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高職種子教師招募:培養跨域課程設計能力

台灣推動108課綱,主軸在於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強調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和社會參與的能力,學校需發展校定特色課程,培養學生跨領域的能力,打造符合趨勢的「未來人才」。新課綱的頒布,現場教師首當其衝,面對全然不同的教學方針與模式,起步一定是困難的,對於這樣的困境,Skills for U提出了解方。

非營利組織Skills for U攜手新北市政府,舉辦「第一屆新北市技術型高中跨域課程種子教師培訓計畫」,預計招募20-30位新北市技術型高中(即高職)教師,期望透過師資培力與社群共備,提供高職教師多元視角、對話平台與跨領域課程設計方法。

參與計畫教師,將可核發研習時數、結業證書,並獲得課程發展所需資源媒合協助,另外,錄取者優先參與 2021年 第三屆 Skills for U 新北技職年會。

「在未來職場需求無法準確預測的現今,讀高職不該只為了練技能、進工廠工作。」Skills for U創辦人黃偉翔說,在108課綱架構下,高職老師有空間在課程中設計跨技能領域課程,培養高職生解決社會問題。

「計畫重點在於陪伴與培力高職老師。」黃偉翔說,多年來高職較少跨領域、跨學科的課程,教師在操作上或許不甚熟悉,因此,課程發展計畫旨在陪伴教師發展出符合學校願景、在地生態的跨域校本課程。

去年,黃偉翔指導瑞芳高工師生共同改造瑞芳車站、老街、地下道等,美化、活化當地,校內10位不同群科的學生應用自己的技能,讓公共場所變得更美好。其中,應英科的學生更擔任「青年英文導覽大使」,將瑞芳的特色無國界地與旅客分享。 

Skills for U將招募新北市技術型高中種子教師,以「技能應用」、「利他精神」和「回應在地」為核心,幫助教師建立符合技職的課程設計方法,達到教學創新,即日起至11/30下午五點報名截止,12/2公告名單, 報資訊請看: https://user103887.psee.io/39fqbm

海事水產技藝競賽 企業預聘人才

109學年度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技藝競賽月,11月3日由「海事水產類」率先在宜蘭蘇澳登場,全國各校海事水產類7大職種的157位選手,在國立蘇澳高級海事職業學校展開一連三天的競賽,爭取「金手獎」最高榮譽。相關企業也到場提供預聘與人才媒合等機會,希望為產業引進更多生力軍;另為使技職教育向下扎根,蘇澳海事也邀請學區國中生參觀技藝競賽,讓海事水產人才的培育向前延伸。

109學年度海事水產類學生技藝競賽主題「海事無極限」,共有「輪機」、「漁業」、「水產食品」、「水產養殖」、「航運管理」、「航海」、「船舶機電」等7大職種,由教育部國教署委由國立蘇澳海事主辦。包括國立海大附屬基隆海事、國立臺南海事、國立澎湖海事、國立東港海事、國立成功商水、國立鹿港高中、國立金門農工、國立馬祖高中、私立中華商業海事學校共10所職業學校、157位選手參賽。

今年頒獎典禮由教育部次長林騰蛟出席,共頒發33位金手獎、43位優勝。林次長於致詞時除肯定與鼓勵所有參賽選手及師長外,並特別強調我國海事水產人員需求度高,這場學生技藝競賽也備受業界期待,包括萬海航運、陽明海運、臺灣國際造船、龍德造船廠、全福造船廠、宏凰水產事業、杏輝藥品工業、台江生技及上島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國內外相關企業,參與競賽期間的安排產學合作活動,促成海事技藝精純的學生選手能與業界交流。此外,林次長表示,國教署也將持續補助這次海事類各職種金手獎前2名獲獎選手,赴海外相關企業進行研修,提升獲奬選手的國際視野。

國教署表示,技職教育是培育菁英人才的搖籃,對我國經濟產業有巨大的貢獻。教育部每年致力推動全國五大類學生技藝競賽,藉由切磋觀摩,激勵學生熟練鑽研技藝,達到適性揚才的教育目的。臺灣四面環海,海洋資源豐富,海事水產相關產業發展前景可期,未來教育部也將持續投入更多資源,讓海事水產等技職教育環境向上提升。

汽車製造地直擊x國手大學長帶你看門道

裕隆集團「車之道體驗中心」位在苗栗三義,是台灣首座汽車觀光工廠。廠區占地廣闊,不僅可進場參觀汽車製程,還有AR互動、DIY等主題體驗活動。成立至今,也成為車輛愛好者們聚會、交流的寶地,無論舊雨或新知,都因為「愛車」而互相連結。

台中東勢高工汽車科一年級也來到車之道體驗中心參訪,行程除了走入車裝工廠,讓學生實際見識到汽車的生產線,見證一台車又一台的車在眼前組裝完成,裕隆集團還特別邀請到在第45屆國際技能競賽汽車技術銀牌國手呂祖懿「現身說法」,以過來人的身分,分享、傳授自己的經驗給一年級新生們。

東勢高工汽車科一年級學生參觀車裝工廠。

東勢高工汽車科老師陳科仁說,這是第一次帶學生參訪車之道體驗中心,「因為太熱門了。」陳科仁笑著說,參訪名額非常搶手,不是想來就來得了。畢竟車之道體驗中心是全台首座開放汽車製程參觀的工廠,主題體驗活動豐富、寓教於樂,是親子出遊的首選。

東勢高工汽車科一年級的詹同學和張同學是班上唯二的女生,兩人在參訪過程中神情認真,興致勃勃地透過平板的AR互動遊戲收集汽車零件,最後「組裝」出一台虛擬車,還能透過移動螢幕來瀏覽車內構造,彷彿真的置身在車子裡。

AR互動遊戲觀看車輛內部。

呂祖懿表示,這個年齡會感到迷茫是正常的,他自己也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才慢慢愛上汽車技術。他也鼓勵在場學生,可以先訂立小目標,再針對目標腳踏實地、扎實地訓練,「只要你想要,一定做得到!」

第45屆國際技能競賽汽車技術銀牌國手呂祖懿分享自身經驗。

詹同學說,選讀汽車科是興趣使然,實際就讀之後發現與想像有落差。然而經過這次的參訪,讓她又重新燃起喜歡汽車的心。陳科仁也表示,這次的參訪除了讓學生們對汽車相關技術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希望激發出他們對汽車科的熱忱。

裕隆集團表示,開放車之道是希望能夠深耕在地,讓台灣更多的人了解汽車製造過程所包含的知識與技術,推廣台灣自主汽車製造的精神。

WSI:疫情影響 國際技能競賽延後一年舉辦

國際技能組織(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今日公告,國際技能競賽由於COVID-19疫情,上海市主辦的2021年國際賽延後一年舉辦,預計在2022年10月至11月之間。

WorldSkills表示,2020年一直與各利害關係人討論,並在最近舉行一系列會議,以透明和協作的方式考慮風險管理和風險緩解的所有可能情況。今天的決定是基於事實和有根據的預測,從其他事件和組織中學到的經驗教訓,以及圍繞對所有利益相關者最有利的戰略觀點而製定的。 

對於各國國手的培訓影響,WorldSkills表示,儘早做出決定提供了更高的確定性,從而使各國國手們可以重新校準未來的12-24個月(以及以後的未來)。有關選手參賽年齡,有資格參加2021年國際賽的選手,均可參加2022年國際賽。(即上海國際賽選手年齡上限由22歲提高至23歲,少數職類由25歲提高至26歲)

這決定意味著所有未來事件也將延後一年,法國里昂國際賽將移至2024。

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執行長David Hoey表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相信,技能和年輕人將帶領各國走上通往全球經濟復甦和繁榮的道路。「除了我們的會員和全球合作夥伴,我們將在接下來的12個月中通過一系列激動人心的創新計劃與年輕人保持聯繫,這些計劃將涵蓋一年的創新,並激發更多的年輕人學習技能。」

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將於2022年在中國上海舉行,屆時將有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400多名參賽者參加,比賽項目超過60種。

新北技職年會開放報名:尋找熱血教師

記者劉以羚/即時報導

「引導師透過SDGs桌遊,將世界議題帶入生活應用,也引導我們去思考,身為世界公民,如何善用技職力解決世界問題」曾參與首屆Skills for U新北技職年會的瑞芳高工校長顏龍源興奮地說。今年七月23、24日將舉辦第二屆技職年會,講師包括台大教授葉丙成、親子天下執行長何琦瑜等多位知名講師,數位外縣市高職教師也將登場分享課程推動經驗,即日起可上網報名(報名連結)。

新北市教育局與Skills for U合作,將於福隆福容大飯店舉行「第二屆Skills for U新北技職年會」,提供新北市公私立技術型高中及高中附設專業群科教師免費報名參加。

年會主題為「技職力如何解決生活問題?」,起因為今年武漢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許多防疫用品面臨短缺的困境,如:口罩、額溫槍等,新北技職師生透過技能發展防疫用品。

本屆技職年會將從「全球素養與社會議題」、「教育創新的能量」、「多元課程案例分享」、「新世代的教學思維」以及「當前技職教育政策發展」等多元議題中,為教師開拓多元的視野,特別邀請到教育部技職司長楊玉惠,談技職教育的現況與未來發展,持續關注台灣教育界的《親子天下》執行長何琦瑜,以媒體人的角度分享創新教育近幾年在台灣所散發的能量,另外還包括致力推動翻轉教育的台大教授葉丙成,分享在新時代下如何改變教學思維;此外,國際引導師協會引導師曾士民和陳明勇,也會以實例和體驗活動,帶領與會教師進行對談和反思。

隨著108課綱正式上路,「生涯規劃、職業試探」成了課綱的關鍵字,面對學生未來的職涯規劃,各級學校教師需在新課綱的潮流中,站在前線帶領學生探索自我和規劃方向,無論升學或就業,技職教師們更需擁有相對資源來協助學生持續前進。新北市教育局技職科長蔡秉欣表示,首屆年會讓許多教師找到熱血同路人,接收到教學思維和創新的啟發,進而連結課程帶出行動。

第二屆Skills for U新北技職年會。
第二屆Skills for U新北技職年會。
第二屆Skills for U新北技職年會。

蔡政府第二任上路 潘文忠技職政策的掌聲與挑戰

記者何宇軒/專題報導

隨著總統蔡英文在520展開了她的第二任任期,教育部長潘文忠也獲得留任,預計將繼續職掌教育部直到下一次內閣改組。潘文忠從蔡英文第一次上任總統時,即擔任教育部長,中間經歷辭職、回鍋,到如今留任,是蔡英文政府中,目前任期最長的教育部長。在這段時間裡,潘文忠在技職教育方面,獲得怎樣的評價?《技職3.0》分別訪問了立法委員、學者、地方政府及第一線教育工作者,從不同的面相,一起來看看他們對政府的技職教育政策有哪些肯定,以及未來需要面對的挑戰。

投入技職經費 「歷屆部長最高」

在眾多政策中,多位受訪者不約而同提到技職教育經費的提升,可見資源與經費的挹注,讓人相當「有感」,而位在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更是有切身感觸。瑞芳高工校長顏龍源表示,像是「技職教育再造計畫」,讓高職的設備有機會做更新與提升;而前瞻計畫專款,在國教署帶領下,採購了很多設備,讓實習設備獲得充實的機會。

在商科學校方面,台中家商校長林怡慧也說,透過技職教育再造計畫,能夠充實特色課程的教學設備。例如該校利用經費搭建攝影棚,讓學生透過錄影,做學習檔案整合,提升表達力;還有透過前瞻「優化實作環境計畫」,建置即時證券交易教室的虛擬貨幣系統,讓商科學生可以進行模擬股市操作教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機電工程學系教授鄭慶民說,透過優化實作環境、補助學校設備,對學校的幫助很大。不過鄭慶民也提醒,因為一部分經費來自前瞻基礎建設的預算,當這筆錢花完之後,有的學校恐怕會無法進行下去,所以後續的經費來源也是必須考慮的。

經費的挹注不只是硬體設備,也體現在技能競賽的訓練上。本身也是技能競賽國手出身的鄭慶民認為,潘文忠對技能教學相當重視,除了提升實作能力計畫、也讓國際技能競賽選手得到照顧。選手的指導老師,以往都是義務性質,從去年開始,若有進入決賽,就有經費可以提供給老師,對長期付出的指導老師很有幫助。

擔任過雙北教育局長、現國民黨立法委員林奕華也表示,潘文忠有幫技職教育找預算、也找產業資源來推動技職教育,「在歷屆教育部長,以經費來說,他算是最高的一個」。

林奕華說,以推動技職教育方面,在歷屆教育部長,以經費來說,潘文忠算是積極的一位。(記者何宇軒/攝影)

108課綱重實作 執行面仍須加強

除了硬體建設,無形的政策方針也不能忽視,這就一定要談到108課綱以及相關升學體制,對於技職教育的影響。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理事長何孟軒對108課綱表示肯定,他說,新課綱對於技術高中課程重整與核心價值緊扣跨領域學習、加強專業技術實作,升學方式也朝向多元發展,其中科技繁星及技優保送與甄審,都較適合實作能力技能領域突出的學生;至於統測之後的四技二專甄選入學,對於專題或實習作品,也給予更多的空間表現。

但林奕華提醒,教育部需要改進的是,在談到108課綱的場合,教育部大部分是談普通高中,對技職通常就談得很少。她認為,普通高中學生的家長,對升學制度比較注意、家長聲量也比較大,造成教育部花比較多時間在談這方面。但是,教育部不能因為大家關心普通高中比較多、就做得多;關心技職的人少,就覺得「反正這樣就好」。108課綱雖然在精神面有比較多調整,但是執行面、或是持續滾動檢討的部分,她很少聽到教育部對技職做相關的檢討。

在學用落差方面,林奕華也認為,像工業領域技職教育,經營得很辛苦,這部分也看不到政府給地方或學校的支持。如果希望學生有實作能力、減少學用落差,那產學合作就更重要。

曾在教育部與潘文忠共事、新北市教育局長張明文也認為,高職生實作能力不會輸大學生,但上了技專院校反而沒有銜接,學的甚至還是高職做過的,這現象讓人擔憂。在未來銜接實作上,高職與科大必須要對話。

張明文認為,高職生實作能力不會輸大學生,但上了技專院校反而沒有銜接,學的甚至還是高職做過的,這現象讓人擔憂。(記者何宇軒/攝影)

推動業界實習 傳統觀念是阻力

提到實習、實作以及到業界的學習,這正是技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瑞芳高工校長顏龍源表示,「青年教育就業儲蓄帳戶專案」(青儲政策),是滿創新的作法;這專案是學生畢業之後可以先就業,到業界實習之後再升學,學生可以拿到經費補助;這對想先到業界看看、或弱勢家庭的同學很適合。

瑞芳高工位在台灣東北角,有不少弱勢家庭,這對學生就很受用。另外像建教合作專班、鑄造專業計畫等,對於弱勢家庭需要收入的同學也很有幫助。或是像產學攜手合作,讓學生在高三下進到工廠實習就業,往後也有學校可以念。

民進黨立委張廖萬堅,也肯定青儲政策的出發點,讓學生可以先工作再探索未來方向,不過他也觀察到實際執行遇到的問題。例如在職業選擇上,有很多是低階的製造業、服務業,工作環境、職場企業文化不是那麼理想。有家長會質疑,「去餐廳洗盤子,洗個一兩年,真的可以探索到職業興趣嗎?」

教育部撥款速度慢也是問題,張廖萬堅就曾接獲陳情,有經濟弱勢學生去年9月即已通報方案結束,等到12月,教育部才通知他填「撥款申請書」,最後要等到今年4月才拿到24萬元補助款項。

此外,張廖萬堅發現,台灣學生相較國外青年,獨立性還是不夠,因此在選擇上往往仰賴家長做決定;而家長的傳統觀念認為,還是要有學歷,能力才會獲得肯定、未來才有就業機會。另外就是學校的阻力,因為有的學校要拚升學率,怕招生有問題,所以學校也不太鼓勵參加,「如果這些傳統觀念沒有改,這政策成功的機會就很小」。張廖萬堅提供數據表示,這個政策一年有5千個名額,結果到108年了,才有1千5百多人參加。實際上會參加的,也大多是弱勢學生,因為有經濟誘因。

全教總副秘書長何孟軒也提到,台灣社會價值仍重視學歷、輕忽技術能力;從歷年高職學生降幅遠高於高中學生,便可看出,教育部應努力喚起社會對技職教育的重視、翻轉社會價值。

張廖萬堅肯定青儲政策的出發點,讓學生可以先工作再探索未來方向,不過他也觀察到實際執行遇到的問題。(記者何宇軒/攝影)

疫情影響業績 建教合作業者喊退

關於業界實習,另一個近在眼前的問題是,由於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雖然在台灣已經連續多日無確診病例,疫情看似趨緩,但由於廠商國外訂單銳減,使營收降低,連帶影響辦理意願。瑞芳高工校長顏龍源指出,有廠商原本已承諾要收建教生,卻緊急縮手,使校方必須另外向其他業者洽談能否增加名額,他認為,教育部是不是可以透過專案補助,協調的方式,增強建教合作廠商接受建教合作生的意願。

人才培育要成功 部會整合是關鍵

除了傳統觀念,像是跨部會的聯繫,也是技職教育長年面臨的挑戰。立委林奕華說,有些國家勞動部與教育部是不切割的,因為國家的人才培育,要對接到政府各種產業需要的人才,要不然人才培育可能會失衡。她認為,勞動部、教育部、經濟部,這三個部會平台的合作,是技職教育能否成功的關鍵,但目前中央給她的感覺卻是各行其是。

新北市教育局長張明文則認為,技職學生需要加強英語能力。因為英文是實用的工具,如果要讓技職生更有自信,必須把專業能力加上英文能力,就能變成重要的國際人才。

從《技職3.0》上述採訪中,可以發現在不同工作崗位關心技職教育的人士,對於技職政策的觀察面向也大不相同。這些問題有的是老生常談、有的是近年發生;有的問題牽涉層面廣、有的問題具體而細微。而對於攸關國家發展與人才培育,相當重要的技職教育,究竟「蔡政府至今任期最長的教育部長」,要如何在接下來的任期克服這些挑戰,《技職3.0》將與各位讀者一起持續關注。

《建教合作法》修法 各立委版本一次看

記者何宇軒/專題報導

第10屆立法院第一會期,預定將在本月30日結束。新國會開議至今,在與技職教育相關的建教合作制度中,朝野立委針對《高級中等學校建教合作實施及建教生權益保障法》(以下簡稱《建教合作法》),已經提出數項修法草案,且方向不盡相同。

草案目前進度皆已通過一讀,接下來就需要等待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排案進行實質審查,才有機會進一步二、三讀通過;由於不同立委提出的草案內容有部分重複,本文在統整後,歸納出幾個修法方向;再加上部分草案提案人不只一位,但因篇幅有限,本文只列出排名第一位的提案人。以下就來向讀者盤點,立委們至今已分別提出哪些修法方向。

方向一:建教生酬勞免納稅

根據現行法規定,建教合作機構必須支付給建教生「生活津貼」,然而生活津貼如果在法律上被歸類成「薪資」的話,就可能遇到必須繳納所得稅,以及繳全民健保補充保費的問題。有草案將建教生得到的「生活津貼」,明文規定不算是薪資或勞務所得,不用納綜合所得稅及補充保險費。

本屆立法院,國民黨立委林奕華、萬美玲、及日前被判刑須入獄的無黨籍立委傅崐萁都提出這個方向的提案。林奕華說,若學生的酬勞被認定為薪資而要課稅,對學生不是很公平。

本項修法在上(第9)屆立法院也有立委提案。時任國民黨立委柯志恩在臉書上表示,「不少建教生都是經濟弱勢,如果將其生活津貼與家人收入合計申報所得稅,可能因級距累進必須扣除一定金額,實在有違建教合作制度設計的本意。」

建教生之工作型態多為美容美髮、機械模具、汽機車修護等,多為高溫,高熱,或含粉塵、甲醛等有害物質之工作環境。

方向二:提供建教生健檢

國民黨立委萬美玲提案的立法說明中提到,「建教生之工作型態多為美容美髮、機械模具、汽機車修護等,多為高溫,高熱,或含粉塵、甲醛等有害物質之工作環境。建教生本質上仍屬學生,對於其健康安全,建教合作機構應予以預防性管理,以確保建教生之健康安全。」

若是一般勞工的情況,目前《職業安全衛生法》第20條規定,「雇主應對在職勞工施行一般健康檢查、特殊健康檢查……」,但建教合作機構與建教生之間並非勞雇關係,建教合作機構沒有義務為建教生安排健康檢查,因此本草案在《建教合作法》第21條,關於建教合作機構應履行的義務中,加入「應為建教生施行健康檢查」的規定。

方向三:強化勞動教育

對於職場上眾多的求職陷阱及不肖業者的剝削,社會新鮮人如何保護自己?民進黨立委劉建國提出草案並在立法理由中提到,為避免學生工讀或就業時,遭到詐騙或不法對待,因此和地方政府、專家學者、教師合作後,設計基礎勞動權益課程,從源頭教育著手,希望同學透過課程,能理解正確的勞動價值與觀念、捍衛自身勞動權益。

在草案中規定,對於階梯式的建教合作,一、二年級學生在校接受基礎及專業理論教育時,應將勞動權益課程列為必修學分。

此外,關於更細緻的勞動教育政策,劉建國以及民進黨立委范雲,也分別提出了更詳細的《勞動教育促進法草案》,兩版本草案皆認為應該包括勞動意識、勞動倫理、勞動關係、勞動條件、就業平等、社會保障、勞動福祉、職場安全與衛生、勞動法令遵循及勞動職涯發展等內容,並納入12年國教課綱中,希望能從教育面提升學生的勞動觀念。

民進黨立委吳思瑤也有與建教生職前勞動教育相關的提案,但她的版本重點在於,政府每年要針對勞動人權及勞動權益手冊內容與課程時數進行檢討修訂;而且草案把這部分的主管機關,從原本是教育部單獨負責,改成把勞工主管機關的角色也納進來,由兩個機關共同會商決定。

對於職場上眾多的求職陷阱及不肖業者的剝削,社會新鮮人如何保護自己?

方向四:工時及休假配合勞基法修訂

由民進黨立委羅美玲提案,主要是配合《勞動基準法》「一例一休」修正之後,讓《建教合作法》的內容與其一致,避免兩部法律有不同調的情況。例如將受訓總時數由原本的「雙週80小時」修正為「每週40小時」,以及配合一例一休,將原本的「每七日至少應有一日之休息」配合調整為「每七日至少應有二日之休息,其中一日為例假,一日為休息日」。

除了上述提案,事實上還有一些修法草案是在上屆立委任期內提出,但因為「屆期不連續」(詳見新聞字典)原則而未能通過、至今也沒有立委重新提案。《技職3.0》將在後續的報導加以介紹。

新聞辭典:「屆期不連續」原則,根據《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13條,「每屆立法委員任期屆滿時,除預(決)算案及人民請願案外,尚未議決之議案,下屆不予繼續審議。」意思是說,立法院審理的法案,若在該屆立委任期屆滿前,仍未二、三讀通過,則在下一屆立法院就必須重新提案、從頭來過。

因此,即使是第9屆已經有其他立委提過的提案,在本屆必須由現任立委再次提案,不能直接把舊的提案拿來審。這原則背後的意義,是考慮到立法院改選後,所代表的民意基礎已經不同,不能讓舊民意束縛新民意,所做的考量。

「建教合作」修法,各委員版本整理。(圖/何宇軒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