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ta:百萬設計師的人生逆轉勝:會考只是一時

 

午後炎熱的天氣,讓人覺得不大舒服,想到出國在即,便想去整理一下雜亂的頭髮,於是不假思索地出門,信步走到某家以前從未光顧過的理髮廳。

坐定之後,一位手腳伶俐的年輕設計師跑來和我寒暄,確認了對於髮型的想法和需求之後,我就很放心的讓這位從未認識的設計師,來幫忙張羅、處理我的三千煩惱絲。

通常這個時候,我就會選擇放空,甚至打個小盹兒。不過,午後理髮廳裡顯得有些熱鬧,一些來理髮或美容的客人聊起天來此起彼落,想不注意都難。

仔細聽了一會兒,才知道她們正在熱烈討論十二年國教和最近很夯的會考問題。

「你相信嘛?全班第一名的囝仔居然沒有學校可以讀?」一個媽媽模樣的婦女,揚了揚手上的報紙,就這樣開啟了話匣子。

隨即旁邊就有人附和,「是啊、是啊,聽說還是領市長獎畢業的,填了五十個志願通通都落榜?是有那麼誇張嗎?」

「夭壽喔,阿捏叫以後的小孩子是要怎麼考咧?」此話一出,只見所有的客人都頷首點頭。

「還好我女兒還小,看看過幾年教育部會不會修改政策啦,不然吼……」這回,連店內的幾位髮型設計師也加入議論。

「現在要考上建中、北一女,其他成績拿A+也沒用,作文沒有滿級分還不行耶!看來這個暑假我得讓小孩去補作文了。」話題兜了一圈,又回到原來那個媽媽身上。

儘管自己離考高中的年代已經有些久遠,但我倒也能感同身受。雖然我不想開口加入婆媽們的討論,但我也同意這次會考所浮現的若干問題癥結,的確值得有關單位好好檢討。

「其實哦,就算讀建中又怎樣?」正當店內服務人員幫我洗頭髮的時候,旁邊一位同樣正在洗髮的男性客人突然嘟嚷了一句。

「哦,怎麼說?」也許是以前當過記者的關係,我一聽到這句話,立刻感受到這段話的背後肯定有段故事。若非正在沖洗頭髮,我可能立刻拿起紙筆記錄。

「喔,沒什麼啦!以前我也考過前三志願,差點兒就可以當五月天還有愛情公寓創辦人的學弟了。可是我現在做室內設計跟裝潢的,Case也接不完啊……」

哦,莫非他曾考上師大附中?

這個世界並非「唯有讀書高」,但是身旁這位年輕的室內設計師當年為何放棄明星學校,轉而去讀高職的建築相關科系呢?經過一番攀談,我才弄清原委,原來這位設計師從小的家境就不好,又剛好遇到新成立不久的高職提供獎學金,才讓他的人生來個大轉彎。

「我有問過以前一起考上前三志願的國中同學,他們坐辦公室的現在一個月頂多也只領三、五萬,年薪要破百卡難喔!」沖洗好頭髮之後,我們不約而同回到座位上,又繼續剛剛的話題。

「這次的會考制度是真的有問題,我們這群教育部的官員腦袋不知道在想什麼啦?」

「那些成績好、本來應該上第一志願的學生上不了建中、北一女,真的會令人很不爽,就好像當年我明明考上附中又被迫放棄報到,也只能半夜偷偷擦眼淚,然後隔天就去高職報到了啊。」

「不過哦!人生,不是看一時的啦!」年輕的室內設計師愈說愈慷慨激昂,話鋒一轉,「你看五月天的阿信、石頭和瑪莎就算念了附中,還不是只有考上私立大學而已?可是──考不上國立大學,天也不會塌下來啊!你看他們會填詞譜曲,樂團又玩得那麼好,厲害的人遲早都會找到出路的啦。」

這樣說,一點兒都沒錯。是誰說讀技職教育的人,成就就會不如讀大學的人呢?又或者私立大學的學生,表現就一定比不上國立大學或喝過洋墨水的學生嗎?在這個年代,能夠擁有一技之長,弄得清楚自己的興趣、想望,或許比一張漂亮的文憑來得更實用啊!

回想起我之前當面試官的經驗,雖然面談過好幾位頂著國立大學碩士學歷的年輕人,但學歷並非我最終考慮的重點,最後還是把工作機會留給僅有專科學歷、但卻更有工作經驗和敬業精神的應徵者。

理完髮,鏡中的我煥然一新,思維也拉回現實,那位年輕設計師卻早已不見蹤影。想起這陣子紛擾的會考現象,我完全可以理解那群被會考制度所折磨的年輕學生和家長的心理,的確,面對意外襲來的那股失落和不確定性,這一切肯定是很大的傷害。但事情既然已經發生,我們就必須去正視它。

我也必須很嚴肅地在此呼籲,希望教育部官員可以記取這次的教訓,研擬出更完善、公正的測驗制度。至於對家長們來說,除了鼓勵年輕學生不要喪志,繼續拼接下來的特招之外,也許我們都該思考教育改革原本所賦予的意涵。

就像那位在理髮廳巧遇的設計師所言,「人生,不是看一時的!」即使這回考試或志願分發的結果不盡人意,我們也不該懷憂喪志太久。畢竟,人生的路程很漫長,縱然沒有錄取自己心中的第一志願,未來總還是有機會去圓夢的。

人生的旅途中,我相信到處都有美好的風景。

photo credit: flickr (CC BY-ND 2.0)

 

瘋荷日曆:荷蘭Style隔代教養!

 

全天下阿公阿嬤疼孫愛孫的綿密情感都是無庸置疑,除了血脈傳承,更令人窩心就是從孩子的性格、外表與習性都可一點一滴流瀉出家族面貌的精華累積。東方家庭多是三代同堂大家庭組成,家裡最高領袖,應該就是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一句話算數,有時家中父母若孩子教養方式和長輩們恰巧背道而馳,到底是該堅決守住自我原則,還是讓阿公阿嬤全數操盤,這進一步、退一步都兩難的處理方式,果真需要大智慧來化解又不傷和氣啊!

荷蘭因居住型態和台灣大不同,年長老人家們都喜愛獨立的生活模式與空間,荷蘭阿公阿嬤當然也是疼愛小孫子們,三不五時的拜訪、緊急需要臨時看管及家族共同出遊,通通都沒問題,但是,如果因雙薪家庭關係,請求老人家如上下班制親手照料帶孫,只能說,Sorry…90%阿公阿嬤都會回絕!

自己生的孩子請自己帶!如果缺人手,那就自行尋找褓母(安親媽媽)或是托兒所解決下課後的看管,阿公阿嬤有自己生活要過,退休後的爺奶生活正是另一階段開始,他們才正要放慢腳步、享受人生,尤其在身體健康良好及經濟允許狀況下,想去哪兒就去哪兒,租台露營車,無須跟誰報備,天天都可是度假日,帶著心愛的寵物一起出門散步,就是最大享受。

當然,對孩子們來說爸爸媽媽就是家裡最高領導人,即使阿公阿嬤難得來訪,若有時孩子們調皮搗蛋或任性撒野,在爺奶面前上演連續劇,當下,只有爸媽可以決定如何懲罰及接下來的教養動作,爺奶們通常都是雙手一攤,不會發表任何意見,更不會和父母針鋒相對唱反調,讓孩子趁機有「西瓜挖大邊」情況發生,孩子教養百分百管理權,就是在父母身上,這一點,每個荷蘭家庭幾乎如此,就算是爺奶們想寵著孫子、順著性子,一旦意見相左,孩子們通通都得聽從父母親指示,絕無異議。

因此,就算是三代同堂家庭旅行,小朋友想要買什麼、吃什麼,即便知道只要ㄋㄞ一下爺奶就可以通通擁有,但凡事都會先跟爸爸媽媽詢問與要求,有或沒有,爸媽說了才算數。但也有特殊情況就是如果孩子父母親雙雙都有人格上的偏差,例如酗酒、暴力、吸毒、精神疾病…個案,法院將會把未成年孩童撫養權判給祖父母來接管,確保每個小孩在安全及正常環境裡成長茁壯。

 

路仁教授:全家盟挺12年國教,真家長何不組7-11聯盟?

 

全家盟、人本、振鐸等團體,29日到教育部抗議,要教育部明年不能給基北區10量尺成績、立刻回歸3等級4標示。其實全家盟在會考增加4標示時曾抗議過,要成績僅能分3級,以減少學生壓力。

「成績分3級,學生壓力小?」看電視的我不解,問對面朋友,若他那千人公司的月薪僅分A級17萬、B級10萬、C級3萬,他工作壓力會變小嗎?

「驚恐吧!」他回答,因為也許年底少賣一件商品,「一品之差」就掉一級,月薪少7萬。「一題之差,」可能從B掉入C,排序落萬名,最讓學生驚恐。

「3級制會讓新人沒鬥志,」朋友再說,「因為再努力仍領3萬」。在偏鄉,許多國中整班英文都拿C,學生上課不是睡覺就打鬧。「你們單字都不背,」女老師在台上憤怒,學生仍我行我素。

「多背一個單字,又不會從C爬到B,」學生以呆滯眼神,透露活在「待加強=C=後段」的深井,又爬不出去的深深挫折中。「台北菁英家長,霸凌全台學生,」全家盟等團體吶喊要3級制,其實3級制受害最深的,是偏鄉孩子。

全教總4月時曾質疑,全家盟理事長、4位副理事長,孩子均已成年而非中小學生,如何了解教育現場狀況?他們是「曾」任家長者所組之團體,記憶似仍停在當年蔣中正施行九年國教的豐功偉業上,「9年國教成功,為何不能延長為12年?」是他們口號。

40年前經驗,可套用到現在?隨國民所得差異,學生程度落差也變大,而進度落後的學生也不再乖坐台下,而是在胡鬧。將英文流利與ABC都不會者編同班,國中現場的混亂,誰能解決?因此很多國中生才想在高中分流,這對前段與後段學生都有利。

「不是3 < 7 <10,所以3級會考壓力最小,」我勸全家盟、人本、振鐸等團體,勿活於數字迷思。請有孩子將上國中7、8、9年級的家長站出來,發出憂慮,孩子將升高中10年級(12年國教第2屆)、11年級(12年國教第1屆)的家長也站出來,拒絕亂象繼續。7-11的真家長們,改革教育從發揚你們的選擇權起。

photo credit: wiki (CC BY-ND 2.0)

 

楊景堯:大學減少 系所擴編 假性「公公併」難救高教爛攤子

 

台灣的高等教育宛如土石流一般一瀉千里早已經明白擺在眼前,十幾年以來教育部依然故我,進度有限,毫無成效。雖然公立大學暗中慶幸不是私立大學,但是從最近許多案例「公公併」,成為媒體報導的主流,教育部還表示樂觀其成,真是令人難過。

先不說今天高等教育亂象是教育部一路「教育政治化」的思維所造成的,單就「公公併」的主體是各大學發起,就說明教育部的無能與被動。最早由教育部策劃的嘉義大學合併當年的嘉義師專與嘉義農專,至今近二十年,請問成效在哪裡?當年硬體新增加二十多億元,軟體超過四億元,而且系所沒有減少,還擴大幾個學院。這種「公公併」被解讀成公立大學縮減的方式。

第二個案例是東華大學併花蓮師院,不但系所照舊而且還給予經費補助,使得表面看大學數字縮減,其實對於高等教育的浮濫毫無幫助,而且以教育經費做為誘因更是把人民當冤大頭,教育部高官鼓勵公立大學合併都是此一模式的話,真的是明修棧道,暗渡「沉艙」。因為這種「公公併」只是短效的麻藥,對於沉痾的高教爛攤子毫無助益。

要解決當前台灣早就可以預見的高教問題,除了要讓私立大學有退場機制之外,對於公立大學的整併應該由教育部採取主動的立場,全國一起檢討,未來使大學招生人數降到出生人數的半數到三分之二。誰敢做這種事?「好官我自為之」,反正拖了至少二十年以上,大學不但沒有減少,還不斷增加。教育部備受合併與新設學校給予的掌聲,民怨四起卻是裝作沒有看見。

常常看到許多德高望重的賢能之士高談闊論,有那麼多教育改革白皮書與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的結論,難道都是作文比賽?台灣今天高等教育的問題就是供過於求,單靠私立大學倒閉對於高教品質沒有信心的台灣社會是不會滿意的。要如何度過這一個難關?需要國家領導人睿智的政策方針縮減公立大學,並且縮減幅度不得少於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授權給新任教育部長執行。

教育是百年大計,台灣的高教問題歷任教育部長都有責任,再不設法挽救,最後「公公併」-「暗渡沉艙」的假象,以及私立大學日漸萎縮與倒閉,台灣的未來可以預期與中國大陸早期一樣,由公辦大學獨撐大樑,社會主義的影像日漸浮現,台灣未來資本家要提早有心理準備。(2014/3/16)

★本文刊登於台北聯合報2014/3/17 A15版

 

彭明輝:吳寶春事件──什麼樣的事件?

 

吳寶春想要念EMBA,卻資格不合;新加坡國立大學則派專人來台灣跟他面試(而不是請吳寶春自己想辦法到新加坡去面試)。教育部高教司長原本是說要在暑假以前討論這案子,直到馬英九表示必須留下吳寶春,才突然加速在3/29修法通過,讓吳寶春變成可以報考。

台灣跟新加坡態度上的差異到底意味著什麼?其一是教育法規僵化的程度,其二是教育行政人員對自身職掌業務「無感」的程度,其三是對於「吳寶春是什麼東西」有截然不同的認知。

對於新加坡國立大學而言,「世界麵包冠軍」是個世界級的品牌,延攬到吳寶春來當校友就已夠光鮮了;如果可以從他創業成功的故事想出「更上層樓」的策略,那是更加光彩耀目的成績;而台灣的各大學要的是「SCI + SSCI」的論文和「世界頂尖大學排名」。新加坡要的是跟世界真槍實彈地競爭的「實力」,台灣要的是業界沒人在意的「排名」(可以讓大學教授和教育部官員們關起門來「自我感覺良好」就夠了)。

更重要的或許是,整個台灣社會並沒有警覺到:21 世紀產業劇烈轉型下,「吳寶春」已經是一個世界頂尖的「品牌」(至少是擁有這個 potential)!我們看不見這個「品牌」的價值,所以不懂得珍惜。更大的問題是:我們從來都不知道如何建立一個品牌,甚至當品牌已經在台灣誕生時,我們還是把它當作頑石,以不屑的態度對待它。

很多人台灣人都知道 Apple、Gucci、Benz 賣的是品牌,也都知道鴻海賣苦勞賺得遠不如人家賣品牌好賺;很多台灣人也都知道微笑曲線有兩端,其中一端就是品牌。但是,台灣人就是沒有能力建立起世界級的品牌,甚至沒有能力辨識潛藏在我們身周的「準品牌」。

為什麼連 HTC 都在這條路上摔得那麼慘?為什麼連張忠謀都一開始創業就先向所品牌老大宣示「子孫永世臣服」?為什麼傳說中台灣人不可能建立起自有品牌?有人甚至很俏皮地說過:「台灣需要一個品牌,但是這個世界根本不在乎有沒有這麼一個品牌。」意思是說:台灣人就是奴才命,不要大頭病了!關鍵於:我們沒有伯樂,而不是沒有千里馬!

可是,東歐中階技術勞力供應過剩,新興國家中低階勞力供應過剩,而台灣又嚴重缺乏自然資源。假如沒有關鍵技術又沒有品牌,以後台灣人吃什麼?

「吳寶春」是什麼?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來搶人之前,我們只知道他是一個「麵包師傅」!新聞媒體說他的麵包店一年營業額兩億,不過這也只是讓他的形象從「麵包師傅」變成「賺很多錢的麵包師傅」。我們從沒認真想過:假如麵包業的利潤是三成到四成,吳寶春一年的利潤將會是 6,000~8,000 萬台幣。一個企業要聘多少工人,讓多少人爆肝或過勞死才能夠每年賺 6,000~8,000 萬台幣?我們從來都沒有認真地思考過:麵包店有沒有可能變成一個世界級的「產業」?

你再進一步想一想,假如吳寶春擁有全球展店與跨洋管理的能力,他有沒有機會在上海開兩個分店,每年營業額十億?再加上台北、北京、杭州和香港各開ㄧ家店,年營業額各五億,不可能嗎?再到巴黎、紐約、倫敦、多倫多、雪梨各開一家店,可能嗎?麥當勞那麼難吃都可以變成全球品牌,為什麼「世界麵包冠軍」沒辦法成為世界級的品牌與連鎖企業誰說吳寶春一輩子都只能當「麵包師傅」,而不是「世界頂級麵包業創業家」?

不是可不可能,而是如何做到!我們有世界級的貨色,而且已經獲得世界級比賽的認可,我們只是不知道如何將「實至」推向「名歸」。

這一步之遙(last mile)是吳寶春的挑戰,這也是台灣管理學界的挑戰!

我相信吳寶春多多少少知道自己還可以更上層樓,也願意更上層樓。問題是,我們的管理學院除了寫論文與搞公關的能力之外,有沒有能力跟吳寶春一起突破這最後一哩路?

誰說「產業」一定要是「製造業」?誰說「製造業」一定要是製作工業產品?麵包難道不是「製造業」?麵包的核心技術是發酵,那不就是「生物科技產業」?誰說賺錢一定要逼工人過勞死?難道不可以靠著作好吃的東西而變成全球連鎖企業?

一顆鑽石的價值看你可以將它琢磨成什麼樣子,識貨的可以將它的價值徹底發揮,不識貨的可以蹧蹋它。我們把吳寶春看成「賺很多錢的麵包師傅」,就是因為不認識他潛在的價值。

不只吳寶春,我們有過世界冠軍級的金工,世界冠軍級的專利(和科技大學畢業生),我們卻不知道如何讓市場看見他們的價值,以致他們今天都不知飄零何處。

不只吳寶春和那些世界級的金工、科技大學畢業生,我們有很好的製造業技術,卻永遠在賣沒品牌的賤價貨,我們有很好的人才,卻永遠在過勞死的邊緣做代工──管理學界與商界沒有能力辨識鑽石的價值,不懂得如何在市場上為自己手中的玉石講價和琢磨,只會把所有人才當苦勞賤賣。

網路上有人在流傳韓國的「滅台計畫」。誰在滅台?不是韓國,是政府和企業主。在商言商,韓國只是在擴展自己的版圖(記得好萊鎢電影裡殺手和奸商慣用的台詞嗎:It’s business, nothing personal.)

如果我們有能力在國際市場上賣出自己應得的價格,韓國人能奈你何?如果我們沒有能力在國際市場上賣出自己應得的價格,就算韓國人同情你,難道全世界都會讓你?

後話

我相信還有一個人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成為「亞洲頂級法式餐飲文化與連鎖企業」的創辦人,而打破我們對「主廚」的刻版印象:台大外文系畢業的陳嵐舒。不過,我沒空細寫她的故事和我的思索,有興趣的人自己去查資料慢慢玩味吧。

 

王文華:不懂就要問清楚,你就不必多繞一段路

 

家裡最近要做櫥櫃,我們想內縮多做一扇門,裝四層活動隔板,我畫了一張草圖,標明尺寸,這樣夠清楚了吧?
老闆沒空來,派師傅把工具和材料先搬來,順便看看圖,決定施工的順序。
這師傅很年輕,說是剛從北部回來。他看看圖,笑了笑:「沒問題,頂多2天就做好了。」我不放心,問他拉門怎麼做,隔板怎麼排,他要我相信專業,他在北部專門做豪宅,哪種奇形怪狀的要求沒遇過,我們家這種小CASE……
我懂,我們這種案子沒什麼好費神,能被這樣達人級的師傅做家具,真是三生有幸。既然是達人級,所以師傅看圖的時間不超過5分鐘,我的問題一定太簡單,他都是嗯嗯嗯,沒問題,放心好了回答我。沒問題變成有問題

第二天要施工了,我不在家,只能打電話請他按圖工作。10點不到,師傅打電話來:「櫥櫃裡的電路怎麼留?還有,門要開向哪一邊?」

我忙著把昨天的話再說他一次,他在電話那頭說是沒問題,懂了,很簡單。
放下電話,沒半小時,他又來電了:「我忘了訂原木,改用三合板行不行?漆要怎麼上,你圖上有標,但是看不清楚,變更設計,行不行?」

咦,昨天他不是說沒問題嗎?我再把要求說一遍,他在那頭笑:「啊,那就沒問題了,放心啦!」

聽他的笑聲,我放心不了,回到家一看,櫃子和牆面明顯靠不攏,活動隔板變成三塊,另一塊他堅持:「沒人這樣裝。」
「但是你說沒問題的呀。」

「可是那樣不好施工,人要靈活變通。」他用這話搪塞,我受不了,直接打電話找老闆。

老闆是個乾乾淨淨的中年人,他看看我的圖,量量我們家的牆,仔細詢問我想怎麼施工,還有哪些地方要注意。聽不清楚的地方,他停下來,要我再說一次。如果有疑問,他就立刻量,然後寫下來,他和我溝通了快一小時,把圖重畫過,寫出正確的尺寸。

第二天中午,櫃子修好了,一切都像我要求的,連我沒想到的細節,他也考慮到了。

師傅跟在一旁,老闆只淡淡跟他說:「不懂就要問清楚,你就不必多繞一段路。」

老闆這句話,其實也很適合用在學習上。

《可能小學巡堂筆記 王文華》

 

張忘形:畢業本來就應該失業 因為你還沒準備好自己

 

前幾天和很多知名服務業的人資主管一起吃飯,也聊的非常開心。

但在我和他們提起這學期學生即將畢業,大家要不要來學校徵才的時候,

大家對於新鮮人居然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我覺得奇怪,企業都非常希望找到人才,

進而培養成為企業內部戰力。但媒體又一直報導畢業即失業,

新鮮人不就是最好的即時戰力,怎麼會有這樣的矛盾呢?

進一步的深談,聊到的幾個狀況是這樣的

 

大學包袱讓你沒有認清自己

很多人都期待著我手握大學文憑,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

而大學畢業的我應該要拿多少錢才合理,畢竟我爸媽可是把我栽培到大學呢。期待的有30K甚至35K~40K。

但其實對企業來說,給一個完全沒經驗的人這樣的錢根本是不合理的。

他不知道你的工作表現如何,何況現今人人有大學念,這張畢業證書也不能為你證明什麼。

所以老師告訴你,多去考幾張證照,先累積工作經驗吧。

對於你的老闆來說,你不是什麼頂尖人才,只是一個小菜菜而已。

對工作充滿幻想

這個標題有點言重了,但是大家工作都想找錢多事少離家近,

排班照自己出去玩的時間排。

早班不要太早,因為起不來。

晚班不要太晚,要跟男女朋友約會。

中班盡量不要排,才可以有自己的時間。

覺得主管都不太用工作,只要跟客戶喝茶聊天就好,

回辦公室打打電腦還可以上上FB,為什麼我要在這邊辛苦站著還拿這麼少錢?

沒有去想過很多工作都從基層做起,只想要一飛沖天,最好不要工作有錢拿。

但這樣的好康根本找不到,當然失業了。

抗壓性

工作很辛苦是真的,我也覺得工作好辛苦。

但是可能很多人做一做就說我不幹了,還是真的不幹了不是說說而已。

老闆請你多做一些事情就是慣老闆,壓榨員工,把你當奴隸。

(慣老闆指想好用耐操員工,又不想付出適當代價和訓練,只希望從員工身上獲取一切,
更要求政府減稅、優惠,動不動就威脅進軍中國的資方  – 出自PPT八卦板)

講你兩句就看到你的白眼,覺得老闆又在念我。

但說句實在的,面對挫折的能力低下,你該怎麼進步?

遇到事情只會逃避,又怎麼能提升你的能力?最後當然寧願給老爸老媽養,不願意去工作了。

自私

這裡自私的定義是指所有的思考角度都從自己出發。

簡單來說就是任何公司的好處都要拿盡,自己的義務卻不願盡。

很敢要求公司配合卻又不想被要求,覺得公司給你的都是應該,你犯的錯也只是還好而已。

自己永遠是對的,錯永遠都是別人造成的。

這種態度,老闆們都請不起你啊。

不願提升

上班跟打工有很大不同,打工可能是你需要兼顧其他的事情例如課業。

但是上班除了手邊的業務,你也需要慢慢作一些提升,開始新的業務階段。

很多人都停留在原地,秉持反正我就這樣薪水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或是我只領這些薪水,當然這樣就好。

這樣的情況下,老闆只能無奈搖頭,誰願意請一個一輩子只能做這件事的人呢?

以上這樣的態度去工作怎麼可能不失業?

每個老闆當然要的都是觀念好、態度佳、願意付出的員工。

而不是自視甚高、眼高手低、只求自己好不求公司好的員工。

當然很多人會說,很多老闆也都只想要你做事不給你錢,

但願意給予優秀人才好薪水的老闆也不在少數,

我們就當作一半一半。

最重要的是我們沒辦法改變老闆的想法,卻可以不斷修正自己。

問題也指出來了,社工系給我的訓練是發生問題要作出處遇。

(名詞解釋-處遇)

所以提出幾個觀念和大家分享。

在學生時期就接觸工作

打工或實習是希望大家在其中培養做人處事的道理,培養應對進退的能力。

從打工實習中有什麼技術值得學習?主管(店長、前輩)遇到事情怎麼處理的?

打工實習之中這些歷程才是重要的,絕對不是計較什麼時薪高,買包買車買潮T。

很多人為什麼要去實習,我又不缺錢。

其實這些機會是希望大家藉由接觸工作,先看清楚工作的現實環境,先準備好自己。

虛心學習,空杯心態

其實學校學習的東西,就業後可能一時用不上,甚至ㄧ直用不上。

因為你可能會從基層開始做起,除了要熟悉業務,更重要的是了解並認同企業文化。

這些東西跟你課本上畫的重點肯定不一樣,需要用心用時間去感受。

讓自己從零開始學習,才能真正的和工作結合

舉例來說,你也許有相關實習或打工經驗,

但到了一個新環境,有沒有多去詢問身邊的同事這裡的作法是什麼?

跟你本來的所學有沒有不同?當碰到新的東西,是敞開心胸去接受和改變,

還是覺得這個我早就懂了,根本不需要學習?

盡本份

這三個字又老套又古板,但是卻是最重要的工作守則。

從遵守上班規則、守時、排班等等,都是盡本份的範疇。

唯有把你的本分盡了,才來和公司爭取該給你什麼。

假設你是主管,你會願意多把福利給一個每天要求公司的人,還是要求自己的人呢?

勇敢面對各種挑戰

在網路遊戲中大家除了賺錢 ,不都要練經驗值升等嗎。

把每次的任務都當成是練功升等的絕佳契機

人家做不到的你去做了,上司眼中怎麼會看不到你呢?

舉例來說,老闆提出一個東西大家都不願意做的時候,你勇敢接下並努力完成,

就算結果差強人意甚至失敗結尾,我想老闆都不會完全的怪罪於你。

就算最後失敗算到了你頭上,但你從裡面ㄧ定會獲得大量經驗。

下次又有類似任務的時候,比別人多了更多經驗的你,不是擁有更多說服力嗎?

積極、創造你的價值

在學校單位裡,如果只定位自己是個工讀生,他們腦袋想的就是打雜就可以了。

但我所在處室的工讀生他們沒有,他們努力讓自己成長,不只停留在工讀生階段。

對於你提出的作法和看法給予回饋,並一起討論怎麼作可以讓事情更好。

更把辦公室業務都作部分熟悉,甚至我們不在都可以暫時接替。

其實如果能夠幫他們加薪,我絕對義不容辭,因為他們創造出了更多價值。

但我的權限不夠,如果能夠請他們吃點東西都是我的榮幸。

這樣的工讀生不管他們未來到哪裡都應該成功,

他們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想讓整個整體一起進步,

進而得到所有人的尊重。

畢業本來就應該失業 因為你還沒準備好自己

其實這麼多的事情都只是一個態度問題,

你拿什麼樣來面對你的工作,你的工作會怎麼樣的回報你。

也許你在大眾觀感下看似不成功,但是你正在累積成功的能量。

每一件事情都會讓你成長,但重點有沒有抓住讓你成長的機會。

我想能把態度展現出來,不用多作什麼,你就已經贏在所謂的起跑點了。

而上面也有很多我沒有做好甚至根本沒做到的地方,

這篇文章用來警惕我自己,

同時也和大家一起分享。

期待未來和那些人資的主管們吃飯時,

他們不再感嘆對的人難找,新鮮人多難用。

而是分享著他們找到的人才多麼優秀,多麼積極。

photo credit: wiki (CC BY-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