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忠:規劃20座基地優化技職、考招制度待討論

記者曾玉婷/臺北報導

針對國內技職教育發展現況,教育部長潘文忠向教文會進行專題報告,並答覆立委強化產學鏈結、減少學用落差、調整考招制度等提問。

對此《技職 3.0》盤點會議重點,供讀者參考教育部對技職教育未來的具體措施與展望,以及前幾年推動的整體成效與檢討。

一、前瞻編列技職 4 年 80 億後,下一步?

自 106 年至 110 年,教育部投入 4 年 80 億優化技職實作環境,協助技職校院改善教學設備及環境,縮短學用落差,立委吳思瑤肯定正向成果,詢問前瞻結束後如何安排?

潘文忠表示,未來規劃在 111 年至 114 年,預計 4 年投入 24 億經費,協助技專校院建置 20 座「區域產業人才及技術培育基地」,透過部會合作,強化與企業產學鏈結,並協助在地產業升級,充裕優質人才。

潘在專題報告提及,該基地不侷限學校培育人才,強調會和地方的區域產業鏈結,進而協助在地產業技術的升級。立委陳秀寳質詢,基地的運作模式為何?會提供給校外的公司或團體進行職業訓練?規劃在哪些縣市?

潘文忠答覆,詳細方案目前尚在研議,不過前瞻經 4 年執行,截至 110 年,已補助科技大學設置 136 案教學實作場域,包含類生產線及新興產業人才培育基地,並更新科技教學設備達 9 成,獲許多科大和學生支持,認為較能跟上產業,而受惠技職學生總計近達 126 萬人。

針對基地規劃,潘文忠指出,將跨出原先學校建立的基礎,走向地區產業,尤其產業聚落連結度要高,盼藉由跨部會合作,打造能跟上產業發展的培育基地。

二、統測考科、配分需調整?考招制度待討論

在技職升學中,甄選入學為規模最大的入學管道。立委林宜瑾、高虹安、賴品妤等人均點出其篩選標準設計,第一階段需經統測篩選,國英數三科占總級分五分之三、專業科目占五分之二,若學校以總級分作為篩選門檻,則一般科目強的學生,更容易通過篩選,促成學生偏重一般考科、忽視專業科目的問題,加上專業科目包含 2 到 4 門學科,配分機制是否不平衡?

此外,林宜瑾接獲許多技高學生及家長反映,教學現場仍有統測沒考、科目少教的狀況。例如某高工室內設計科,即減少室內設計課堂的授課時數,改上設計群的考科,突顯統測考試科目設計有待商榷。

潘文忠認為,技高和普高在學科方面差異甚大,當初在考試設計上,原規劃走漸進式發展。未來在招生對策方面,教育部將和招策會深入對應,針對各界關注的強化學習成果,請招策會收集各方意見進行討論,盼在政府投入新課綱教學、實習設備的更新後,能讓技高生達成務實致用。

三、技高學生年年減,技職人才怎培育?

立委萬美玲、鄭正鈐、張廖萬堅等人,紛紛提到技高學生數逐年遞減,高中職人數出現交叉,在少子女化衝擊下,如何培育技職教育及產業人才?

潘文忠指出,政府近年投入預算發展技職,優化教學環境,並鼓勵技職校院教師赴公民營機構及產業研習或研究,提升教師實務經驗,促進教學與產業接軌,另也規劃各客製化型態的產學合作計畫,包括產攜專班、產業學院計畫、產碩及產博等。以產攜為例,109 學年度計劃核定 26 所技專校院,共 73 案,核定技高端約 4,585 名學生,透過跨部會合作,推動產學合作方案,打造學用合一、產學雙贏的技職教育系統。

不過,立委林奕華、黃國書則分別質疑,檢視產攜計劃及青年就業領航計畫歷年成果,發現報名學生人數不見明顯起色;潘則答覆,在產攜計劃方面,現已請同仁整理能突破現況的計畫,盼在檢視後提供學生更多支持,進而提升報名意願。

蔡政府第二任上路 潘文忠技職政策的掌聲與挑戰

記者何宇軒/專題報導

隨著總統蔡英文在520展開了她的第二任任期,教育部長潘文忠也獲得留任,預計將繼續職掌教育部直到下一次內閣改組。潘文忠從蔡英文第一次上任總統時,即擔任教育部長,中間經歷辭職、回鍋,到如今留任,是蔡英文政府中,目前任期最長的教育部長。在這段時間裡,潘文忠在技職教育方面,獲得怎樣的評價?《技職3.0》分別訪問了立法委員、學者、地方政府及第一線教育工作者,從不同的面相,一起來看看他們對政府的技職教育政策有哪些肯定,以及未來需要面對的挑戰。

投入技職經費 「歷屆部長最高」

在眾多政策中,多位受訪者不約而同提到技職教育經費的提升,可見資源與經費的挹注,讓人相當「有感」,而位在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更是有切身感觸。瑞芳高工校長顏龍源表示,像是「技職教育再造計畫」,讓高職的設備有機會做更新與提升;而前瞻計畫專款,在國教署帶領下,採購了很多設備,讓實習設備獲得充實的機會。

在商科學校方面,台中家商校長林怡慧也說,透過技職教育再造計畫,能夠充實特色課程的教學設備。例如該校利用經費搭建攝影棚,讓學生透過錄影,做學習檔案整合,提升表達力;還有透過前瞻「優化實作環境計畫」,建置即時證券交易教室的虛擬貨幣系統,讓商科學生可以進行模擬股市操作教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機電工程學系教授鄭慶民說,透過優化實作環境、補助學校設備,對學校的幫助很大。不過鄭慶民也提醒,因為一部分經費來自前瞻基礎建設的預算,當這筆錢花完之後,有的學校恐怕會無法進行下去,所以後續的經費來源也是必須考慮的。

經費的挹注不只是硬體設備,也體現在技能競賽的訓練上。本身也是技能競賽國手出身的鄭慶民認為,潘文忠對技能教學相當重視,除了提升實作能力計畫、也讓國際技能競賽選手得到照顧。選手的指導老師,以往都是義務性質,從去年開始,若有進入決賽,就有經費可以提供給老師,對長期付出的指導老師很有幫助。

擔任過雙北教育局長、現國民黨立法委員林奕華也表示,潘文忠有幫技職教育找預算、也找產業資源來推動技職教育,「在歷屆教育部長,以經費來說,他算是最高的一個」。

林奕華說,以推動技職教育方面,在歷屆教育部長,以經費來說,潘文忠算是積極的一位。(記者何宇軒/攝影)

108課綱重實作 執行面仍須加強

除了硬體建設,無形的政策方針也不能忽視,這就一定要談到108課綱以及相關升學體制,對於技職教育的影響。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理事長何孟軒對108課綱表示肯定,他說,新課綱對於技術高中課程重整與核心價值緊扣跨領域學習、加強專業技術實作,升學方式也朝向多元發展,其中科技繁星及技優保送與甄審,都較適合實作能力技能領域突出的學生;至於統測之後的四技二專甄選入學,對於專題或實習作品,也給予更多的空間表現。

但林奕華提醒,教育部需要改進的是,在談到108課綱的場合,教育部大部分是談普通高中,對技職通常就談得很少。她認為,普通高中學生的家長,對升學制度比較注意、家長聲量也比較大,造成教育部花比較多時間在談這方面。但是,教育部不能因為大家關心普通高中比較多、就做得多;關心技職的人少,就覺得「反正這樣就好」。108課綱雖然在精神面有比較多調整,但是執行面、或是持續滾動檢討的部分,她很少聽到教育部對技職做相關的檢討。

在學用落差方面,林奕華也認為,像工業領域技職教育,經營得很辛苦,這部分也看不到政府給地方或學校的支持。如果希望學生有實作能力、減少學用落差,那產學合作就更重要。

曾在教育部與潘文忠共事、新北市教育局長張明文也認為,高職生實作能力不會輸大學生,但上了技專院校反而沒有銜接,學的甚至還是高職做過的,這現象讓人擔憂。在未來銜接實作上,高職與科大必須要對話。

張明文認為,高職生實作能力不會輸大學生,但上了技專院校反而沒有銜接,學的甚至還是高職做過的,這現象讓人擔憂。(記者何宇軒/攝影)

推動業界實習 傳統觀念是阻力

提到實習、實作以及到業界的學習,這正是技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瑞芳高工校長顏龍源表示,「青年教育就業儲蓄帳戶專案」(青儲政策),是滿創新的作法;這專案是學生畢業之後可以先就業,到業界實習之後再升學,學生可以拿到經費補助;這對想先到業界看看、或弱勢家庭的同學很適合。

瑞芳高工位在台灣東北角,有不少弱勢家庭,這對學生就很受用。另外像建教合作專班、鑄造專業計畫等,對於弱勢家庭需要收入的同學也很有幫助。或是像產學攜手合作,讓學生在高三下進到工廠實習就業,往後也有學校可以念。

民進黨立委張廖萬堅,也肯定青儲政策的出發點,讓學生可以先工作再探索未來方向,不過他也觀察到實際執行遇到的問題。例如在職業選擇上,有很多是低階的製造業、服務業,工作環境、職場企業文化不是那麼理想。有家長會質疑,「去餐廳洗盤子,洗個一兩年,真的可以探索到職業興趣嗎?」

教育部撥款速度慢也是問題,張廖萬堅就曾接獲陳情,有經濟弱勢學生去年9月即已通報方案結束,等到12月,教育部才通知他填「撥款申請書」,最後要等到今年4月才拿到24萬元補助款項。

此外,張廖萬堅發現,台灣學生相較國外青年,獨立性還是不夠,因此在選擇上往往仰賴家長做決定;而家長的傳統觀念認為,還是要有學歷,能力才會獲得肯定、未來才有就業機會。另外就是學校的阻力,因為有的學校要拚升學率,怕招生有問題,所以學校也不太鼓勵參加,「如果這些傳統觀念沒有改,這政策成功的機會就很小」。張廖萬堅提供數據表示,這個政策一年有5千個名額,結果到108年了,才有1千5百多人參加。實際上會參加的,也大多是弱勢學生,因為有經濟誘因。

全教總副秘書長何孟軒也提到,台灣社會價值仍重視學歷、輕忽技術能力;從歷年高職學生降幅遠高於高中學生,便可看出,教育部應努力喚起社會對技職教育的重視、翻轉社會價值。

張廖萬堅肯定青儲政策的出發點,讓學生可以先工作再探索未來方向,不過他也觀察到實際執行遇到的問題。(記者何宇軒/攝影)

疫情影響業績 建教合作業者喊退

關於業界實習,另一個近在眼前的問題是,由於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雖然在台灣已經連續多日無確診病例,疫情看似趨緩,但由於廠商國外訂單銳減,使營收降低,連帶影響辦理意願。瑞芳高工校長顏龍源指出,有廠商原本已承諾要收建教生,卻緊急縮手,使校方必須另外向其他業者洽談能否增加名額,他認為,教育部是不是可以透過專案補助,協調的方式,增強建教合作廠商接受建教合作生的意願。

人才培育要成功 部會整合是關鍵

除了傳統觀念,像是跨部會的聯繫,也是技職教育長年面臨的挑戰。立委林奕華說,有些國家勞動部與教育部是不切割的,因為國家的人才培育,要對接到政府各種產業需要的人才,要不然人才培育可能會失衡。她認為,勞動部、教育部、經濟部,這三個部會平台的合作,是技職教育能否成功的關鍵,但目前中央給她的感覺卻是各行其是。

新北市教育局長張明文則認為,技職學生需要加強英語能力。因為英文是實用的工具,如果要讓技職生更有自信,必須把專業能力加上英文能力,就能變成重要的國際人才。

從《技職3.0》上述採訪中,可以發現在不同工作崗位關心技職教育的人士,對於技職政策的觀察面向也大不相同。這些問題有的是老生常談、有的是近年發生;有的問題牽涉層面廣、有的問題具體而細微。而對於攸關國家發展與人才培育,相當重要的技職教育,究竟「蔡政府至今任期最長的教育部長」,要如何在接下來的任期克服這些挑戰,《技職3.0》將與各位讀者一起持續關注。

教育部長潘文忠請辭:盼台大校長遴選爭議儘速落幕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台大校長爭議繼續延燒,教育部長今(14)日發聲明,希望自己的請辭,可以讓台大校長遴選紛爭,有一個重新釐清的機會。

媒體報導,行政院長賴清德受訪提到,潘文忠12日向他請辭時就特別提到,不管現在做任何決定,恐怕社會都會有不同意見,因此以個人去職為校長遴選畫出一道標準,希望台大校長遴選爭議儘速落幕、社會能支持未來新任教育部長的決定。

潘文忠說,台大學倫案的查察,到此次校長遴選過程中所產生的各項疑義,雖經遴委會及臨時校務會議的討論程序,但爭議並未徹底釐清,尤其當選人多項赴中兼職的疑義,亦恐有涉及違法的疑慮,教育部做為主管機關,如果不調查、不釐清,才是嚴重失職!而教育部為釐清爭議,要求台大及遴委會查明疑義,卻經常遭到泛政治化的攻擊和汙衊;更因政治的操作,徒增教育部同仁在行政及業務執行上的壓力和負擔。

潘文忠幾經思考,決定辭去部長一職,希望所有的政治操作能就此停止,讓本案回歸到單純的校長遴選程序和當選人身份適格的討論。


教育部長潘文忠請辭聲明全文

各位親愛的同仁及各位媒體朋友,在此向各位報告,本人已向行政院賴院長請辭教育部長職務。

依法行政是所有行政部門必須堅守的基本原則,也是本人從事公職堅持的重要信念。此次面對台大校長遴選案,針對遴委會在遴選程序以及當選人爭議處理,乃至臨時校務會議召開等等,本部均以適法性監督,依法行政的原則,應於確認程序合法及實質資格要件無疑義後始同意聘任。

尊重大學自治、學術自由,是我們堅守的信念,而實踐這些信念必須建立在誠實、法治的基礎上。做為教育工作者,誠實信用、遵守法治更是教育下一代最重要的基礎和價值!台大校長動見觀瞻,社會各界都會以高標準來期許與衡量。台大校長當選人,應向社會公開澄清自身行為所引起的爭議,這是權利更是義務,以做為學生的典範,贏取師生的認同。尤其,台大是台灣的學術龍頭,台大校長更是引領台灣高等教育與學術發展的關鍵領航者。

台大校長一職懸缺至今,究其根本是因為一年多前的學倫案重創台大以及台灣的學術形象,楊前校長也因此不再續任。台大學倫案的查察,到此次校長遴選過程中所產生的各項疑義,雖經遴委會及臨時校務會議的討論程序,但爭議並未徹底釐清,尤其當選人多項赴中兼職的疑義,亦恐有涉及違法的疑慮,教育部做為主管機關,如果不調查、不釐清,才是嚴重失職!而教育部為釐清爭議,要求台大及遴委會查明疑義,卻經常遭到泛政治化的攻擊和汙衊;更因政治的操作,徒增教育部同仁在行政及業務執行上的壓力和負擔。

面對此次台大校長遴選案引發之爭議,教育部在尊重大學自主與當選人種種爭議釐清之間盡全力妥適處理。但令人遺憾的是,遴委會及校務會議對各項爭議的處理,或以模糊帶過,乃至以擱置方式不處理;而當選人面對各項爭議則選擇不對外界公開說明,任憑疑義蔓延,不但延緩校長聘任時程,更造成教育與社會的紛擾,這已經衝擊了社會對教育以及台灣大學校長的期許,這是令我最深感遺憾的。我從來不會畏懼職務上帶來的各種挑戰,但此遴選案爭議的釐清過程,預期將持續遭遇到政治化的攻擊和汙衊。幾經思考,我決定辭去部長一職,希望所有的政治操作能就此停止,讓本案回歸到單純的校長遴選程序和當選人身份適格的討論。

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堅持原則,絕不戀棧職位,由衷希望我的辭職,提醒各界理性思考,可以讓台大校長遴選紛爭,有一個重新釐清的機會。

最後,衷心感謝所有教育同仁過去一段時間的協助,珍重再見。

潘文忠107/4/13

教育部長潘文忠辭職聲明

立委許智傑推技職奧斯卡獎 教育部砸900萬推產學研究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為鼓勵更多大學教師投入產學研發,立法委員許智傑要求教育部應舉辦「奧斯卡技職大師獎」,鼓勵產學研究傑出的教授,成為社會鎂光燈焦點。部長潘文忠今日回應,規劃90萬獎金10個名額,並用國家大師級規模來頒獎。

許智傑直言,學術性研究,或頂尖領域研究絕對贊成,但很多程度中段教授寫的論文不一定有用,但又為了升等與補助持續投入,這有意義嗎?希望推動技職奧斯卡獎項,讓教授做更多產學研發,提升台灣經濟能量,教授也有責任。

許智傑強調,日前行政院長賴清德也宣示,技職奧斯卡辦得好、辦得大,可以請總統親自頒獎,要辦得跟金馬獎、金像獎、金曲獎、金鐘獎一樣,把他辦大。

潘文忠說,教育部檢討過去高教發展後,未來大學任務在研究與教學都要並重,高教深耕第一部分在預算配置上強調教學,第二部分則強化研究,也兼顧產學研發,尤其技職校院可以來做,更希望加強多元升等。

潘文忠指出,目前技職大師獎(技職奧斯卡)草案已規劃完成,並送至行政院,未來對於投入技職研究、產學研發與帶領學生上成就的學者們,目前規劃10個名額、每個90萬獎金。

許智傑感慨,以前台北工專跟高雄工專在技職界是多麽出色,人人聽到都會舉出大拇指!現在雖然也不錯,但就沒有以前那種實作精神的感覺。

教育部:鼓勵學生讀大學前具備職場經驗

採訪、攝影/黃偉翔

政府大力推行的「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近期公告申請人數2376人,比先前意願調查結果7653人少上許多,教育部專案辦公室執行秘書王俊權在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中強調:「方案不是為了彌補缺工,第一年上路人數非重點。」

教育部:鼓勵升學前先具備職場經驗

王俊權強調,方案不是要學生去職場不升學,而是希望升學前有職場體驗,不是為解決缺工,而是站在人才培育觀點。

教育部長潘文忠說,給學生多一個選擇機會是規劃初衷,因為根據相關統計,有三成學生不清楚為何自己要讀大學,畢業後也有相當比例不知為何讀書,這現象源頭是學生18歲的抉擇思考,在未確定志向前,盲目選擇升學。

潘文忠喊話,雖然第一年僅2376人申請,遠比剛開始的意願調查有7653人少上許多,但這些申請人中不乏傳統拼升學的明星學校,而這如何減少意願調查與正式申請人數的落差,是接下來應該繼續去了解的部分。

現行規劃的「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就學配套有三個,第一部分是特殊選才管道,大學與科大採取聯合招生,免持統測或學測,著重2年以上職場體驗,學生在職場過程每2週都要寫工作誌,內容不只會影響補助撥款,更是升學審查重要資料;第二部分是現有個人申請與甄選入學管道,大學端開出的名額是獨立出來,審查同樣不看統測或學測,以職場體驗內容為主;第三部分是彈性選系,讓已獲得大學入學資格學生,可以保留學習或休學,職場體驗結束後再繼續學業。

高中職生涯輔導淪為升學輔導

101至103學年度高中職升學率達86.64%。王俊權說,方案剛推行時有學校打電話來抱怨「學生都在準備升學考試,希望不要透過政策來影響學生」,可以看出高中職生涯輔導還有很多加強空間。

不願具名的教師推測,有些學校不太願意推,誰會願意讓可以成為國立大學榜單的孩子去就業?現在又面臨少子化的招生危機。該名教師直言,一個公文下來,理論上會照著公文指引去做宣導,積極做為可以大力推廣,但消極作為,可以只是貼個告示而已。(延伸閱讀:18歲先就業政策申請人數不到一半 基層教師:主因是職缺內容不明

職場輔導是方案下一步重點

18歲青年進職場是否會被剝削?甚至淪為廉價勞工,是社會主要質疑聲音。王俊權說,教育部將與勞動部組成輔導團,透過線上聯繫、學生預約諮詢與實地訪視持續追蹤青年進入職場狀況。

王俊權指出,勞動部會要求企業有對應的工作訓練計畫,也配置職場導師「1對1」協助在職場的穩定。

台少盟秘書長葉大華受訪時對此不以為然,她強調不能靠非專職的輔導團,如果只是打電話追蹤、定期去訪視,難以真正協助學員入職後的穩定。

葉大華強調,職缺勢必很多元,有專職輔導人力才能深入理解該行業樣態,累積輔導經驗,高中畢業才18歲,大部分沒有社會經驗,很需要專職就業輔導人力與他討論、陪伴初入職場的磨合期,甚至遭遇輔導轉安置的情形。

職缺條件部分,王俊權強調職缺具備發展性、技術性、安全性、優於最低工資、優良勞動條件,產業類別以傳統技藝、農業、文創、工業、商業與新政府主推「5+2」創新產業(亞洲·矽谷、智慧機械、綠能科技、生技醫藥、國防航太、新農業及循環經濟)等產業。

立委許智傑推「奧斯卡技職大師獎」並要求納入教授升等評分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為鼓勵更多大學教師投入產學研發,今(7)日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召委許智傑要求,教育部應舉辦「奧斯卡技職大師獎」,鼓勵技職產學傑出的教師,成為社會鎂光燈焦點。教育部部長潘文忠回應,今(2017)年就會選拔,並於明年舉行隆重頒獎典禮。

許智傑在院會總質詢對行政院長林全喊話,「如果有超過一半大學教授投入產業界,而且有具體貢獻,將會對經濟提升有所提升,所以用奧斯卡技職大師獎去引導大家參與。」

許智傑舉例,科技部長陳良基若因「技轉王」貢獻而得獎,那種榮譽感會不一樣,就會讓民間有個努力方向,帶動全國教授朝技職產學方向努力,釋放更多科技研發能量;「奧斯卡技職大師獎」要對教授升等有幫助、申請科技部補助有加分才行。

許智傑強調,「奧斯卡技職大師獎」要辦得比金馬獎、金鐘獎、金曲獎,甚至國外金像獎更盛大才行!

潘文忠回應,已跟科技部會商,今年4月會公布甄選要點,8月讓各界推舉人選,並於明年初舉行隆重的頒獎典禮。

剛從教育部政務次長轉任科技部長的陳良基則說,教育部主要負責規劃辦理,科技部會協助調整相關獎助規定。

教育部技職司科長胡士琳受訪表示,細節正在研議中,目前規劃此獎項除了技專校院教師外,也會獎助一般大學教師,只要對產業創新有貢獻,教育部都應該鼓勵。

關於許智傑要求獎項對教師升等有幫助,胡士琳解釋,此獎項鼓勵產學合作外,也希望肯定教師投入實務教學,因為過去教育部推技術升等成效有限,盼讓過度重視學術論文的大學氛圍有所改善。

胡士琳補充,行政院也要求科技部獎勵產學機制應該擴大,目前科技部傑出研究獎的產學研究獎勵名額很少,幾乎是個位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