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忠:規劃20座基地優化技職、考招制度待討論

記者曾玉婷/臺北報導

針對國內技職教育發展現況,教育部長潘文忠向教文會進行專題報告,並答覆立委強化產學鏈結、減少學用落差、調整考招制度等提問。

對此《技職 3.0》盤點會議重點,供讀者參考教育部對技職教育未來的具體措施與展望,以及前幾年推動的整體成效與檢討。

一、前瞻編列技職 4 年 80 億後,下一步?

自 106 年至 110 年,教育部投入 4 年 80 億優化技職實作環境,協助技職校院改善教學設備及環境,縮短學用落差,立委吳思瑤肯定正向成果,詢問前瞻結束後如何安排?

潘文忠表示,未來規劃在 111 年至 114 年,預計 4 年投入 24 億經費,協助技專校院建置 20 座「區域產業人才及技術培育基地」,透過部會合作,強化與企業產學鏈結,並協助在地產業升級,充裕優質人才。

潘在專題報告提及,該基地不侷限學校培育人才,強調會和地方的區域產業鏈結,進而協助在地產業技術的升級。立委陳秀寳質詢,基地的運作模式為何?會提供給校外的公司或團體進行職業訓練?規劃在哪些縣市?

潘文忠答覆,詳細方案目前尚在研議,不過前瞻經 4 年執行,截至 110 年,已補助科技大學設置 136 案教學實作場域,包含類生產線及新興產業人才培育基地,並更新科技教學設備達 9 成,獲許多科大和學生支持,認為較能跟上產業,而受惠技職學生總計近達 126 萬人。

針對基地規劃,潘文忠指出,將跨出原先學校建立的基礎,走向地區產業,尤其產業聚落連結度要高,盼藉由跨部會合作,打造能跟上產業發展的培育基地。

二、統測考科、配分需調整?考招制度待討論

在技職升學中,甄選入學為規模最大的入學管道。立委林宜瑾、高虹安、賴品妤等人均點出其篩選標準設計,第一階段需經統測篩選,國英數三科占總級分五分之三、專業科目占五分之二,若學校以總級分作為篩選門檻,則一般科目強的學生,更容易通過篩選,促成學生偏重一般考科、忽視專業科目的問題,加上專業科目包含 2 到 4 門學科,配分機制是否不平衡?

此外,林宜瑾接獲許多技高學生及家長反映,教學現場仍有統測沒考、科目少教的狀況。例如某高工室內設計科,即減少室內設計課堂的授課時數,改上設計群的考科,突顯統測考試科目設計有待商榷。

潘文忠認為,技高和普高在學科方面差異甚大,當初在考試設計上,原規劃走漸進式發展。未來在招生對策方面,教育部將和招策會深入對應,針對各界關注的強化學習成果,請招策會收集各方意見進行討論,盼在政府投入新課綱教學、實習設備的更新後,能讓技高生達成務實致用。

三、技高學生年年減,技職人才怎培育?

立委萬美玲、鄭正鈐、張廖萬堅等人,紛紛提到技高學生數逐年遞減,高中職人數出現交叉,在少子女化衝擊下,如何培育技職教育及產業人才?

潘文忠指出,政府近年投入預算發展技職,優化教學環境,並鼓勵技職校院教師赴公民營機構及產業研習或研究,提升教師實務經驗,促進教學與產業接軌,另也規劃各客製化型態的產學合作計畫,包括產攜專班、產業學院計畫、產碩及產博等。以產攜為例,109 學年度計劃核定 26 所技專校院,共 73 案,核定技高端約 4,585 名學生,透過跨部會合作,推動產學合作方案,打造學用合一、產學雙贏的技職教育系統。

不過,立委林奕華、黃國書則分別質疑,檢視產攜計劃及青年就業領航計畫歷年成果,發現報名學生人數不見明顯起色;潘則答覆,在產攜計劃方面,現已請同仁整理能突破現況的計畫,盼在檢視後提供學生更多支持,進而提升報名意願。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在〈潘文忠:規劃20座基地優化技職、考招制度待討論〉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