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技職國際賽/蔡英文:每位國手背後都有許多人的努力

採訪、攝影/黃偉翔

總統蔡英文今(23)日接見第44 屆國際技能競賽代表團,表揚團隊為國爭光,宣示要讓技職教育成為主流,並強化技能檢定與職業訓練。

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國際技能競賽,本(44)屆台灣成績為4金1銀5銅27優勝,獲獎率88%排名世界第四。本屆有來自58國共1256位選手參賽,台灣派出47位選手參加42項賽事。

蔡英文除了表揚國手為國爭光,也感謝在場的裁判長和指導老師,協助選手們找到目標、成就理想,也為國家的技術發展,打下了更堅實的基礎。

蔡英文提及,在資料上看到這次拿下平面設計金牌的黃于貞一段感言,「選手的成績是裁判長、訓練團隊、贊助單位、行政人員,還有每位選手的家人朋友,所共同成就的。」也就是說,每一位國手背後,都有許多人的全力相挺。

蔡英文與汽車噴漆國手嚴詩堤握手。
花藝國手吳柏翰與家具木工國手鄭欽豪送上手作禮物給蔡英文。
家具木工金牌國手鄭欽豪送了蔡英文木製櫃子。蔡英文表示會將它擺放在接待客人與開會的房間,讓每一個人都能看到這手藝。

蔡英文表示,技職學校和普通高中,兩者應該是平行的,不應該有階級之分。蔡英文強調,技職教育應該是主流教育,因此,政府會持續強化技職教育,提高技職教育的地位,同時銜接產業的轉型,解決產業界欠缺技術人才的問題。

蔡英文認為,現代社會當中,人們不會只在學校接受教育,也不會只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接受教育,政府必須建立一個多樣化,而且可以結合生涯發展的職業訓練體系,特別是協助在職勞工接軌數位經濟的趨勢。

蔡英文說,未來也會重視技能檢定以及各類的職能競賽,提昇國家整體的技術水準。「相信只要有最好的手藝,不管世界經濟的風向怎麼演變,臺灣都能立於不敗之地。」蔡英文說。

第44屆國際技能競賽代表團。

青年就業儲蓄方案成效不佳 立委刪2億經費

採訪、攝影/黃偉翔

立法院審教育部「青年就業儲蓄方案」經費,雖教育部於107年度編列4.25億預算,但立委蔣乃辛堅持,「首年僅744人進職場,這樣編列方式超過額度應刪減」,雖教育部長潘文忠與相關人士一再嘗試溝通,甚至一度僵持不下而中斷會議,最終召委張廖萬堅裁決,刪除2億經費。

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補助高中職畢業生先就業,每月薪資外補助一萬元,當作未來升學、就業與創業基金。首年上路,共核定5千名額,辦理期間有7653人表示有意願參與,其中2383人正式申請,最終僅744人進入職場,被立委們認為成效不彰。

潘文忠解釋,有27%高中職畢業生不清楚自己為何讀大學,此方案推行前,「已排除就業導向專班、產學攜手合作計畫等已定向的學生參加」,是個艱難任務。在最初詢問時,有7653人表示意願,這意願是須家長與學生共同簽名,代表台灣還是有家庭曾考慮給青年一個選擇機會,但因為首年推動時間倉促,說明會與填職缺志願期間與大考時間重疊,107年度會提前兩月辦理。

蔣乃辛拋出質疑,教育部於107年度編列的4.25億預算,其中3億是原先106年度方案5千名參與者於107年度的延續性經費,加上107年度新的5千名額預算1.25億,若106年度僅744人,為何還要編列5千名額的3億額度預算?

青年就業儲蓄專案辦公室執秘王俊權認為,這是整個行政院核定的計畫,按照計畫預算與計畫內容,107年度若有超過5千人報名,就讓經費挪用去鼓勵更多青年參與計畫。蔣乃辛聽見臉色大變,便對其他立委喊話「立法院不是行政院的立法局」。

立委們紛紛拿出手機,確認青年就業儲蓄方案經費編列細節。(圖/黃偉翔攝影)

立委柯志恩強調,教育部為了兌現總統蔡英文政見,但成效不佳,可見升大學仍是高中職首選,要推動有一定困難。但她強調,教育部已很努力、積極地實施計畫,成效不彰是非戰之罪,但目前有相關職業探索計劃也不少,應去整合現有的,實際用不上那麼多經費,要求合理刪減。

蔣乃辛也認為,教育部是非戰之罪,這是產業結構問題,我們必須承認這事實,雖然堅持刪除多編列經費,但107年度5千名額經費不去動它以示鼓勵技職教育。

立委李麗芬指出,這方案不只是教育部在做,還要跟其他單位合作,所以勞動部職缺提供很關鍵,接下來新年度,要跟勞動部提早溝通,職缺跟媒合產生很大狀況。

立委蘇巧慧則喊話,應打破這種觀念,讓社會看到成功案例,我們當初有七千多人表示意願,供不應求,即使正式上路人數少,但不是沒有成功案例,第二年應該繼續支持。

張廖萬堅最終裁決,刪除教育部107年度4.25億經費中的2億預算。(下圖的「就學、就業與創業基金」部分為教育部經費,另兩者為勞動部經費)

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總預算規劃表,含教育部27億,勞動部45億。

面對產業缺工 學者:雇每位外勞同時聘兩位大學生薪資30k以上

採訪、攝影/黃偉翔

面對產業面臨缺工人才,有學者獻策,認為企業雇用外勞應同時聘用兩位大學畢業生,且薪資30k以上,也有人提議,要加強計畫型技職教育,掌控各領域培育人數。

日前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所舉辦的技職研討會中,約200位專家學者與會獻策,討論五大主題,包括「當前產業缺工技術職種人才培養」、「技職學生實作力的培養」、「技職學生的激勵及價值觀重建」、「技職學校師資素質的提升」以及「技職準備教育的分工」。

對於當前產業缺工技術職種人才培育部分,有學者建議,為了補充缺工人力,開放外勞是必要的,且企業雇用每一位外勞,應同時聘用兩位大學畢業生,且薪資30k以上,以達到對台灣勞工的照顧。

也有人強調,未來十年科技變化大,很多低階技術職種工作將消失,所以技專校院是有存在的價值,但數量上要重品質地調整,且科技大學碩博士班也必須被檢討。

更有人認為,過去台灣經濟發展奇蹟,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技職人才的貢獻,而這些人才全仰賴計畫型教育的培育,也就是說,政府應掌控技職人才培養的數量與領域,並在有鮮明的國家政策前提下,跨部會規劃人才培育政策。

對於近日產學攜手合作計畫外加名額改成內含爭議,有人認為,很多產攜專班因此而關門,並建議工業類科應開放外加名額,美容、美髮或餐旅領域可維持內含名額。

鄭慶民/從2017國際技能競賽,看我國職業訓練與技職教育

文/鄭慶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機電工程學系教授)

近日許多關心技職教育的論述,以大陸在本(44)屆國際技能競賽奪下世界第一的表現,而提出對台灣技職教育的憂慮,我很欽佩,但我以多年來參與國際技能競賽的經驗,以及數次到大陸實地了解他們辦理競賽的情況,分享我所看見的一切。(編按:作者為前板金國手、板金國際裁判)

大陸在2011年首次參加國際技能競賽,僅參加6個職類,獲得1面銀牌,2013年第二次參加,報名了22個職類,獲得1銀3銅,到了2015年參加職類數目提升到29個,就有4金6銀3銅的表現,而今(2017)年在阿布達比國際技能競賽共有47個職類,獲得15金7銀8銅的成績,勇奪世界第一,也打敗了在國際技能競賽稱霸多年的韓國,短短的六年,大陸是如何辦到的?整體培訓結構又與台灣的差別在哪?

第44屆國際技能競賽成績。(表/黃偉翔製)

差異一:制度及選手來源

大陸的技能競賽在中央由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人社部)負責(即台灣的勞動部),在各省市由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人社局)負責,參賽的選手幾乎都來自各省市的技師學院,技師學院是直屬人社部或人社局,也就是「屬於大陸的職業訓練系統並非教育系統」,技師學院的學制由三年到六年,培訓期滿發給技工丶技師或高級技師的證照。也就是說,他們的競賽選手都經過三丶四年的技師學院培訓,這樣的培訓密度有點像台灣早期在職訓中心的養成訓練班。

另一方面,台灣目前因為少子化及職業訓練角色的改變,我們的選手幾乎都來自各高職所培養,在學期間就算每周有一天的實習課程,跟在大陸技師學院裡,經過好幾年全職學習技能的選手,訓練密度有段落差,所以如果單用大陸超越台灣成績來歸責於技職教育並不公平,因為我們是拿台灣技職教育所培養出來的選手跟大陸職業訓練所培養出來的選手在比較,立足點不同。

差異二:培訓制度及經費

大陸參加國際技能競賽的選手,先透過他們全國技能競賽選出約10位選手,再經培訓後淘汰半數,再繼續培訓後選出三位,再培訓選出兩位,國際比賽前再選出一位最終代表,也就是我們所稱的:「10選5丶5選3、3選2、2選1」,大陸經過如此層層遴選,選出的人當然是萬中選一。

台灣的選手選拔是在國際賽的前一年的全國技能競賽選出前三名為國手候選人,經三個月的各自培訓後,才選出第一名為正取國手、第二名為備取國手;正取國手便開始參加接下來一年的培訓,備取國手只有在正取選手放棄資格後才有機會參賽,並未一起參加培訓。也就是說,台灣僅有兩階段的遴選,這跟大陸五階段選拔制度相差很大。

另一方面,在選手的培訓經費,大陸選手的培訓經費除了中央人社部的補助,還有該省市人社局的補助,以及當選國手的技師學院學校的補助;台灣國手的訓練經費都來自勞動部的補助,金額總數約3、40萬左右,可能不及大陸的20分之一,兩邊投注的資源差距如此之大,會有這樣的成績似乎也不意外。

中國大陸2015年技職國手代表隊。(圖/WorldSkils提供)

差異三:選手的獎勵

目前台灣選手獲得國際技能競賽金丶銀丶銅牌,可分別獲得100萬丶50萬及30萬的奬金,另可保送國立科技大學就讀(但許多選手並無法完成學業,或完成學業之課程非針對選手所設計);大陸選手獲奬中,來自中央的奬金與台灣差不多,但各省市還會再給奬金,再加上所屬學校的奬金,差距就拉大,更重要的是大陸選手可以在原學校獲得教職,留在學校繼續訓練學生,如此技術代代傳承,不強也難。

台灣早期實施師範教育,國際賽獲奬選手保送師大,畢業後到高職任教也可技術傳承,但自從實施師資培育法後,已幾乎沒有公費生的制度,選手都改至其他國立科大就讀,能再回到高職擔任老師者幾乎沒有,技術及經驗無法傳承,競賽成績自然下滑。

由以上三個差異點,可以瞭解台灣是以高職教育所培訓的學生,在跟大陸以技師學院數年培訓的技師在比賽,也就是台灣職業教育與大陸職業訓練的比賽,兩者立足點並不相同。尤其台灣目前面臨少子化與職業訓練現況,我們已經不可能再有多年前的職業訓練養成工,而且也不可能有大陸如此龐大的經費挹注。

中國大陸國際技能競賽選手楊金龍僅有中專學歷(台灣的高職),但破格被聘為「特級技師」,並擔任杭州技師學院的正式教師。(圖/WSI提供)

面對這樣的挑戰,筆者有以下兩點具體建議:

建議一:引進企業資源

未來技能競賽的選手不能再以保送為唯一的目標,應該讓競賽與他未來的就業相結合,選上國手的選手應該找尋優良的企業預聘,並由企業提供競賽培訓所需的經費,選手比賽後可立即到企業就業或在科大進修完畢後再回到企業就業,如此不僅可以解決政府經費不足現況,還可以為企業提供優秀的技術人才,也為選手提供優良的就業機會,讓競賽的效益延續下去。

建議二:學校聘任國際賽選手為技術教師

參加國際技能競賽的選手若能到學校擔任教職傳授技術,能使得技術與經驗傳承。但依目前師培的制度,這些選手要取得合格教師的資格並不容易,就算取得教師資格,在面對教師甄試的學科考試,往往又比不過其他非選手背景的人,連進入術科考試的機會都沒有。

教育部若能要求公立學校依教育部的《高級中等學校專業及技術教師遴聘辦法》,聘任一定比例的國手擔任各校的技術教師,讓這些選手可以把他優異的技術與國際經驗教授給學生,不僅僅是為了競賽,對提升整體高職學生技能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第43屆國際技能競賽汽車技術國手曾品浩。(圖/技職3.0資料庫)

針對此次國際技能競賽所引起諸多先進對我國技職教育的關心,筆者感到非常高興,也以個人多年來在技能競賽及技職教育的了解,提出以上的分析及建議,尚祈各位先進指導。

黃昆輝:罪惡啊!技職都在拚升學

採訪、攝影/黃偉翔

昨(18)日黃昆輝教育基金會舉辦技職研討會,董事長黃昆輝開砲,政府沒有替青年創造好的就業環境,技職教育都在拚升學,真罪惡。

黃昆輝表示,歐洲的朋友有天對他說,台灣教育不是很興盛嗎?為何青年都要到歐洲做屠宰場、種草莓等,被欺負也沒地方申訴,台灣不應該對這群人的群益視若無睹。

黃昆輝感慨,雖說職業無貴賤,台電招考需爬電桿的電線桿的人員,只需要高中職畢業就可以報考,但台灣好多碩博士畢業生去報名,這樣的現象,政府對得起青年嗎?根據《蘋果日報》報導,2014年台電招考八百三十名需爬電桿的配電線路維護、抄表等基層人員,訓練期月薪兩萬三千元,高中職畢可報考,竟吸引十一名博士、兩千一百多名碩士,及一萬兩千多名大學畢業者報考。

「真是罪惡啊!技職都在拚升學。」黃昆輝說,有次搭車,跟車上賣便當的服務員聊天,是個大學畢業生,問他薪水多少,「他不好意思說,只說剛好可以過活」,這樣工作內容還需要大學畢業再來做嗎?

 

前教部次長、職訓局長林聰明:技職五大改革重點

採訪、攝影/黃偉翔

今(18)日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在黃昆輝教育基金會舉辦研討會上公開表示,技職六大改革重點,包括經費(設備)、人文素養、實作能力、資訊運用能力以及技術士證。

林聰明曾擔任過職訓局長與教育部次長,是少數任職過教育與勞動部門主管的人。

改革重點一:經費與設備

林聰明說,現在企業界缺工,青年又找不到工作,代表產學鏈結很差,過去教育部提出不少經費提振技職教育,包括課程、師資精進等,這很重要。

林聰明回想過去在台科大教書時期,當時學生要有工作經驗才能來就讀,就有教授經常被具備工作經驗的學生考倒,所以林聰明強調師資很重要。另外,學校設備很多很老舊,林聰明參觀很多學校,看到的都差現在科技太遠了,感謝部長挹注資金給學校。

改革重點二:技職教育應重人文素養

技職教育人文素養提升有必要改進,林聰明調查過科技大學畢業生,這些新鮮人剛進職場很受業界歡迎,但十年後,再度調查同間公司同年入職的人,發現技職體系升遷幅度比普通大學慢,為什麼?雇主反應技職生語文能力較差,無形中溝通與人文素養的不足,影響專業以外的表現。

林聰明接著說,技職生創意發想的激發有待改進,以前當過雲科大校長,原本設計學院要一流高職生才能讀,同時也招收高中生,當時大概還只收得到二流高中生,可是當我們舉辦主題創意競賽,即使高職生多了三年基礎設計訓練,但高中生提出的構思遠超過高職生,為何高職生沒有高中生那種海闊天空的想像呢?人文素養是關鍵。

改革重點三:實作力提升

「技職體系強調實作力!」林聰明以國際技能競賽為例子,過去台灣經常前三名,今年參加拿了十面獎牌,而過去中國排在很後面,但今年拿了約三十面獎牌是世界第一。

林聰明指出,在國際賽要比四天,不只技術要專精,更要創意與體力,過去成績都不錯,但現在逐漸走下坡,為何在國際比賽這麼慘?

改革重點四:資訊能力的運用

林聰明提到,技職生資訊能力很重要,根據2025年趨勢相關書籍內容,未來有50%工作會被取代掉,台灣的技職教育該如何改變?科技實在發展得太快速,應該注意。

改革重點五:技術士證要與產業結合

林聰明感慨,很多同學努力取得技術士證,但有些根本沒有用,內容早已跟時代脫節,我們居然還在鼓勵同學去拿。

林聰明建議,技術士證內容與職種要重新盤點,拿到技術士證要代表真有實力,業界才會喜歡,不然拿這麼多張沒用。

林聰明舉例,為何歐洲工匠對自己有自信心?主要是手上那張證書業界認同,只要拿到,走到哪到處都抬頭,可是台灣技術士證跟業界沒有結合,技職體系總感覺矮人一截,若要扭轉,就從整合技職教育、產業與技術士證著手。

農業類技藝競賽落幕 30家企業職缺薪資平均27.5k

採訪、攝影/黃偉翔

今(16)日106學年度農業類技藝競賽落幕,現場超過30家企業提供職缺,平均薪資27.5k,更有泰國職業教育機構帶領9所技術學院觀摩競賽。

競賽9大職種中,有6個對應的產業公(協)會參與,並召開臨時理監事會議鼓勵企業會員提供職缺。最終,本次競賽的9個職種前3名選手,獲得超過30家企業預聘工作職缺,保障底薪25k,職缺平均薪資27.5k,企業更提供各職種前3至5名選手5千至2萬元獎學金。

負責策劃本次人才媒合與競賽的北門農工校長張福祥說,目前還在持續媒合中,還無法提供具體「先就業」人數。張福祥強調,每年五月底,北門農工會聯合周邊職校一起辦理校園徵才,這期間若學生有意就業,學校會幫忙與企業接洽。

本次競賽共258名選手參加,其中51位獲得金手獎,81位優勝獎。競賽共有9個職種,分別是農場經營、園藝、造園景觀、森林、畜產保健、生物產業機電、農業機械、食品加工、食品檢驗分析等。

教育部表示,為響應政府新南向政策,首度由泰國職業教育機構(Institut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帶領9所技術學院組成的觀摩團來臺觀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