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期待「升學與就業並重」是高職的原罪 鄭慶民:群科歸屬是重點

記者何宇軒/台北報導

技術型高中(俗稱高職)的宗旨是什麼?在教育部發布的《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總綱》裡的「各學習階段重點」段落中,開宗明義地寫著「協助學生培養專業實務技能、陶冶職業道德、增進人文與科技素養、創造思考及適應社會變遷能力,奠定生涯發展基礎,提升務實致用之就業力。」

說到「就業力」,一般大眾對高職的印象,可能是偏就業導向的訓練,畢業後主要的出路應該是直接就業。

但那恐怕是過去式了。根據教育部調查,目前近8成的高職畢業生走向升學,僅約1成5直接就業;看到這樣的現象,技術型高中分組課程審議會召集人、台師大機電工程學系教授鄭慶民認為,外界對高職「升學與就業並重」的要求,就是高職的原罪。

鄭慶民指出,從先前的95暫綱以來,高職常遇到的困難,就是外界常會要求升學與就業並重,但他想反問,要如何並重?如果升學做得太好,會被說背離高職教育的精神,「但萬一大家不升學,科大豈不要倒光了?」

若是普通高中的學生,只要準備升學就好,但高職學生有的要升學、有的要就業,「我們老師哪有那麼厲害?老師該怎麼教?」他比喻,就好像把兩種完全不同種類的動物養在一起、餵牠們吃一樣的東西,這要怎麼養?

群科劃分 有其時代背景

目前升學與就業的矛盾,從現行高職的群科分類也能看出端倪。鄭慶民說,在差不多民國70幾年時,「科」就是為了就業準備,而對應特定行業,所以機械科只需要會機械、板金科只需要會板金、製圖科只需要會製圖⋯⋯等等。

隨著後來的社會發展,行業較為多元、也比較需要多工,因此出現「群」的概念,讓相關領域可以學廣一點。

但這樣「群」、「科」的劃分方式,恐怕也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鄭慶民說,現在外界詬病高職畢業生都不就業,但其實也沒辦法,因為目前業界,高職畢業生能夠直接從事的產業其實也不多,就算有,也都是大家不想做的勞力工作。既然適合的產業少、意願也低,還有必要繼續用當初以就業為導向的「科」為單位嗎?

至於「群」,也有劃分的爭議。有的群內部同質性比較高,像是機械群;但有的群內卻是根本連產業都不一樣,像電機與電子群,有的搞硬體、有的搞軟體。又因為被放在同一群內,需要安排共同課,但有的群內彼此屬性其實不是很接近,共通的部分較少,比較難安排符合課綱規定的共同科目學分數。

課綱雙軌並行 升學與就業分流

在具體作法方面,鄭慶民建議,可以採用雙軌並行的機制,把目前「科包含在群內」的機制,改成群與科並行的不同課綱,對學生做分流。要升學、當工程師的學生,採用只有分群、沒有再分科的課綱,例如機械群工程師不能只懂車床、銑床,也要懂鑄造、板金、製圖、焊接⋯⋯這些統統都要學,但不用學到很精。至於要直接就業的學生,才用分「科」的課綱。

另外,也要重新檢討現在的群科,是否需要增減,甚至要重新大解構,重新盤點,哪些科已經不適合留著。

鄭慶民認為,要通盤檢討高職課綱之前,更應該先討論群科問題。但是從95課綱以來的現象是:都要開始討論新課綱了,才開始討論群科歸屬,這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因為假如一邊以15群為基準討論完課綱、另一邊又討論出應該要改為20群,那整個架構全部要重改,所以只好下次再討論,結果就是一再重演。

鄭慶民總結,民國6-70年時是走單一行業,過了2~30年發現應該要改走群集課程,又再過20年之後,難道不用持續依照社會現況再調整嗎?他強調,其實也不是說一定要調整,但至少要去思考,有沒有調整的必要;不能都不去碰、覺得這樣最輕鬆、不會得罪人;其實也不只教育,而是不管什麼領域,只要做大的改變,大家都不敢動、會想東想西。「但課綱是一次要用十年,難道我們要十年、十年這樣一直下去嗎?總要有個大改變的元年,為了技高領域好,我們應該要思考,是否走現在這樣的群科課程。」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在〈被期待「升學與就業並重」是高職的原罪 鄭慶民:群科歸屬是重點〉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