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教育會變「好」 葉丙成專訪 教師篇

 

世界公民報/報導

 

嚴長壽先生投入偏鄉教育多年,有感現在老師只把教學當作工作,不斷呼籲老師要找回「師心」將教育視為志業。然而許多老師迷失在升學主義中,相信「教育就是讓學生考好試、上好學校,將來有好工作。人生從此一帆風順」。

二十年來一次次教改始終沒讓教育變好,老師怨懟學生一屆不如一屆,未見老師思考如何把學生教好。學生在教改實驗品的代名詞中迷失徬徨,甚至自我否定;家長失去對教育的信心、焦慮。

這次教育會變「好」 葉丙成專訪 教師篇
世界公民報/攝影

台大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老師,去年底在TEDxTaipei上趣味橫生的說著:「文明越演進,累積越多知識,追求學習效率下教育越退步」許多老師這才恍然大悟,找到教學成效越發低落的原因。「教育本來就應該是『以學習如何解決問題』為出發點,而不是一直塞『解決問題的方法』」,打動被升學主義壓得難以喘息的老師們。

「starve them,don’t stuff them (讓孩子餓,他學得越多)」的教養思維,給希望孩子積極學習的家長一盞明燈。今年暑假,他給自己小學四年級兒子小葉的暑假作業,便是丟給小葉兩本書要他自學做出3D遊戲,28日在youtube分享小葉完成的暑假作業。驗證葉丙成老師強調的BTS(by the student)教學法神奇的效果。

在舞台上老師介紹與他共同研發線上教學遊戲軟體PaGamO的學生團隊,讓學習成為令人沉迷的遊戲,驕傲的神情讓學生嚮往成為他的學生。

葉丙成老師領頭掀起翻轉教室,過去一年開啟中小學老師進一步思考、學習、行動。由下而上一股變革的力量正在擴散,乘著十二年國教浪潮,是又一次不了了之的實驗,或是這次真的能讓老師不一樣?讓台灣的教育不一樣?

世界公民報教育組記者,蒐集來自教育現場老師、學生家長、學生提出的教育問題,有幸能與葉丙成老師進行訪談,以其獨特的創新思維深刻回應。

這次教育會變「好」 葉丙成專訪 教師篇
世界公民報/攝影

12年國教政策吵翻天,教育現場的老師怎麼因應?

葉丙成豁達的說:老師想好怎麼教好學生,就好了!

現在吵的都是學生比序、分數,那只決定高中要念哪裡。對老師而言:初衷是把學生教『。怎麼算志願、扣分對教學初衷沒直接關係。秉持把學生教好的初衷,老師要深刻的思考『自己心目中的是什麼?知道想教出什麼樣的學生,去成就你心目中的好。

 

老師心目中的好,是什麼?

因應未來學生面對變化非常快的世界,好學生應該要有:自學能力。百科全書型好學生時代,已經過去,現在資訊淘汰的非常快,以前價值觀所謂的好,就是懂得越多、背的越多、越精熟的學生。但這是現在的好嗎?面對未知的知識快速增加,學生應該有自主學習的能力。

現在學習很多學生為了應付考試,學習模式是盡量在考試前看過各式各樣的題型,考試的時候用搜尋引擎的模式面對問題。這種模式很容易在考試的時候得利、取勝,速度很快。但是面對問題的模式只能做有看過的題型,一旦是沒看過的題型,就做不出來、做不好。我們鼓勵年輕人創業,卻沒讓他們擁有面對未知的信心。將來面對未知的事情,就沒有自信去面對。

台灣過去比較貧窮的社會,為了求溫飽,賺錢是很重要的事情。社會已經進步到一個階段,要思考生命不只賺錢重要,生命的方向也很重要。工作就算可以賺很多錢,做一些很routine的事,會感覺生命好像沒有重心,只是大老闆的工具,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因此鼓勵學生在利他的過程中,找到更深刻的自我價值、找到人生的方向。

 

要用什麼方法把學生教好?

教台大的學生,或教不同學校的學生,教高中、教大學、教都會區、教偏鄉的學生,都不一樣。每個地方的學生,不同的年齡、系級、背景的學生都很不一樣,絕對不可能有一種方法能夠適用所有學生。

過去的教育改革沒那麼成功是因為社會覺得有一個方法一定有用、要一體適用,這是不對的。絕對不可能有一種方法能夠適用所有學生。

這次教育會變「好」 葉丙成專訪 教師篇
世界公民報攝影

 

教育方法創新的原則是什麼?

BY THE STUDENT(BTS),讓學生有空間去「胡搞瞎搞」,自己建構知識。

傳統教學都是老師為了學生好在做 by the teacher,設計很棒的講義。儘管老師都不喜歡填鴨,但是把講義做好然後讓他填,也只是比較高級的填鴨。就算我們講給他懂,還是剝奪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權利和機會。

就是沒有教他自學的能力,以後碰到沒有解決過的問題,就不知道怎麼解決。因為他不會建構知識,不會自己解決問題。所以要讓學生自學、讓他胡搞瞎搞,胡搞瞎搞的效果一定不會很好,做出來的東西一定爛爛的。但沒有關係,爛爛的才會想要知道課本裡的大師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

不過by the student不是甚麼事情都丟給學生,by the student 是老師要了解學生的程度,在程度允許範圍下給予空間,讓他自己胡搞瞎搞,老師要從旁引導,放手給他,還要把他拉回來,告訴他不足的地方

 

現在學生不太聽老師的話,要怎麼教好他們?

老師若一直都在「教」的這個階段,心沒有跟學生交流,其實很難感動學生,學生也很難特別為你配合學習,因為學習是辛苦的,學不懂的東西一定是辛苦的,為什麼他要甘願為了你去承擔這樣的辛苦?!

很多老師都覺得我是老師,學生當然要尊重我。「尊重」是You have to earn your respect,那個respect是要earn的,要去怎麼去earn學生的respect,老師自己要思考。不是說學生他就一定要尊敬老師;應該是老師做了什麼事情,讓學生覺得老師有用心,知道你要讓他變得更好的人。

還有老師不能只講專業知識的傳授,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要教學生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道理,利他的價值。老師的身教很重要,透過老師身體力行,給學生看到。如果老師自私自利,上課跟學生講說:利他很重要。那一點說服力都沒有。

 

楊景堯:陸生使台灣內容更加精彩

 

過去兩個多月的暑假用「多災多難」來形容台灣毫不為過;陸生卻多數因為暑假回大陸去了,沒有親自見證各種台灣問題:治安(鄭捷捷運殺人)、高雄三多路氣爆死傷慘重,新北市也發生氣爆,十二年國教的磨難摧殘了多少家庭,長達三個月還沒有搞定。現在食用油又出問題,陸生不在時少了許多話題。

台灣開放招收陸生今年已經是第四年了,本科生第一屆畢業生也將在明年產生;自從陸生到台灣接受高等教育開始就有許多新的題材被討論。有一些是教育部原來可以預料的到的,例如不採認醫學學歷,不提供健保以及「三限六不」等等。有一些問題是到達台灣就學之後才發生的問題,例如轉學規定、退學規定等都是遇到了才思考。

更好玩的是從第一屆到現在,招收陸生的幅度有逐漸擴大,例如採認範圍從「985工程」到「211工程」;採認層級從研究生、本科生到大專生也開放到台灣升「二技」;當年說不開放國立大學招收本科生如今也開放了。整體來看,似乎招收陸生的範圍有稍微進步,但是開放兩岸高等教育交流的論述:「為什麼要開放?」與教育部的作為依然沒有關聯性。

即便是開放「三限六不」的承諾也出爾反爾。第一年嚴格限制,到了第二年鬆動並且納入政策修改,但是今天進入第四年了,成效極為有限。反倒是因為台灣出現了陸生,許多過去習以為常的法令遇到了挑戰。最明顯的就是陸生與僑生、外籍生各種待遇的比較;其次是陸生在台灣的方方面面表現亮眼,出現在社會運動不說,單單在台灣就學心得出版的書就遠超過台灣學生在大陸十年以上的數量。

許多兩岸問題與國際問題過去沒有爭議,如今活生生等政府解決。包括陸生參選學生會長,也有許多聲音。這一些都是陸生給台灣內容更精彩的實例,因為政府必須面對轉動中的兩岸關係。

快開學了,今年的陸生總數將會創下紀錄,但是政府的思維與作為沒有跟上腳步。我只要問一個問題請教育部回答就好:「三限六不」是只限陸生?還是台生也受到規範?請大家想一想再回答這一個從一開始就混淆不清的議題。例如採認校數增加到一百三十所,早期台生是否也可以跟著被追朔?「不可以打工」、「不給獎學金」對台生在大陸有何意義?問題實在很多,四年以來沒有進展。政府請加油。(2014/9/7)

 

葉丙成:好老師的生命,該用於把孩子教好,不應虛擲在表格上!

 

台灣有許多好老師,為著把孩子們教好的初衷,投入了這份志業。當老師後,才發現生命常虛擲於永無止境的填表格上。對於無法將生命全然投注把孩子們教好,基層的好老師都感到非常的無奈和痛心。

台灣社會,常為了防弊而流於形式主義。特別是各級政府,為了擔心資源被濫用,總有多如牛毛的考核規定。結果往往是擺爛的人依然擺爛,卻累死了真正想做事的人。整個組織的生命力,常因過度的考核而窒息。

以教育為例,楊校長是位小學校長,她跟我說:

「五年前,我曾經把教育部統合視導的表格下載下來,光空白表格就有168頁,今年超過200頁。每個計畫從教育局處長開會的會議記錄到計畫執行、成果、派人員到各校訪視評鑑的記錄一項不可少…

預測明年統合視導空白表格一樣會超過200頁,因為今年教育部又增加好幾個計畫要學校推動,而且明說了會列入統合視導項目。教育部統合視導簡直可以列入『廿一世紀目睹之怪現象』」

一年有超過兩百頁的考核表格要填,是多麼的可怕?老師還能有多少時間可以投入自己的教學創新?有太多的基層老師告訴我,這些考核剝奪了他們能真正投入教學創新的時間。許許多多認真的好老師,都為了無法在最愛的教學上花更多的時間而痛心。

另一位林老師說:

「若是各個指標明確定義我還能接受,重點是有些指標看來就像是超級申論題,部分指標內容疊床架屋,一樣的活動成果要列印出四五份放入不同的指標項目下。

這些資料都是聽話的下屬在執行,擺爛的人校長不可能信任,永遠涼涼地擺爛。認真教學或負責業務較多的人要做出相對多數的評鑑資料。

總是最認真的老師被叫去填這種表格,然後擺爛的人永遠在那邊涼。受害的是誰?是蠟燭兩頭燒的老師跟他班上的那群孩子!

過度的考核跟填表,吃掉老師的時間。結果真正受害的,是班上的孩子們!這並不是考核的初衷啊!

另外台中郭至和老師說的,直搗核心:

「『評鑑』其中一項功能就是發現問題進而解決,但國內的『評鑑』變成盡量『隱藏』自己的問題,『創造』出平常看不出『優質』、『特色』、『亮點』等書面資料,真的榮獲『特優』的學校,果然是別的學校『取經』的對象,但取的『經』確是如何獲得『評鑑特優』的方式,所以大家要學的反而是『如何在校務評鑑中榮獲特優』。

再舉一個例子,學校為了『方便』評鑑委員們審視資料,學校就要教師按一定的格式繳交資料,還有按照評鑑的幾個規準上傳『專屬』的評鑑網站,這樣評鑑委員想看什麼資料就很『方便』、『快速』,但就為了讓評鑑委員『方便』、『快速』看資料,就必須讓教師花更多的實踐去重新建檔資料,老師不是就有自己的班級網頁或部落格嗎?為什麼舊有的教學資料就不能用,原本的班級網頁的資料不能用,還要重新上傳一次,這就是浪費時間。

或許有人覺得我反對『評鑑』,我只是反對一般學校為『評鑑』而走火入魔去準備反而喪失原有『評鑑』應有的功能,或許評鑑委員也會覺得很無辜,他們也不想看到假象的資料,但竟然身為評鑑委員就有這樣的聲音和份量去引導『評鑑』走向正向的功能,告訴教育行政機關哪些方法是對的,真正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有助益的!」

老師們不反對評鑑,但老師們不願意把時間花在揣摩大家「如何在校務評鑑中榮獲特優」,這已經完全失去評鑑的精神

在地的一位洪老師提到地方的狀況:

「教育部補救教學方案就是一個最失敗的例子,為了『研究』這個方案的成效,每個行政作為都要統計,前中後電腦測驗耗時又耗人力,各期宣導督導說明會花錢一直開,卻也無法改善計畫母法以天龍國情思維,在地方滯礙難行的的種種規範。年報各地統計結果不佳,只恐嚇校長要把五個評鑑率衝上來,可開課時段少,師資限制,核銷規定複雜,這些不友善不改善,承辦人看得到經費,要想很久才能合法地把經費申請下來還有執行完畢。其實如果不拿你教育部的錢,志工老師還更好找,開班補救時段更自由,參與學生才會多,才會有進步率和回班率給你拿去做政績。

之二是教專社群,友校秘密組織被迫浮上抬面申請公費,原本運作良好的教師社群,變成要為核銷傷腦筋,想退出又被縣府否絕。在時間成本考量下,拿越多政府的錢,能做的教育事務越少,政府的錢不只不是花在刀口,而是花錢砍了教育人員的熱情,如果你是旁觀的納稅家長,也應抗議。這種為花錢而花錢的行政作為比比皆是,用預算數和預算執行來展示政府的效能,教育成果能量化?量化是用$來表示?

順道一提假日課輔自習和社團的執行也都要鬥法鑽法才能執行。縣府草擬的辦法的出發點來自防弊,而非促進動機。法律不清的地方,交由人事單位及會計單位解釋,通常也只能得到最嚴格,最難執行的版本。

真正想做事的人,如果不在乎政府的錢,自己成立基金會吧。如果學校的活動不需要政府的經費,那就不要用學校名義辦理,然後被政府一堆規定綁死。成立基金會,同一群人做事,卻更自由,基金會借學校辦教育活動,更多元更有彈性。(如果我是校長,且不在乎人在縣府的名聲,就會往這民間的教育活動方向發展,畢竟上級單位是越來越機車,學校可以自由發展的空間很窄,換一條可行的路)」

看了上面這些第一線的校長、老師的發言,能不感嘆?能不痛心?整天忙著應付這些訪視評鑑填表,老師都累翻了,如何能生出時間花在改進教學上?真正會好好教的人,不用要求他填表也會好好教。混吃等死的人,要他填表他會填的非常到位,但繼續擺爛。

難怪碰到很多老師,寧願自費做事情,也不想拿公家資源做事。一旦用了政府的錢,總會有一堆規定綁手綁腳讓人做不了事。人在其中,每每氣急!

我認為台灣許多考核評鑑的兩個最大問題,就是「一次決定」和「要比高下」。因為只來一次看過就要評定,所以才要搞一堆表格數據才覺得有看到所有面向。因為要比高下,所以必須用統一制式的表格,才能夠「公平」的比較。要改變考核評鑑流於形式,就必須從這兩點下手。

請專家到校做一次性的考察,能看到的東西很有限。即使看到的,也都是「準備好給人看」的東西。真正有用的是長期的陪伴、輔導、跟觀察。專家應該要先訓練出能真正瞭解理念的種子老師,讓種子老師們各自去帶一個教師社群。透過種子老師平時對社群老師的輔導與訪察,哪個老師做的好不好,自然會知道。種子老師們若覺得某位老師做的好,那就是好。不再需要為了一次性的視察而準備一大堆表格。看再多的表格也看不到老師在教學現場的生命力!

另外考核評鑑只要能分出合格跟不合格就好,何必一定要比高下?合格的學校,都開放給其他老師去觀課。做的好的學校,大家自然會嘆服他們的好、自然會有口碑出來,大家也會覺得有為者亦若是。每次就是為了要「公平地」評高下,才必須生出這些統一制式的表格。以制式表格評比出來的高下,其實意義有限。

用長期的現場觀察代替一次性的表格考核,用彼此觀摩取代評比高下的思維。我認為這樣的考核評鑑,才能有建設性的意義!

這兩年我跟許多熱血的教師夥伴,在台灣一同推動翻轉教學。我們看到了許多基層老師,為了想把學生教好而用心投入教學改良。老師們對教學所燃起的熱情,讓我們看到了台灣教育難得的希望與生機。

在老師們因為感動而紛紛自主投入翻轉教學之際,請各級主管不要再以過去由上而下的舊思維,用考核來強迫老師們進行翻轉教學。「強推+考核」,只會捏熄台灣教育好不容易出現的生機,這是主事者所不可承受之重啊! 

衷心期盼各級的教育主管,都能夠真正從老師的角度出發,好好思考怎樣做才能幫助老師在教學工作上發光發熱?怎樣做才能讓老師從教學的工作上得到更多的樂趣跟成就感?這才是能讓組織能發揮最大效力的思維。

若主事者不是以讓成員發揮更大戰力的思維出發,而是以防弊的思維,用永無止境、令人窒息的考核、表格來壓迫成員,恕我直言,這樣的形式主義是無法真正讓組織往前進的,只會把大家的生命力都扼殺了!

台灣的社會,何時才能學會「過度防弊思維,會扼殺組織生命力」的道理?真正好老師的生命,該用於把孩子教好,不應虛擲在表格上!

 

photo credit:wiki (CC BY-ND 2.0)

原文刊載於《獨立評論@天下》,經原作者授權刊登,並【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高苑科技大學於莫斯科阿基米德國際發明展榮獲8面獎牌

技職博覽會/台北報導

高苑科技大學師生發明實力再獲國際肯定,4月初參加在俄羅斯舉辦的阿基米德國際發明展榮獲1面大會特別獎、2面金牌與4面銀牌與1面銅牌,證明學校近年來推動創意創新教育,成果非凡。

高苑科大展覽攤位。技職博覽會/攝影
高苑科大展覽攤位。技職博覽會/攝影

本次阿基米德國際發明展,高苑科大共有七件作品參展。獲得大會特別獎與金牌兩個獎項的為化生系吳進三老師指導許榜祐、林耕弘與蘇煒珽等三位同學共同提出之「組合式綠化材料裝置之設計與應用」,本作品可以使用於建築屋頂或室內綠化,利用小型植栽容器可彈性串接組成大區域之綠化環境,能達到環保潔淨環境合理化、實質營運經濟性及使用者人體舒適性等三者平衡性,此作品在現場獲得參觀民眾的高度關注。參展的化生所研究生許榜祐同學表示,感謝學校補助經費讓他可以到俄羅斯參展,也可觀摩來至世界各國的創意作品,讓自己收獲良多,也知道自己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

研究生許榜祐同學在高苑科大展覽攤位與獎牌合影。技職博覽會/攝影
研究生許榜祐同學在高苑科大展覽攤位與獎牌合影。技職博覽會/攝影

另外,化妝品應用與管理系潘建亮主任之「模組化快速分離萃取物之方法及裝置」也榮獲金牌獎。獲得銀牌獎有四件作品,分別為化妝品應用與管理系徐嘉澤老師之「電磁效應移動裝置」、電子工程系楊耀昇主任之「智慧型會議室非按鍵無線控制系統」、化生系王清輝老師之「可調節式天然肥料之製作與設計」與化生系王盛世老師之「一種二氧化氯凝膠製備方法與產品應用」。獲得銅牌獎為資訊科技系王春清老師之「具環境保護及穩固功能之磁性杯組」。

許榜祐同學向參觀貴賓講解作品。技職博覽會/攝影
許榜祐同學向參觀貴賓講解作品。技職博覽會/攝影

高苑科大近年來推動創意創新教育有成,尤其在去年獲得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大筆經費的補助,讓師生的創意作品可以在國際發光發熱,短短幾年內已經快速累計獲得5件大會特別獎、56面金牌、82面銀牌、37面銅牌與3件佳作,共計183面獎牌。

中華創新發明學會吳國俊理事長(左)與許榜祐同學(右)合影。技職博覽會/攝影
中華創新發明學會吳國俊理事長(左)與許榜祐同學(右)合影。技職博覽會/攝影

謝宇程:在台灣,我們不太思考「什麼是該學的」,只在乎「什麼是會考的」 (一)

(說明:本文是謝宇程在 TEDxNTNU 演講的重點記錄,影片聯結)

過去二十多年來,教育界有許多改變,但少有改變的一件事是,我們一直在教改。

教改了這麼多年,我們對教育有比較放心、滿意、樂觀嗎? 如果沒有,原因是什麼呢? 有人說問題出在教育部長,有些人要總統負責,有人責怪老師和學校。但是,有沒有一些因素,是我們都忽略的呢? 我高中到大學的經歷,也許可以作為一個案例,和大家分享。

在高一升高二的分類組,可能是人生第一個重要的選擇。當時,我心裡希望選一類,因為我對語言有些擅長,也對社會和人群好奇。我去書店或圖書館,一向直直走向人文社會書區。但我爸媽希望我讀三類,日後當醫生。我們吵了一架,之後,三加一除以二,我讀了二類。我認為少讀一科生物,也是我的協商成果,還有些高興,並不知道這個決定,對我自己有什麼樣長遠的影響。

高中在用功讀書當中過去了,直到聯考完,得到不錯的成績,才認真開始想大學和未來的事情。我突然發現,我看到工程類的科系,看到它們的課程,我都不好奇,也不想當工程師,這一下才發現誤會大了。

在所有二類組可以選的科系之中,我發現工商管理系的課程,我相對不排斥。並且,如果日後成為成功企業家,例如林百里、張忠謀,似乎也將會社會很有貢獻。進了這個科系之後,才再次發現,其實課程也無法讓我感興趣,林百里、張忠謀等企業家,也沒有讀過管理科系。我誤會了。

張忠謀,國內極受尊敬的企業家,曾經是我的標竿。但,張忠謀如何成為成功企業家,他的路我如何學,能不能學,這些問題,我卻沒有好好想。
張忠謀,國內極受尊敬的企業家,曾經是我的標竿。但,張忠謀如何成為成功企業家,他的路我如何學,能不能學,這些問題,我卻沒有好好想。

因為對工商管理系的課程、商管財金類書籍、報紙雜誌都打不起興致,我不希望自己日後的工作,又沒興趣又不擅長,於是我開始找第二把刷子。當時政府在提倡生物科技,看來日後有前景,加上我小時候在祖母家院子裡種花拔草頗有美好回憶,於是我選擇申請雙修植物系。

申請上植物系之後,讀了兩年,再次意識到,植物系所學的,並不是種花栽樹。那時,所有研究的重點都是細胞中的 DNA,所以最重要的科目是生物化學,其中有許多要背誦記憶的專有名詞,還有無盡的實驗。這樣的學習內容或方式,若反映了日後的職涯,那也不是我想要的,我發現自己再次誤會了。

我要在一個不喜歡,也不擅長的領域待下去嗎? 日後要其他喜歡又擅長這個領域的人競爭,我可不可能卓越出色? 最後我仍然選擇,要回到自己比較關切的領域,也就是社會和人的課題,於是我在大學畢業後,再學習政策領域,成為政策分析人員。在高中和大學所學的數學、自然、商管,對我後來的幫助頗為有限,而我後來需要用的知識和能力,在我24歲之後從頭學起。從後見之明來看,這樣使用時間的方式不太明智,我也浪費了頗多學習資源,我在植物系、工管系的學習機會,也許給另一個人會更適合。

這該怪誰呢? 該怪教育部長嗎? 我選志願,是他建議,或他規定的嗎? 我發現,應該檢討的,至少有一個人是,我自己。我用輕忽的態度,來看待這些對我生涯影響重大的選擇。

而我,也許不是少見的個案。在台灣,有不少家庭和學生,在選擇生涯目標時抱持輕忽的態度,認為少數的職業,例如醫生或律師,是最好的適合每個人,而且要優先爭取。有不少家庭和學生,在選擇學校科系時抱持輕忽的態度,認為讀某些學校科系就代表必然的成功,某些學校科系畢業的人日後會比較失敗。有不少家庭和學生,在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方法時抱持輕忽的態度,我們比較少思考「什麼是該學的?」,比較常思考「什麼是會考的?」「學什麼有助於我的名次和升學競爭?」。

這樣的學習模式,所培養的孩子,長大之後,造成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呢,又得到了什麼樣的生活呢? 和我同輩,上下五年的朋友,許多人過去和我一樣努力拼升學和成績,現在的工作環境是長時間加班,薪水不成長,甚至倒退。這樣的學習方式,我們要繼續維持下去嗎?

在台灣,我們不太思考「什麼是該學的」,只在乎「什麼是會考的」 (一)

有人(包括我自己)問過我,會不會這樣的情況已經改善很多了? 從很多的資料和訪談中,我發現中學以上的學習模式,整體而言改善有限。就在2013年十一月底,有一位台大的學弟,進入一個不合適他的科系,他成績很差,想要休學重考,在和媽媽激烈爭吵後,跑到高樓上跳下來,結束了年輕的生命。我認識另一個學弟,他是一個非常聰明、有創造力的年輕人。他純粹「誤打誤撞」,進入了會計系,在會計系的重要科目中,他的創造天分沒有辦法運用,反而對他的學習有礙。他的成績非常不理想,差到無法申請轉系,他對自己非常沮喪,甚至最後要吃藥物來維持生活。他幾個月前,休學當兵了。

這幾年,比較常見的,並不是家長和學生拿回他們自主規劃的權力,反而是更高程度的放棄。舉一個統計數字來說,在過去十年之間,台灣補習班的數量,成長了兩倍以上。我們不能說補習都是壞的、百害無一利,但是不能否認,更多學生,花更多時間在補習班,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他們下課之後,更多的時間用在重複白天學過的東西,而且他們更少為自己安排和選擇,更少參加社團練習溝通與合作,更少時間運動,也更少時間讀課外書。

教改,該由誰改? 我們希望教育現況有所改善,要從誰開始? 也許是父母和學生。若父母和學生,繼續輕忽他們選擇的權力和責任,他們跟隨社會上來路不明的說法、盲從二三十年來「大家都這樣」的風氣,許多學生就可能在大學讀完時後悔,在研究所讀完時才發現人生走錯了路。

育達家商多媒體設計科「媒良心」設計展 呈現豐碩心靈饗宴

技職博覽會/台北報導

以良心的設計善待彼此,在這個「感謝」歉收、虛偽當道的年代,我們更要善待彼此。「媒良心─第三屆多媒體設計科設計成果暨畢業展」,沒有盛大的排場,更沒有無謂的人工添加物,有的是用「良心」為你的獨特性喝采,以「忠誠」的態度萌發無限的創意!

榮獲空間設計類第一名作品。技職博覽會/攝影

為提供多媒體設計科學生將平日所學之設計專業知能融會貫通與實力展現之機會,臺北市育達家商日間部高二多媒體設計科升學班以及高三學生於3月24至27日在學校大禮堂舉行設計成果暨畢業展,邀請全校師長、家長及學弟妹們共襄盛舉,各界嘉賓特地前來分享學習的豐碩成果及成長的喜悅。劉育仨校長特別感謝各班導師暨任課教師辛勤指導,更感謝家長撥空前來給育達子弟兵加油打氣,相信在「無限潛能、創意無限」、「青出於藍而更勝於藍」的期許下,育達多媒科的孩子必能日漸嶄露頭角、在創意設計界掙得一席之地。

陳麗琴老師、翁心婕老師與得獎同學於現場留影。技職博覽會/攝影
陳麗琴老師、翁心婕老師與得獎同學於現場留影。技職博覽會/攝影

當天蒞臨貴賓均為從事或指導設計界的專家學者包括育達科技大學多媒體與遊戲發展科學系主任江素貞、醒吾科技大學數位設計系主任吳尚樺、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系主任李明憲、崇右技術學院數位媒體設計系主任俞維昇、東南科技大學創意產品設計系助理教授吳湘苹、一三設計聯盟設計執行長劉崇智,一起前來觀賞育達多媒體設計科「3rd. Graduates Design Exhibition」藝術成果展現。

陳韋岐科主任、史薏平老師嘉勉學生優異表現。技職博覽會/攝影
陳韋岐科主任、史薏平老師嘉勉學生優異表現。技職博覽會/攝影

24日下午5時30分開幕茶會開始,由二年級孫晟原、羅浚銘等兩位同學共同主持揭開序幕,當天由三年級以及二年級等6個班通力合作,展場整體規劃分為識別設計、立體空間設計、平面設計、數位影音設計等4類別。突破班際界線,以媒體型態展示,讓學生的設計創作能與業界的規模接軌。在作品中分別透過動畫、聲光、海報、剪影、模型,再搭配T恤、潮帽、包裝盒、手提袋、搖扇、貼紙等實物,展現出多采多姿、絢爛無比的精湛作品,吸引全校師生、家長、校友前來觀賞。

劉校長、黃昱幃老師與展示聲光秀的同學。技職博覽會/攝影
劉校長、黃昱幃老師與展示聲光秀的同學。技職博覽會/攝影

育達科技大學江素貞系主任等嘉賓亦親臨讚許育達多媒科同學的作品具有絕佳的創意,琳琅滿目的設計產品展現出新穎感。尤其看到多媒科同學們的得獎作品排滿牆面,下筆色調細膩,內容包羅萬象,想像力、創造力無遠弗屆,未來在職場上的發展一定是無懈可擊。希望透過此次成果發表,將優秀作品深深烙印在每一個人的腦海裡,這一群想像無限、活潑主動、積極進取的孩子真是育達之光,希望大家能將內心深處發想之創意及能力繼續發光、發熱,主動行銷育達多媒科精湛的技藝,我們將拭目以待未來進入職場的你們都是最璀璨的一顆巨星,永遠能將精采的成果展現在大家的面前。

劉校長觀賞學生精采作品。技職博覽會/攝影
劉校長觀賞學生精采作品。技職博覽會/攝影

多媒科陳韋岐科主任表示:愛好設計的孩子都有一顆創意無限的心,對生活周遭更充滿了好奇及敏銳的觸覺,每一個多媒科的學子心中更裝載著十足的創意與夢想。此次展覽將於4月1日起至6月30日在臺北市政府學生畫廊第八展區持續展出,期待更多人來一同享受這場創意盛宴。

家長、校友踴躍前來觀賞成果展。技職博覽會/攝影
家長、校友踴躍前來觀賞成果展。技職博覽會/攝影

【范疇】《台灣教育翻轉思考之一》如果取消教育部,台灣會怎樣?

 

一個沒有教育部的國家,可以想像嗎?當然可以想像,美國在1979年以前就沒有教育部。

沒有了教育部就沒有了教育嗎?不對吧?2012年以前台灣沒有文化部,在那之前台灣就沒有文化嗎?

組織是人造的,成立組織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目的如果達不到,就該修整組織,如果修整了幾十年還達不到目的,就該質疑它是否應該存在。如果,一個組織的效果被證明是與當初的目的背道而馳的,那麼這個組織就該被消滅。

台灣的「教育部」這個組織,是否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它對教育的作用,是正的還是負的?國家提供教育,無非是為了:1)完整人格的培育;2)國民生存、生活的能力;3)國家競爭力的提升。三者皆備,一個教育「部」當之無愧;三缺其一,還能湊合;三缺其二,應該進行組織徹底整改變革;三者無一,顯示用「部」來解決問題本身就是個錯誤。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問問自己、做出判斷,在這三個方面,教育「部」做到了哪幾個?在這三個目的上,教育「部」起的作用是正面大於負面,還是倒過來?

學校、老師、學生,還有所有關心台灣教育的人士們,請認真思考一個問題:取消教育「部」,對你的工作、對你的學習、對你兒女的未來前途,是利多於弊,還是弊多於利?

教育部內的優秀官員、職員,請認真考慮一個問題:如果暫時拋開個人的官職這問題,你對台灣教育的熱情、你的才華、你的創意,在一個沒有教育「部」這樣的官僚機構之後,直接投身到「教育界」,是不是會得到更大的解放,更對得起你自己?

啊,原來「教育部」只是個組織,不是教育本身;學校、老師、學生、教材、教學方式、教學熱情這些元素,才是教育本身。首先要追問的是,在當今如此變動的世界中,把所有的教育元素都交給一個「部」來主管,合不合理?當國家的所有教育資源都集中交給一個「部」來主管分配,威權不威權?今天的世界正朝向互聯網的生態飛速邁進,也就是一個「去中心化」的互動自治生態,而台灣的所有教育經費都交給一個「中心機構」來分配,所有有關教育的熱情、開創工作都交給極小數量的人士來審批,你說這是與時俱進,還是背道而馳?

我知道,「取消教育部」這念頭,聽了讓人害怕。台灣今天2300萬每一個還活著的人,從來沒經歷過一個沒有教育部的環境。沒有了教育部,學童營養午餐怎麼辦?清寒子弟助學金會不會消失?考試的公平性誰來維持?課綱誰來製定?學校的產生與撤消誰來把關?老師的薪水誰來發?大學的經費誰來分配?

答案就在四個字:分流、自治。教育部今天承擔了許多社會義務,但這些任務的本質,與「教育」的本質無關。隨手舉例,營養午餐的對象雖然是學童,但是它的本質屬於國民身體健康的範疇,清寒助學金發放這件工作的本質,屬於社會福利的範疇。教育元素中的重要單位——學校,可以成為執行單位,完全不需要一個教育「部」的存在。其他可以依此類推。

考試的公平性誰來維持呢?這問題就擊中了教育理念的本質。台灣很多人都考托福、GRE、SAT、TOEIC,它們的公平性既不由台灣教育部維持,也不由美國教育部維持,為什麼台灣人不質疑它們的內容不公正、流程不公正?這是一個機構公信力的問題,任何具有足夠公信力的機構,都可以做這件工作。

課綱問題,和考試問題是一體的,也是一個教育理念的問題。為什麼要有課綱?因為要統一考試。為什麼要有統一考試?因為要所謂的「公平」。為什麼要「公平」?啊,這又擊中要害了。台灣已經邁進現代但是多數家長還停留在古代;在古代,唯一的好出路就是公職,吃皇糧,也就是當官或做公務員。出路唯一,當然就要統考,當然就要「公平」——以分數為唯一標準。因此,統一教科書也好,一綱多本也好,都是纏足或小腳放大。人生下來,頭腦本來是一個開放的CPU,潛能無限,但課綱的實施,卻把受教者的腦袋變成一個儲存定式資料的硬碟。如此「教育」,無異於創造力、思想奔放力的殺手。有課綱,已經夠糟了,還弄一個「部」來保證少數人把持課綱,真的是要把台灣殺到體無完腦為止。

那麼,誰來「分配」大學教育經費呢?這個問題,其實應該先從反面來問:今天你所不滿意的教育現象,其罪魁禍首之一是否就是「經費分配」?「誰來分配經費」這句話中有一個「誰」字,暗示了有一個中心分配方;這句話還有「經費」兩字,暗示了錢來自政府。但想想,教育這件事,一定得錢來自政府嗎?即使錢來自政府,一定得有一個中心分配方嗎?沒有其他的機制嗎?難道問題不就產生於類似這樣的預設條件和價值觀嗎?我相信,「教育界」的人士一定可以設計出比「教育部」統籌分配資源更好的方式。

「部」這玩意,在中國的帝制官僚體制下,就是「集中管理」的組織,用在軍事、財政、交通、疫情防治、救災、醫療、文官選拔等領域有其必要,但用在開發國民腦袋、培養健全人格這件事上,其實很恐怖。在所有的國民事務中,最不應該採用「中央控制」、「集中管理」的領域,就是教育領域(當然,文化也一樣,但那不是本文主題)。

拿出紙筆算算,教育「部」可不可以被取消?

教育「部」應存應廢這話題,其實比起死刑應存應廢、核四應存應廢,對台灣的前途關鍵得多。廢教育部這念頭,極端不極端?是蠻極端的,但是,狀況已經到了不得不逆向思考的時候了。這裡,和大家分享一個判斷教育「部」該不該廢的思考方法,然後你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斷。這個方法,只需要一張紙、一支筆。

管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問題:你家裡有個大抽屜,用了10年,裡面亂七八糟,什麼東西都有,每次要找一件你急需的用品,都得心煩意亂的在抽屜裡翻來翻去才找的到。一天,你決心清理這個抽屜,於是你坐下來,把抽屜裡的東西一樣一樣的拿出來分類,有用的放一邊,沒用的丟棄。你拿出抽屜裡的一只老鋼筆,心想這已經10年沒用過了,搞不好已經壞了,但它是當年你女朋友送你的禮物,你很猶豫,拋棄還是不拋棄?這就讓你掙扎了5分鐘。然後,你又看到一張老照片,扔還是不扔?然後……就這樣,兩個小時過去了,而抽屜只整理了不到十分之一,電話此時響了,朋友找你吃飯,你嘆一口氣,把那好不容易整理出來的幾件東西再丟回抽屜內,下次找時間再整理吧。

管理學問你:如何在5分鐘內整理好這個抽屜,讓抽屜亂這件事不再影響你接下來日子的工作?

管理學的答案:1. 把抽屜拉出來,把裡面的東西全部倒到地上;2)眼睛快速掃瞄,挑出你接下來一週內絕對需要用到的東西;3)拿一個結實的大垃圾袋,把所有剩下的東西裝進去;4)把那些挑出來下週絕對用得上的東西放回抽屜,把抽屜安回去;5)把垃圾袋封口,放到儲藏區,日後想到要用時再說。

這樣,你就在5分鐘之內解決了一個你10年來都解決不了的問題,而且接下來工作效率大增。相信我,我自己多年來就是用這方法整理抽屜、衣櫥,累積的這種大垃圾袋已經十幾個了,有些隨著我搬了好幾次家,但是十幾年來從來沒有一個垃圾袋被重新打開過。原來,我的生活中根本就不需要哪些被挑剩的東西,它們原來只是佔據空間的無用物!

好了,現在請拿出紙筆,把教育「部」當成那個抽屜,把教育「部」的每一項業務,你認為只有「部」能做而其他人、單位、民間都做不來的,寫到紙上(必要時可上教育部網站看它的業務明細)。

然後,請你看看紙上的內容,做出你的判斷。沒寫到紙上的部份,就是可以分流、自治、甚至拋棄的。而寫到紙上的那一部份,是不是還需要一個控管一切的「部」來執行?在一個人員、經費兩龐大的「部」內,這些核心工作的效果及效率,是不是反而會受到傷害?

取消教育部,我們可以問 WHY ? 但是,我們也可以問 WHY NOT ? 世界上一切真正的突破,真正的翻轉,不都來自問 WHY NOT 嗎?為了台灣的教育,讓我們努力來找出教育「部」必須存在的理由。

 

轉載自 udn.com 鳴人堂

本系列已經收錄於作者范疇新書 《與中國無關第二季-30年後的 3種台灣》

 

相關系列文:

《台灣教育翻轉思考之二》做人,還是做機器人?

《台灣教育翻轉思考之三》搶救大學生,請拿起手術刀

《台灣教育翻轉思考之四》什麼樣父母養出什麼樣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