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條例》培育重點產業人才 科大師憂偏重大學

記者曾玉婷/台北報導

為解決半導體產業人才荒,日前行政院通過《創新條例》草案,開放研究頂尖、具國際聲望的國立大學和企業合作,成立「研究學院」,企業可以提供資金、業師、研究人員等資源。對此科技大學教授認同計畫立意良善,但盼科技大學不會被忽略,更擔心校園淪為企業代工廠。

《創新條例》讓大學適度鬆綁法規引入企業資源,開放國立大學和企業合作,設立半導體、AI、金融等多項納入國家重點領域的研究學院,原則一校一院,以 8 年至 12 年為長期推動,盼擴大學校研發能量,但科大老師看法不一。

「《創新條例》仍面向明星大學的半導體尖端研發人才,多數科技大學可能難符合條件。」高科大半導體工程系主任楊奇達認為和計畫無緣不抱期待,盼政府讓以實作為主的科大生有更多培育機會,例如邀各地半導體產業及科大舉辦聯合座談,透過產業端和學校端交流需求,讓系所設計對應的專業實務課程,才能培養科大學生成為即戰力。

楊奇達期待教育部及產業端提供經費,讓科大購置符合第一線的教學設備,降低半導體產業學用落差;另希望廠商提供實習員額給各校,以利學生提早體驗職場生態,養成職場倫理及就業態度、習得實務經驗,同時回頭在高職生畢業選擇科系時,提高對半導體相關系所的關注。

北科大電子工程系主任蔡偉和擔憂,校園空間不夠另設研究學院,加上生師比規定為 35 比 1,都會對校方產生負擔;蔡偉和也擔心由企業提供學校資金,學校恐成產業的代工廠,偏離長期研究角色,盼政府能有配套避免負面影響。

蔡偉和表示雖然抱持顧慮,他仍認為《創新條例》是一個值得嘗試的契機,代表大學將出現一個明確努力的方向,在推動創新方面也有更積極的研究舞台。

教育部長潘文忠昨(23)日針對《創新條例》草案於立法院進行詢答時,強調條例建立可控可防的環境,避免排擠國立大學既有資源,政府也將規劃跨部會共組審議會,成員包括政府代表、專家學者及產業代表,維持把關角色,防止大學自主性受影響。

草案內容顯示,研究學院具有獨立編制及預算,運作是以合作企業資金為主,且其研發成果部分收入改善師資、充實設備及其他校務發展。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