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仁:技職應強調工匠精神

 

鑒於台灣技職體系的日漸崩壞,教育部近年來推升技職體系,然而這些方案談的都是量化績效,又是新興產業,產學,技轉,專利,證照,業師,實習,用心良苦是無庸置疑的,但我實在感覺不出這樣就能提升台灣的技職教育,更談不上促進台灣產業的升級。

過去技職教育創造了臺灣的經濟奇蹟,近年我國技職學生在各項國際競賽上的亮眼成績,顯見台灣學生的素質,然而近年來我們卻看到台灣技職教育不再發亮,產業的動能也無法再現,教育政策明顯出了問題。技職教育不宜太過強調碩、博士的培育,更不在論文的產出,也不是只有證照,技轉和產學,而是應該加強工藝成就的指標。然而工藝不等同於技術,工藝的靈魂在於培養學生對人性的洞察與人文的涵養

台灣產業升級的瓶頸不僅在於科技層次的提升,更在於科研人才的人文素養。建議受補助各校系統性記錄這段人文與科技相遇的歷程與所發生的故事,同時嘗試提出一套科技研發的生命教育模式,作為台灣科技教育界的參考,讓人性成為科技研發的動力與核心,讓這樣的人文精神可以作為台灣產業提升的另一種力量。

近日恰巧閱讀曾柏文的臉書所提到的:比起「技能」,我更重視的是同理心、行動與表述的勇氣、對正義與價值的思辯、對美的感受等等,那些令一個人「像一個人」的特質。這些特質不好測量計算,但這就是重點:教育的成果,本來就有很多重要向度,不容易化成標準數字,所以絕對不能讓數字化的指標,來主宰對教育的想像。

的確,要成為一個有工藝的人,得先具備令一個人「像一個人」的特質,沒有這樣,一個人仍可以成為工匠,但缺乏內在的涵養,難以達成工藝的境界,更談不上產業的升級,21世紀的經濟是美學經濟,產業升級根本是基於人文層次的升級。

科技能讓一個國家強大,但只有人文能讓一個國家偉大。

 

圖片來源:psychosteria@flickr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在〈張耀仁:技職應強調工匠精神〉中有 2 則留言

  1. 很難阿…
    台灣人還是有學歷迷思,我自己念完碩士,也不覺得自己有變得比較專業…
    我認為技術還是必須透過實際操作才會得到磨練

  2. 首先讓工匠能生活的「像一個人」,一個學徒能賺多少?沒法買房,吃飯吃到一堆毒,爆肝被老闆壓榨,動不動扣獎金,健保崩潰了,勞保可能或破產…
    現實是這樣的話,只要求學生有高尚的情操有何用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