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忠:教育的準備沒有終點

實習記者侯少婷/台南報導

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今(21)日於台南舉行,108課綱上路一年,此次會議便以實踐課綱中「彈性學習課程」的三所學校──臺北市金華國中、高雄市田寮國中、新北市野柳國小分享經驗與成果,供各地方政府參考。

今年受疫情影響,所有學校延後兩周開學,也讓防疫工作能有更充分的準備。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在防疫工作方面,大家建立了良好的默契,也是因為這樣的防備,使今年五月的統測、國中會考到剛落幕的指考都順利舉行,才有辦法讓下學年的學生進入新的學期繼續學習。

台南市長黃偉哲也表示,對於疫情還是需要嚴陣以待,將來若需要強化、深化防疫措施,也可以透過這次的會議把學校應該做的、可以保護孩子的防疫措施做好。「辦教育不怕事,只要是孩子的事情,我們都願意盡心竭力,維護孩子的受教權。」黃偉哲說。

三所學校分別利用環境資源、結合在地文化來規劃課程,田寮國中以「閱讀田寮」課程,讓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升,增進對在地文化的認同;野柳國小則善用地利優勢與22年海洋教育經驗,推廣竹叢礁軟絲復育、海洋生態潮間帶監測和全校系統系的海洋地質解說導覽等在地特色課程;金華國中透過引導學生進行議題研究,透過減塑議題,培養學生分析、統整、表達與設計思考能力,並將學校定調為「未來人才的幸福學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林子斌認為,新課綱巧妙地安排,使學校必須有計畫地推動彈性學習的課程發展,而方才三校所分享的課程正是以學生為本,了解學生需求的例子。

潘文忠認為老師是推動108課綱最關鍵的角色跟力量,彈性學期課程培養孩子的學習熱忱,從三校的分享中可以看出許多學校的老師已逐步參與跨領域的課程設計。潘文忠也表示,教育的準備沒有終點,九年一貫課綱的不足之處,十二年國教課綱會引領臺灣教育走向下一個階段。

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

被期待「升學與就業並重」是高職的原罪 鄭慶民:群科歸屬是重點

記者何宇軒/台北報導

技術型高中(俗稱高職)的宗旨是什麼?在教育部發布的《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總綱》裡的「各學習階段重點」段落中,開宗明義地寫著「協助學生培養專業實務技能、陶冶職業道德、增進人文與科技素養、創造思考及適應社會變遷能力,奠定生涯發展基礎,提升務實致用之就業力。」

說到「就業力」,一般大眾對高職的印象,可能是偏就業導向的訓練,畢業後主要的出路應該是直接就業。

但那恐怕是過去式了。根據教育部調查,目前近8成的高職畢業生走向升學,僅約1成5直接就業;看到這樣的現象,技術型高中分組課程審議會召集人、台師大機電工程學系教授鄭慶民認為,外界對高職「升學與就業並重」的要求,就是高職的原罪。

鄭慶民指出,從先前的95暫綱以來,高職常遇到的困難,就是外界常會要求升學與就業並重,但他想反問,要如何並重?如果升學做得太好,會被說背離高職教育的精神,「但萬一大家不升學,科大豈不要倒光了?」

若是普通高中的學生,只要準備升學就好,但高職學生有的要升學、有的要就業,「我們老師哪有那麼厲害?老師該怎麼教?」他比喻,就好像把兩種完全不同種類的動物養在一起、餵牠們吃一樣的東西,這要怎麼養?

群科劃分 有其時代背景

目前升學與就業的矛盾,從現行高職的群科分類也能看出端倪。鄭慶民說,在差不多民國70幾年時,「科」就是為了就業準備,而對應特定行業,所以機械科只需要會機械、板金科只需要會板金、製圖科只需要會製圖⋯⋯等等。

隨著後來的社會發展,行業較為多元、也比較需要多工,因此出現「群」的概念,讓相關領域可以學廣一點。

但這樣「群」、「科」的劃分方式,恐怕也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鄭慶民說,現在外界詬病高職畢業生都不就業,但其實也沒辦法,因為目前業界,高職畢業生能夠直接從事的產業其實也不多,就算有,也都是大家不想做的勞力工作。既然適合的產業少、意願也低,還有必要繼續用當初以就業為導向的「科」為單位嗎?

至於「群」,也有劃分的爭議。有的群內部同質性比較高,像是機械群;但有的群內卻是根本連產業都不一樣,像電機與電子群,有的搞硬體、有的搞軟體。又因為被放在同一群內,需要安排共同課,但有的群內彼此屬性其實不是很接近,共通的部分較少,比較難安排符合課綱規定的共同科目學分數。

課綱雙軌並行 升學與就業分流

在具體作法方面,鄭慶民建議,可以採用雙軌並行的機制,把目前「科包含在群內」的機制,改成群與科並行的不同課綱,對學生做分流。要升學、當工程師的學生,採用只有分群、沒有再分科的課綱,例如機械群工程師不能只懂車床、銑床,也要懂鑄造、板金、製圖、焊接⋯⋯這些統統都要學,但不用學到很精。至於要直接就業的學生,才用分「科」的課綱。

另外,也要重新檢討現在的群科,是否需要增減,甚至要重新大解構,重新盤點,哪些科已經不適合留著。

鄭慶民認為,要通盤檢討高職課綱之前,更應該先討論群科問題。但是從95課綱以來的現象是:都要開始討論新課綱了,才開始討論群科歸屬,這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因為假如一邊以15群為基準討論完課綱、另一邊又討論出應該要改為20群,那整個架構全部要重改,所以只好下次再討論,結果就是一再重演。

鄭慶民總結,民國6-70年時是走單一行業,過了2~30年發現應該要改走群集課程,又再過20年之後,難道不用持續依照社會現況再調整嗎?他強調,其實也不是說一定要調整,但至少要去思考,有沒有調整的必要;不能都不去碰、覺得這樣最輕鬆、不會得罪人;其實也不只教育,而是不管什麼領域,只要做大的改變,大家都不敢動、會想東想西。「但課綱是一次要用十年,難道我們要十年、十年這樣一直下去嗎?總要有個大改變的元年,為了技高領域好,我們應該要思考,是否走現在這樣的群科課程。」

勞動部推就業獎勵 教師:恐看得到吃不到

記者何宇軒/台北報導

應屆畢業青年找到工作,政府還給你3萬元獎勵,真有這麼「好康」?勞動部日前推出新計畫,符合資格的應屆畢業生,就業滿半年,最高可獲3萬元補助。但這項「利多」政策也引發質疑,教師團體認為,官方應該是幫助學生找工作,而不是獎勵已經找到工作的人。

關於政策的細節,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表示,為鼓勵應屆畢業生穩定就業,勞動部推動「青年就業獎勵計畫」,29歲以下的應屆畢業生若在9月30日前踏入職場,並在同一家公司穩定就業滿3個月,就可領2萬元;在同雇主受僱滿半年後可再多領1萬,總共可獲3萬元。

投入特定產業 可獲加碼

中彰投分署也表示,若應屆畢業生投入「特定製造業」及「照顧服務業」工作,還可再申請「缺工獎勵計畫」獲得補助,前6個月獎勵金為每月5千元、第7到12個月每月6千元、第13到18個月每月7千元,最長發給18個月,獎勵10萬8千元,再加上同時符合前一項計畫,總獎勵共13萬8千元。

勞發署就業服務組組長陳世昌在公視政論節目《有話好說》上進一步說明,所謂「特定製造業」及「照顧服務業」,包含比較辛苦、有危險性的工作,例如工作環境有異常高溫、低溫、有化學藥劑、粉塵等,像是鍋爐、印刷、冷凍、使用化學藥品的電子零組件生產等等,工作環境相對不好的工作。這些職缺採正面表列,申請者要先透過公立就業服務機構做求職登記,才能媒合符合獎勵要件的職缺。

輿論質疑 「為何發錢鼓勵就業」

不過這樣的補助政策也引發質疑。網紅朱學恒在臉書上表示,「不明白台灣的工作為什麼爛到還要發錢鼓勵年輕人去就業,也不明白為什麼只有應屆畢業生持續受雇特別值得鼓勵」。針對質疑,勞動部回應,由於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恐影響應屆畢業生求職意願,為鼓勵畢業生盡速投入就業市場,才規劃各項應屆畢業青年的就業措施。

陳世昌也補充,對於非應屆畢業生,勞動部平常也已經針對不同的求職者提供各種服務,例如去年針對失業六個月的青年,若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也有提供獎勵金。

教師:重點是幫助學生找工作

瑞芳高工實習主任廖建春認為,因為疫情導致業者業務縮減,學生要找到工作本來就已經不容易,但這政策卻是要求學生要先找到工作後才能領補助,再加上又限定是沒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因此雖然官方立意良善,到時候可能會「看得到吃不到」,成效不大。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社發部主任王英倩也說,今年應屆畢業生最擔心的是找不到工作,勞動部竟然不是幫忙找工作,而是發獎勵金給找到工作的人,這完全是頭痛醫腳的政策。根據過往統計,即便是不受疫情影響的狀況下,大學畢業生平均須花2.78個月才能找到工作,但這項措施必須在6月15日到9月30日內找到工作才有申請資格,短短3個半月能否找到工作還是未知數,「這樣的獎勵計畫,只怕畢業生們會感覺更心酸。」

兵役問題 仍待官方討論

此外,該項政策受到的另一項挑戰,是關於男性兵役問題。在網路論壇PTT有網友質疑,方案規定必須在9月30日前就業才符合資格,若等到男性畢業生服完目前法定4個月的兵役,就會超過期限。該問題也在《有話好說》被提出來討論,陳世昌表示,如果因為4個月兵役導致求職期間被壓縮、排擠找工作的機會,對於要不要再做豁免等問題,行政單位還會再做討論。

建教合作修法 這些草案最後都「過期」

記者何宇軒/專題報導

前言:《技職3.0》先前盤點過第10屆立法院,至今已經有哪些關於建教合作修法的草案通過一讀。但另一方面,除了這些草案外,還有其他的修法草案,是上(第9)屆立委任期內有提出,後來因為屆期不連續(詳見新聞辭典)而沒有通過,但至今也沒有立委再度提案的。本文將統整立法院第9屆曾出現過的建教合作相關修法草案,與大家一起來看看,這些草案雖然當時沒有通過,但它的修法方向好不好、有沒有必要讓它重新被提案呢?

舊提案方向一:加強勞檢

國民黨立委林為洲、民進黨立委莊瑞雄、本屆未連任的國民黨立委柯志恩等人,都曾經提案要對建教合作機構加強勞檢。由於現行的勞動檢查機制,在勞動權益方面是由地方政府負責,這幾個提案的重點在於,為了保障建教生權益,修法讓中央勞工主管機關也應該對辦理建教合作機構實施勞檢。

不過在細節方面,各版本有所不同。例如勞檢的具體頻率,林為洲、柯志恩版本都是規定由勞工行政主管機關「不定期」勞檢,莊瑞雄版本則是規定每學期至少勞檢一次。

具體負責的單位也有些微差異,除了共通點是勞工行政主管機關負責之外,林為洲還提到要會同教育部、柯智恩版本是會同「各級主管機關」、莊瑞雄版本則無特別提及其他單位。

此外,民進黨立委黃國書也有相關提案,但不是透過勞檢,而是加強原本的考核機制。現行法規定,「各級主管機關應會同地方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對學校及建教合作機構辦理建教合作進行考核」,黃國書提案明文規定考核每學期都要進行,而且必要時,針對考核結果不良的學校及合作機構,要進行專案考核。

舊提案方向二:鼓勵調高生活津貼

由時任立委柯智恩提案。為了鼓勵建教合作機構提高給建教生的生活津貼,草案中提到,建教合作機構對於表現優良的建教生,如果調高生活津貼達百分之十以上,主管機關日後在考核建教合作機構時,可以把這一點列入以後年度參與建教合作的參考。

舊提案方向三:放寬單位人數限制

由民進黨立委陳瑩提案。因為現行法規定,建教合作機構招收建教生、技術生等人員的上限,合計不得超過勞工總數四分之一;而且個別建教合作機構每期輪調人數不得低於2人。照這樣看來,一個機構須至少有8人以上正式員工,才能申請為建教合作機構、提供實習機會。

陳瑩的立法理由認為,此規定雖立意良善,卻未考慮各行業經營規模實際面上的差異。她舉美容美髮業的數據為例,在民國100年全國普查結果統計,有95.8%的美容美髮業機構人數在5人以下。因此她提案,要求人數比例應視產業型態不同,由主管機關訂定。

要提醒的是,由於本文盤點的是截至立法院第一會期結束、至今無立委在本屆提出,但上屆有提過的法案,因此在未來7個會期,仍是可能有立委提案。

【新聞辭典】屆期不連續原則:

根據《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13條,「每屆立法委員任期屆滿時,除預(決)算案及人民請願案外,尚未議決之議案,下屆不予繼續審議。」意思是說,立法院審理的法案,若在該屆立委任期屆滿前,仍未二、三讀通過,則在下一屆立法院就必須重新提案、從頭來過。

因此,本文所介紹的第9屆立委提案,仍必須由現任第10屆立委再次提案,不能直接把舊的提案拿來審。這原則背後的意義,是考慮到立法院改選後,所代表的民意基礎已經不同,不能讓舊民意束縛新民意,所做的考量。

蔡政府第二任上路 潘文忠技職政策的掌聲與挑戰

記者何宇軒/專題報導

隨著總統蔡英文在520展開了她的第二任任期,教育部長潘文忠也獲得留任,預計將繼續職掌教育部直到下一次內閣改組。潘文忠從蔡英文第一次上任總統時,即擔任教育部長,中間經歷辭職、回鍋,到如今留任,是蔡英文政府中,目前任期最長的教育部長。在這段時間裡,潘文忠在技職教育方面,獲得怎樣的評價?《技職3.0》分別訪問了立法委員、學者、地方政府及第一線教育工作者,從不同的面相,一起來看看他們對政府的技職教育政策有哪些肯定,以及未來需要面對的挑戰。

投入技職經費 「歷屆部長最高」

在眾多政策中,多位受訪者不約而同提到技職教育經費的提升,可見資源與經費的挹注,讓人相當「有感」,而位在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更是有切身感觸。瑞芳高工校長顏龍源表示,像是「技職教育再造計畫」,讓高職的設備有機會做更新與提升;而前瞻計畫專款,在國教署帶領下,採購了很多設備,讓實習設備獲得充實的機會。

在商科學校方面,台中家商校長林怡慧也說,透過技職教育再造計畫,能夠充實特色課程的教學設備。例如該校利用經費搭建攝影棚,讓學生透過錄影,做學習檔案整合,提升表達力;還有透過前瞻「優化實作環境計畫」,建置即時證券交易教室的虛擬貨幣系統,讓商科學生可以進行模擬股市操作教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機電工程學系教授鄭慶民說,透過優化實作環境、補助學校設備,對學校的幫助很大。不過鄭慶民也提醒,因為一部分經費來自前瞻基礎建設的預算,當這筆錢花完之後,有的學校恐怕會無法進行下去,所以後續的經費來源也是必須考慮的。

經費的挹注不只是硬體設備,也體現在技能競賽的訓練上。本身也是技能競賽國手出身的鄭慶民認為,潘文忠對技能教學相當重視,除了提升實作能力計畫、也讓國際技能競賽選手得到照顧。選手的指導老師,以往都是義務性質,從去年開始,若有進入決賽,就有經費可以提供給老師,對長期付出的指導老師很有幫助。

擔任過雙北教育局長、現國民黨立法委員林奕華也表示,潘文忠有幫技職教育找預算、也找產業資源來推動技職教育,「在歷屆教育部長,以經費來說,他算是最高的一個」。

林奕華說,以推動技職教育方面,在歷屆教育部長,以經費來說,潘文忠算是積極的一位。(記者何宇軒/攝影)

108課綱重實作 執行面仍須加強

除了硬體建設,無形的政策方針也不能忽視,這就一定要談到108課綱以及相關升學體制,對於技職教育的影響。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理事長何孟軒對108課綱表示肯定,他說,新課綱對於技術高中課程重整與核心價值緊扣跨領域學習、加強專業技術實作,升學方式也朝向多元發展,其中科技繁星及技優保送與甄審,都較適合實作能力技能領域突出的學生;至於統測之後的四技二專甄選入學,對於專題或實習作品,也給予更多的空間表現。

但林奕華提醒,教育部需要改進的是,在談到108課綱的場合,教育部大部分是談普通高中,對技職通常就談得很少。她認為,普通高中學生的家長,對升學制度比較注意、家長聲量也比較大,造成教育部花比較多時間在談這方面。但是,教育部不能因為大家關心普通高中比較多、就做得多;關心技職的人少,就覺得「反正這樣就好」。108課綱雖然在精神面有比較多調整,但是執行面、或是持續滾動檢討的部分,她很少聽到教育部對技職做相關的檢討。

在學用落差方面,林奕華也認為,像工業領域技職教育,經營得很辛苦,這部分也看不到政府給地方或學校的支持。如果希望學生有實作能力、減少學用落差,那產學合作就更重要。

曾在教育部與潘文忠共事、新北市教育局長張明文也認為,高職生實作能力不會輸大學生,但上了技專院校反而沒有銜接,學的甚至還是高職做過的,這現象讓人擔憂。在未來銜接實作上,高職與科大必須要對話。

張明文認為,高職生實作能力不會輸大學生,但上了技專院校反而沒有銜接,學的甚至還是高職做過的,這現象讓人擔憂。(記者何宇軒/攝影)

推動業界實習 傳統觀念是阻力

提到實習、實作以及到業界的學習,這正是技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瑞芳高工校長顏龍源表示,「青年教育就業儲蓄帳戶專案」(青儲政策),是滿創新的作法;這專案是學生畢業之後可以先就業,到業界實習之後再升學,學生可以拿到經費補助;這對想先到業界看看、或弱勢家庭的同學很適合。

瑞芳高工位在台灣東北角,有不少弱勢家庭,這對學生就很受用。另外像建教合作專班、鑄造專業計畫等,對於弱勢家庭需要收入的同學也很有幫助。或是像產學攜手合作,讓學生在高三下進到工廠實習就業,往後也有學校可以念。

民進黨立委張廖萬堅,也肯定青儲政策的出發點,讓學生可以先工作再探索未來方向,不過他也觀察到實際執行遇到的問題。例如在職業選擇上,有很多是低階的製造業、服務業,工作環境、職場企業文化不是那麼理想。有家長會質疑,「去餐廳洗盤子,洗個一兩年,真的可以探索到職業興趣嗎?」

教育部撥款速度慢也是問題,張廖萬堅就曾接獲陳情,有經濟弱勢學生去年9月即已通報方案結束,等到12月,教育部才通知他填「撥款申請書」,最後要等到今年4月才拿到24萬元補助款項。

此外,張廖萬堅發現,台灣學生相較國外青年,獨立性還是不夠,因此在選擇上往往仰賴家長做決定;而家長的傳統觀念認為,還是要有學歷,能力才會獲得肯定、未來才有就業機會。另外就是學校的阻力,因為有的學校要拚升學率,怕招生有問題,所以學校也不太鼓勵參加,「如果這些傳統觀念沒有改,這政策成功的機會就很小」。張廖萬堅提供數據表示,這個政策一年有5千個名額,結果到108年了,才有1千5百多人參加。實際上會參加的,也大多是弱勢學生,因為有經濟誘因。

全教總副秘書長何孟軒也提到,台灣社會價值仍重視學歷、輕忽技術能力;從歷年高職學生降幅遠高於高中學生,便可看出,教育部應努力喚起社會對技職教育的重視、翻轉社會價值。

張廖萬堅肯定青儲政策的出發點,讓學生可以先工作再探索未來方向,不過他也觀察到實際執行遇到的問題。(記者何宇軒/攝影)

疫情影響業績 建教合作業者喊退

關於業界實習,另一個近在眼前的問題是,由於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雖然在台灣已經連續多日無確診病例,疫情看似趨緩,但由於廠商國外訂單銳減,使營收降低,連帶影響辦理意願。瑞芳高工校長顏龍源指出,有廠商原本已承諾要收建教生,卻緊急縮手,使校方必須另外向其他業者洽談能否增加名額,他認為,教育部是不是可以透過專案補助,協調的方式,增強建教合作廠商接受建教合作生的意願。

人才培育要成功 部會整合是關鍵

除了傳統觀念,像是跨部會的聯繫,也是技職教育長年面臨的挑戰。立委林奕華說,有些國家勞動部與教育部是不切割的,因為國家的人才培育,要對接到政府各種產業需要的人才,要不然人才培育可能會失衡。她認為,勞動部、教育部、經濟部,這三個部會平台的合作,是技職教育能否成功的關鍵,但目前中央給她的感覺卻是各行其是。

新北市教育局長張明文則認為,技職學生需要加強英語能力。因為英文是實用的工具,如果要讓技職生更有自信,必須把專業能力加上英文能力,就能變成重要的國際人才。

從《技職3.0》上述採訪中,可以發現在不同工作崗位關心技職教育的人士,對於技職政策的觀察面向也大不相同。這些問題有的是老生常談、有的是近年發生;有的問題牽涉層面廣、有的問題具體而細微。而對於攸關國家發展與人才培育,相當重要的技職教育,究竟「蔡政府至今任期最長的教育部長」,要如何在接下來的任期克服這些挑戰,《技職3.0》將與各位讀者一起持續關注。

評論/被民代忽視的技職:108課綱的成敗,不能只看高中教育

原文2019/9/27 刊載在udn《鳴人堂》網站,標題為「被民代忽視的技職:108課綱的成敗,不能只看高中教育

文/黃偉翔

很多人說技職教育的弱勢在於媒體不報導、在於學生社經地位普遍較低,但我認為不只如此。

9月20日,立法院新的會期開議,剛上任的新科立委台大經濟系教授鄭秀玲,首次上台質詢就丟出108課綱議題。鄭立委質疑教育部高教司與大學招聯會,將學習歷程檔案跟考招制度連動,此舉將拉大偏鄉與明星高中差距。

鄭認為,政府投入450億推動十二年國教課綱,但她團隊仔細研究大學招聯會正在推動的事務,認為將使得明星高中更明星,偏鄉高中更偏鄉,納稅人的450億可能就浪費掉了。

被無視的技職教育

這樣的想法並不公允。事實上450億中,有另一大半的受益者是高職(即技術型高中)生,而高職也有它的108課綱,更有負責研議考招制度的技專招策會。作為民意代表,現今台灣至少有一半的國中生畢業後就讀於技職教育,為何單憑高中教育、大學考招,就果斷認定政策的成敗?

我並非要說技職教育考招政策完全沒問題,而是一位位擁有話語權、政策影響力的人士,在做公共論述、思考決策時,超過一半學生就讀的技職教育完全沒被納入考量,是很不應該的事。

以學習歷程檔案來說,高職也同時適用,並且因技職生原有的競賽、證照等多元表現,加上具備產業地圖與在地鏈結的校定課程,學習歷程檔案的重要性、影響性不比高中低。

可以想見,過去多年來技職教育現場的聲音,總是難以合適地傳達到決策場域中。退一步來看,就讀技職教育學生大多也未接受社會學、政治、媒體等領域的相關訓練,也鮮少是擁有話語權的人士,難以跟政策場域語言對話,甚至更多時候還會聽到「教育部長官又不是讀技職教育出身」等對立言詞。

更麻煩是亂下藥方

技職除了圈內人的討論,民間建議鮮少被帶入政策場域討論,也無人傳達議題處境。更麻煩的是,就算被帶入公共討論,民意代表往往還會亂下藥方。剛遭註銷立委資格的高潞.以用,就曾對技專招策會開槍,質疑雖然有理,但方法卻難以說服大眾。

高潞.以用認為,技專招策會沒有設立法源,每年還收教育部一千多萬的補助,該「黑機關」居然還負責技專考招制度的研議。這樣的聲音一出,技職人大多反彈,因為在技職圈,招策會一直以來都是考招制度的研議單位。

高潞.以用提出質疑的那一年,技專招策會全名是「技專校院招生策進總會」,但《大學法》第24條第2項明定:「大學為辦理招生或聯合招生,得組成大學招生委員會或聯合會」,意指招生單位組成須為「委員會」或「聯合會」。在大學考招規劃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大學招聯會(全名「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技專聯合會都是依循此法而設立。

細看名稱,技專招策會為「策進總會」,明顯不符合法源,而且真正依據《大學法》設立的技專聯合會,在現實運作中成了受技專招策會指揮的執行單位。基於此,高潞.以用堅持技專招策會應該解散,或整併到符合法源的技專聯合會裡。

然而,技專招策會的存在是有歷史淵源的。《大學法》在2005年修正時新增第24條,讓當時行之有年的大專校院聯合招生制度與單位法制化;但技專招策會是為了配合技專校院考招分離政策,早在2000年就成立,而技專聯合會則是配合《大學法》第24條第2項規定,於2010年成立。

因此,技專招策會角色定位就相當於「大學招聯會」,技專聯合會則相當於「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加上「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而技專測驗中心相當於「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當然,現在技專校院招生策進總會已改名為「技專校院招生策略委員會」,已符合法源。

民意代表應多關注技職教育

當初高潞.以用想凍結「強化技職教育學制及特色」約5億6千萬的經費但未成,卻附有主決議,實務上教育部須給高潞.以用一個交代。不論如何,若當初招策會真被裁掉,恐怕後果不堪設想。

此刻回頭看有立委單單因對於教育部高教司與大學招聯會考量,就否定學習歷程檔案跟考招制度連動,這樣對於廣大的技職師生是不公平的。

技職教育還有許多重要議題正在進行,例如高職的群科歸屬、跨校跨群跨科跨班的課程發展、《技術及職業教育法》的修法等。希望在新的會期,也是總統大選前的重要會期,民意代表們可以多為技職人發聲,並且要切中議題要害,而不是每次批評技職教育的就業率、升學率等表面議題,以當作對選民們的交代。(編按:本文刊出時,總統大選尚未結束)

評論/技職國策(一):總統候選人的技職政策何在?

原文2019/6/10 刊載在udn《鳴人堂》網站,標題為「技職國策(一):總統候選人的技職政策何在?

文/黃偉翔

2020總統大選將近,各黨派有意參選的候選人,紛紛提出對台灣的建言,在這「拚經濟發大財」成重點的選舉年,「技職教育」永遠是被拿出來討論的重點議題。不說許多人不知道,現在每年約20萬名的國中畢業生,有超過一半選擇就讀技職教育,技職教育可以說是影響著百工百業的基礎,而這麼重要的技職教育未來如何發展?總統政見是一大重點。

我前陣子刊出108課綱高職專題報導,許多讀者說:「這跟我印象中培養黑手、畢業即就業的技職教育差好多!」這樣的反應不難理解,畢竟台灣社會熱烈地討論高中教育如何變革時,每年超過一半學生就讀的技職教育,已默默走向培育具備知識基礎的高階技能人才教育體制。

可是,當我們總統候選人們,為了服膺選民喜好與爭取選票,總用空泛、刻板印象當政策方針,例如民進黨初選候選人賴清德就提出「引入師徒制」;國民黨的郭台銘則提出「解決學用落差」。而「增加就業率」「加薪」則是每次選舉都會出現的政見;就連極度可能參選的台北市長柯文哲,也曾直言應該檢討大安高工98%學生都升學的現象,台灣技職教育讓一大堆人升大學不做工,導致營造業缺工連連。

作為台灣未來的領導人,應該深入理解技職教育發展脈絡,再提出符合台灣現況的具體方案,因此寫下系列文章,盼能相關總統候選人團隊深思,積極回應技職教育的困境。

台北市長柯文哲直言應該檢討大安高工98%學生都升學的現象,導致營造業缺工連連。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高職分流效果差,導致教學現場混亂。其實高職困境,不只是簡單的就業率高或低、更不是升不升學的二分法,而是在高階技能人才需求與日俱增的現在,如何透過高職教育同時培育畢業即就業、畢業繼續升學的人才。

但課綱、老師、設備、教材與教法就這麼一套,該如何兼具不同教育目標?假想一個高職教學現場,班上有35位學生,其中有15人專心拚升學考試、5人想就業無心學業、5人專心投入選手培訓,另外還有10人志向未定,而這些學生中,基礎學科與實作能力參差不齊,作為授課老師,你要怎麼辦?

這是長期以來沒被好好處理的問題,高職教育雖有許多不同功能性的專班,但現行入學制度設計並未扮演好引導的角色。高職班別種類很多,但理想架構下,想升學、當高階技能人才的應該去讀專業群科;想立即就業,並且在高職3年間一邊念書、一邊在職場工作,享有不低於最低基本工資的津貼收入,可以就讀建教合作;而實用技能學程目標同建教合作,只是就學期間都在校內學技能。

可現況是,不管想就業的、升學的,通通進入專業群科就讀,都混在一起了。換言之,就業傾向的高職生卻進入到升學準備的專業群科班級,升學傾向的高職生卻進入就業準備的建教合作、實用技能學程,然後再想著升學。這樣下來,不只學生沒有被引導進入適當的技能學習班級,高職教學現場也只有無奈。

翻開勞動部研究,台灣15-29歲青年有近一半的人求職遇到困難,主要原因是技能落差與經歷不足,進一步看20-24歲青年失業率狀況,每8人就有一位失業。若高職教育階段即可扮演好分流角色,絕對可以從源頭處理而降低求職困難的狀況。

除此之外,台灣技職教育還要努力的,就是大眾對於類科領域的認識,並進一步理解到類科選擇與生涯發展的關聯性,例如經常有學生誤以為專業群科的機械科是做機器人、製圖科是學美感設計,錯誤的選擇不只浪費學生個人青春,更減少台灣多元競爭力的潛力。

所以,總統候選人除了喊喊增加技職經費、減少學用落差、導入德國師培制度等空泛的政策宣言外,應該從真正的問題本質下手。而眼前該處理的本質性問題之一,就是強化國中小職業試探,並落實高中職的入學分流功能,讓在高職教育中不同傾向的專班,分別處理就業傾向與升學傾向學生,並作為良好引導類科選擇的教育體系,減少學生志向與社會所需的落差。高職教育的入學端制度設計,以及老師角色如何適當地引導國中畢業生,是值得該被好好討論的議題。

接下來的「總統候選人的技職政策」系列文,將繼續談到證照、技專考招、競賽、108高職課綱與落實、職能基準與實作評量等,這些議題雖鮮少被媒體版面討論,卻深深影響超過全體學生一半人數,唯有具體探究,台灣才有走向技能大國的一天,也盼總統候選人們,可以為台灣技職教育提出更符合問題現況的政見。

參與民進黨總統初選的候選人賴清德,在6月8日所舉辦的政見會上認為,當選後將針對技職教育推行師徒制。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