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仁:技職應強調工匠精神

 

鑒於台灣技職體系的日漸崩壞,教育部近年來推升技職體系,然而這些方案談的都是量化績效,又是新興產業,產學,技轉,專利,證照,業師,實習,用心良苦是無庸置疑的,但我實在感覺不出這樣就能提升台灣的技職教育,更談不上促進台灣產業的升級。

過去技職教育創造了臺灣的經濟奇蹟,近年我國技職學生在各項國際競賽上的亮眼成績,顯見台灣學生的素質,然而近年來我們卻看到台灣技職教育不再發亮,產業的動能也無法再現,教育政策明顯出了問題。技職教育不宜太過強調碩、博士的培育,更不在論文的產出,也不是只有證照,技轉和產學,而是應該加強工藝成就的指標。然而工藝不等同於技術,工藝的靈魂在於培養學生對人性的洞察與人文的涵養

台灣產業升級的瓶頸不僅在於科技層次的提升,更在於科研人才的人文素養。建議受補助各校系統性記錄這段人文與科技相遇的歷程與所發生的故事,同時嘗試提出一套科技研發的生命教育模式,作為台灣科技教育界的參考,讓人性成為科技研發的動力與核心,讓這樣的人文精神可以作為台灣產業提升的另一種力量。

近日恰巧閱讀曾柏文的臉書所提到的:比起「技能」,我更重視的是同理心、行動與表述的勇氣、對正義與價值的思辯、對美的感受等等,那些令一個人「像一個人」的特質。這些特質不好測量計算,但這就是重點:教育的成果,本來就有很多重要向度,不容易化成標準數字,所以絕對不能讓數字化的指標,來主宰對教育的想像。

的確,要成為一個有工藝的人,得先具備令一個人「像一個人」的特質,沒有這樣,一個人仍可以成為工匠,但缺乏內在的涵養,難以達成工藝的境界,更談不上產業的升級,21世紀的經濟是美學經濟,產業升級根本是基於人文層次的升級。

科技能讓一個國家強大,但只有人文能讓一個國家偉大。

 

圖片來源:psychosteria@flickr

 

Invenit et Fecit

 

山寨抄正版,經常是很多人嘲弄取笑的對象。但我們經常忽略了,正版與正版之間,經常也相互抄襲模仿。像是Lexus總有抹不去的BMW與賓士印記,其他品 牌的平板電腦,和iPad只有五分、七分和九分像的差別。這些都是大公司,它們會採取這樣的策略並不難理解──因為這樣最安全。

真正的原創與差異,經常是來自那些小公司,特別是沒打算要變大的小公司,因為它們不需要屈從已被給了框架的消費者品味,它們只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與自己氣味相投的知音即可。

法國製錶師François-Paul Journe在瑞士創立的同名品牌F. P. Journe,我總是能在每個都號稱自己與眾不同的品牌當中,輕易地認出它的身影。F. P. Journe自從1996年成立以來,一直維持在數十人的「工作室」規模,年產量也只從創立之初的200多支,增加到現在的1000多支手錶,但是每支手錶的售價都在百萬台幣以上。

F. P. Journe製作的錶除了精美絕倫以外,還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每一支錶都刻有拉丁文「Invenit et Fecit」(發明並製作)。F. P. Journe 這個看來平凡的不平凡宣示,彰顯的正是瑞士高級鐘錶的核心精神:創新與工藝的完美融合。有創新而無工藝,瑞士人將只能賣Swatch;有工藝而無創新,彌勒佛只能永遠被困在夜市一座3000元的檜木雕塑裡面。在我看來,將「發明與製作」有效地結合,並且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正是台灣產業發展最為欠缺, 也最為關鍵的一項質素。

台灣的電子產業在過去二、三十間取得的成就,有很大一部分要歸因台灣人有能力用更低的成本,製造出良率高、品質能接受的產品。而這樣的能力,和台灣的教育體系曾培養出一批能吃苦耐勞、「能夠動手做」的技職體系人才有很密切的關係。

進入21世紀,面對中國的崛起,台灣的產業要創新、要轉型,甚至已成為某種老生常談。而我們也看到,各種創意商品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在貨架上,各級學校也開始把「創意」視為學習的最高指導原則。

但 在這當中,我卻也看到了瓶頸。我們的創意商品,經常是讓我們驚喜有餘,看了標價以後,卻不認為其價值值得我們把它帶回家。「創意」十足,「工藝」卻不到 位,經常是台灣的創意商品給我的主要印象。而我們的技職體系,在技術學院爭相轉型為科技大學以後,訓練學生的重點,也逐漸從培養工藝達人,轉變為產出「創意新貴」,則更是進一步加深了這種「有創意沒工藝」的趨勢。

創新如果想成為台灣產業升級的基石,而不光是年輕世代的浪漫綺想,我們就得學習這種「Invenit et Fecit」的精神,讓發明與製作成為同一件事。

 

photo credit: flickr(CC BY-ND 2.0)

 

創新老男人——日本未來工業公司顧問山田昭男

 

說到創新發起者,大家或許會想到iPhone之父——蘋果公司的創始人之一史帝夫·賈伯斯、想到將Walkman呈現給世人的索尼創始人盛田昭夫等聞名世界的經營者。但本文要介紹的,是日本未來工業公司的顧問——山田昭男。

筆者想要說的就是,只要有不局限於常識的靈活思維,就能像蘋果和索尼那樣,憑藉創新席捲市場。

未來工業的顧問山田昭男。他右手拿的是電線配管,左手拿的是開關盒(攝影:陶山勉)
未來工業的顧問山田昭男。他右手拿的是電線配管,左手拿的是開關盒(攝影:陶山勉)

 

被父親的公司解雇,決心獨立創業
未來工業是日本岐阜縣的一家電氣設備資材廠商,創始人就是現在擔任顧問的山田昭男,他原本任職於父親創辦的電氣設備資材公司。

但是,因為太沉迷於自己擔任團長的劇團「未來座」的活動,山田被公司掃地出門。之後,他決心獨立創業,與劇團的三位夥伴一起,在1965年創辦了未來工業。現在,該公司共有員工791人。

公司成長的契機,要追溯到創業後不久推出的開關盒。開關盒嵌在家中和辦公室牆上安裝的室內燈開關的背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般見不到。

之前的開關盒大都有兩個螺絲孔,用來安裝在牆壁內。某廠商推出了這種雙孔開關盒後,其他公司紛紛效倣,從那以後,雙孔開關盒就成了一種標準規格。山田顧問認為,用兩個螺絲孔固定並不好用,所有產品都變成雙孔,只是出於企業向同行看齊的意識。

因此,未來工業把螺絲孔增加到4個,推出了更便於固定的開關盒。這個創意是一位員工想到的,但具體是誰早已記不清了(山田顧問)。

只是增加了螺絲孔,就消除了施工企業對於雙孔固定不牢固的不滿,在開關盒領域一舉登上了佔有率榜首。配備4個螺絲孔的開關盒掀起了「破壞式創新」,把雙孔產品趕出了市場。

競爭對手雖然也發起了追擊,但為時已晚。從那時開始,未來工業就從沒有將佔有率冠軍寶座讓與他人。

只是把電線配管改為駝色
未來工業還有其他霸佔佔有率冠軍寶座的產品,那就是合成樹脂製造的電線配管。電線配管是包裹在電線外面的管道,鋪設在工廠和大廈等建築物中。電線配管有金屬和合成樹脂兩種質地,未來工業選擇了後者。

過去,這一領域被積水化學、三菱樹脂等3家大企業壟斷,不知是出於什麼原因,產品清一色都是灰色。倘若是金屬製品,灰色還有利於降低製造成本,但合成樹脂製品沒有必要一定做成灰色。

因此,在大約15年前,按照山田顧問的提議,未來工業推出了容易與建築的色彩搭配的駝色電線配管,還真的一炮而紅了。

或許是三巨頭認定「電線配管這種沒有技術含量的產品除了價格之外無法形成差異化」,因此大意失荊州。長年沒有變化的壟斷市場輕而易舉就被打破。

因為過於簡單,所以成了盲點
我們不能小看未來工業只是增加了螺絲孔的數量、只是改變了產品的顏色。這些創新或許正是因為太過簡單,才反而成了盲點。

未來工業的成功案例告訴我們,在不起眼的一個改進中,蘊藏著顛覆佔有率排名的破壞力。山田顧問說:「就算是不具備高超技術實力的小微企業,也能夠奪得佔有率第一。」

徹底懷疑習以為常的前提,找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創新所要求的能力,或許就是這麼簡單。

(記者:吉野 次郎,《日經商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