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沁凱若:開學囉!嚇到德國人的台灣小學生活

 

終於開學的第一個星期過去了!

 

昨晚寶貝寫英文罰寫(15遍)寫到11點…看著好心疼

 

(德國人說,他們只有在做錯事的時候才要罰寫這麼多遍,他問我是不是楊婕在學校搞破壞~哈)
老師可能覺得對小五的學生,要來個震撼教育,全班沒有一個人超過一半正確

 

但對於學生來說,卻只有一個感覺:五年級很討厭!老師很討厭!
我想…後面這個學期,這位老師和學生們,都會很辛苦吧….=.=

 

光這週,我和我家德國人就交流了很多台灣和德國不同的小學生活
也思考了很多台灣和德國不同的教育原則

 

從”暑假作業“開始,他就驚嚇了…
德國放假從來沒有作業的
而且德國人說,就算有,大概也沒人鳥吧!噗呲…

 

如果老師出的作業太多,德國家長是可以告訴老師:小朋友已經寫了半個小時都寫不完,所以沒完成(什麼?!)

 

這幾天,我也累到…=.=
早上寶貝都得要6:30起床,7:00 出門
我告訴德國人,她得要呆到四點才放學

 

我說,我們已經算好了,楊婕很自主,都不需要我打點,只是起床抱一下說個再見而已,而且手腳超快
但如果住得很遠,例如一些跨學區的家庭,那就更早了…

 

震撼一:什麼?你們台灣的小學生要在學校待這麼久?!

 

德國的小學,一二年級只有三個小時,三四年級大概四個鐘頭,高年級頂多六小時
而且早上八點半到九點上課

 

對於我說的理由:因為家長要上班
德國人很不認同!
他覺得家長是家長,德國從來不因為家長的關係而調整小孩學校的時間
因為社會福利好,加上禁止超時工作
所以大部分家庭的父母親都能夠有一個人在童年時期留在家裡,或者輪流在家

 

我最近只有一個感覺,就是在德國,只要你說”小孩“…你就有免死金牌!

小孩是很重要的國家資產,不是家長的附庸
所以他們認為應該是家長去配合孩子,而不是孩子配合大人(我說的是時間上喔!生活上他們是彼此得要尊重的)

台灣孩子的生活,1/3~1/2 在學校或安親班,回家還要做功課,扣去睡覺時間,每天只有一到兩小時的空閒
德國孩子的生活,最多1/4 在學校(這連到高中都是)
他們好多“空檔”喔……..

 

那你說放學後做什麼?

玩啊!!!

德國人說,小朋友的責任就是玩,到學校學怎麼自主,大多都是生活教育
到三年級才有所謂的”學科“和”考試“,而且也超少的@@

 

我認識的德國人(朋友大多是男生)都是非常厲害的生活高手
他們不需要媽媽老婆照顧,自己都能生活得很好
我想從小重視實務教育和生活教育,真的差很多……

 

他們花很多時間和朋友在一起,你來我家,我來你家,彼此家長也都很熟

 

我家楊婕,常常抱怨的就是老師晚下課,沒有時間和同學玩

 

其實台灣德國的小孩都一樣,這個年紀最愛和朋友玩
所以楊婕很開宗明義地告訴我,她去學校是去和朋友玩的!XD
但是常常事與願違…放學了同學還要去安親班…所以我只好安排在長假的時候多邀她的死黨們來家裡玩,彌補一下

震撼二:學校裡沒有冷氣?還要打掃?

哇哈哈哈~德國人覺得沒冷氣怎麼在台灣活下去 XD
我說都是這樣的,諸多原因啦!所以公立小學很多還是沒有冷氣的

 

對他來說,台灣夏天沒有冷氣,就和德國冬天沒有暖氣一樣,是會死人的=.=

 

我說小朋友到校還要打掃,他問我為什麼,我說生活教育啊!
他說,他看到大部份的台灣孩子,在學校掃地,回家什麼都不做啊!=.=(這倒是真的)

 

在台灣,我們覺得刻苦和辛勞是美德,所以只要孩子喊熱,就覺得孩子該增加“抗壓力”
但我們家長自己很多人一整天上班吹冷氣不是嗎?XD
老德覺得我們想太多,倒是那麼不舒服,他覺得怎麼學習?要是他一整天都會臭臉 =.=
但是每天老師和爸媽一定都會帶他們出去戶外跑跑的,就算零下10度也不例外,從幼稚園就是如此
他覺得一整天都在台式烘爐中實在太為難孩子,我們孩子運動的時間又太少,整個放錯焦點

 

說真的我原本還想為這兩個部分捍衛些什麼
但我說真的如果要我自己選擇
我想要學習的時候舒適,運動的時候飆汗
而不是學習的時候刻苦,回家就躲在冷氣房裡面看電視

 

其實還有好多好多…
讓我其實覺得,台灣的小孩實在很辛苦
我們這麼努力,早起晚睡,刻苦耐勞,結果~競爭力還是輸人家啊!
別人開心玩耍,舒服自在,也沒有比較差啊…

 

反而多了時間運動,身體強壯
多了時間玩耍,所以開朗愉快
多了生活能力,所以獨立又自主

 

雖然德國的教育也是在他們國內被罵到臭頭(主要是中學與大學教育)
但是他們的童年時光真的是很快樂的
所以很多人就算後面覺得有點OOXX,但沒聽到因為課業壓力去跳樓的

 

我只能說,辛苦了寶貝!我們再來看看,之後怎麼讓妳的學校生活沒那麼辛苦吧…

 

薛承泰:誰偷走大學生的薪資?

 

20140608刊登於聯合報民意論壇「誰偷走了大學生的薪資?」

張忠謀董事長近日論及,台灣的大學生增加比率比其他國家高,「大學畢業已經不是高收入的保證」。誠然,就拿民國80、90與101學年度來比較,大專學生總數從61.2萬成長至118.7萬,再繼續增加至135.5萬;同時間因學齡人口數已下降,淨在學率從三成衝到五成,再上揚至七成,居世界最高之列。

值得注意的,科技類學生數從35.6萬增至61.2萬卻在101年降至60.2萬。換言之,前面的十年總共增加57.5萬學生,科技與非科技類增加約各半,後面十年增加的學生則均為非科技類;無怪乎,近年來畢業生要找到適合工作更難了,薪資的誘因也變低了!這說明著,過去十餘年高教擴張速度不僅過快,招生的類別也缺乏就業市場的考量。

最近正是畢業時節,當驪歌揚起,又一波二十餘萬青年將成為社會新鮮人,其心理恐怕是五味雜成,有人繼續升學,有人找到40K工作,有不少人仍在徬徨…。 三十年前,也就是畢業生的父母,約只有兩成的人有機會進大學,許多人雖沒有進大學,卻隨著臺灣經濟發展,選擇技職體系或提早進入職場,也都能發展出自己的事業,那是一個生活艱辛但有希望的社會。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沒有奶茶,沒有手機,沒有今天琳瑯滿目的消費,就算是起步所得不到12K,也想辦法節衣縮食,照顧家人準備買房;打拼個二十年才買到房,比比皆是,幸好房價跑得沒薪資快!若買不起房子,也只能怪自己努力不夠,只好繼續打拼!

而現在的年輕人,成長的過程和其父母大大不同!光是每月的手機與上網費用,1K是跑不掉的,遑論喝奶茶、看電影、聽演唱會…就算是住父母吃父母的,一位大學生每月開銷少說5K。他們很難想像,全世界有35億人口每天以低於2元美金來維繫其生活,這個金額相當於他們中午一個便當、上班族的一杯咖啡!

年輕人消費不斷提升,若沒有足夠的收入,哪來的存款做未來的規畫?這才是當下社會的挑戰!尤其當政府公布,一般人要用15年所得才買得起台北市普通的一間房子(雖然全臺平均為8.37年),社會新鮮人若完全靠自己,買房叫做「遙遙無期」!就算是在大台北稍偏遠的地方,一間30坪房子也可能超過一千萬元,以勞委會公布大學畢業生平均25K的起薪,那需要多久呢?而這個社會,有不少人光靠房地產,就算是薪資0K,也能住豪宅吃大餐。

年輕人成長的過程中,正好伴隨著房價的飆升,甚至奶茶也從念小學時的20元變成大學時的40元,一旦面臨大學畢業,看到的是,彈不起來的薪資;這些都是一般大學生最直接的感受,大學生會「悶」,不是沒道理的!是誰讓我們進入大學,又讓我們看不到未來? 這個「誰」,若不是自己、父母,那就是政府了!

從兩個世代成長經驗來觀察,父母世代標榜勤儉、毅力與奮鬥,這些特質因社會變遷在下一代當中更顯珍貴,因此,有專業又認真的年輕人,他們受企業賞識拿了高薪;另外一端則是企業界所認為的「既無專長又不敬業」者,誰願意提高薪資呢?這種大學畢業生的職場雙峰狀態存在一陣子了,若大學招生策略不做因應,當後峰壓倒前峰時,那才是台灣更大的隱憂!

 

【公器公用】再論工匠 v.s. 文憑

閱讀之前,歡迎先看前一篇:【公器公用】工匠 v.s. 文憑

 

教改不僅讓孩子壓力越來越大,也影響房價

在尋找台灣的工匠之前,先來看下教改。台灣教育改革執行十幾年來,內容和制度不斷改變,說是突變都不為過。這段時間幾乎只有批評的聲音,鮮少有肯定的意見出現。改革到目前為止,成效不彰的批評也幾乎確定是社會共識。其實真正的問題在於深植大部分家長心中「唯有讀書高」的萬惡價值觀。而家長又會影響官員和老師。早期家長們紛紛找關係讓孩子們進入所謂的「人情班」就可略知一二。

在這種萬惡觀念的作祟之下,任何改革效果不論出發點再好,立意再良善,都要大打折扣,甚至被完全抵消。不論入學方式如何變化,明星學校和補習班永遠存在。教改不僅讓孩子壓力越來越大,所有可被量化的指標都要斤斤計較,每次能夠引響數據的表現都必需加以把握。更誇張的是,已有家長為了將來孩子長大能入明星高中,計畫添購明星學區的不動產。如此一來,教改有可能成為推升房價的助手,增加家長們的經濟壓力,造成搶明星學校其實是考驗家長經濟實力的荒謬狀況,不啻成為自食惡果家長們的一記當頭棒喝。

打破名校和文憑迷思

這個月初商業周刊在調查全台147所學校和21萬人社會新鮮人後,發表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重視實質能力的殘酷職場已開始反映出透過通才教育出身國立名校的畢業生不再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就業的板塊已經開始朝技職體系移動,傳統名校清大和成大居然摔出就業率排行榜的領先群(前25%)。

筆者認為原因除了父母們萬惡的唯有讀書高觀念外,台灣高等教育的舒適圈也讓學生們在畢業後進入真槍實彈的職場後往往力不從心,難以適應。真的掄起刀槍,通才教育下鮮少實務經驗的新鮮人,實在難以和在技職科大體系中受過艱苦及完整訓練的人競爭。在台灣經濟挑戰日益嚴峻的今天,企業用人無不追求即戰力。有心花下大量時間成本培養人才的幾乎都是大型企業。但在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又有多少受過通才教育的畢業生可以得到如此的對待?

先來看看數字。台灣寵物飼主們一年花費在寵物醫療的費用粗估約是45億元。而全台的開業獸醫有2/3都來自屏科大獸醫系。高雄餐飲大學西廚系的畢業生,起薪是基本行情的1.5倍。高雄海洋大學航技系的學生,畢業取得證照後上船,月入就是13萬!

能有這些傲人的數字,只因這些學生在校學習時都經歷過吃苦當吃補的階段。屏科大獸醫系的學生很早就參與第一線的臨床工作。升上大四時對於動物解剖已駕輕就熟,但他校獸醫系的學生可能連刀都還未碰過。除了基本功,他們也必須動手打雜,打掃動物籠舍和清理排泄物,真實體驗光鮮亮麗背後的實際環境。同樣的,高雄餐飲西廚系的學生也是經過高強度磨練。為培養紀律和服從,強制住校、固定起床就寢時間、晚點名、髮禁和定時檢查內務等等軍事化一般的管理不說,上實習課的廚房並未安裝空調,徹底實踐「怕熱就不要進廚房」這句諺語。可以想像需要多大堅忍心性的人才能挺過這樣的訓練。高海航技系的學生則是實際上船出海最實際的體驗海洋生活。他們自己形容出海如同關水牢,必須耐的住寂寞。而在海上沒有任何陸地的資源和補給,凡事都必須自己來。

面對這些磨練,沒有熱情是絕對無法堅持下去。而熱情最終的表象就是工匠精神:把事情做到極致的能力。所以屏科大獸醫系學生們自行開業,一年營收可以有30億。有「台灣藍帶廚藝學院」之稱的高雄餐飲大學的西廚系是五星級飯店和各式高級餐飲的主廚搖籃。價值上千萬和上億的船舶設備,當然交給值得信賴的高雄海洋大學航技系校友。

韓愈的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馬之千裏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是名列唐宋八大家的韓愈所留下大量膾炙人口文章的其中之一。文章中利用伯樂和千里馬透露出韓愈懷才不遇的心聲。筆者試著以今天的台灣的教育現況來翻譯這篇饒富意義的文章,藉以傳達揚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

有了真正了解自己孩子的父母,孩子的天賦長處才能被加以培養發展。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但透徹了解自己孩子的父母缺很稀少,因此許多孩子的才能都被埋沒。在台灣,擁有別於”讀書考試”才能的孩子們需要被特別培養,才能在將來顯示出他們過人的才能。否則,只透過通才教育,他們被逼到在不擅長的領域揚短避長,根本無法發揮特有的天賦。不知道如何發掘和培養孩子的才能,不能因材施教,甚至連孩子們在表達或嘗試時都不願去理解,只會不停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好好讀書考試不成才!悲劇啊……難道真的大部分的孩子都不成才嗎?不是這樣吧,問題就出在父母身上啊!

 

王文華:這種金牌算了吧

 

阿傑媽拿獎盃來時,全校都嚇了一跳,是中區陶笛比賽獨奏的冠軍耶。

平時默不吭聲的阿傑,原來是位深藏不露的陶笛天才,連拿最佳表演、最佳音色和最佳技巧獎。

「看不出來,看不出來。」校長的心情我理解,校內有位音樂神童,竟然沒有伯樂老師賞識,我是導師,我更失敗,自己班上的神童,竟然不知情?

阿傑媽送來的獎盃,比阿傑還要高,頒獎時,還要男老師們幫忙遞獎盃、抱獎盃,校長高興的嘴巴都快合不攏了,少子化浪潮下,校內有如此佳績,對招生絕對有極大的幫助。

怪的是,阿傑的表情很淡然,不是不高興,但也沒有多開心,大家叫照相他就照相,叫他露牙齒笑他就露牙齒笑,頒完獎,自己又默默走回隊伍去。我倒覺得阿傑媽最嗨,興沖沖載獎盃來,臨走前還想把三個巨大的獎盃送學校,校長客氣,請她載回家去,往後就是傳家之寶了。

阿傑媽說不用:「再去比賽就有了。」我們問阿傑,送學校,不難過嗎?阿傑搖頭說不會。唉呀,那當下,全部的老師都覺得他了不起,小小年紀,就有愛因斯坦視功名如糞土的修養,校長終於點頭了。

冠軍灌水太嚴重

我們終於有空細看這塊獎盃了。那是一個企業辦的比賽,上網查,原來是個音樂補習班,國內有幾個縣市,它就分成幾個分區賽,阿傑就是這一區的三項冠軍,只是這冠軍灌水灌得太嚴重,陶笛的五年級組還分成最佳表演、最佳音色和最佳技巧獎,聽說全部只有三個人報名,一個臨時棄權,阿傑就是跟另外一個孩子爭冠軍,然後他技壓「群」雄,個人包辦三項冠軍。

這樣的比賽還不少,我們常看孩子抱一堆獎牌回來,細細追問,全是成色不足的金牌。父母想給孩子舞台,卻又怕給他們壓力,所以帶他參加超級藍海比賽,這樣的金牌實在沒什麼好驕傲的。

適當的壓力,讓孩子去準備,這回敗了,回家再練就是,把失敗當成鍛鍊自己的機會,孩子因為跟高手過招,當然要勤加練習,即使沒得獎,也讓功力增長。
若怕競爭,柿子挑軟的吃,比賽揀人少的參加,拿獎盃虛榮了父母卻騙不了心知肚明的孩子,這種比賽,還是別參加了吧。

 

路仁教授:教改混亂非因廣設大學,而是管涉大學

 

UDN專欄上有文章,認為廣設大學後升學壓力未疏解、教改未成功,是因部份專科學校改制大學。李遠哲在2000年後主持高教審議委員會時,就曾將矛頭對準專科改制的私校,認為當初若規劃人人都念公立大學,而非人人念大學,教改早就成功。

其實升學之路分高職與高中這兩條,高職後的科技大學,確實改制而來。但現在大家談的升學壓力,是指高中升大學這條路,二十多年來,東華、中正、濟南… 長庚、元智、南華、義守…都是新設的國立、私立大學。在這條升學路上,由專科改制的很少,其實僅世新、銘傳、實踐這幾個學校,難道這些學校就是教改亂源?

世新大學老師,積極參與社會議題,到處可見蹤影。實踐設計學院,還聞名到歐洲,成為台灣之光。我教書的銘傳,未動用任何政府補助、即沒花納稅金下,靠老師寒暑假義務留校五年,成為第一所取得美國大學聯盟認證、第一所在美設分校的亞洲大學。

私立大學收了7成學生,公立大學僅收3成學生,但高教預算私立只拿67億,公立大學拿460億,這還不包括五年五百億加碼給國立大學的預算。一個台大學生一年花掉政府41.7萬元補助預算,私校生只分2.5萬。我們只拿一點微薄經費,已盡力做到我們能做的事。

拿了一點錢,一年卻要承受數十次的評鑑。中研院近幾年增加五十多億經費,也增加了法律所、政治所,其研究員不必教書,不必做行政,可以有時間生產論文。台大有那麼多博士生、五年五百億,能支持許多條論文生產線,但私校得面對學生、家長的壓力。

可學者從論文拿到權力,也迷信台灣不夠強,都因論文不夠多,透過評鑑要求私立大學增聘博士教師、監控課程必須學術化,造成高教與產業脫節的亂象。聘個碩士級、熱情活潑的美國老師來教會學生英文會話,可讓學生畢業找到工作,但聘薪資高的英美文學博士,卻利於評鑑,學校能怎麼辦?

鬆綁大學,讓大學因應市場需求各自發展,才是台灣的活路。回頭擴增公立大學招生人數,老師員額就得增加,中研院研究員、公立大學教授55歲之後退休,都以最後一個月薪水為基底,終生領月退休金到老死。養一個終生每月50萬、年終150萬的中研院李遠哲特聘研究員,台灣人覺得不夠累,還要負擔這麼多的退休金嗎?

 

劉孟奇:就業教育與綜合教育不衝突

(原文刊登於全球中央雜誌)隨著大學入學率急速上升,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許多國內高等教育機構都越來越重視針對就業的課程與教學,但這同時也引來不少批判聲音,認為這違背了大學應強調全人教育與綜合能力培養的精神。

我同意大學的綜合教育不應窄化到只剩就業教育一個面向,但在此同時,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將就業教育與綜合教育對立起來,認為這是彼此不相容的兩種衝突取向。

首先,很明顯的,就業教育是綜合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如果說一個年輕人在畢業後,將把她/他接下來生命階段中許多的時間與精力用於工作,不只需要從中取得能夠獨立自主的物質基礎、能夠盡公民基本納稅義務的能力,更需要從中獲得安身立命的成就感與意義感,而我們卻說大學的「全人」教育能夠對這麼重要的生命需求置若罔聞,那是很奇怪的事情。事實上,如果我們認為「百業平等」是正確的觀念,卻又認為就業教育不容與大學裡的「高等知識」相混雜,那麼不客氣地說,這裡面隱藏著一種無名的傲慢歧視。

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以為年輕人要在現代職場中有好的發展,卻只需要專業技能養成,而不需要進一步廣泛學習、研究創新、批判思考、領導團隊的能力,那也太小看了知識經濟的要求。這些所謂的「核心就業能力」,正是綜合教育所應培養的。從這一點來說,好的綜合教育,也會是好的就業教育。

「就業教育」與「綜合教育」的二分法多少來自於我們於傳統將「一般大學」與「技職校院」區隔的做法,而這兩種教育機構,又分別隸屬於教育部裡的不同主管部門,更強化了這種二分印象。

但是如同前面所分析的,一般大學畢業的「大學生」,並非沒有就業的需求,而技職校院畢業的「大學生」,也同樣必須面對知識經濟對於綜合能力的要求。現在有些人憂心「一般大學技職化」,有些人則擔憂「技職一般大學化」,也許兩者趨同是正常的發展。而較好的因應之道,可能是在同一個高教機構中同時提供兩種性質的學程或課程模組可供選擇,或讓學生可在兩種教育途徑中方便地換軌發展。在這一點上,澳洲資歷架構 (Aus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AQF) 的做法或許值得參考。

 

創新老男人——日本未來工業公司顧問山田昭男

 

說到創新發起者,大家或許會想到iPhone之父——蘋果公司的創始人之一史帝夫·賈伯斯、想到將Walkman呈現給世人的索尼創始人盛田昭夫等聞名世界的經營者。但本文要介紹的,是日本未來工業公司的顧問——山田昭男。

筆者想要說的就是,只要有不局限於常識的靈活思維,就能像蘋果和索尼那樣,憑藉創新席捲市場。

未來工業的顧問山田昭男。他右手拿的是電線配管,左手拿的是開關盒(攝影:陶山勉)
未來工業的顧問山田昭男。他右手拿的是電線配管,左手拿的是開關盒(攝影:陶山勉)

 

被父親的公司解雇,決心獨立創業
未來工業是日本岐阜縣的一家電氣設備資材廠商,創始人就是現在擔任顧問的山田昭男,他原本任職於父親創辦的電氣設備資材公司。

但是,因為太沉迷於自己擔任團長的劇團「未來座」的活動,山田被公司掃地出門。之後,他決心獨立創業,與劇團的三位夥伴一起,在1965年創辦了未來工業。現在,該公司共有員工791人。

公司成長的契機,要追溯到創業後不久推出的開關盒。開關盒嵌在家中和辦公室牆上安裝的室內燈開關的背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般見不到。

之前的開關盒大都有兩個螺絲孔,用來安裝在牆壁內。某廠商推出了這種雙孔開關盒後,其他公司紛紛效倣,從那以後,雙孔開關盒就成了一種標準規格。山田顧問認為,用兩個螺絲孔固定並不好用,所有產品都變成雙孔,只是出於企業向同行看齊的意識。

因此,未來工業把螺絲孔增加到4個,推出了更便於固定的開關盒。這個創意是一位員工想到的,但具體是誰早已記不清了(山田顧問)。

只是增加了螺絲孔,就消除了施工企業對於雙孔固定不牢固的不滿,在開關盒領域一舉登上了佔有率榜首。配備4個螺絲孔的開關盒掀起了「破壞式創新」,把雙孔產品趕出了市場。

競爭對手雖然也發起了追擊,但為時已晚。從那時開始,未來工業就從沒有將佔有率冠軍寶座讓與他人。

只是把電線配管改為駝色
未來工業還有其他霸佔佔有率冠軍寶座的產品,那就是合成樹脂製造的電線配管。電線配管是包裹在電線外面的管道,鋪設在工廠和大廈等建築物中。電線配管有金屬和合成樹脂兩種質地,未來工業選擇了後者。

過去,這一領域被積水化學、三菱樹脂等3家大企業壟斷,不知是出於什麼原因,產品清一色都是灰色。倘若是金屬製品,灰色還有利於降低製造成本,但合成樹脂製品沒有必要一定做成灰色。

因此,在大約15年前,按照山田顧問的提議,未來工業推出了容易與建築的色彩搭配的駝色電線配管,還真的一炮而紅了。

或許是三巨頭認定「電線配管這種沒有技術含量的產品除了價格之外無法形成差異化」,因此大意失荊州。長年沒有變化的壟斷市場輕而易舉就被打破。

因為過於簡單,所以成了盲點
我們不能小看未來工業只是增加了螺絲孔的數量、只是改變了產品的顏色。這些創新或許正是因為太過簡單,才反而成了盲點。

未來工業的成功案例告訴我們,在不起眼的一個改進中,蘊藏著顛覆佔有率排名的破壞力。山田顧問說:「就算是不具備高超技術實力的小微企業,也能夠奪得佔有率第一。」

徹底懷疑習以為常的前提,找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創新所要求的能力,或許就是這麼簡單。

(記者:吉野 次郎,《日經商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