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鍾誠:技職專科的末路光景

 

對於很多民國 50 年代出生的人 (五年級生) 而言,應該還記得當時的大學比專科少,而且、高中生也比高職生少,因此大學被形容為「窄門」,而大學聯考,就是為了擠進這個窄門的一場競爭賽。

但是在民國 103 年的今天,全台灣的「專科」幾乎都消失了,還留著「技術學院」名稱的學校也已經不多了,絕大部分「大專院校」都已經改成了「XX大學」或「XX 科技大學」。

這樣看來,我們的教育似乎應該已經「向上提升」了不少,因為「技職專科」都已經提升為「大學」或「科大」了,那為甚麼我總覺得「教育環境」並沒有進步,相反的、好像還產生了更多的問題?

究竟「台灣當今大學教育」的問題在哪裡,而這些問題又是怎麼產生的呢?

這一直是筆者心裏的一個大問號,而這個問號,我也一直都沒有很明確的答案,直到我看了《高等技職教育轉型的社會學分析 – 以「專科改制技術學院」為例》這本書,才恍然大悟!

 

高職的輝煌年代

民國 76 年七月,政府宣布「解除戒嚴令」,於是教育政策與環境也逐漸放寬與改變。

在解嚴之前,台灣的教育政策大致上是採用「高中生佔三成,高職生佔七成」的硬性規定比例,政府嚴格控管高中生的人數,也嚴格控管了大學的數量。

那時候、大部分的高職生都上了專科,而且也很少有「技術學院」,而那些後來沒考上大學的高中生,很多要嘛就是重考,要嘛就是也進入了「二專」,成為專科生。於是、在很多人的心裏,「大學比專科好」這件事情,似乎就成了一種「刻板印象」,特別是在那些「學校的經營者」的心裏!

雖然、那時候有些專科在社會上也有著很好的評價,像是「台北工專」的畢業生在產業界就很受好評,而且往往能力也都蠻強的。但是,解嚴之後,教育環境開始有了重大的改變!

 

解嚴之後大專教育的改變

在解嚴之後,最能感受到環境改變的人,恐怕非「教育部長」莫屬了!為甚麼呢?一個很簡單的答案是:「因利益之故,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皆湧入了教育部!」要求教育部要讓「這個學校升等、那個學校升格」。

於是、教育部為了「緩解」這些壓力,就擬定了一些「條件」,以便阻擋這些壓力!

如學校樓地反面積太小、圖書館藏書量多寡、師生比率小於1/25,或者在教師的審核上,如博士或助理教授以上教師不足、學校發表論文數過低、研究績效不佳等,甚或教師發表論文太少、研究成果未達標準,這些條件,成為了教育部抵檔壓力的盾牌。

於是、全台灣的專科學校,都投入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升格賽」當中。所以很多學校都「拼命找校地,拼命蓋房子,拼命買書或募書,然後拼命聘用一大堆具有博士學位的人來當老師」。結果、就如大家現在所看到的,台灣有了大約一百七十所大學。

這看起來很好,不是嗎?但事實上不然!

 

升格之後

根據經濟學的供需理論,如果把大學想像成貨品,當大學很少、卻很多人想上大學的時候,大學的「市價」會上升!但是、當我們有了一百七十所大學,而且每一所大學都拼命的想招收更多學生的時候,大學的「市價」就下降了。

不過、這其實並不是很關鍵的問題,因為要擔心這件事情的,是那些「大學的經營者、而且這些經營者很多都是立委、議員、或者有力人士」,這些人也是當初「教育部壓力的來源」。他們當初可能沒想到,要求升格的結果,會是如此!

真正影響到大學教育品質的,是教育部為了「阻擋壓力」所推出的那些政策與要求,尤其讓具有「博士學位」的老師,大舉入侵到「技職與專科」,這摧毀了「技職教育的技術體系」,讓台灣的「技職」整個「大學化」,或說「論文化」了。

於是,「技職已經不再是技職了」,因為技職的老師都是「大學培養出來的博士」,台灣的技職從此走上了與大學教育無法區分的一條路,而且似乎再也回不了頭了!

然而,技職的高教化,初看來並沒有甚麼不好!但是身在其中的人,會發現有不少缺點。我很喜歡用武俠小說裏的「氣宗」與「劍宗」來比喻「大學」與「技職」之間的差異。

氣宗指的就是學習理論,就好像是「練氣」,要把氣練好,需要很多的時間,而且一開始的時候要一直「扎馬步」,很沒有成就感,很多學生都會卡在這關,再也上不去了!學習技術,則好像是「練劍」,練劍比較有趣,一開始就能有很大的進展,於是那些不喜歡「理論」的同學,就可以有另一條修練管道,而不需要從「扎馬步」開始。等到這些「劍宗學子們的劍術到達一定程度,出去闖蕩江湖,與真正的高手比試之後」,就會發現「內功」不如人,此時再回來練氣,就會有很強的動力。

可惜的是,今日台灣的「大學」與「科大」,幾乎全都在政策的誘導下,被納入了「氣宗門下」,於是「劍宗就此滅絕了」!而那些卡在「扎馬步」這關的年輕人,只能在「練功的路上不斷排迴」,想練劍卻又不得其門而入 。

還好、網路適時的彌補了這方面的一些缺憾,如果年輕人能懂得「以全球資源為自己加持」,又何患找不到「風清揚」呢?

 

photo credit : wiki (CC BY-ND 2.0)

 

謝宇程:多元教學與競賽竟成摧折教師士氣的禍源

 

任何對的制度,如果落實的人、群體、情境不對,它都會變成災禍。

這句話在教育界真是隨時隨處得證。

在某個小學任教的吳老師,她曾經和我一樣,認為「聽課」和「考試」充斥的教學,摧折學生的興趣,壓抑老師的熱忱與創造力。所以她曾經嚮往、支持多元教學。當她看到教育當局舉辦各種英文作文、朗讀、演講、歌唱、戲劇比賽,她曾認為是正向的教學革新,而且二話不說就挽起袖子加入。

過了幾年,她從當時的熱心支持,變成了冷漠失望。為什麼?

多元教學,自願付出大量時間與資源

吳老師任職的學校不大,有意願也有能力進行多元教學的老師並不多。吳老師因為較年輕,在同事眼中也多才多藝,她就擔起了唱歌比賽、戲劇比賽的培訓負責人的角色。

這可不是小事,尤其是戲劇比賽。從配樂到布景,從劇本到選角,從背稿到排演,學生要花很多時間,老師要投很多心力,甚至學校也要投資資源、家長也要參與幫忙。

英語才藝競賽的培訓不能取代正課,因為有單字、文法、句型的進度,正課還是需要上。歌唱和戲劇的排練只能用午休,或是放學後的時間進行。吳老師投入下班後的時間,要和學校爭取經費上的支持,要和家長解釋說明學生為什麼學生會晚回家 (耽誤了接送或補習的時間)。有時候她還要自掏腰包買些零食、美工用具。

吳老師本來覺得,如果學生在其中有成長,如果能因此活化他們的學習方式,這些辛苦都很值得。但後來,一切變了調。

名次掛帥,本末倒置扭曲了初衷

吳老師待的學校是偏小的學校,學生人數和資源都不多。雖然老師和學生都很努力,但在縣級比賽中,並沒有得到亮眼的名次。吳老師本來不以為意,因為她認為學生樂在其中,練習了英文,學習了語文之外的東西,就是最重要的。想不到多數人不是這樣看。

校長和學校主管對於吳老師沒有拿到耀眼的名次並不諒解。校長數次暗示或明示,要那些帶學生參加比賽卻沒有得名的老師好好檢討,花了時間為什麼沒有好成績。站在他們的立場,他們面對少子化浪潮下的招生壓力,如果招生愈來愈少,確實有學校被裁併的可能性,到時候老師要被打散,校長也失去領導職位,所以急需各種競賽名次作為招生籌碼。

甚至,家長也不諒解。有學生家長和老師抱怨,早知道參與演出、比賽又不會得名,他們就不要參加了。家長以為,投入排練的時間沒用來讀書,還沒拿到獎,這叫做「賠了夫人又折兵」。

教師的熱忱,極珍貴且需保護的教育資產

這件事後來又重複發生了幾次,吳老師和一開始參加多元教學的老師都發現情況已經失焦了。原先熱忱的老師開始閃躲,本來投入的老師開始冷漠。

吳老師和我說,這個情況不只發生在她任教的學校。只要學校的行政主管稍稍忘卻了他教育者的角色,當他把學校名聲、個人前程視為重要的考量之一的時候,就會發生本末倒置,優先次序錯亂,而老師與學生都會感受到。原本立意良善的革新方案,後來也就被扭曲,許多老師不再支持投入,反而消極抵制。

教師的熱忱很珍貴。台灣的教育體系有許多缺陷,到目前還能運作,其實是靠許多教師不斷投入熱忱去支撐起來的。這個例子中的情境,也許沒有發生在每一個學校,但仍然值得家長、教育行政主管思考警惕。

本文獲商業周刊網站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商周網站專欄部落格。
出處聯結:學與業壯遊(作者網誌)

photo credit : flickr (CC BY-ND 2.0)

全球教育變遷(一)──訪北京清華大學有感

文/尤虹文

近日有機會和耶魯大學前校長一同到北京的清華大學訪問,參觀「蘇世民學者項目」(Schwarzman Scholars) 辦公室,建築工地,聽取簡報以及了解其創立經過。

清華大學這幾年來大力推展國際交流合作與教育創新,而「清華蘇世民學者項目」的創立是其一,宗旨是培養能夠應對全球挑戰的優秀人才。項目的發起人與最大投資方是美國黑石集團(Blackstone Group)的創始人蘇世民(Stephen Schwarzman),他認為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西方世界需要更全面的了解中國社會, 因此和清華大學合作,並捐贈三億美元來資助蘇世民學者項目。

這個項目以「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為原則, 將在全球各頂尖大學招生,選拔兩百位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到清華留學,給予他們獎學金,讓這群學生在清華展開為期一年的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經濟管理(Economics and Business),或國際關係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碩士學位研究,並且接受中國文化熏陶, 旅行遊歷,安排固定的戶外教學,讓學者到農村少數民族地區,或者中國的特殊組織進行實地考察,以此來增長「跨文化理解力」。

什麼是「跨文化理解力」(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依照蘇世民自己的說法,「中國不再是選修課,而是必修課」,因此他希望「蘇世民學者項目」能幫助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觀察中國,熟悉中國 ,用教育來為崛起的中國和變化中的世界作出重要貢獻。

佔地面積24000平方米的「蘇世民學者項目」是中國高等教育機構從海外獲得最大的單項慈善捐贈, 由美國耶鲁大学建築學院院長、後現代主義建築風格的創始人之一羅伯特•斯特恩(Robert A.M. Stern)教授主持設計,採用合院式規劃,由東至西依次為莊重雄偉的入口廣場和静謐雅致的内庭院。整座建築兼具古典傳统與現代氣息、融合東方神韻與西方風格於一身,是清華大學新的校園景觀。

建築動工的時候,獲得中美雙方共同支持,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歐巴馬總統分別親筆致賀。歐巴馬說:「長久以來,教育交流對於塑造學生全面人格,推動國家間深入了解和相互尊重,發揮重要的作用。」(Throughout history, educational exchanges have transformed students and moved nations forward in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mutual respect.)習近平認為「教育應該促進各個學生增進相互了解,樹立世界眼光,激發創新靈感,確立為人類和平也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的遠大志向。 」

預祝一年後將開課的北京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項目」,能如願吸引來自全球的優秀青年,為人類作出貢獻;也殷殷期盼台灣的教育,全力追求與世界接軌同時體察全球教育變遷情勢,朝塑造宏觀與「跨文化理解力」的世界公民方向邁進。

圖片來源 : wiki 

原文刊載於2015年1月19日《遠見》華人精英論壇,非經許可不得轉載

傷害兩代學長與你的 「大學實習必修」 政策

 

教育部推動大學生進入職場實習, 原本是希望學以致用。 但很可惜, 這個政策的設計有一個嚴重的缺失。 再加上當今各大學高層普遍重視補助甚於遠見。 結果這個政策造成了大學生被剝削、 社會新鮮人的就業機會被排擠壓縮、 基層教師為難的三輸局面。 本文對大學師生提出一些建議, 來對抗這個有問題的政策。 更要提醒那些正在選校系的高中高職生及家長作出明智的抉擇: 那些正在唸大學的學長們, 還有已從大學畢業的學長們, 他們沒有選擇的機會; 但你們還有機會。 高中高職生如果覺得文章太長, 請讀一、二、七節就好;

一、 大學犧牲學生權益的真正動機

首先, 我認為教育部在鼓勵大學開設實習課的時候, 至少應該設下兩個前提: 一、 必須開成選修課, 不可以開成必修課。 二、 學生實習應該具有最低薪資 (或最最起碼比照最低薪資的某個百分比) 保障。 但是很遺憾, 教育部並沒有。 另一方面, 教育部進一步拿實習績效作為獎補助的要件。 詳見 「教育部產學合作資訊網」 的 「計畫申請相關問題」 頁面: 12

在今日的社會/政治/教育氛圍之下, 大學校長被賦予的任務, 不是關心學生權益與社會整體利益, 而是衝高各種 (經常背離社會真實需求的) 數字績效指標。 (看到例外嗎? 歡迎請留下連結。) 於是上述教育部政策促使各大學競相要求系所開設 必修 實習課, 用成績與畢業條件來強迫學生實習, 以便有機會達到教育部所要求的 15%門檻。 技職院校把實習列必修, 已成趨勢。 這個傷害師生與社會的規定, 可以衝高學生實習人次這項數字績效指標, 又可以攀上申請教育部獎補助款的門檻。 這恐怕才是決定開設必修實習課的多數校長們真正關心的事情。 這樣的決策背後的真實動機, 跟西安工業大學的動機其實是很像的 (下詳)。

二、 (已畢業和未畢業的) 學生受害者

在學的大學生當然是最明顯、 最直接被剝削的受害者, 這我就不多說了。 高教工會的文章解釋得很清楚: 這是一個 賤賣青年,圖利資方 的政策。

再來, 是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 當一群不自由、 不領薪的勞動人口被注入 「自由」 的經濟市場, 這時最直接受到衝擊的, 就是勞動性質與這群奴工接近的人口, 也就是剛畢業一兩年、 經驗還不多的社會新鮮人。 如果你玩過模擬城市 之類的遊戲, 熟悉就業人口總量流動的現象, 那麼這類的道理至為明顯。 (這是我三十幾歲時最喜歡玩的遊戲。) 不過我還是幫那些沒空打 game 的忙碌教育部官員們解釋一下好了: 對老闆來說, 既然各大學都有業績壓力, 樂於提供無薪大學奴工給我用, 而我對他們也有打成績的約束力, 那我幹嘛還要僱用年齡/經驗跟無薪奴工差不多, 卻月領 22K “高薪” 的社會新鮮人?

所以剛畢業的學長姊們, 別以為你幸運地躲過了教育部這個半套政策。 你所遭受的傷害, 恐怕大過在校的學弟妹; 只是因為它呈現的方式較不直接 (”工作變得更難找”), 所以你無感。

另外, 未來失業率再度攀升時, 馬總統跟江院長如果怪罪下來, 其他部會 (經濟部還是誰?) 可別傻傻地幫教育部揹黑鍋。 要記得提醒他們: 教育部對於就業率赤字也做了很大的貢獻。

三、 在中國, 企業壓榨學生的後果

不過大家可能沒想到: 僱主如果做得太過份了, 自己也會受害。 去年十月, 西安工業大學北方信息工程學院的學生被迫參加實習, 日夜輪班幫 Sony PS4 訂單趕工出貨, 學生高度不滿。 [ 12] 隔沒多久, Sony PS4 上市,許多買家發現重大瑕疵, Amazon 上面的評價, 373 筆一顆星, 630 筆五顆星, 其他評價甚少。 原來是學生工挾怨報復: 「富士康沒把我們當人看, 我們也沒把它當成高端產品看,除了應付還是應付。」 [Yahoo! 報導; 中國遊戲網站上的 這篇 更詳盡。]

但其實富士康 有付薪水 給學生, 只是薪水略低一些, 而且排日夜班等等工作條件很差。 富士康也有回饋金給西安工業大學, 所以校方很樂於為了這回饋金而壓榨學生 — 就像臺灣的大學很樂於為了爭取教育部的補助款而壓榨學生一樣。 對照之下, 條件更差的臺灣版無薪必修課會演變出什麼事呢? 只能期待臺灣企業主比富士康有良心, 至少懂得善待這些無薪學生, 以免他們把怨氣發洩在自家產品身上, 傷害商譽。

[youtube url=”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0ZsX0Mtt0c”]

四、 基層科系的困境

事實上, 也許臺灣的企業真的比較有良心, 所以讓我們基層教師很為難 :-) 即使學校可以接受無薪的實習機會, 都還很難找到有企業願意提供實習機會。 這也是為什我被迫認真搜尋、 寫出這篇文章。

我們系務會議面臨了一個困難的處境與決定: 眼看著無法幫學生找到充足的實習機會, 要不要把學生自己找到的加油站之類工作也算成是這門實習必修課? 是不是把工作名稱改為 「加油管理系統操作」, 就可以算是與資訊管理專業相關? 還是要不顧那些(已在打工的)經濟弱勢學生及其家長的抗議、 不管我們自己 (因為找不到足夠的實習機會而) 下不了臺, 堅持就是只有真正與資管專業相關的工作才算數?

真的不是只有我們系比較好笑啦; 只是因為我們系上有一個拒絕逆來順受、 敢大聲說: 「國王沒有穿新衣」 的叛逆小屁孩心態老師在下我, 所以你只聽見我們的窘境。 如果你能夠找到任何 「把實習訂為必修」 的科系對於 「與專長相關的實習工作」 一事有明確的規範放在網路上, 歡迎請留下網址與校系名稱, 幫他們打一下正面廣告。 我相信絕大多數其他學校及系所之所以不敢公告明確的規範, 就是因為他們的處境跟我們一樣窘迫。

[5/21 補充] 事實上, 校系單單是公告規範而已, 說服力還是不太夠。大學校系如果對自己所辦的實習必修課真正很有信心, 還應該把歷屆實習課程的贊助廠商、 薪水、 工作性質通通公告在網頁上。 課程綱要跟學費都不該是秘密; 實習內容與薪水當然也不該是秘密。 如果貴系找到的實習機會對於學生的成長學習而言大致上都是 Z>B (利大於弊), 那麼當然應該把貴系如此優良的績效展現在全國所有師生家長及民眾的眼前 — 請把網址告訴 (最後一節所建議的) 「全國大學系所實習課資訊列表」 網站管理員。 台北科大、龍華科大、南台科大、 台科大、高應大 這些 「實習必修課成效良好」 的大學, 什麼時候才要把你們的每一筆實習機會相關條件公告在網頁上啊? 如果做不到這點、 如果對於你所提供的實習機會遮遮掩掩, 卻又要強迫學生選你的實習課, 那麼你又如何說服大眾相信你的出發點是為學生著想?

五、 給資訊相關科系的建議

跟我們一樣處境的系所該怎麼辦? 對於資訊相關科系, 我有一個建議; 其他某些性質的系所或許也可以類比。 那就是: 找非營利組織合作、 鼓勵學生到自己所認同的非營利組織當志工。 同樣是不情願地被指派無薪的工作, 如果服務的對象是自己所選的非營利組織, 那麼至少社會/家長/學生心中的怨氣會比較少一點。

長久以來, 我一直提醒大家: 臺灣看資訊科技的應用, 不應該 「輕使用、 重開發」「只看販售價值、 忽略使用價值」。 從 OLPC 電腦的意義百億產值的雲端, 從被忽略的 偏鄉教育宅急便 機會到炒作很兇的 專業無奈電子書包臺灣許多決策者對於資訊應用的想像, 「只看販售價值、 忽略使用價值」 從來都是他們腦袋裡打不開的的死結。 這導致多數資訊科系沒有能力站在使用者省錢的角度而非站在販售者賺錢的角度 來挑選真正能夠幫使用者創造價值的工具。

位於 就業市場長尾 那一端、 缺錢的非營利組織正好就是這種文化底下的最明顯受害者 — 其中有許多被迫盜版 MS Office 與 Windows, 也從來不知道原來舊電腦可以跑最新的瀏覽器、 不知道新電腦可以跑 DOS 模擬器以便延續他們的古代資訊系統的壽命。

這一次, 如果有哪些資訊科系懂得打開腦袋裡的死結, 懂得看見 「低販售價值、高使用價值的自由軟體」, 公開宣佈歡迎 NPO 提供無薪實習機會, 那麼這個動作不只可以稍微緩解一下無薪必修實習課的壓力, 更可以順勢變成很好的行銷機會。

等到教育部 and/or 校方檢討 & 更正這個錯誤的政策之後, 大家更會發現且接受: 如果你想善用 零元授權費的自由軟體, 當然還是需要付出人力諮詢與操作設定的費用。 這些科系將會為臺灣的自由軟體人力服務市場寫下新的一頁。

六、 大學師生如何幫助校長們勇敢面對事實?

當然, 以上只是某個基層科系的一個無奈對策。 解鈴還需繫鈴人 — 最終, 只有教育部跟校長有權從根解決問題。 所以我們應該要提醒大學決策高層: 別忘了還有一群比教育部更重要的金主, 你應該要學會從他們的立場去看事情。 在此邀請所有大學生及社會新鮮人 — 不論科系 — 一起把大學這個不合理的規定, 告訴更多的高中高職學生及家長, 提醒他們在選校系時, 做出 informed decisions。 (資訊充足情況下所做的決定)

下週正好我被指定要去高中職做招生宣導。 … (取消了)

我相信敝校的決策高層有智慧去面對現實。 這篇文章的抗議論點如果有道理, 那麼校長就應該撤回必修的規定; 如果沒道理, 那麼校長應該找人幫你寫文章、 逐條駁斥本文、 向高中高職師生家長解釋為何 「把實習列為必修」 的學校值得他們優先選填。 校長們不妨跟競爭對手 — 那些仍舊打算跟你一起搶教育部經費的其他 「實習必修大學」 — 一起開會商討該如何回應。 教育界應該學會多一點互利合作關係, 少一點零和競爭遊戲, 對吧?

校長們終究需要做一個決定: 到底是討好教育部、 乞求一些經費對學校比較有利, 還是選擇跟學生及家長的利益站在同一側、 招收會思考的學生對學校比較有利? 大學高層終究需要覺醒: 服從強權的年代已經要結束了; 我們已經走入服務大眾、 智者利仁的年代。

至於其他不想對外表達意見的師生, 如果貴系跟敝系面臨相同的窘境, 被迫把實習列為必修課, 那麼請把這篇文章轉寄給貴校高層看。 這其實是關心學校的表現 — 幫助學校高層提早開始觀察社會對本文的回應、 以便有較多的時間應變。

七、 高中高職師生與家長: 自己的教育自己救

高中高職師生與家長, 請不要再誤把 「放棄選擇的自由」 當做磨鍊。 如果學校精心為你篩選過濾、 找到合適的僱主, 開設 (有薪或無薪的) 選修實習課, 那麼到時候這樣的課程當然值得你列入考慮, 可以依據當時你自身的狀況與做出最佳的選擇。 別忘了, 自行創業也是另一條你未來可能選擇的路。 但是如果校方強制要求系所開設必修實習課, 卻又不敢把歷年的實習機會相關資訊(廠商/薪資/工作性質)公開給你看, 那麼這絕對不會是對你有利的事。

你們可以採取自救的行動: 站出來合力建立一個 wiki — 比方叫做 「全國大學系所實習課資訊列表」 好了 — 明白地列出: 哪些大學科系有實習課? 是必修還是選修? 系所官方網頁上面有沒有公告 「歷屆實習課程的贊助廠商、 薪水、 工作性質」 等等資訊? 這將成為大家選填志願很重要的參考。

另外, 何妨順便重新思考 「證照為誰考?」 這個問題。 在 MS Office 證照卓越大學 的強勢要求之下, 學生把生命投入每三五年就過時被淘汰一次的產品的證照, 真的也符合社會需求及學生利益嗎? 還是有其他被大學忽略, 但更能夠學一次用一輩子的 長線投資的電腦學習策略 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 必須由高中高職師生與家長自己回答。 所以 wiki 上面不妨順便列出哪些大學把 「考到證照」 列為畢業要求, 讓學生自己決定要不要接受這種 「敦促」 或 「壓榨」。 自己的教育自己救。

哪一所高中高職或補習班如果搶先架出這樣幫助學生選擇校系的 「全國大學系所實習課資訊列表」 (請留言貼網址), 那麼你的網站就爆紅了。 勇敢站出來幫助那些被欺負的弱勢, 就是免費行銷自己的絕佳機會。 別忘了, 這是一個智者利仁的年代。

 

 

朱雲鵬:技職教育的難言之隱 老師、學生應自救

 

日前有機會和一位動畫界重量級企業的執行總監談話,發現國內人才培育所面臨的問題,比想像的還嚴重。這個企業在台灣擴張迅速,已經在好幾個城市有據點,但是這位總監說,他們聘不到足夠的人才,必須拒絕許多來自國外的訂單。人才的不足,他說,大幅限制了企業在台灣的擴張。

他還說,雖然國內有不少學校有動畫相關科系,但是畢業學生所受到的訓練不夠,而且學生的基本能力如英文能力也不夠好。他們曾經試圖和學校合作,由公司提供業師,開設課程,但是學校能配合的程度也有限,主要原因是不想太過擠壓既有老師的課程。

其實,教育部也在技職體系推動產學合作課程,包含學士和碩士都有。在學士階段,這種課程允許學生在大二或大三時,可以直接在企業實習,然後到了大四再回學校完成學分,獲得學位。據了解,歷經這種課程的學生,通常是畢業即就業,而且薪水遠超過所謂22K的水準。可惜的是,此種課程的舉辦,在多數學校都有名額的限制,其主要的考量,一樣是要顧及既有老師的上課權益。

但既有的老師也有其難言之處。他們從踏入技職體系起,就必須面臨一大串的挑戰和困難。他們多數畢業自國立大學系所,他們老師的研究傾向是以發表可在國外期刊登載的論文為主,對於國內產業的需求可能相當陌生。這些學生畢業後到技職體系任教,一方面面臨升等的壓力,設法發表學術論文,一方面又要被要求滿足教導實用技藝訓練的需求,可說是蠟燭兩頭燒。

非僅如此,由於大學新生人數年年銳減,他們就算兩頭都可以兼顧,也可能遭受到減班、減課甚至被資遣的命運。如果還有許多課被企業來的業師「拿走」,那可以開設的時數就更不足了。

十多年前開始的大學和研究所的巨幅擴張,種下了因。供給的增加,經過很長的時間,到現在看到結果;可是供需關係一時間不容易改變,只會愈來愈嚴峻。當今之計,還是應當自助人助。在老師方面,必須體認到未來的困難,著手培養第二專長,而且是市場所需要技能的第二專長,即使成本自己負擔,也需要做。學習就是投資,有市場價值的學習就是有效的投資;終身學習的時代來臨,任何人皆無法自外於不斷的學習。

一旦老師學會了業界實際需要的技能,他們的人生可能接著改變。他們的學生可以學到好的技能,就有很好的出路;這些學生可以自己創造有希望的人生,也幫助台灣企業擴張,創造經濟的持續成長。萬一因為地區性因素招生不足而影響工作,他們也有多重選擇 ─ 或者轉到業界服務,或者轉到其他學校任教。

學生一樣要自助人助。學生在選擇就讀科系的時候,應當自己先想好,未來要朝繼續升學、從事研究,還是朝就業的方向發展。如果是後者,就要仔細打聽哪個學校可以提供比較好的訓練,而後選擇適合的學校就讀。進入學校之後,也應當設法加入產學合作的學程。另外,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基本能力練好,把自己的基本工作和學習態度養好。大多數台灣的企業主都清楚,在用人的時候,基本態度和基本能力是不能取代的必要條件。他們每天都在找敬業、負責、有基本能力的新進人員,可惜的是愈來愈難,愈來愈少。

以動畫業為例,英文就是必要條件之一。由於大部分訂單來自國外,不知如何正確發音,就沒有辦法畫出正確的嘴型動態,也無法有效地和國外客戶商量細節。此外,大部分軟體也來自國外,英文不好便看不懂國外軟體的說明書。

老師在學校教書,學生在學校學習,如果學校的主其事者,能有足夠的遠見和魄力,從事應有的興革,當然就會有更廣泛的效果。學校可以有系統地鼓勵和支助老師從事第二專長的訓練,也可以有系統地開設產學合作課程,讓學生得到適宜的訓練。學校更可以、也更應該培養學生有良好的學習和工作態度,也具有足夠的基本能力。大家一起努力,才能脫離困境,創造出學校、老師、學生、產業和社會多贏的局面。

photo credit: wiki (CC BY-ND 2.0)

李柏鋒:不革家長的命,教改永遠不會好

 

雖說教育是國家百年大計,但是如果從教改會成立算起,到今年教改也整整改了二十年,卻似乎反而越來越糟,難道未來八十年就會逐漸好轉?如果教育是製造業,那這條生產線的良率恐怕低到讓人無法理解這個產業怎麼還能繼續生存在市場上?如果教育是服務業,那恐怕客戶滿意度都要比馬總統的民調還要低了。

按照維基百科對「台灣教育改革」這個條目的敘述,提到了過去二〸年來,不論是法令、師資、課程、教學、教科書以及財政各方面,都有重大的變革。是啊!聯考消失了,教科書開放了,預算增加了,高中大學廣設了,其實一開始的訴求是有達成的,但是卻沒有多少人對這樣的成果滿意,為什麼呢?

因為家長就是推動教改最主要的一個動力,但是在家長們強力要求下,什麼都改了,就是沒有改到家長自己。畢竟,有誰會去想到原來自己也需要改革呢?

所以當家長們覺得自己的小孩都應該要有大學可以念,那就廣設大學吧!結果就是讓不知道為什麼要念大學的人也念了大學,玩了四年除了畢業證書和學貸,什麼也沒帶走,但是每個人都念大學之後,這個學歷就再也沒價值了。

其實家長們真的是希望自己的小孩念大學嗎?並不盡然。家長們是看到過去大學學歷代表的是畢業即就業的好處,以及起薪明顯高於高中學歷。所以希望自己的小孩能有一份好工作、高收入,這才是家長們真正的目標,而不是大學學歷。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每個人都能拿到大學學歷,卻沒有人開心得起來的原因:大家都搞錯需求了,於是解決方法也錯了

大多數家長其實真正擔心的,是自己的孩子在社會中從事一個低社經地位的職業,不但被人看不起,也賺不到合理的收入。但是這個擔心的解決之道,並不是去逼自己的小孩從事一個他一點興趣都沒有,你卻預測未來會有高社經地位的工作,而是你要自己打從心底去平等看待每一個行業,認可每一個行業都要被大家尊重,並且應該獲得合理報酬。

但是我們並不是這樣做,而是看到這個社會上,醫生收入很高,就要自己的孩子去當醫生。但或許你的孩子是一個創業天才,他不但失去了發揮天賦當創業家的機會,當了醫生之後才發現,被病患告上法院而得付出高額賠償的機率,遠比當名醫賺到高收入還要大。只是這樣嗎?不,你那對醫學沒有興趣的孩子,消滅了另一個醫學天才原本可以發明創新療法拯救你生命的機會。

我們都太看得起自己的預測能力了,而更可怕的是,我們除了預測準度世界第一弱以外,一窩蜂的能力卻是世界第一強。於是,當家長們預測西北方那個土堆是個金礦的時候,顯然就無法接受其實那只是個亂葬崗的事實。而就算那真是個金礦,一百萬個人去挖,每個人都唸到博士結果只能分到五顆小金砂也是超級悲慘的一場賭局。還記得你預測過什麼嗎?你或許預測過,當醫生很好賺,結果沒想到這個社會卻是告醫生更好賺。

我們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夠在學校快樂學習,但我們是不是在家裡就從來都不曾讓小孩快樂生活?我們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夠各方面的能力多元發展,但我們是不是自己從來就不認可除了賺錢以外的任何能力?我們希望教改可以讓小孩別再背那麼重的書包上下學,但我們是不是忘記了最大的壓力其實來自於家長?

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別人的孩子反正死不了,所以好老師都應該教自己那聰明無比的孩子,而不是讓最有能力的老師去教導最需要幫助的學生。但是在談論到幾級分與學校分發的時候,卻又以極端嚴格的標準去要求公平性,於是我們看到的是用很公平的制度進行很不公平的資源分配。根本沒有人在乎公平,只是沒有人願意吃虧而已。

我們對分數斤斤計較的程度,大概外星人會以為台灣人自我要求的程度高到從台南走路到台北會是一條歪斜不超過一公分的直線,而這樣的制度把那些個性上大而化之的學生都當成了NG產品,只留下細心而能夠忍受不斷重複進行相同練習的人,貼上資優生或高材生的標籤,打算高價出售。不過,請猜猜,最後誰在商場上有那勇氣與魄力當上老闆,買下這些高材生?至於是不是高價,大家都知道。話說,我們甚至整個國家在幫博士找工作呢!

雖然說我修完了教育學程,不過那些教育哲學、教育心理學、班級經營的課程和學分,其實並沒有辦法幫我思考出什麼好的教改建議。不過既然教改什麼都改了,唯獨家長沒有改到,我建議不妨下個階段的教改,就以家長為改革對象好了,讓家長理解到自己在教育上的責任其實比學校、老師都還要更大;也讓家長理解到沒有好好了解自己的孩子,也不給孩子探索自己的空間,將是扼殺孩子天賦的主謀;更應該要讓家長知道,在漫長的生涯中,孩子的自學能力遠比在校成績還重要許多。

 

李偉文:選系或選校?興趣或出路?

 

雙胞胎女兒過年前考完學測後,堅持不肯透露考得如何,我看她們情緒還算平穩,猜想臨場表現應該正常,也沒再去探尋成績。

直到過年後成績公佈,她們才開始跟我討論,到底該填那些志願?姊姊A寶很煩惱:「有些老師建議先選名校,有的卻又主張該選科系,爸爸你的看法呢?」

我有點猶豫:「很難說耶!若是很清楚自己的興趣趨向,當然是以選系為優先考量,不過,若還不知道自己的熱情之所在的話,找一個學風鼎盛,有許多優秀同學共同學習與成長的環境,也是另一種考量。因為現在許多大學可以跨系選修科目,甚至跨校修課,網際網路讓學習無國界,只要真心想學習,都可以找到自己想學的東西,所以真正的關鍵在自己的學習態度與熱情。」

妹妹B寶也抱出一大堆資料,追問著我:「到底你是主張選系或選校?」

我歎口氣:「我不是說了嗎?每個人不同個性,不一定選系好或選校好!若興趣很明確,或希望畢業後立刻找到相關的工作,那當然要選相關的科系,可是若對自行創業有興趣,或有強烈自發學習的習慣與動力,讀什麼科系其實也不太重要,畢竟現在在時代的變遷之下,大學的科系與就業的選擇,愈來愈沒有相關性了,爸爸讀書那個時候,假設百分之八十的人讀什麼科系就會做類似的工作,到了現在,搞不好只有百分之四、五十的相關性而已!」

看著兩個女兒茫然的樣子,我跟太太只好花了好幾個星期假日的時間,以她們的成績落點可以選擇的學校或科系,一個一個的跟她們討論。看她們心中屬意的還是社會主流的名校名系,內心其實有點失望,但是我也知道她們也沒有什麼獨特的天賦或極端的興趣或好惡,恐怕也沒有勇氣選擇比較冷門或古怪的科系了。

不過我相信她們也知道,時代變化太快,現在所謂熱門或冷門的行業,可能隨時會有令人訝異的翻轉。我知道絕大部份的孩子都像AB寶一樣,目前還不確定自己的興趣或天賦,但是這其實沒有關係,可是一定要想辦法充實自己,設法讓自己成為一個具有許多專長的人,即便必須轉換不同的職場,也都能適應或存活下來,因為有時候天賦才能需要耐心的在漫漫的人生中磨鍊出來,急不得,但是要對自己有信心。

我覺得大多數人對於自己生命的志向(或者說天賦、夢想、或使命也都可以)一開頭或許只是小小的念頭,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然後在跌跌撞撞中,搭配上各種機緣,然後才會出現。甚至我會覺得,太早太早就發現自己天賦的人,反而會喪失許多可能性,遺憾地錯過許多生命路途中的美好相遇。

因此,不必太在乎自己考試考得好不好,或者太擔心自己選錯科系怎麼辦,但是我們要很認真的學習,把握各種機會嚐試新的挑戰,並且找到屬於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