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扎根 台中啟動國中師技職宣導週

記者曾玉婷/臺北報導

為提升國中教師對技職教育的認識,進而輔導國中學生適性發展,台中教育局 1/21 至 1/29 首度舉辦「國中教師優遊技職學宣導週」,統整市內 22 所技高及興大附農特色群科,提供 38 場共計 2 千人的技職研習課程。

研習課程方面,針對工業、商業、家事、農業及藝術與設計類,邀請 5 大類專業職人演講,另舉辦 33 場研習活動,由各技高以介紹校內特色群科、參訪及實作體驗等方式,讓國中端老師熟悉技職教育的內涵和發展趨勢。

台中市教育局高中職教育科課程督學林麗玲坦言,以往國中老師對技高群科了解不深,「不會念書的讀高職」,是不少技高老師曾聽學生從國中老師口中說出的刻板觀念;而在去年,台中高中群科輔導團進到國中校園協助學校技職宣導,發現國中老師反應熱烈,盼有更多機會熟悉技高群科,故設計此次活動,報名狀況踴躍。

台中舉辦國中教師優遊技職學宣導週,邀請職人介紹技高職群。(圖/台中教育局提供)

林麗玲指出課程提供多場實作體驗,讓國中教師藉手腦並用的過程,更加了解技職教育的樣貌。例如,明德高中美容科規劃「與精油香遇」課程,介紹國中教師認識群科課程內容和未來發展趨勢,並親手實作防疫水、美白或抗痘品;台中高工電機科規劃「夢想電堂」課程,同樣透過電機科巡禮,說明學生未來的就業和升學選擇,並帶領教師自製藍芽喇叭,了解物品的基本原理和製造步驟。

明德高中實習處主任高靜鳳點出,過去常聽到國中老師自認不熟悉技高群科,只能透過文案式說明理解,對實際現況仍所知有限,因此相當支持此次研習活動,盼加深國中老師對技職教育及技高端的認識,進一步幫助國中生職涯試探。

高靜鳳曾在髮廊遇見一名學生,得知對方技高讀幼保,大學時期轉戰餐飲,卻在畢業 5 年後才發現自己的真正興趣是美髮而轉行;若在國高中階段,老師能適時引導學生探索職業性向,或許可以縮短學生和其目標的距離。

台中高工實習輔導主任張瀧升憶述,曾有學生在國中已會自行拆解和組裝電腦,第一志願是台中高工資訊科,父母卻要求他讀台中一中,中間發生衝突,後來還是就讀台中高工,高二選上國手,畢業後進入台科大,因此對於明確清楚自己想做什麼的學生,盼偕同國中端,共同改變社會對技高的既有觀念。

技能接軌國際第一步 新北首批技高雙語師3月登場

記者曾玉婷/臺北報導

為落實 2030 雙語國家政策,新北市 109 學年度全國首創「技高雙語學分班」,培育來自技高 15 職群的老師,修畢後能以雙語教授專業群科課程,第一批培訓通過名單將於 3 月登場,預計 53 位;此外,新北媒合 23 所大專校院和 21 所技高組成「技職大聯盟」,由大專端提供英語師資,協助技高雙語協同教學,並搭建產官學合作平臺,共享課程、設備等資源,盼提升技高生英文能力。

新北教育局技職教育科輔導員郭昱晨指出,技高各群科課程有不同的專業術語,若在技高落實雙語教育,可能發生英文老師不熟悉專業知識,而各科老師英語能力不足以開雙語課的問題,對此新北透過雙語學分班師資培力,盼讓技高每位老師同時具備專業技能和專業英語能力。

新北技高雙語學分班自 109 學年度開辦,由臺灣師範大學規劃課程,參加教師須修滿 108 小時課程並通過評測與成果分享,即可取得雙語學分證明,同時通過 CEFR B2 級以上的英語測驗,便能取得教育部核發的雙語教學加註證書,回到技高教學現場用雙語教授專業科目。

郭昱晨期待教師回歸校園後,學生能習得實用英文,達到英語教育生活化的目的,例如讓流行服飾科的課程學習布料或剪裁技巧的專業英文,或讓機械科熟悉機械工業專業英文等職場核心用詞,切合學生在專業和外語的需求。

媒合科大和技高資源

除了開設學分班,新北推動 44 校技職大聯盟,連結 23 所大專校院與 21 所技高,搭建產官學平臺,共享課程、師資及設備。在師資方面,由技高提出雙語課程需求,由教育局媒合適合的大專院校 34 位外師(其中 17 位中師英語授課)。例如,復興商工和景文科大合作,讓學生學用英文介紹個人畫作;穀保家商 109 學年度也和致理科大合作,在時尚科、資處科邀請外師協同教學。

談及雙語協同經驗,穀保家商教務主任江俊瑩表示,致理外師一週來上 3 小時英文課,課程規劃以「外師為主,任課老師為輔」方式進行,課堂主題由外師設計,任課老師負責班級經營,幫外師協助熟悉學校文化和學生屬性,共同備課以符合班級的教學策略,而課程期間,校內任課老師也定期開會,和其他老師分享和外師合作的上課狀況。

江俊瑩認為,這些合作不只讓技高學生適應和外國人接觸,更刺激校內老師反思自身教學模式,發想出合適的課堂設計;郭昱晨則點出,目前技高、特別是私校,幾乎無外師授課,才盼透過媒合,協助發展技高專業英語力,更期待隨著技高雙語課程的增加,邁向新北雙語城。

從「關鍵生字」循序漸進

教學現場方面,投入雙語學分班的新北高工機械科主任彭碃貽認為,最初可從「關鍵生字」引導學生接觸英文,降低對外語的排斥感,例如在電腦繪圖課程中,Mirror 意為「鏡射指令」,彭碃貽就以中英文夾雜解釋,同時寫在黑板要求同學複誦,長久下來,即使學生未養成用英文完整提問的能力,卻願意主動開口說出關鍵生字,已是很大進步。

「班上英文成績好的學生其實不多。」彭碃貽坦言,「大部分學生對英文較陌生,所以我們強調先教專業單字,讓學生有初步理解,不要對英文反感,後續再融會貫通。」至於平時,也可以說一些簡單的課室常用英文,增加學生熟悉度。

未來當第一批雙語教師回校授課後,郭昱晨預計找出 15 職群的教師,成為其他技高老師的模範,讓更多技高老師投入雙語教育,勇於創新和試誤,帶領技高生結合技能和英文接軌國際。

高中職人數交叉 高職近11年少16萬學生

記者曾玉婷/臺北報導

少子化浪潮席捲臺灣,學生人數逐年遞減,高中職人數從 80 萬巔峰減至 50 多萬,少約 25 萬人、減幅 31%,部分學校出現招生困難,而值得關注的是,以往就讀高職的學生較高中多,到了 108 學年度卻出現交叉,高中人數逆轉超越高職。

高中職學生數逆轉

教育部網站,在將綜合高中依二、三年級學術與專門學程比例分配,並把專業群科、實用技能學程納入高職的條件下,108 學年度高中 307,303 人、高職 302,631 人,學生比約 50:49,和過去高中職學生數約 3:7 的比例相比,差距懸殊。

108 學年度和 97 學年度相比,高中僅減少 3 萬人、減幅比例 9%;高職卻減 16 萬人,減幅達 34%,顯示不只整體生源減少,就讀高職的學生也愈來愈少,未來招生問題可能更加嚴峻。

若依教部歷年統計,單看高中、高職學生人數,不將綜高、實用技能班等學制學程納入,回顧過去近 70 年,高中人數的巔峰出現在 94 學年度的 420,608 人,高職則在 83 學年度的 523,982 人,如今卻分別於 108、107 學年度跌破 30 萬大關,減少比例分別為 31%及 45%。

歷年高中職學生人數,高職生人數一度達50萬人。(製表/曾玉婷)

91 到 102 學年度期間,雖然高中人數多於高職,不過仍都保持在 30 多萬人,加上也有許多學生選擇綜合高中等學制,因此高職人數雖不如以往多,但數字浮動仍算穩定。

其他學制人數逐年一路下滑

其中,綜高學制自 85 學年度試辦,十年後達到興盛期,當時多達 112,677 人就讀,但後續因外界提出成效不彰、專業學習受壓縮、待遇不均等制度問題,100 學年度起掀起停辦潮,就讀學生人數逐年銳減,至今僅剩 3 萬初頭。

其他學制歷年學生數。(製表/曾玉婷)

至於特質被視為高職的五專前三年和實用技能學程,學生人數也持續下滑,前者在過去長達 14 年維持 5 萬多人就讀,卻也於近 2 年跌破五,在 108 學年度僅有 46,028 人,相較前一年減少比例 5.7%。

後者自 84 學年度納入學制以來,學生數平均維持在 3 萬至 5 萬人上下,到了 108 學年度卻僅剩 28,451 人,較前一年減少比例 8.5%。

統測報考人數較 10 年前少 40%

隨著學生人數大幅減少,高中職校受到衝擊,以高職生源為主的科技大學也陷入招生窘境,從四技二專統測報考人數觀察,109 學年度報考人數僅 95,135 人,較去年少 14%,且首度跌破 10 萬人以下,今年報考人數逐年下滑,相較 10 年前少 62,890 人報考,減少比例高達約 40%。

近 10 年(99~109 學年度)統測報考人數。(製表/曾玉婷)

當技職學生銳減,除了高職、科大面臨經營困境外,背後可能會浮出技術人才斷層、學校退場爭議等現象,也促成高教技職是否合流等討論,有待後續追蹤。

缺醫事人才 科大盼擴收高中生、高職增設群科

記者曾玉婷/臺北報導

科技大學衛護群院系招生名額以統測為主,卻因 2005 年高職護校停辦後,至今無對應群科,有科大校長無奈表示招生不易,呼籲招策會開放更多高中生名額;技專招策會回應,目前傾向朝放寬單獨招生名額規劃。

元培醫事科大校長林志城指出,醫事技職人才在職場的流動率低,是醫療機構的穩定力量,如今科大醫事院系遭遇雙重困境,一是統測為科大招生主要管道,但高職無對應醫事群科,學生不敢念,導致招生狀況差;二是高職在校學的生物、化學等科目程度難銜接科大醫護課程,學生入學後適應不良,校方需投入更多補救教學。

教育部統計,109 學年度元培新生註冊率 79.56%,但細看視光系、醫學檢驗生物技術系、醫學影像暨放射技術系等衛護群的醫事系招生率僅約 40%至 60%;另依本站日前報導,109 學年度統測衛護類報考人數為 3467 人,較 108 再少 222 人,足足少了6%。

林志城表示,除醫師外,最穩定的醫事人力資源(包括護理、醫檢醫放、醫管、驗光、復健等)是科技大學,即技職體系的人,現在雖有醫專和護專,但人力仍不足。

林志城說多年來高職端缺乏衛護類,或者修生物、化學的系科,造成元培幾乎沒有高職生源,但高中卻能收到各縣市的學校,且註冊率極高,校方甚至和光復、東泰、瑞芳高工等校合作相關課程,盼讓學生提前在校培養專長。未來希望開放更多高中生名額,或在高職增設相關群類。

弘光科大護理系主任雷若莉則指,弘光目前招生尚無太大影響,依 3 年平均來算,高中生佔新生比例約 22.8%、技職生佔 77.2%,不過受少子化衝擊,目前弘光也配合教育部政策,銜接到技高端,並與學生 4 年畢業後的護理專業現場進行無縫接軌;對此林志城認為,弘光專科部停的時間較晚,感受較少,不過確實也有遇到類似困境。

技專招策會執行長簡良翰解釋,高職人數逐年減少的角度看,增加高中生比例似乎合理,但從四技申請入學的招生狀況來說,其實缺額滿多,其中各校護理系都招得不錯,部分醫事系就不太好,因此可能可以適度微調,但不見得需大幅增加。

簡良翰表示,臺灣醫事類科大在產業界有很好的口碑,在醫護產業確實不可或缺,因此目前招策會研議放寬單招限制,讓高職沒有對應群的科系,可以在單招時收應屆普高生,合理增加學校的招生彈性,降低缺額。

109學年度註冊率公布 技專7校未達6成

(記者曾玉婷/台北報導)

少子化浪潮衝擊高等教育,大專校院招生狀況眾所關注。教育部今(30日)公布 109 學年度大專校院新生註冊率,其中技專院校有 7 校未達 6 成,較 108 學年度的 3 校增加逾兩倍。

109 學年度新生註冊率低於 6 成的技專院校有:環球科大 59.67%、北海科大 59.46%、慈惠醫專 58.35%、遠東科大 52.65%、大同學院 44.94%、聖約翰科大 40.05%、臺觀學院 39.47%,均為私校,而聖約翰科大與大同學院 108 學年度也上榜。

109 學年度註冊率未達 6 成技專校院。(資料/教育部、製表/曾玉婷)

教育部統計處此前推估,受少子化效應衝擊,學齡人口逐年減少,118 學年大專校院學生數降至 88.3 萬人谷底。隨著多所私校面臨招生困境,行政院日前通過《私校退場條例》草案,將財務狀況、教學品質等列入專案輔導指標,並刪除過去草案中「學生數低於 3000 人、連續 2 年註冊率未達 6 成」項目。

109 學年度大專校院新生註冊率。

《創新條例》培育重點產業人才 科大師憂偏重大學

記者曾玉婷/台北報導

為解決半導體產業人才荒,日前行政院通過《創新條例》草案,開放研究頂尖、具國際聲望的國立大學和企業合作,成立「研究學院」,企業可以提供資金、業師、研究人員等資源。對此科技大學教授認同計畫立意良善,但盼科技大學不會被忽略,更擔心校園淪為企業代工廠。

《創新條例》讓大學適度鬆綁法規引入企業資源,開放國立大學和企業合作,設立半導體、AI、金融等多項納入國家重點領域的研究學院,原則一校一院,以 8 年至 12 年為長期推動,盼擴大學校研發能量,但科大老師看法不一。

「《創新條例》仍面向明星大學的半導體尖端研發人才,多數科技大學可能難符合條件。」高科大半導體工程系主任楊奇達認為和計畫無緣不抱期待,盼政府讓以實作為主的科大生有更多培育機會,例如邀各地半導體產業及科大舉辦聯合座談,透過產業端和學校端交流需求,讓系所設計對應的專業實務課程,才能培養科大學生成為即戰力。

楊奇達期待教育部及產業端提供經費,讓科大購置符合第一線的教學設備,降低半導體產業學用落差;另希望廠商提供實習員額給各校,以利學生提早體驗職場生態,養成職場倫理及就業態度、習得實務經驗,同時回頭在高職生畢業選擇科系時,提高對半導體相關系所的關注。

北科大電子工程系主任蔡偉和擔憂,校園空間不夠另設研究學院,加上生師比規定為 35 比 1,都會對校方產生負擔;蔡偉和也擔心由企業提供學校資金,學校恐成產業的代工廠,偏離長期研究角色,盼政府能有配套避免負面影響。

蔡偉和表示雖然抱持顧慮,他仍認為《創新條例》是一個值得嘗試的契機,代表大學將出現一個明確努力的方向,在推動創新方面也有更積極的研究舞台。

教育部長潘文忠昨(23)日針對《創新條例》草案於立法院進行詢答時,強調條例建立可控可防的環境,避免排擠國立大學既有資源,政府也將規劃跨部會共組審議會,成員包括政府代表、專家學者及產業代表,維持把關角色,防止大學自主性受影響。

草案內容顯示,研究學院具有獨立編制及預算,運作是以合作企業資金為主,且其研發成果部分收入改善師資、充實設備及其他校務發展。

企業投一億元 助2276人次五專弱勢生接軌職場

為了協助弱勢處境五專生順利求學與就業,教育部《五專展翅計畫》投入 2.3 億,支持五專學生每月 6,000 至 10,000 元生活獎學金及高於基本工資的實習津貼,共 334 家企業參與,超過 1 億元捐贈,共 2276 人次學生受惠。樹人醫專學生簡裕庭因此擺脫弱勢處境,無縫接軌職場就業。

簡裕庭指出,五專深耕展翅計畫對他最大幫助在於學雜費補助,不僅提供獎助學金,讓他能購買更多專業所需道具,增進知識,在後續投入職場的計畫時,也能提前和企業談妥月薪問題,避免真正進到職場時落入低薪窘境。

教育部政務次長劉孟奇笑說,五專展翅是「三合一要求」,期盼企業給實習津貼、非實習期間每月至少 6 千元獎學金,更希望企業可以收畢業生成為正職員工。

教育部今(22) 日舉辦成果分享會。同場還包括《高教深耕計畫:完善就學協助機制》成果,投入 25 億經費,協助大專校院弱勢生可透過學習取代打工,同樣可以獲得收入。

劉孟奇說,經濟及文化不利的學生,本身在升學競爭便處於不利,《高教深耕計畫:完善就學協助機制》則希望弱勢生不要因工讀而耽誤課業,因此請學校規劃學習計畫,讓學生可以邊學習邊獲得生活獎助金。

嘉南藥大學生林芳稼由於家境不佳,高二就擔任補習班家教,一直處於半工半讀狀態,但透過完善就學協助機制,讓她能留下在外工讀時間,增進自身學習能力及課外活動經驗,3 年來保持系上系上第一名;林芳稼說,大一下進入實驗室跟老師研究,期間發表許多論文,今年 5 月參加台灣創新技術發明競賽得獎,很感謝教育部給予機會。

嘉南藥大校長楊朝成說,私立學校有許多經濟弱勢學生,嘉南藥大低收入戶就佔了學校大約四分之一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