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翔/把職校當企業經營:「公東模式」如何培育技職人才?

原文刊載在udn《鳴人堂》網站,標題為「把職校當企業經營:「公東模式」如何培育技職人才?

 

文/黃偉翔

只要說到木工,多數讀者可能不知道,台灣許多優異的師傅、技職教師,甚至培育技職國手的團隊皆是當年公東高工所出品。甚至,我看到一個數據,自1970年至1999年公東高工共在國際技能競賽拿下11金牌、4銀牌、5銅牌及10優勝獎,究竟它辦學有什麼獨特之處?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未來技職教育創新轉型的參考?本文試著帶領各位讀者一探究竟。

先不談教育部挹注資源的多寡,目前台灣技職教育最大問題就是去技術化,以及定位與功能性不明,許多技術型高中或專業群科(即高職)學生同高中生拚升學,升學到技專校院的實務選才過程又沒落實,科大與普大在培育人才方面無差異化,導致人才對應到勞動力市場沒有區隔,業界找人才的主要依據為學歷而非學力,技職學用落差成了眾矢之的。

早年的公東高工哪裡不一樣?「公東模式」又如何解決來自教育體制面所導致的學用落差問題?

公東高工:本土化學徒制的寶貴經驗

在我先前專欄指出,台灣學用落差絕對不只是表面數據上師生比、經費挹注、少子化或學歷迷思這麼單純,而是體制面與政策方向所導致的。由於台灣政府1980年代起採納美派人士的政策主張,走向「美式」職業教育模式,屏棄德國模式,雖然也有其優點,但學用落差成了台灣技職先天上的弱點。

美式與德式差在哪裡?假設一個青年同時在企業與學校兩端學習,在美國模式是青年學生到業界實習,這跟台灣情況類似,也導致不少學生權益被剝削的案例;而德國模式,則是業界勞工到學校上課,也是我們經常聽見的正統「二元制」、「學徒制」,它讓人才得以在業界學技術,學用落差自然就小。

雖然台灣很想學德國模式,但他們還有工商總會、法規、資格證書等配套,台灣要學也學不來,除非政府以技職為主體來做全盤規劃,這是極大工程,留待往後專欄再來討論;當年的公東高工倒有幾分德國模式的味道,但並不相同,可是正因其不同於德國模式,我把它視為「本土化學徒制」的寶貴經驗,可以當作未來技職教育創新轉型的參考典範。

上個月我有幸兩天一夜貼身採訪省政府時代的公東高工前校長黃清泰,黃清泰一上任校長,馬上提出「學習生產結合教學」、「機械製圖科負責繪圖、機工科負責加工出產品、木工科則負責生產家具,並對外銷售,所得平衡學校收支,師生更在過程中磨練技術。」此決策確實也做出亮眼成績。

公東高工前校長黃清泰。(圖/黃偉翔攝影)

當年公東高工學生所製作的病床,不論品質、價格都具備競爭力,後來台北醫學院、耕莘醫院、台東聖母醫院、台東馬偕醫院等,都相繼大量採用公東高工產品,完全改善學校財務狀況,使公東學生的好技術廣為人知,而師生所分配到的利潤更改善了他們的生活。

有分紅,學生自然會開始珍惜物資,讓加工留下的材料物盡其用,例如拿剩下的小木片來做小板凳,教師更因參與生產訓練,專業技術等同業界生產線上的師傅,與時俱進。

當年黃清泰校長的治校理念即把公東高工當作企業體經營,以實習工廠為核心,而其他行政單位如教務處、學務處也一同配合運作。儘管如此,公東高工本質上依然是「校辦企業」非「衍生企業」,不論在當年或現行教育法規都是不被允許的。

衍生企業就是將校內師生的研發成果,在適於孵化的校園環境裡,催生出產業創新,其本質是「師生創業而非學校創辦企業」,若是學校創辦或投資入股超過50%,並直接參與經營則稱為「校辦企業」。

當然,當年的公東模式沒有上述這麼簡單,而其能力本位教學、交替式教學、階梯式教學、群集教育、師資培育模式等異於其他高職的脈絡,都是當年為了對抗僵化教育體制所衍生出來的。

台東公東高工老師羅正明(右)指導木工科的學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公東模式」在現今台灣還有機會實現嗎?

第一,目前教育部、勞動部及經濟部都有Maker相關推動計畫,培養學生從小動手做習慣;《技術及職業教育法》第9條規範,國中小須有融入式職業試探課程,在108新課綱中也強化了科技領域的課程與師資。另外校園創新創業的推動也如火如荼在推行,這些都創造了有利接軌「公東模式」的友善環境。

第二,雖然從先前的《技術及職業教育法》草案、《高教創新轉型條例》等,衍生企業入法仍遲遲沒下落,但日前立法院剛三讀《科學技術基本法》部分條文修正案,現在公立機構研究人員與公立學校行政人員可以兼任新創公司職務,可見台灣相關法規正朝著鬆綁方向前進,衍生企業入法只是早晚的事。

第三,雖然台灣仍無校辦企業,而高餐藍帶作為台灣少數衍生企業所面臨的困境也被多所關注。目前高餐藍帶經過風風雨雨後,也已步入正軌,它的佔股在先前增資後,變成高餐大48.64%、高餐大校友總會1.36%及法國藍帶50%,雖然高餐大本身佔股不超過50%,但加上校友總會佔股實質上就是50%,近校辦企業。

第四,高餐藍帶公司獨立運作,但座落於高餐大校內,也積極與高餐大師生交流、開放實習,教育部也曾透過典範科大、雙星計畫投入近2億競爭型經費於其中,此與「公東模式」把技職學校實習工廠當作企業運作的形式相似,且過去屏科大薄鹽醬油與美國、日本許多衍生企業經驗、中國大陸校辦企業經驗,都可當作參考依據。

因少子化衝擊,台灣學校急需開闢學費以外的財源,此外,為了技職教育不再去技術化,凸顯辦校特色並與在地產業鏈結更顯重要。而台灣業界近98%為中小企業,也使學生在業界實習能量不足。綜合以上所述困境與條件,站在看向過去與未來的技職教育,當年的「公東模式」值得當作未來技職教育創新轉型的重要參考。

公東高工學生作品。(圖/黃偉翔攝影)

技職國手兵役子法訂定期程曝光!最快年底改當12天補充兵

採訪、攝影/黃偉翔

技職國手們最快年底獲12天補充兵資格!繼5月底立院《兵役法》修正三讀,本月14日總統府正式公佈後三天生效,進入子法訂定階段,根據記者取得子法訂定期程,最快年底才能完成。立委黃國書辦公室副主任焦佳弘表示,將緊盯勞動部訂定子法,儘速讓技職國手適用。

上會期立委黃國書引用《技職3.0》報導質詢教育部長潘文忠,要求技職國手應比照體育國手有兵役配套,並提案修法;依照黃國書辦公室提供的日程,6至7月將邀集學者專家訂定草案,8至9月草案預告,11至12月做最終核定並公布實施。

對於記者詢問此兵役配套是否每位技職國手都具備資格?還是奪牌才有?甚至是否溯及既往?勞動部表示,目前正啟動草案討論會議,詳細訂定內容尚無法對外說明。

技職國手兵役法子法訂定期程表。(表/立委黃國書辦公室提供)

WSC撞上立法院審預算,勞動部長帶團出征恐有變數

採訪、攝影/黃偉翔

今年國際技能競賽陣仗好大!除了大部份賽事都將多派一名翻譯或指導老師,出團人數初估至少200人,勞動部長林美珠更將親自帶團出征!但10月恰好撞上立法院審預算會期,恐有變數。林美珠回應,會主動與立法院協調。

有技術圈奧林匹克之稱的國際技能競賽兩年舉辦一次,今年10月在阿布達比舉行第44屆國際賽,台灣共派出47位選手;台灣在前兩屆國際賽總得獎數皆排名世界第三,上(43)屆更奪下5金7銀5銅19優勝,得獎率達92%,是過去15年來最佳成績。

在日前技職國手培訓中心揭牌活動中,林美珠宣布親自帶團出征,記者便詢問林美珠10月是否因立法院審預算,使得帶團出征有變數?她回應:「審預算也是重要工作,但這賽事是為國爭光好機會,會盡量跟立法院溝通,排開相關議事。」語畢,林美珠強調一句:「我們會努力爭取!」

過去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動部前身)主任委員王如玄曾表示親自帶團出征,但2009年遇上莫拉克颱風災情嚴重,臨時取消行程。

上屆國際賽代表團團長,由當時的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所長、現勞動部常務次長林三貴擔任,但由於林三貴同時身兼國際技能組織副會長,身份難免尷尬。

數位裁判長與勞動部人員皆表示,部長若能親自帶團出征,將大大提升台灣代表團士氣。

黃偉翔/技職教育持續邊緣中:兵役法為技職國手修法,為何關注甚少?

原文刊載在udn《鳴人堂》網站,標題為「技職教育持續邊緣中:兵役法為技職國手修法,為何關注甚少?

 

文/黃偉翔

如果說媒體、立法院與政府行政機關的生態是社會縮影,其實並不為過。就拿技職教育來說,其是否被重視,從上述所列舉的各機關與單位呈現出的態度裡,我們便可從中窺探社會是如何看待此門領域的。

5月26日,立院三讀許多重要法案,如補教業實名制的《補習及進修教育法》、師培生先考試後實習的《師資培育法》、行政教職可兼任新創公司職務的《科學技術基本法》、保全任用年齡上限提高至70歲的《保全業法》……等,媒體版面充斥各法案對社會影響的分析,更有主管機關當晚就在網站上發布新聞稿,解釋法案三讀的重點。

但就是不見社會對同日《兵役法》修正三讀的重視。

依照現行《兵役法》第17條條文,只包含「經教育部核定之體育競技代表隊者」,這次修法將其改為「經教育部、勞動部核定之國家代表隊者」,就是要讓自1970年開始參賽的技職國手,有法源依據可以只當12天補充兵。這,難道不重要嗎?

何止重要,更是歷史性的一刻。

回想起當初熱議的體育國手議題與相關修法,如《國民體育法》、《運動產業發展條例》等,從照顧選手權益到生涯發展的重視,更把體育視為產業來看待;難道技職國手們不重要嗎?技職競賽就不是一種產業嗎?況且,它緊密連結著我們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體系,關係著國家人才培育,而這樣的光環更吸引青年嚮往技術學習,倡導社會重視技藝工匠、職人精神,也成為一個個非學術傾向孩子的自我實現道路。

看不見政府行政機關的重視。

即使《兵役法》主管機關為國防部,但技職競賽主要為勞動部的業務,參賽主要為教育部的技職學生,面對這歷史性的一刻,各方對外毫無聲音;假設這次《兵役法》的修正三讀是為了讓體育國手突破幾十年來的法源限制,改成只要當12天補充兵,情況還會如此冷清嗎?更不用說前陣子為了大修《國民體育法》,投入多少社會成本。

年初立委黃國書引用我獨家報導質詢教育部長潘文忠,要求技職國手應比照體育國手有兵役配套,但由於跨部會協調沒進展,最終提案修《兵役法》;報導中,黃國書立委辦公室代表感嘆,整個修法過程,行政單位主動性仍不足,關於技職國手權益,立委居然走得比行政單位還前面,有點可惜。

但報導一出,並非所有人都支持。

有人說,技職國手就應該去可以發揮專長的專業替代役;也有人覺得現在役期只剩4個月,修法意義不大;更有人認為技職國手頂多上百個,實質影響人數有限。對於這些論述,我非常不苟同。

這是國家對於技職國手的重視與態度問題。

許多技職選手,為了替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爭得一面獎牌,投入多年青春,不論是否有選上國手、最終是否有奪牌,還得繼續面對台灣去技術化技職教育的水土不服[1],以及對業界的學用落差;這樣的大環境,誰願意花青春練技術?誰不拚命升學只重學歷?

不能只重視媒體報導或社會輿論,政府行政機關應主動帶頭示範,否則人民如何有感?「法不是自己家主管的」、「技職競賽業務是隔壁部會的」、「技職生職涯發展不是本部門負責的」,如果曾有這樣的心態,真為這些技職孩子抱不平!

當然,政府並非沒在努力,今年台灣參加國際技能競賽,勞動部讓每個競賽職類增加一名指導老師及翻譯人員隨隊出國,此舉值得大大肯定!

我在上篇專欄結尾有提到,「技職教育不能再跟部分學術研究、平時大眾論述般,被視為產業經濟的附庸、討論其他教育議題過程中的裝飾花瓶,它應該是一個包含生涯發展、具備主體性的完整體系。」

教育部技職司作為主導我國技職教育的大家長,也都在努力執行相關業務,但「夠技職本位嗎?」「夠接地嗎?」

已有地方政府做出實質改變。新北市教育局年初新設全國唯一的「技職教育科」,行政面以技職教育為主體來推動相關業務,不只如此,更把技職選手操作成亮點,你會經常看見市長朱立倫與技職孩子們的互動。難道這樣的實質重視,口口聲聲強調技職的中央政府不能參考一下嗎?

當然,這樣比較有些不公平,因為教育部光是大學退場議題就燒不完了,但「重視技職口號」不是撒個錢、弄些有亮點的計畫就可以唬弄過去;是否真的重視、放在心中,從外界對這次專為技職國手修正的《兵役法》後續反應,對比於其他法案三讀後的鎂光燈關注差異,顯而易見。

[1]去技術化技職教育:意指升學主義下,技職教育的技術訓練被架空,學生都以書本知識為主。

黃偉翔/台灣技職國際賽世界第三,為何人才培育仍被罵得一無是處?

原文刊載在udn《鳴人堂》網站,標題為「台灣技職國際賽世界第三,為何人才培育仍被罵得一無是處?

 

文/黃偉翔

勞動部每年舉辦的技能競賽,從分區預賽一直到全國決賽,幾乎是技職、技術圈的年度大事,且每兩年將從系列賽事選拔出國手,參加有奧林匹克之稱的國際技能競賽(World Skills Competition),更是許多技職生渴望為台灣出國爭光的夢想。但政府若再持續用封閉思維看待此競賽,台灣很難進入到更高的境界,社會大眾也會繼續無感下去。

台灣當前的技職狀況是處在甚麼樣的境界?前兩屆國際賽總得獎數皆為世界第三,上屆台灣團隊得獎率達92%,在59國家共1184位選手參與的激烈賽事中,實屬不易。但為何這樣的成績,台灣的技職人才培訓體系仍被罵得一文不值呢?

說穿了,這樣的好表現,並不代表台灣整體技職人才素質與環境都是好的。

競賽封閉 大眾難以參與

在本月舉辦的技能競賽分區預賽上共有三千位選手參與,大部分選手為技職學生,北中南各有賽事,然而我到舉辦在某校園的競賽場地採訪卻層層受阻,民眾也難以進入參觀。

在採訪當天,走出鄰近會場的捷運站,卻完全沒看見任何動線或告示指引,直到靠近校門口,才看見兩、三根競賽旗子在那邊孤獨飄揚。甚至一開始要進入校園前,也遭到警衛阻擋,表示他「未被授權」開放讓大眾進入,記者也是,直到過了一段時間,該校負責的教師因警衛的聯繫而來,好心帶我到各競賽場參觀,才終於進入會場。

然而當我在會場中要進行採訪時,如果遇到的是認識的裁判長,採訪上完全沒問題,但若是不認識的裁判則以「沒授權可以拍攝,要去問主辦單位」為由拒絕,即使我身上已掛著「官方的攝影證」。後來向負責該賽場的勞動部人員詢問,一開始負責人也說他們「沒有權限決定」,直到打電話回部會詢問後,我才得以「被授權」採訪,但時間一拖,許多賽事已競賽完畢。

主辦單位有解釋,因為賽事是舉辦在校園內,所以要顧及很多因素。但讓人納悶的是,為何一個期盼社會大眾認識和參與的賽事,卻舉辦在平日?因為一例一休?但同樣為勞動部辦在學校的技能檢定不也在週六嗎?另外,校方的難處,勞動部難道無法跟教育部商量?難不成還有分勞動部的孩子跟教育部的孩子嗎?

賽事長期封閉,連當天遇到的裁判、競賽助理都對此事直搖頭,感慨多年來政府都是如此封閉心態。

讓人納悶的是,為何一個期盼社會大眾認識和參與的賽事,卻舉辦在平日,且參觀及入場又諸多限制?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封閉思維 有前車之鑑

大家感慨什麼?我舉幾個例子。

在上屆(46屆)技能競賽全國賽,台灣邀請日韓選手交流、舉辦友誼賽,選手在接受我訪問時直言,「台灣怎麼都技職學生在參賽?企業選手呢?」受訪的分別是DENSO、SAMSUNG企業代表團。從這件事可以發現,台灣舉辦的技能競賽與產業是脫節的,甚至可以說,除了同溫層,大部分的企業對此賽事毫無認識。

一年多前我更曾獨家報導,勞動部擅自更改競賽提名規則,引發技職圈一陣撻伐,因為這賽事每年花費就業安定基金數千萬,國手出賽該年則會再加上億元經費,此外技能競賽也會影響國手選拔制度、技專升學加分、保送機會等,當時報導引來許多對勞動部決策不滿的輿論。

不過今年的分區預賽更扯,原本每單位提名參賽選手上限為6人(組),但今年卻降至至多4人(組),而且是在報名簡章公布前十天才由我獨家報導出來,部分早已練習近一年的選手,因為名額臨時縮減導致無法參賽,權益嚴重受損。

當然,上面幾個例子在勞動部立場有它的難處,然而重點在於,這是關係到國手代表選拔的賽事,在未經過公共討論程序就擅自找幾位代表開會決定合理嗎?如此長期封閉的思維,將不利於台灣競賽發展以及大眾參與。

在我先前專欄〈台灣想主辦技職國際賽?醒醒吧,大勢已去!〉中,嚴肅指出台灣技職圈因多年來高層的不重視,已錯失許多良機。其實只要參與於賽事中,不論是裁判、助手、廠商、教練、參賽選手、主辦單位都是辛苦的,雖然現在連分區預賽頒獎典禮也取消,但也曾嘗試在南港展覽館盛大舉辦過。

政府應該把競賽當作是種「途徑」,目的則是推廣技藝工匠、職人精神。透過競賽與國際的連結,強化現有政策效益,厚實技術人力培養與產業競爭力,這是在封閉競賽背後,應該去深思的。

以近期熱議的體育議題為例,許多單項協會的討論,都是以「運動產業」角度去思考,也積極討論《國民體育法》的修法;回頭看看我們技能競賽,自民國50年代以來累積的參賽經驗,選手在國際賽上表現優異,台灣也曾舉辦過世界賽,技能競賽更與台灣人力資源政策及教育制度緊密連結,若在如此封閉下去,不只大眾與產業持續無感,更將遺失台灣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僅存的優勢。

政府應該把競賽當作是種「途徑」,目的則是推廣技藝工匠、職人精神。透過競賽與國際的連結,強化現有政策效益,厚實技術人力培養與產業競爭力。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兵役法》修正通過待三讀,技職國手只須服12天補充兵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今(20)日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修正《兵役法》,讓國家代表隊補充兵適用範圍不只侷限體育國手,更把技職國手納入其中,提案立委黃國書強調,技職國際賽比照奧運模式,應給予同等體育國手兵役配套。

黃國書解釋,先前在教育文化委員會提案過,教育部與勞動部皆表示同意,但因為現行《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服補充兵役辦法》是根據《兵役法》第17條訂定,所以這修法將幫忙技職圈期待已久的兵役配套有法源依據,舉鄰近國家為例子,韓國技職國手早已免役。

黃國書說,依照現行《兵役法》第17條條文,只包含「經教育部核定之體育競技代表隊者」,這次修法將其修改為「經教育部、勞動部核定之國家代表隊者」,讓技職國手兵役配套有法源。

立院現場國防部、教育部、勞動部一致同意修法並通過,最快一個月內能三讀,算算時程,即使趕不上本屆國手,明年勞動部選拔的下屆國手將受惠。

目前技能競賽,從分區賽、全國賽一直到國手選拔,都是由勞動部主辦,所以這次提案擴大加入勞動部為主責機關。現場勞動部官員受訪表示,後續處理仍得帶回部裡面討論。

延伸閱讀:國防部支持!明審《兵役法》技職國手可望免役

國防部支持!明審《兵役法》技職國手可望免役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技職國手有機會免役!明(20)日立法院將審查《兵役法》,將原本規範「體育競技」擴大為「國家代表隊」,讓苦無法源的技職國手獲得解套。主要提案的立委黃國書辦公室表示,國防部支持修法,順利的話,最快今年適用。

上會期黃國書引用《技職3.0》報導質詢教育部長潘文忠,要求技職國手應比照體育國手有兵役配套,未來也能適用不同領域國家代表隊。兩個月前教育部因而主動召開協調會,但進展並不大。立委黃國書辦公室表示,目前先協助教育部突破法源限制,且國防部回文同意修法,並尊重教育部意見。

提案人黃國書與其餘15位連署立委,要求修正《兵役法》第17條,將條文中「體育競技」修改為「國家代表隊」;根據提案說明,「如國際技職競賽等領域,其選手的付出不亞於體育競技項目,而亞洲鄰近國家如韓國更因重視技職教育,亦令為技職國手備有免役配套,為彰顯政府重視技職教育精神,並賦予教育部針對不同領域國家代表隊選手適用本法空間」。

剛退伍的前技職國手陳逸家說,全國技能競賽選手就算沒選上國手,在國內賽就已比其他人多花好幾年訓練,若能免除兵役,對未來人生規劃上才公平。

前技職國手並任職於職業訓練單位的汪師弘表示,服兵役不一定浪費時間,若能改為服專長役,投入國家單位並繼續深造與被任用,才是國家人力資源永續經營的好方式。

前機器人國手教練吳世興則認為,若國手能免兵役,可以吸引更多有技術的人徵選國手,他強調,選手們在成為國手之前,已花了很多歲月在國內的競賽,將減少有能力的選手成為國手的意願,導致選出來的國手品質不一定是最好的。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技能檢定中心表示,實務上準備國手休學期間若超過18歲,技檢中心會幫忙通知役政署辦緩徵,而以現行狀況,役期大概11個月,未來將剩4個月,以他們技術養成幾乎可以申請替代役。

有技能界奧運之稱的國際技能競賽(WorldSkills Competitions),台灣自1970年開始參賽,上屆中華代表團獲5金7銀5銅19優勝成績,總得獎數世界排名第三!今年10月將有47位技職國手代表台灣參加第44屆國際技能競賽,可望因修法而受惠。

國防部針對修法回應。(圖/擷取自回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