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鼓勵學生讀大學前具備職場經驗

採訪、攝影/黃偉翔

政府大力推行的「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近期公告申請人數2376人,比先前意願調查結果7653人少上許多,教育部專案辦公室執行秘書王俊權在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中強調:「方案不是為了彌補缺工,第一年上路人數非重點。」

教育部:鼓勵升學前先具備職場經驗

王俊權強調,方案不是要學生去職場不升學,而是希望升學前有職場體驗,不是為解決缺工,而是站在人才培育觀點。

教育部長潘文忠說,給學生多一個選擇機會是規劃初衷,因為根據相關統計,有三成學生不清楚為何自己要讀大學,畢業後也有相當比例不知為何讀書,這現象源頭是學生18歲的抉擇思考,在未確定志向前,盲目選擇升學。

潘文忠喊話,雖然第一年僅2376人申請,遠比剛開始的意願調查有7653人少上許多,但這些申請人中不乏傳統拼升學的明星學校,而這如何減少意願調查與正式申請人數的落差,是接下來應該繼續去了解的部分。

現行規劃的「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就學配套有三個,第一部分是特殊選才管道,大學與科大採取聯合招生,免持統測或學測,著重2年以上職場體驗,學生在職場過程每2週都要寫工作誌,內容不只會影響補助撥款,更是升學審查重要資料;第二部分是現有個人申請與甄選入學管道,大學端開出的名額是獨立出來,審查同樣不看統測或學測,以職場體驗內容為主;第三部分是彈性選系,讓已獲得大學入學資格學生,可以保留學習或休學,職場體驗結束後再繼續學業。

高中職生涯輔導淪為升學輔導

101至103學年度高中職升學率達86.64%。王俊權說,方案剛推行時有學校打電話來抱怨「學生都在準備升學考試,希望不要透過政策來影響學生」,可以看出高中職生涯輔導還有很多加強空間。

不願具名的教師推測,有些學校不太願意推,誰會願意讓可以成為國立大學榜單的孩子去就業?現在又面臨少子化的招生危機。該名教師直言,一個公文下來,理論上會照著公文指引去做宣導,積極做為可以大力推廣,但消極作為,可以只是貼個告示而已。(延伸閱讀:18歲先就業政策申請人數不到一半 基層教師:主因是職缺內容不明

職場輔導是方案下一步重點

18歲青年進職場是否會被剝削?甚至淪為廉價勞工,是社會主要質疑聲音。王俊權說,教育部將與勞動部組成輔導團,透過線上聯繫、學生預約諮詢與實地訪視持續追蹤青年進入職場狀況。

王俊權指出,勞動部會要求企業有對應的工作訓練計畫,也配置職場導師「1對1」協助在職場的穩定。

台少盟秘書長葉大華受訪時對此不以為然,她強調不能靠非專職的輔導團,如果只是打電話追蹤、定期去訪視,難以真正協助學員入職後的穩定。

葉大華強調,職缺勢必很多元,有專職輔導人力才能深入理解該行業樣態,累積輔導經驗,高中畢業才18歲,大部分沒有社會經驗,很需要專職就業輔導人力與他討論、陪伴初入職場的磨合期,甚至遭遇輔導轉安置的情形。

職缺條件部分,王俊權強調職缺具備發展性、技術性、安全性、優於最低工資、優良勞動條件,產業類別以傳統技藝、農業、文創、工業、商業與新政府主推「5+2」創新產業(亞洲·矽谷、智慧機械、綠能科技、生技醫藥、國防航太、新農業及循環經濟)等產業。

18歲先就業政策申請人數不到一半 基層教師:主因是職缺內容不明

採訪、攝影/黃偉翔

政府大手筆砸下72億推18歲先就業政策「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提供每年5000名高中畢業生媒合優質職缺,每月更在薪資外補助一萬元至專款帳戶,最多三年存36萬,可當作升學、就業或創業基金。今(20)日教育部公告申請人數共2376人,比3月初意願調查7653人少上許多。多位前線教師指出最大問題,是報名時仍不知道媒合職缺。

就業資訊不明 學生家長卻步

根據教育部統計104學年度先就業人數,高中普通科666人、專業群科14100人、綜合高中958人、實用技能學程4237人,共19961人,但18歲先就業政策上路第一年僅2376人申請。

教育部專案辦公室執行秘書王俊權分析,主因是「計畫報名期間與其他升學考招期程重疊,學生最終選擇去升學」,這是教育部與勞動部抽樣數百人詢問後的主要回應;另外一點是,5月申請本計畫時,勞動部職缺還沒完全釋出,且同時遇到其他升學考招活動,減少學生申請動機,新年度報名會提早到三月中執行。

新北高工不願具名教師指出,此政策推出非常急,時程上非常錯置,就業資訊也不明,當孩子要報名時,還不知道有哪些職缺,甚至上班地點。

有位不願具名的高中校長也提到,參加公聽會、說明會的家長很多,但因為資訊不足,多數對「孩子到底會去哪裡工作」有所疑慮。

該名校長直言,教育部給學校名額遠大於實際參加學生數,但報名狀況不佳的成敗在「沒有吸引到猶豫中的那群人。」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秘書長葉大華說,如果方案KPI達不成,應該設立停損點,甚至追蹤評估計畫參與者進入職場後一個月的表現,並質疑若中途退出的折損率過高怎麼辦?

前線教師:面臨少子化與招生考量,執行面遭遇阻礙

「高中職每年約2萬人先就業,照道理5千名額應該很容易達標,為何最終人數這麼少?」新北高工不願具名教師拋出疑問後,繼續以新北高工舉例說,曾數次在全校場合大力推廣計畫,卻僅1百多位學生有意願參加,最終真正報名約50位,本來覺得業績很差,但當新北高工負責新北地區幾間學校報名學生的職前訓練時才發現,「當天來80幾位參加者,其中50位是新北高工學生,為何其他學校總和起來這麼少?」

這位教師推測,一般學校不太願意推,誰會願意讓可以成為國立大學榜單的孩子去就業?現在又面臨少子化的招生危機。

該名教師直言,一個公文下來,理論上會照著公文指引去做宣導,積極做為可以像新北高工這樣大力推廣,但消極作為,可以只是貼個告示而已。

葉大華也提到,這樣大筆經費挹注的計畫,通常應先小規模示範,但這次推得很急,剛開始就做成全國性計畫,容易忽略執行面許多細節。

東部校長:弱勢生有更好的選擇

2376人中,高中佔約14.5%,其餘都是高職生;至於弱勢比例,王俊權認為不應對參與計劃學生貼標籤,不對外公告,但每間學校會有部份名額鼓勵弱勢學生優先參與。

「弱勢學生不見得會申請。」成功商水校長蔡吉郎指出,雖然學校有大力宣導,但報名學生很少,主因是東部學生的家庭弱勢居多,若以實務考量,第一個選擇是簽志願役,薪水約35k,第二選擇則是就業導向專班或產學攜手專班,可以邊取得大學文憑邊累積職場經驗,第三則是全力拚國立科大。

蔡吉郎補充,有學生當志願役軍人,晚上營區會有義守大學開設在職專班,4年同樣取得大學文憑。蔡吉郎直言,18歲先就業政策立意良好,但與現有方案計畫、政策重疊,是比較可惜之處。

王俊權表示,今日才跟花蓮學校開檢討會議,當地學校反應,雖然調查參加計畫意願者多,但當地媒合職缺卻很少,這部分會請勞動部多開發當地職缺。王俊權強調,方案目標原本就不是明確就業導向或原參加產學攜手、雙軌旗艦計畫學生,而是給予學生一個探索未來的機會。

教育部個案追蹤 葉大華:須有專職人力

王俊權提到,除了提供申訴管道外,勞動部跟教育部將共同組成輔導團,將做到「個案追蹤」,教育部負責教育、學習、升學輔導等,勞動部則負責職場環境、工作條件與勞資糾紛 。

葉大華對此不以為然,她強調不能靠非專職的輔導團,如果只是打電話追蹤、定期去訪視,難以真正協助學員入職後的穩定。

葉大華強調,職缺勢必很多元,有專職輔導人力才能深入理解該行業樣態,累積輔導經驗,高中畢業才18歲,大部分沒有社會經驗,很需要專職就業輔導人力與他討論、陪伴初入職場的磨合期,甚至遭遇輔導轉安置的情形。

王俊權還說,勞動部每個案有補助企業每月5千元,將依照職缺所需知識或技能,安排職場導師隨時提供青年相關訓練。

教育部:最終媒合結果9/16出爐

王俊權表示,今年第一次試辦,3月初的意願調查因須家長簽名,對當時7千多人有意願結果很樂觀,雖然原本就預估會減少,但沒想到減得滿多的。

王俊權強調,最終報名人數多寡不是唯一考量,重要是在相關配套措施、教育部作業的公平性、學校更重視生涯輔導面向去完善它,讓計畫參與者真的能學到東西。

雖然目前教育部公布正式申請人數,但還非最終媒合人數。王俊權說,目前勞動部釋出職缺5512個,接著教育部會陸續舉辦大型就業博覽會、企業徵才活動等,最後勞動部還有一對一輔導就業,媒合期限到8/31止,9/16才能得知最終人數。

東北亞技競交流賽/各國如何培養選手?

採訪、攝影/黃偉翔

台灣因為教育制度,職校學生以升學為主,選手除了容易遇到課業銜接問題外,另外一大隱憂,就是參賽選手鮮少有業界代表,在國際技能組織近年講求競賽與業界接軌的趨勢下,台灣整體業界投入程度仍不高。那麼,各國政府與企業在競賽過程中扮演何種角色?值得一探究竟。

今年7月,台灣首次舉辦東北亞技競邀請賽,邀請日、韓、印度、印尼、泰國、馬來西亞、巴西共7個國家來台參賽交流,比賽職類包括家具木工、花藝、石膏技術與乾牆系統(粉刷)、CAD機械製圖、珠寶金銀細工、工業控制(工業配線)、網頁設計、門窗木工等8個職類,讓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比以往熱鬧許多。

巴西珠寶業共同組織一個慈善機構,會跟同業收取1%營收,用來訓練參賽選手、支持競賽相關費用。巴西珠寶金銀細工裁判長Claudinei Rempel說:「過去70年來,巴西法律規定業者需要用部份營收培養人才,所以每個行業組織都要繳稅,用在技能發展上面,但只有一部分資金是競賽用,大部分以培訓人才為主。」

Claudinei Rempel指出,如果國際賽上成績不錯,保證有工作機會,也能擔任技能老師,傳授技術與經驗。

日本CAD機械製圖裁判長Yoshihiko KONDO是公司代表,他說:「日本選手因有公司作為後盾,業界代表參賽居多;對公司來說,不只能透過競賽培養優質員工,當競賽奪牌時,公司名氣變大,也更能吸引優質員工加入。」

韓國花藝裁判長LEE YOON JOO則說:「花藝比較沒有廠商在支持,因為這不是大項目,但科技、工程等領域,都有很多公司會提供資源訓練選手。」

印度CAD機械製圖裁判長Gibson Manthopil強調:「競賽可以幫助年輕人的職涯發展。」但Gibson Manthopil坦承:「雖然競賽已經參加第七年,但印度仍不鼓勵年輕學生參與技能性活動,仍以讀書為主,因此學生參賽比較少,多以企業員工為主。」

Gibson Manthopil是公司派出的代表,他說:「印度很少有公司願意花錢去訓練,但他們公司這樣做,是盼藉由這樣機會培訓人才,也讓公司在國際上曝光,吸引更多資源。」

技能競賽對印度來說並不算熟悉,Gibson Manthopil提到印度至今仍對傳統技能不夠重視,所以希望透過競賽,吸引青年學習技能,對印度來說,金牌不會增加太多名聲或薪水,是比較可惜之處,希望繼續參加下去,讓政府更重視這國際賽事。

馬來西亞網頁設計裁判長Wan Ahmad jailani Wan Ngah指出:「如果選手有得獎,政府會有獎金、禮物,到企業找工作絕對有加分優勢,甚至搶先優先錄取這些國手,也會在競賽過程中釋出資源培育選手,雖然不是整個業界都是如此,但有固定的公司持續支持著對應領域的選手,所以政府並不會(也不用)特別幫選手找工作。」

馬來西亞門窗木工裁判長Saifol Azri Mohamad補充:「選手如果想繼續增強技能,政府會提供進修機會,若不想升學就到業界找工作,尤其電機電子領域,國手如果有得牌,公司一定會優先提供工作機會。」

印尼工業控制裁判長Mahefud Ismail說:「印尼選手幾乎來自公司員工,如果在國際賽拿金牌,政府會給獎金。」Mahefud Ismail還說:「今年度的競賽,很多技能項目都是公司內部員工參賽,例如Toyota就派了兩位選手,當然也有少數幾位是大學生。」

Mahefud Ismail強調:「透過國際技能競賽,可以參考每個國家技能發展程度,並從中在學習,才能提升到世界各國的技能水平。」

泰國CAD機械製圖裁判長Nirawit Nonthasiri也說:「泰國業界整體社都知道這賽事,參加這賽事業界會承認。」

當我們找不到下一個馬祥原、吳寶春/201706工作成果與捐款徵信

文/黃偉翔(《技職3.0》獨立記者)

這陣子有幾位前輩私訊、打電話給我,意思是我不該透過報導讓WSI技職國手有改當12天補充兵,認為技職國手相對於體育國手不夠資格、不符合社會期待,某些論點確實有理,但我滿感慨的。

技職國手權益絕對不能無限上綱,也不是當了國手,政府就要照顧他們到老,但我們摸著良心,台灣虧欠這群人(含教練、裁判長)太多太多了。

不必比較其他國家狀況,光是孩子們歸國後的處境,台灣低薪、產業經濟現況、人才培育制度、獎助金不對等、生涯發展…國際競爭(例如美國川普再造製造業並以出口驅動經濟生產對台灣的衝擊)多少不利於技職國手們的繼續發展環境。

更不用說,台灣過去技職制度所培養的人才,面對未來就業環境還是遠遠不利的。

如此,誰還想來當國手?誰還想當教練團?誰來支撐台灣青年們學技能的夢?

與其耗費多年青春,不如順著台灣現況,都去升學算了,至少現實層面,畢業後找個台積電,表現再差,做幾年也有百萬年薪。然後大人們再去責怪孩子草莓族,不願意學辛苦的技術。

當我們去讚嘆那些檯面上技職傑出人物,應該去思考他們背後付出的代價,並仔細盤點制度面、資源面是否真的支持?以及支持背後對國家競爭力的意義。就以知名度較高的馬祥原、吳寶春,他們成就已不只是個人技藝如何稱霸世界,更在產業產生經濟價值,也促成許多工作機會。

當我們找不到下一個馬祥原、吳寶春,就成了台灣國安危機。

捐款點此>>支持3.0,捐款挺技職!(定期定額捐款)

201706損益表(捐款徵信)
201706資產負債表(捐款徵信)
201706捐款明細(捐款徵信)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不畏辛苦的技職人!大家來為10月出征的技職國手們加油!

2017年國際技能競賽冷作國手陳冠宇。(圖/技職3.0資料庫)

106技專甄選入學放榜,商管群人數最多

採訪/黃偉翔

技專校院招生委員會聯合會訂於今(13)日10點起,於網站公告「106學年度四技二專甄選入學招生」分發錄取結果,並開放考生上網查詢

106學年度甄選入學招生,有139校3254個系科組學程提供招生名額50048名,共64157人完成第一階段報名,每名考生至多可申請3個校系科(組)學程,經過第一階段篩選,共57576人獲得第二階段報名資格,完成第二階段報名者51342人。

第二階段各校指定項目甄試後,具備正備取資格可登記就讀志願序者計有47369人,完成登記就讀志願序者計有43863人,經就讀志願序統一分發錄取者計有36780人,分發錄取率為83.85%。分發錄取人數最多的前3類,分別是商業與管理群8023名、餐旅群6056名、設計群4221名。

聯合會表示,分發錄取生必須於本(7)月19日12點前,依錄取學校規定時間及方式辦理報到;若未於規定期限內完成報到手續者,視同放棄錄取資格。

106學年度四技二專甄選入學招生獲分發之錄取生,若同時獲得106學年度四技二專技優甄審入學分發錄取資格者,僅能擇一校系(組)、學程辦理報到,違者取消其錄取及入學資格。

相關訊息請至106學年度四技二專聯合甄選委員會網站查詢

專訪/技職司長楊玉惠:前瞻編列技職4年80億,建置業界生產線環境

採訪、攝影/黃偉翔

「台灣業界能提供學生的實習機會不充足。」教育部技職司長楊玉惠開口第一句話,道出技職困境。

立法院5日三讀通過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未來四年將編列4200億,但由於國民黨團在特別條例要求增列「人才培育」、「少子化」、「食安」等三項,其中「人才培育」則編列4年80億投資技職教育,技專端30億,高職端50億,從106年9月起至110年8月分三期投資23.85億、28.221億、27.929億。

「前瞻基礎建設-優化技職校院實作環境計畫」中,各校會在108年累計投入26.337億完成設備購置,在校園內建置「類產線」,模擬業界工作環境供學生實習。

設備購置還算容易,但重點在配合「類產線」設備的課程模組開發,所以本次計畫將同步發展相關課程、師資培育、學生實作規劃等。

類產線示意圖。(圖/教育部提供)

楊玉惠強調,過去透過技職再造計畫,學校已經購置不少先進設備,但都只針對單一系上使用,別系用不到導致設備閒置狀況,所以本次前瞻計畫著重在跨領域整合,以跨系所整合發展特色為主體,由學校提案爭取。

計畫書中提到,以發展智慧農業來說,可包含水土保持系、資訊工程系、機電工程系、農業生產系等,共同在自動化包裝、遠端監控與環境感測,共同發展新興領域。

本計畫另個突破性在於結合法人(政府、法定機構、公司、法團)及學校共同培養人才,部分新設備也會放置在法人端。

楊玉惠指出,台灣有許多具備能量的法人,如經濟部法人對產業脈動、人才職能需求掌握得比學校端清楚,透過人才需求的提出,法人做研發訓練內容、盤點政府資源,整合許多部會相關領域計畫,並共同建置區域產業菁英訓練基地,例如智慧機械資源整合基地。

「過去技專端雖也有與法人來往,但只流於訊息上的連繫,未來法人會更實質參與人才培育。」楊玉惠還說,由於目前部分技專校院教師的實作能力還沒準備好,法人會協助做師資培訓部分。

但過去技職再造計畫與前瞻計畫新購置設備,是否會造成資源浪費?

楊玉惠說,為了降低設備閒置,跨校設備相互使用,將建置教學設備共享平台。根據計畫,將由第三方專責單位負責營運共享平台,為了減少各校行政負擔外,也避免各校因競爭關係削弱平台效益。

楊玉惠還說,除了技專端,本計畫也將投入50億在高職端的設備更新。根據計畫指出,高職端以充實基礎教學設備為主要用途。

各推動重點分期經費表(單位:仟元)。(圖/技職3.0資料庫)

立委辦公室召開技職國手兵役協調會 勞發署: 草案7月底公告

採訪/黃偉翔

今日立法委員黃國書辦公室針對技職國手兵役問題開協調會,為促成更多跨部會橫向連結,讓相關辦法設立更周延。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代表表示:「草案預計7月底公告。」

上會期立委黃國書引用《技職3.0》報導質詢教育部長潘文忠,要求技職國手應比照體育國手有兵役配套,並提案修法;依照黃國書辦公室提供的日程,6至7月將邀集學者專家訂定草案,8至9月草案預告,11至12月做最終核定並公布實施。

因應修法,勞發署正在草擬辦法草案,因此借鏡教育部體育署適用於體育國手辦法,但因兩賽事與參賽者樣態不太相同,許多問題待討論。

技職國手補充兵適用範圍?

「12天補充兵未來國際技能競賽47個職種國手都適用。」但勞發署代表拋出疑問:「是否溯及既往?若是,要追溯到哪一屆國手可以享有此權益?甚至國手未達服役年齡,這權益是否能保留?」

體育署代表則說:「體育國手轉為12天補充役後,是認可他為國家代表隊,未來才得以繼續代表台灣出賽;但技職國手一生只能當一次,狀況不同。」對於溯及既往部分,體育署回應:「體育國手享有溯及既往,但有前提,例如該國手參加2012年奧運,他勢必得在2014年奧運舉辦前提出申請,否則視同放棄相關權益,但若此位國手又繼續代表台灣出征2016年奧運,他又獲有資格,但須在2016年奧運舉辦前申請,以此類推。」

若以相同概念,今年10月代表台灣出征的技職國手,勢必須在2019年國際賽舉辦前提出申請,但會中對此並未有結論。

對於未達服役年齡,「如果比完賽要服役,就會延後他的求學生涯,所以會支持他至少完成高中學業,以備未來直接申請相關大學,因為國手代表台灣出征幾次後,原本同屆同儕都已經上大學了。」體育署代表說。勞發署補充:「技職國手多以高三、大一學生為主。」

國防部代表說:「依照《兵役法》規定,18歲才能徵集,這是為何目前18歲後才能提出申請,但若朝向鼓勵性質,可以擴大認定解釋。」

依照補充兵受惠人數預估,體育國手每兩年約30-50位受惠,而技職國手約35位,人數差不多。

備取國手是否適用?

記者提問備取技職國手是否也適用?體育署則說:「雖然體育國手培訓資源都集中在第一線選手,但為避免受傷或任何意外狀況發生,仍會一起培訓第二線預備國手。」

技職司代表則說:「當技職選手們到技專校院端,教育部有技優領航專班,針對基礎學科輔導機制、技術精進以及就業銜接做加強。」

勞發署代表則說:「這些意見會帶回勞動部,搜集學者專家與相關人士意見後,7月底將確認技職國手12天補充兵辦法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