.com.tw/issue/2015/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