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職免試入學簡章公布 完免名額首破萬

記者曾玉婷/臺北報導

教育部今(15日)公布高中職免試入學簡章,110 學年度總名額 21 萬 660 名,占核定招生總名額 91.42%,較 109 學年度少 6876 名,其中學習區完全免試入學管道,招生名額從 109 學年度的 8,494 名增至 11,811 名,人數首度破萬。

110 學年度完全免試入學,有單點型學校 29 間(公立 12 間、私立 17 間);區域型包括基隆區、南投一區、南投二區、臺南四區、屏東區等 10 區 61 校,共 90 間高中職校辦理,共計 11,811 個招生名額;相較 109 學年度試辦的 67 校,教育部今年擴大招生,鼓勵學生就近入學。

教育部國教署表示,完全免試入學不採計國中教育會考成績,登記報名人數未達招生人數時,全部錄取;如果逾招生人數,則參考各就學區免試入學作業要點,進行適當超額比序後錄取,但並不另外備取;比序後若同分者,以增額錄取核定招生名額 5% 為原則。

今年完全免試入學,採單一學校單一科別志願、單校多群多科志願、放榜分發等選填方式,有意願報名的考生,可至各招生學校或完全免試入學資訊網了解相關資訊;或可參考:110 學年度完免各校科別名額及招生方式一覽表

教育部持續推動高中職免試入學制度,包括分區免試、直升、免試獨招、技優甄審、優先免試及試辦學習區完全免試(不含實用技能學程、建教合作班)等入學管道,即日起可至各就學區免試入學委員會主委學校網站下載招生簡章。

105高中職特色招生專業群科甄選入學公告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105年高級中等學校特色招生專業群科甄選入學簡章今(15)日公告,全國共有55所學校、175個科(班、組)辦理,預計錄取6,760名,相較去年44校錄取5,203名,錄取名額增加近2成。

教育部國教署表示,招生學校得採國中會考成績為錄取門檻,並以術科測驗成績為錄取依據。各校測驗方式多元且符合特色課程目標內涵,自105年3月21日至3月25日間受理報名,並由各校擇4月23、24日其中1日辦理測驗。

國立彰師附工建築科特色班,以創意設計與表現技法為考科,測驗學生創意設計理念、美工技巧呈現等能力。而國立家齊女中流行服飾科特色班,以創意繪圖、基礎設計手縫2科,測驗學生對文創思維、服飾設計及製作的能力。此外,如眼部化粧設計圖、麵包包餡、立體造型、肢體創意表演,甚至紙巾摺疊、數獨、空間設計、素描等都是術科考試的內容。

教育部國教署表示,就辦理群科而論,有機械群、動力機械群、電機與電子群、土木與建築群、商業與管理群、外語群、設計群、農業群、家政群、餐旅群及藝術群等11群,其中,以餐旅群23校34科(班、組),錄取1,627人為最多,電機與電子群20校28科(班、組),錄取1,026人居次;若以學校所在就學區劃分,計有基北區、桃連區、竹苗區、中投區、彰化區、嘉義區、臺南區及高雄區等8個就學區,其中,以桃連區11校44個科(班、組),預計錄取2,082人最多;基北區23校58個科(班、組),預計錄取1,751人次之。

根據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招生辦法第3條規定,特色招生入學是依學生術科或學科能力,分別以術科甄選或學科考試分發方式,進入特色招生學校就讀。教育部為輔導具職業或技能傾向發展潛質學生,接受學校特色課程的適性化教學,105學年度持續辦理特色招生專業群科甄選入學,學生可依據自己的興趣性向,且不受到國民中學學籍所在地就學區的限制,利用本管道入學,提早就定位。

 

105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特色招生專業群科甄選入學委員會(國立彰師附工)

 

105五專聯招公告 部分名額併入高中職免試入學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105學年度五專聯合免試入學招生今(15)日公告,全國統一辦理,另外部分招生名額併入12年國教14個就學區高中職免試入學。

技專校院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公告,五專聯合免試入學招生學校,經教育部核定共計44校、225科、13,181個招生名額,但不含外加名額,為全國一區,並分為北、中、南3個招生委員會辦理招生,相關內容公告於各區招生網站。

技專校院招生委員會聯合會主任姚立德特別指出,就讀五專前三年除免學費外,授課師資均為大學講師,並提供學生學習專業技能的最佳環境。

教育部國教署表示,考量學生升學選擇權益,105學年度計有44所五專招生學校,提供12年國教14個就學區共計6,041位招生名額,與各該區內高級中等學校共同辦理免試入學分發作業,其報名和成績採計方式、超額比序項目及模式,依所在就學區免試入學作業要點及簡章規定辦理。

技專校院招生委員會聯合會補充,共有6,041名招生名額併入12年國教高中職就學區辦理,辦理的高中職就學區分別為桃連區、竹苗區、中投區、彰化區、雲林區、嘉義區、臺南區、高雄區、屏東區、宜蘭區、花蓮區、臺東區、澎湖區及金門區等14個就學區。

 

105學年度五專聯合免試入學網站

北區五專聯合免試入學

中區五專聯合免試入學

南區五專聯合免試入學

 

105學年度12年國教免試入學重要事務工作日程表

105學年度免試入學重要事務工作日程表

 

12年國教全國各就學區提供105學年度免試入學招生名額彙整表

區別 高級中等學校 五專招生學校 就學區小計
基北區 81,417 0 81,417
宜蘭區 4,745 880 5,625
桃連區 24,629 727 25,356
竹苗區 18,659 444 19,103
中投區 42,321 715 43,036
彰化區 14,290 324 14,614
雲林區 7,228 195 7,423
嘉義區 9,980 168 10,148
臺南區 21,944 601 22,545
屏東區 8,565 348 8,913
高雄區 31,654 1,124 32,778
花蓮區 4,670 210 4,880
臺東區 2,789 232 3,021
澎湖區 932 43 975
金門區 745 30 775
合計 274,568 6,041 280,609

 

卡在法令!台灣第一所 藍帶分校無法招生

 

作者:王一芝

攝影:遠見資料

2015年6月10日,高雄餐旅大學盛大舉辦藍帶廚藝卓越中心落成典禮。當天熱鬧非凡,盛況空前。除了高雄餐旅大學校長容繼業、法國藍帶國際學院總裁安德烈君度(André J. Cointreau),教育部、地方政府的官員和從法國藍帶學院畢業的台灣校友,幾乎全員到齊。原因很簡單,這是台灣第一所藍帶分校。

在全球餐飲界,很少有人不知道1895年成立於巴黎的藍帶國際學院(Le Cordon Bleu)。有人比喻它就像「餐飲界的哈佛大學」。

藍帶學院的授課老師,都來自米其林星級餐廳,或在重大廚藝比賽勝出的廚藝大師,許多從藍帶畢業的學生也都成為知名主廚,甚至是美食節目主持人或美食家等。

也因此,120年來,每年有超過兩萬個學生,爭先恐後擠進已在五大洲、共20個國家開設的50多所藍帶分校,想要跟大師們學廚藝。只要在藍帶學院拿到修業證書,那麼,無疑幫自己的職涯鍍金。

落成典禮結束後,高餐藍帶廚藝卓越中心首任總經理蘇國垚,領著一大票遠道而來的貴賓,參觀才剛完工、隱約還聞得到油漆味的新教室。

 

一班收16人,三個月18萬元

當時蘇國垚驕傲地說,未來將延聘兩位專長廚藝和烘焙的法國藍帶名廚來台,搭配多位各國籍老師,全程英文教學,一班只收16人。

他指著全新的五間國際標準烹飪教室說,不同於一般廚藝教室三至四位學生共用一個廚台,每位到高餐藍帶進修的學生,都能奢侈地擁有一個廚台,實作機會比別人多。

過去,台灣人若到法國藍帶學院進修,光生活費一年就得上百萬,但在高餐,一期三個月只要18萬起,費用省很多。因此吸引許多人打探消息,準備去報名。

「聽到藍帶來台開分校,突然覺得離夢想好近,」一位從接觸烘焙開始,就把到藍帶廚藝學院進修當作終極目標的網友說。

誰知道,原訂第一期於2015年秋季開班,預計招收64位學生,卻至今空蕩蕩。

眼看農曆春節即將到來,高餐藍帶卻始終只聽樓梯響,遲遲不見對外招生。上高餐藍帶官網,映入眼簾的仍是那排紅字,「目前課程尚待核准中,確切課程內容、費用和招生日期將再行公告。」

 

2012年簽約後難題重重

跟多年前世界麵包冠軍吳寶春無法報名國內EMBA班,逼得他只好到新加坡上EMBA一樣,問題卡在現行法令限制。

第一個限制是,外資無法在台灣設立分校。所以,高餐與藍帶學院合資成立公司,打算以補習班名義招生。

但另一個問題又來了,這一次,卻無論如何也過不了。

根據勞動部為了保障本國勞工就業權益,在「就業服務法」第46條第1項第4款明文規定,補習班聘外籍老師,只能教語文,不能教技藝。

但,要兩個巴黎來的米其林星級主廚,不教廚藝,改教法文,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但法令就像緊箍咒,身為藍帶學院靈魂的外籍老師拿不到工作簽證,根本開不了課,至今仍耗著。

就連高餐也沒想到,本是餐飲界期待的美事,自從2012年和藍帶簽約後,難題就一關一關接踵而來。

由於雙方各出資50%,但高餐必須配合「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找不到對外合作開辦事業的前例。再來,依「公司法」規定,公司股東必須具法人或自然人身分,可是高餐兩者都不是。

好在高餐從校務基金條例中找到解釋,讓高餐和藍帶的合作師出有名,讓藍帶先在台灣開辦公司,高餐再入股,這樣才解決問題。

 

立案規範,比照補習班辦理

另外,雙方協議,由藍帶負責軟體,像是廚藝課程和師資,高餐則統包硬體,例如行政、招生和場地,尤其是教室,必須符合藍帶需求。

對高餐來說,這又是一筆龐大支出。正好當時從教育部「雙星計畫」和「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爭取到了1億,就像一場即時雨,才能讓工程動工。

歷經兩年,好不容易竣工,但是沒想到落成典禮後,團隊才獲知,新建築雖然適用於學校,卻不符合補習班規定,因為政府對補習班的規範比照八大行業,比學校嚴格好幾倍。

沒有第二條路,只有再次動工修改。先是排風,再隔間,還要申請和高餐不同的門牌號碼,因為補習班無法和他人共用門牌。依照規定,必須讓消防局、建築師公會及建管單位勘驗完畢,取得使用執照之後,才能向地方教育局申請補習班立案。

「高餐藍帶無法如期對外招生,主要卡在尚未取得使用執照,」教育部技職司專門委員張嘉育說。

接受《遠見雜誌》採訪前,她特別去電高餐藍帶了解進度,目前消防局、建築師公會已驗收完畢,只剩下建管單位,順利的話,2016年初就可以取得使用執照,再拿使用執照向地方教育局提出申請立案,「由於教育局還得安排現場會勘場地、設備等,又卡了一個農曆年,應該要到2月底才能拿到立案證書,」曾在高雄市教育局服務的張嘉育對流程十分清楚。

 

有外籍管理職,也不能對外開班

但是,繼續詢問張嘉育,就算拿到了補習班的立案證書,那兩位2015年2月就已經飛抵台灣到任的巴黎藍帶外籍老師,還是不能合法在台灣合法開班教授廚藝啊?

「沒有那麼難啦,」張嘉育強調,「就業服務法」第46條第1項第11款也有明定,如果因工作性質特殊,對公共建設或社會經濟有助益,國內缺乏這種人才,經中央主管機關專案核定,就可以放行。

她信心滿滿地說,只要高餐藍帶順利拿到補習班立案證書,教育部便可立即協助突破法令,「還滿樂觀期待的。」

但是,相對於教育部,高餐藍帶團隊卻不敢樂觀。因為他們早已私下請教過勞動部,得到的答案是「第11款並不適用」。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主任邱月雲指出,不適用於高餐藍帶的原因是,他們聘雇的外籍師資屬於白領階級,只能適用於第46條第1到7款,第8款以後的法規是針對藍領工作制定。

她進一步說明,除了技術性聘雇,身為外商投資的高餐藍帶,也可以向勞動部申請外籍經理人聘雇。高餐藍帶也早在2015年4月遞交申請,成功取得一個外籍管理職名額。不過有但書,這個人可以對內進行教育訓練,「但絕對不能對外開班授課,」邱月雲申明。

不用等教育部去函勞動部,她這番話似乎已提前宣判破局。

 

若是推廣中心,就能聘外師

很多人不解,國內不管公私立大學都聘任不少外籍教師,為什麼高餐藍帶就是沒辦法?關鍵就出在高餐藍帶不是學校,而是補習班。

教育部技職司專門委員張嘉育也說,如果當初高餐是以推廣中心的模式,開設藍帶廚藝課程,事情就不至於這麼複雜。

因為根據「就業服務法」第46條第3款第1目,公立或經立案的私立大專以上學校,都可以聘任外國教師,本來就有法源依據。

那麼,當初高餐為何不這樣做呢?據了解,是法國藍帶不肯。原因很簡單,一旦採用推廣教育制度,就代表由高餐主導,藍帶所有的教材及教學方法,都要先經過學校核定,最重要的是,招生收入都歸屬學校,屆時拆帳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錢一旦進入學校,就拿不出來,因為學校沒有理由把收入白白送給別人,」一位熟知內情的人士分析,合資設公司對雙方才有保障。

看起來,目前高餐藍帶唯一的解套方式,只能期待「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順利通過。通過後,外國大學就可以來台設立分校、獨立學院,或和國內學校合作辦學,課程和師資都更有彈性,還能夠授予學位,而不只是學分,高餐藍帶目前面臨的所有困境,統統可以迎刃而解,甚至還能一併解決陸生和外籍生來台就學的問題。

 

一等再等,1000萬資金將罄

高雄餐旅大學校長容繼業期望,高餐藍帶不僅招收台灣學生,也將招收全亞洲懷抱「藍帶夢」的學生,不但成為亞洲餐飲人才的搖籃,還能幫台灣賺進大筆外匯。但是,「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要等到哪一年才會通過啊?

日子一天天過去,高餐藍帶廚藝卓越中心最初投資的1000萬,也快要用罄。每個月光人事費用就將近100萬,資金壓力逼得蘇國垚不得不在2015年8月向巴黎藍帶再度開口要求增資。

還好,2015年11月的董事會,高餐和藍帶雙方已成協議再增資,但能不能撐到「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通過,誰都不敢保證。

12月初,法國藍帶國際總裁飛抵高雄開董事會那一天,教育部長吳思華剛好到高雄參訪幾個技職學校,順道造訪高餐藍帶。

法國藍帶國際學院總裁安德烈君度親自為吳思華和教育部官員導覽,感慨於教室內高檔新穎的設備,卻空蕩蕩看不到一個學生,忍不住向吳思華請託,希望他協助解決。據在場人士表示,當時吳思華部長只是笑笑,顯然連他也束手無策。

近幾年,教育部不斷鼓勵國內學校與國際接軌,不管是交換學生,或海外短期進修,目的不外乎擴展學生的國際視野,現在外籍老師送上門來,學生不必遠渡重洋,卻卡在法令限制而開不了課,這豈不是貽笑大方,成為國際笑柄?

 

【高餐藍帶 廚藝卓越中心】

股東: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負責硬體)、 法國藍帶國際學院(負責軟體)

資本額:1000萬(高餐50%、法國藍帶國際學院50%)

時程:2012年簽約、2013年動工興建、2015年6月完工

建築物:五間國際標準廚房烹飪教室、三間一般教室、兩間示範教室、一間書店、咖啡廳、物流室和更衣室

學費:九個月75萬元

課程:兩位法國藍帶名廚全英文授課、小班制 (一班16人)、將巴黎藍帶學院課程原汁原味搬來台灣

總經理:蘇國垚

招生時間:確切時間尚未對外公布

 

圖片來源:遠見雜誌

本文轉載自合作媒體:《遠見雜誌》,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105大限到 陳振遠呼籲公立大學全面減招

 

文/陳曼玲

攝影/王錦河


時限不斷進逼,令大學聞之色變的「105大限」今年終於到來,大一考生即將銳減5萬名,大家都等著看大學是否真的會出現倒閉潮。六年前曾在《評鑑雙月刊》提出「105大限」警告的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校長陳振遠接受本刊專訪,再次挺身呼籲政府立刻下猛藥,全面減少各公私立大學招生名額,破除國立大學「絕對學生人數」的迷思,並且規劃公立大學教師優退配套方案,否則今年恐連倒25所大學,到時「屍橫遍野」,就算換人執政也無力回天!以下是專訪內容。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校長 陳振遠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校長陳振遠六年後再次呼籲政府全面減少各公私立大學招生名額,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圖/評鑑雙月刊)

 

今年恐連倒25所大學  速下猛藥才有救

問:少子化海嘯即將來襲,教育部已提出六年之內大學必須減至100所,您如何看大學整併?

答:大學整併對臺灣的大學是個must,日本與歐洲國家也都在進行大學整併,大陸更早起步,因為學校整併後規模變大,資源更集中,競爭力就提高,世界排名也上升,所以教育部力推「公公併」是正確的方向。但國立大學一定是找辦學績效旗鼓相當的學校整併,若併校之後整體招生名額不減,對於減緩大學倒閉潮將無濟於事,屆時招不到學生的後段私立大學還是會倒閉。

 

問:身為國立大學校長,您贊成辦學良好的國立大學與辦學不佳的私校一起減招嗎?

答:坦白說,我這樣主張對不起自己的學校與所有國立大學,但站在整個國家的立場,國立大學不能不顧後段大學的死活!18年前虎年出生的孩子今(2016)年就要進大學,考生人數一下子少掉5萬多人,平均減幅超過16%,而現在全國有159所大學,以最簡單的方法計算,減少16%就相當於有25所大學完全招不到學生,你可想像這情況有多嚴重!

目前全國只有2所大學退場,後續工會抗議、老師提告、民怨沸騰等問題,到現在都還無法解決,接下來若一次倒掉25所學校,大家可以想見將會釀成多大的社會風暴!政府今年必須立刻下猛藥處理,否則就算換人執政,神仙也難以解決這麼棘手的問題。

 

公私立大學同步減招  公校減幅可低於私校

問:減少國立大學名額是否不符合民意對於提高公立大學入學機會的期待?

答:既然整體出生人口減少16%,各大學通刪錄取名額16%就是最公平的作法,但輿論一定會有反彈。我認為若只有私校減招,公立大學都不動,將使公立大學的錄取率飆高太多,建議政府採取公私立名額都減、但私立大學減額比例高於公立大學的作法,例如全部私立大學減招16%、全部公立大學只減招10%,則雖然公立大學名額減少,但因為私立大學減得更多,公立大學的錄取率其實不降反升,還是可以達成社會對於提高公立大學入學機會的期待。

換個角度分析,假設目前全國排名前1%的學生可以考上臺大,如果少子化後臺大核定名額不減,說不定屆時前2%的人都可以進臺大,本來考不上的現在都進去了,這樣社會可以接受嗎?學生素質應該也是大學少子化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因此,我們應該打破公立大學招生名額維持「絕對人數」的迷思,因為分母(考生人數)已經大減,若分子(核定名額)也減少一點點,考上一流大學的機率不僅不會維持現狀,反而將逆勢上升。

政府千萬不能小覷20幾所大學一次倒閉所累積起來的民怨,到時若大批失業學者一起走上街頭,反動的力量勢必比收費員與關廠工人抗議來得更大,整個社會也將付出更大代價。我認為,國立大學應該體察大局,拿出社會責任,展現希望社會安定的作為,與私立大學同步減招,否則社會動盪不安,政府必須將預算用在救急,到時公立大學的經費資源也會被排擠,無法到位。

 

減招只能短暫應急  之後須汰弱扶強發展特色

問:減少招生名額就能避免大學倒閉嗎?

答:不能完全解決,但今年少子化的衝擊就像騎車下陡坡這麼快,如果不踩一點煞車,一路高速衝撞下坡,請問誰受得了?至少這個方法可以暫時踩一下煞車,不會一次倒掉這麼多間。接下來就要想辦法汰弱扶強,留下一些強的,並讓弱的學校慢慢轉型。既然大學有這麼多博士,為什麼不能自己想辦法賺錢,開創新財源?目前教育部推出特色大學計畫,將未來的大學分成「國際特色」、「學習創新」、「專業特色」、「產業研發創新」、「區域創新整合」幾類,我認為是大勢所趨與正確的方向。

過去有人主張大學分類評鑑,但大家都不願意被貼上「非研究型」的標籤,建議未來可透過計畫申請的方式,學校若一開始不清楚自己符合哪一型,可以同時申請不同類型的計畫,哪一件通過的經費最高,就選擇哪一型,若都沒有通過,可以下次準備好再重新申請,如此一來,各大學就會慢慢找到適合自己的歸類,往自己的特色集中發展,慢慢轉型。

而將來大學評鑑的指標也可有所不同,例如屬於國際型大學的類型,評鑑時當然須側重國際交流成果;若是地區型的大學就不必看國際交流,社區型的大學則不需要評估產學合作項目。

 

避免後段私校變「僵屍大學」  政府應與董事會進行債務協商

問:如此可以協助招生岌岌可危的後段私立大學改變體質嗎?

答:若學校數量沒有減少,真正有問題的學校還是救不起來。前經濟部長施顏祥曾經在一場大學少子化策略諮詢會議上提到,從產業觀點看,大學少子化是「產能過剩」與「產能供過於求」的問題,解決之道就像面板產業一般,只要關掉幾家,剩下的就可以活得很好。

所以我還是建議短期應急的方式是要讓公私立大學同減核定名額,因為私立大學也有好的前段班,不能讓他們活不下去。但為了顧及社會觀感,並且提升弱勢學生念國立大學的機會,國立大學招生比例不要減得比私校多。這樣至少可以讓私校多爭取二、三年的時間,趕快調整轉型,不要讓衝擊力道太急太快,否則一下子屍橫遍野,政府無法處理,社會也無法容忍。

長期來看,政府必須比照金融重建基金的模式設立「教育重建基金」,與私校董事會進行債務協商,讓董事會至少可以拿回一點點成數的資本,以鼓勵後段私校儘速退場,剩下的資產則可歸公並資遣教職員。

有人質疑私校董事會是公益性質,怎麼可以讓他們拿錢進口袋,這樣社會觀感不好;但問題是這些董事會如果真的完全為公益,老早就可以退場,為何到現在還不肯走?因為一毛錢都拿不回來,全部校產都得捐出,所以大家寧可慢慢耗。但是拖得愈久,窟窿愈大,愈難處理,若變成金融業所說的「僵屍銀行」(Zombie Bank),最後政府還是得出面收爛攤子,那麼何不早點壯士斷腕?難道要等到學校都死光了,棺材一具具浮出來,社會觀感才會比較好嗎?

 

公立教師提早優退  帶動私校教師階級流動

問:教育部正在為私校教師媒合到產業界找新出路,您的看法如何?

答:真正有本事的教師大概都能自己進入產業界,不需要政府媒合,出不去的可能就是人文社科領域、較無產學機會的教師,他們的專長就是教書,業界也未必需要他們。

建議政府應該改變思維模式,提供配套措施,以較高的退休金鼓勵國立大學教師提早優退,且優退的公立教授不得再進入私校,讓私立大學教師可以流動至國立大學,流浪博士就有機會進入私校任教,帶動教師的階級流動,教育活水才會起來。至於優退的國立大學教師,可以轉到私立民間機構服務,因為民間機構與公立大學接軌較容易。

 

問:最後請談談大學的創新。教育部鼓勵大學創新轉型,第一科大定位為創業型大學,其他學校若要走這條路,您有什麼建議?

答:第一科大以邁向國內第一所創業型大學為目標,培養學生具備創新的特質及擁有熱忱、投入與分享的創業家精神,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及創業能力,課程的特點是讓學生紮根在跨領域學習,包括大一必修「創意與創新」課程,且採跨領域上課,各系學生全部打散,與其他科系混班學習。

經由指導老師的訓練以及企業方式的培育,有些一年級學生真的提出許多好點子,展現創意的思維模式。訓練學生需要很長的時間,學校以學生為主軸,提供「創夢工場」的場地,讓他們慢慢磨,不急著看到具體的創業成果。創意發想真的快不得,不能讓老師一口一口餵你吃,必須自己思考問題,否則交出來的就是老師的東西,沒有紮根在自己身上,出去之後便無法獨當一面。老師必須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嘗試。

尤其關鍵的是,大學應該鼓勵學生放膽去做,就算錯誤與失敗也沒有關係,一定要能體會失敗、忍受失敗的過程。號稱矽谷搖籃的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也是如此,不但讓學生跨領域學習,而且不斷經歷失敗,因為愈早失敗,成功機率愈大。

 

問:您認為其他大學可以複製第一科大的創新模式嗎?

答:每個學校都應該發揮自己的特色,不要鸚鵡學舌。創業是一個概念,學的是創業精神與創業技能,至於該在哪些領域創新,各校可以自己發想,找出適合自己的路。

 

圖片來源:評鑑雙月刊》第59期

本文轉載自合作媒體:評鑑雙月刊》第59期,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重量不重質,每況愈下的日本私立大學

 

作者/Rong Zhang、Dennis McCorna

編譯/李明洋

[tabs]
[tab title=”中文”]

重量不重質,每況愈下的日本私立大學

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在於促進經濟成長是眾所皆知的事,而且,在全球化、人口及科技的不斷變化衝擊著國家經濟的此時此刻,更加突顯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性。為了保持競爭力,一個國家就必須提升生產力,並且採取鼓勵創新的政策。日本正是這樣的一個國家。在經歷過前所未有的自然及人為動盪後,日本的經濟、社會及代表國家的精神均遭到極大的衝擊。

自2012年重新掌權後,現任首相安倍晉三乃祭出了所謂的「安倍經濟學(Abenomics)」,希望透過貨幣、財政和結構性政策這3支箭來重振日本的經濟。然而,最近經濟學界的權威人士對於安倍經濟學過去對日本經濟的疲弱表現給予了貶抑的評價。由於安倍先前祭出的兩支箭,也就是貨幣和財政政策,都沒能起到刺激經濟的效用,因此,安倍政策的支持者如今也只能將希望寄託在第3支箭上,也就是針對企業和勞動市場法則進行結構性的改革,同時也強調提升已然落後於歐美的日本高等教育品質,以提升國際競爭力。

然而,究竟應該如何提升日本的高等教育品質,儼然成為發生變化的人口結構,以及日益惡化的政府財政所應面對的主要課題。儘管包括整併國立大學、建立認證評鑑制度、擴大競爭性資源的分配,以及促進國際化等許多措施均已到位,然而,對於政府補助日漸減少的私立大學而言,這些措施卻未必具有正向的作用。此外,全球化已導致教育環境趨於惡化,而促使大學無不將招生重點放在學生的數量上,而非學生的素質上。

日本著名社會學家刈谷武彥認為日本高等教育的現況是一種「日本病(Japanese disease)」並表示「除了少數幾所名校外,進大學已不再需要特別競爭,而且學生也喪失了讀書的動力。」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果,主要是因為有許多私立大學沒有能力吸引到足夠的學生,使其面臨財政困難所致。

前多摩大學校長Gregory Clark也指出,私立大學必須確保招收到一定數量的學生,以維持學校財務的正常運作。然而,在2013學年度,將近半數的4年制私立大學無法招收到足夠的學生,以填補彼等學校的固定學生缺額。由於私立大學佔所有高等教育機構的75%以上,而且許多大專校院在過去10餘年來也相繼升格為4年制大學,致使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更形複雜。

為了避免破產,並維持財務的正常運作,私立大學最常採用的策略就是向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的外國留學生招生,以填補空缺這個策略十分迎合日本政府所喊出的,在2020年以前招收30萬名國際留學生的「30萬國際留學生計畫(300,000 International Students Plan)」。

由於私立大學將這些國外留學生視為學校存續的關鍵,所以許多大學都致力於強化提供給國際留學生的服務,例如提供大量的日語教育課程,提供生活問題的支持,幫忙解決住房問題,以及協助在日本找工作等。本質上來講,學生就是大學的客戶,而大學就等同於產業。因此,教導學生的基本目標就是要滿足學生的需求,也可以將之視為讓學生知道他必然能夠拿到畢業證書。

然而,這種只著重學生數量的操作手法,意味著學術上的學習並不是大學裡最重要的事舉凡任何對日本高等教育知之甚悉的人都知道,這樣的情況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因為大多數的日本大學只要學生一被錄取,就不會對學生做多少要求。這樣的現象已經被許多著作提及,而且早已是眾所皆知的事。一旦學生進入大學,他們就不會讀書,只知道玩。對大多數的學生來說,大學生涯是在步入職場之前,唯一相對自由且得以悠閒的時光。

目前,針對「日本病」所提出的處方是一些針對日本學生進行補救教學,以及針對國外留學生進行日語特殊訓練的特殊教育計畫。這些內容同時也被拿來訓練大學新生獨立學習,以及激勵他們對校園生活產生興趣。此外,也提供學生攸關校園生活中各種面向的特殊指導方針,包括課程選修、學分取得、學費資助申請、實習及就業諮詢等。重點放在激勵學生,期望他們能夠投入更多的精力,並且努力學習。

雖然斷定這種處方的療效還言之過早,但是滋賀大學校長佐和隆光指出,之所以會有為數眾多的外國留學生前來日本攻讀大學和職業課程,主要是因為他們在本國的高等教育升學過程中受挫所致。這樣的論點正足以支持目前日本大學因不穩定的財務基礎,致使其不論學生的學業成就如何,只要付得起學費都(願意)招收的現象。

雖然經濟和人口結構的變化均超出了高等教育機構所能掌控的範疇,但在各個層面努力阻止教育品質的快速惡化,以解決現今日本私立大學所面臨的嚴重問題乃是當務之急。

在可見的將來,我們可以想像得到一所學術品質低劣的大學將不利於新生的招收,尤以外國留學生的招收為最,從而加劇學校財務的危機。現在正是日本大學和政治人物應該針對這些問題想出新的創新方法,真正地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只想要維持現狀。要讓私立大學做出改變,唯有讓他們瞭解到,維持現狀的結果只會是每況愈下(race to the bottom)。到最後,所有人都是輸家。

 

【作者介紹】

本文第一作者Rong Zhang博士為西日本工業大學(Nishinipp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副教授,在日本執教超過15年。第二作者Dennis McCornac博士。丹尼斯McCornac博士為馬里蘭羅耀拉大學(Loyola University Maryland)訪問教授,曾在日本和越南的大學擔任教職,對亞洲教育極為熟稔。

[/tab]
[tab title=”English”]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Japan: A Race to the Bottom?

The importanc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is a well-known axiom of development and this role is only expected to increase as changes in globalization, demography and technology impact national economies. To remain competitive, a nation will need to improve productivity and adopt policies that encourage innovation. One nation requiring such actions is Japan, which has faced unprecedented upheavals, both natural and manmade, that have significantly impacted its economy, society and national psyche.

Following a return to power in 2012, Prime Minister Shinzo Abe, has pinned hopes on his economic policy dubbed “Abenomics,” a three-pronged approach to reflate the economy through monetary, fiscal and structural policies. Recently, however, economic pundits have been having a field day downplaying Abenomics following the weak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the Japanese economy over the past quarter. The first two arrows,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ies, have been less than stimulating, and supporters of Abe’s strategy have now pinned their hope on the third “arrow”:  structural reforms including changes in corporate and labor market regulations as well as emphasis on improv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is include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Japan, which has lagged behind its American and European counterparts.

How to improve higher education in Japan, however, has become a major task given the changing demographics and the dire straits of the government’s fiscal position. While a number of initiatives such as incorporating national universities, initiating a certified evaluation system, expanding competitive resource allocations, and promot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are already in place, these initiatives have not necessarily positively impacted private universities, which have suffered from continued declines in financial support from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In addition, one could also argue that globalization has contributed to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s quantity rather than quality of student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university admission.

Kariya Takehiko, a well-known sociologist, terms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Japanese higher education the “Japanese disease” and notes that “with the exception of a small number of elite colleges, getting into university is no longer particularly competitive and students have lost their incentive to study.” A major factor contributing to this ailment is large number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financial difficulties due to the inability to attract enough students.

Gregory Clark, former president of Tama University, has noted private universities need to secure a certain number of students to maintain themselves as viable economic entities. During the 2013 academic year, however, slightly fewer than one-half of private four-year universities were unable to enroll enough students to fill their quota for a fixed number of students. The extent of the problem is further complicated by the fact private institutions comprise over 75 percent of all institutions and over the past decade a number of junior colleges have been restructured into four-year institutions.

One common strategy adopted by private institutions to avoid bankruptcy and remain financial viable is to recruit foreign students, primarily from China and other parts of Asia, to fill the open spaces. These efforts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re in line with the Japanese government’s “300,000 International Students Plan,” which sets a long-term goal of having 300,000 registere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t universities by 2020.

As private universities look to these foreign students as keys to survival, a large number are working hard to strengthen service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uch as providing substantial Japanese-language education courses, support for daily life issues, and help with housing and job-seeking in Japan. Essentially, students are the clients of the universities and higher education is an industry. Thus,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student instruction is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students, which can be looked at as implying students need to be assured that they will eventually graduate with a diploma.

This focus on quantity of students, however, implies that academic learning may not be the top priority. And anyone familiar with Japanese higher education knows this is not a new trend, as most Japanese universities have always demanded little of their students once they are enrolled. This phenomenon has been noted by the authors’ experiences, and is a well-known feature of Japanese higher education. Once students get into college, they do not study but play. For most, it is their only stretch of relative freedom and leisure before entering the workforce.

Some of the current prescriptions to treat the “Japanese disease” are special education programs consisting of remedial education for Japanese students and special training in the Japanese language for foreign students. Training is also being provided to foster new students’ independence in learning and stimulate their interest in campus life. Special guidance regarding all aspects of campus life, including class registration, credit acquisition, and applications for financial support, internships, and employment inquiries is also made available. Emphasis is placed on motivating students in the hope that students will devote more energy and effort to the task of learning.

The efficacy of such medicines may be too early to determine, but Takamitsu Sawa, president of Shiga University, asserts that the majority of foreign students pursuing undergraduate and vocational curricula in Japan are doing so because they have failed to advance to higher education in their own countries. This supports the contention that universities with insecure economic foundations will admit students almost regardless of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s or readiness so long as they can pay the fees.

Whil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changes are beyond the control of the institutions themselves, efforts to staunch the rapid deterioration in educational quality will be required on all fronts to resolve some of the more glaring problems facing private university higher education in Japan today.

Down the road, it is also easy to visualize poor university academic quality being detrimental to the recruitment of new students, in particular foreign students, which would exacerbate the financial crisis further. It is time for universities and politicians to consider new and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these problems, which actually provide solutions rather than maintaining the status quo. Private universities can be the agents of change by understanding that maintaining the status quo will simply result in a grand race to the bottom. And the bottom is a place where no one can win.

【Author】

Dr. Rong Zhang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Nishinipp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has been teaching in Japan for more than 15 years. Dr. Dennis McCornac is a Visiting Affiliate Professor at Loyola University Maryland. He has extensive experience in Asia previously holding university positions in both Japan and Vietnam.

[/tab]
[/tabs]

 

圖片來源:flickr@clio1789

原文經合作媒體:《The Diplomat》授權編譯,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105二技統測明起報名 試場開放冷氣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105學年度二技統一入學測驗報名自104年12月4至9日,試場全面開放使用冷氣。

測驗中心表示,考生一律安排在冷氣試場應試,有個別需求之考生得申請在非冷氣試場應試,考生選擇後不得以任何理由變更試場。

測驗中心呼籲,請社會各界避開於考試當日辦理遊行活動。

 

105學年度二技統一入學測驗簡章電子檔

二技招生資訊

 

105學年度二技統一入學測驗考科範圍

【共同科目】國文英文

【專業科目】護理類:專業科目(一)及專業科目(二)

 

105學年度二技統一入學測驗重要日程表

105學年度二技統一入學測驗重要日程表

 

105學年度二技統一入學測驗單類科別考生考試類別及科目表

105學年度二技統一入學測驗單類科別考生考試類別及科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