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森:證照到底是什麼?對謀職或加薪有利嗎

 

近年來證照議題似乎逐漸升溫,特別是在高教擴張、文憑貶值的氣氛下。曾在大學博覽會聽到兩個高中生的有趣對話,A說:「現在聽說是證照時代,OO大學畢業可考到五張證照,聽說比文憑還有用。」B回應他:「那你去讀那學校啊!他真那麼厲害,那為什麼大家還是想念台大?」我們常看到許多報章媒體上,人力銀行公布他的調查結果:「現在職場上最熱門的是OO工作,考上OO證照對於就業有加分作用;私人企業員工平均一個人擁有X張證照;年輕謀職者每年願意花XX元的預算來考證照……」這些訊息不絕於耳。

考取許多證照,對於就業真的有幫助嗎?

 

說實在的,有些證照真的很亮眼,象徵著你具有某種專業能力,考取時你會迫不及待昭告天下,深怕別人不知;但也有被修課條件或畢業門檻逼著去考的,不但沒有實質的加分效果,搞不好還羞於跟人家講你有考上這個;另外又有些是從事某職業一定要的,不管你是否已經具備這種能力,沒這張證明你就走不進這一行……。這麼多調查說證照重要而普遍、坊間也不乏各式證照的補習班,到底證照是個什麼「東西」呢?

 

◎證照是什麼?名詞解釋與官方統計

證照是個現代人朗朗上口的概念,但是,它代表的究竟是什麼?我們來看看考選部簡任秘書程麗弘,以及科大校長饒達欽的定義:所謂「證」(certification),是「能力」概念,表示個人經由某種教育或訓練歷程之後,對某項專業具有完整的技術能力;「照」(license)則是「職業」概念,表示具有從事該職業的資格;獲得該項資格的過程稱之為「認證」,乃政府、民間單位對專業人士的知識技能進行考核,檢驗從事某項工作之人其能力是否符合標準。舉例而言,國際級的管理與金融證照如PMP、CFA、FRM、FSA等是certificate,一旦取得象徵專業很夠水準,為你加分很多。然而,license就跟執業比較密切,作菜很多人都會、照顧小孩是許多婦女的本能、不少人開車技術不亞於計程車司機,但沒有烹調、保母、職業小客車駕駛執照,理當就不許執業。

了解大致的區分後,我國證照分為幾個類型呢?聯合大學前校長李隆盛指出:我國現行職業證照大致可分為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考試、技術士技能檢定、各行業主管機關訂定之證照考試、民間專業團體或機構的認證考試等四類。在此定義下,證照幾乎包山包海,但不區隔出幾個分類,概念總是不易掌握。因此,在勞委會每隔兩年舉辦一次的《勞工生活及就業狀況調查報告》中,對於青年勞工擁有證照類型的調查,分為下列幾項:

資料來源:103年勞工生活及就業狀況調查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頁18

 

表18(原調查報告表序)為「15-29 歲青年勞工持有證照情形」,表中清楚統計五年來青年勞工擁有各項證照的比例。其中幾個趨勢:一、自民國95年迄今,擁有證照比例有提高之勢,從99年的五成五至現今超過六成;二、各類證照中以「技術士證」考取比例最高;三、女性考取證照比例高於男性;四、大致而言,隨著教育程度提升,考取證照比例也提高,明顯例外是技術士證,高中職程度者考取比例最高。——這些官方資料僅僅呈現統計數據,大抵只讓我們看到「考照比例持續上升」的現象,沒有任何關於證照效用的解釋與推論。

 

◎證照有用乎?

考證照有沒有用?若無,那麼為何愈來愈風行?若有,那麼對於職場的效果在哪裡?我們從民間機構的數字來看:104教育網「2015證照暨進修大調查」針對專職工作年資滿三年的上班族進行問卷調查,其中提及:1.持有效益為有助求職(66%)、通過學校考試(27%)、升遷或加薪(19%)。2.考照類型:國際專案管理師PMP(24%)、國際咖啡調配師(22%)、保母(16%)。3.考照動機:個人興趣(50%)、有助求職(41%)、有發展潛力(30%)。4.願意支出進修費用:平均每年為12,575元。另1111人力銀行於2015年4月舉辦「上班族職場危機」記者會,提及考取國際認可專業資訊證照人數逐年增加,以辦公室應用軟體為例,去年考取國際專業證照的人數就有五萬多人,相較往年人數成長超過三成。此外,104人力銀行調查企業主的需求,得出其建議報考的證照類型及就業機會。

資料來源:104人力銀行

 

以上文字多為人力銀行的報導。這類私人機構作的調查,不但是職場雇主的意向,也是受雇者的想像和期望。這些報導可以精準地點出企業主希望謀職者擁有特定項目的專業能力,但並未指出證照具有「全面性」的好處(想想也知道不可能)。然而,這樣的調查常被報導成證照就是有如此如此的好處、證照的時代已經來臨、證照可全面性地取代文憑等等論述。

 

◎證照「未必」有用乎?

除了民間機構的調查外,學界的意見呢?證照在職場上的正面效應當然有,但也可能沒有關連。台北科大校長姚立德表示,不少技職科大學生考了幾十張證照,但是對就業幫助不大。我個人研究發現,擁有證照者未必有助薪資提升,除非你考取的是高階的證照,否則大費周章考取證照,對薪資的效應反而還是負面。商學大學畢業生金融證照持有數量越多,失業機率越低;在對薪資的影響上,金融證照持有的量對薪資無顯著關聯,但若在金融保險業服務則有顯著正向關聯。

為何會這樣呢?試想:如果你是一個雇主,一個謀職者告訴你他有中文打字的證書、初級的全民英檢,還有一張機車駕照……你會怎麼想?中文打字能力,需要以證書證明嗎;全民英檢初級,只相當於國中程度;機車駕照,有或無有很大差異嗎?總之,當你擁有的證照類型與等級太低,比起不具任何證書者,只不過證明你的能力「恰好在那個檔次」而已。

因此我們可知,證照就是證明,他可以證明你有這個能力,一樣可以證明你的能力僅在於此。幾年前有些大學流行ISO認證,在校門口旁整面圍牆掛上「本校通過ISO 9000認證」的巨幅帆布條。很多教育工作者感慨:「大學的教學活動是創意、引導學生產生自己的想法,不是規格化的生產製造流程。特別是大學層級,為何要取得ISO?」一旦標榜自己取得ISO,似乎就是告訴人家我重視的是制式製程,犧牲的反而是實際而鮮活的教學設計與課堂互動了!

全民英檢證照

當你擁有的證照類型與等級太低,只不過證明能力「恰好在那檔次」而已

 

所以,若學校沒有制度規約,有些大學生刻意不報考證照,似乎是基於對證照主義的反彈,一本有趣的碩士論文就是處理這個議題。陳秀華針對13所大學財金、資管系學生進行分析,她發現:比起技職院校,一般大學的學生卻排斥報考專業證照,此現象符合Feltovich, Harbaugh and To提出的「反訊號」觀點。何謂反訊號?擁有證照是給雇主一個訊息,條件較好者(例如名校、熱門科系畢業)為了與條件較差者有所區隔,會選擇不釋出訊號,一方面可以節省追求訊號的成本,一方面是對自己有信心,並不需要擁有與條件差者一樣的訊號。

另一個反證照的觀點,乃是對於「專業化」這件事情的深刻反省。簡單地說,透過專業化,我們把某個學問應該有的特定內容圈定下來;再透過證照化,我們把它以紙筆測驗(或實務操作、anyway任何方法)具體規範下來。然而,每一門專業都能夠以制式測驗來衡鑑能力嗎?就算有,題目要由誰來出、考卷由誰來改?就算是專業中的佼佼者,豈敢說自己有通天的本領,能夠出得了信效度兼具的考題?

特別是,如果是與「人」有關的學門領域,困難度更高。

社工師與諮商師兩件證照的專業化,就曾經引起論戰。諮商師周志建說:「證照化的同時也在把人『物化與功能化』。這件事美其名叫『專業化』,其實骨子裡是『商業化』,把『專業商品化』,不是嗎?期待我們的諮商專業真的可以『更專業』,是那種朝向『人性化』的專業化,不是『紙筆化(執照化)』的專業」。此外,社工系教授王增勇與陶蕃瀛提及:「社工師法的通過代表著一種新的分類方式正透過國家權力開始蔓延與定型,這種規訓權力的核心技術就是考試,將人區分成『專業的社工師/不專業的一般人』」。「現有社工師證照考試往往只獨尊實證典範的工具性知識,原因是考試制度要求通則性的標準答案,強調差異性的互動性知識,以及幫助在地民眾進行意識覺醒的解放性知識,因為無法簡化成為標準答案而無法納入社工師考試中」。

此外,又如醫師魏崢所言:「以心臟外科醫師而言,外科專科醫師證書、心臟專科醫師證書、心臟外科專科醫師證書是最基本須取得的證照,若要保有這三張證書,每年平均須取得260個教育積分。以我個人為例,為繼續保有六張專科醫師證書及執業所需的證照,每年必須取得教育積分約450分,這勢必排擠臨床工作時間,甚至為了因應評鑑,還得上病人安全、醫學倫理、感染控制及傳染病防治等課程,犧牲掉大量臨床學習時間」。

 

◎結語:掌握好主體性,證照是附屬的

於是,回到本文的關懷,證照到底是什麼?台灣的證照類型縱然有千百種,但至少可以歸納出幾個一致性的原則。第一、證照是規格化的東西,由於管理主義與理性計算,證照擁有客觀化與數據化的特質;第二、證照就是證明,它可以證明你有這種能力,也可以證明你「僅擁有」這種能力;第三、證照除了是種資格的檢定之外,可能還包含著培訓、課程、換照,簡言之,一張證照背後恐有龐大的商機。

基於上述三個特質,你覺得證照有沒有用?如果這張證照內涵上屬於理性計算,那麼它的正當性比較不會被質疑、效用也較能被預期。再者,證照應重質不重量,有些學校把證照視為畢業門檻,此舉無疑是浪費學生時間;試想:若全校不分科系一體適用要學生取得某項某項證照(方能畢業),勢必是初階且基層,那種「大家都有」的能力何需以證書來證明?

 

須注意的是,要掌握好自己的主體性,證照是附屬的,為自己加分的;而非為追求證照喪失了自我。舉例而言,我有一個朋友畢業於理學院,對自己主修科系沒興趣,但憑藉著極佳的數理能力,考上一系列財務證照,後來任職在金控公司,是人人欣羨的高階主管。他知道什麼適合自己、是興趣與能力可以handle的,就排除萬難勇往直前去爭取;而非散彈打鳥,東考一張語言、西弄一張電腦、又報一張金融、手裡還留一張技術士證,到頭來只是無機的堆砌,看不出專業性。

最後一個建議是,某些證照的確要花不少成本(有些報名費就驚人,再加上補習班、教材……)但千萬不要因此貶低它的價值,似乎跟商業掛勾一定是落入了資本主義邏輯、一定是牟利且不正義的。如果在你評估下,它是取得從業資格必要的敲門磚、是加薪或升遷的必然,那麼該付的成本也要付,畢竟進了門才有一展長才的機會,不是嗎?

==

參考資料

王增勇、陶蕃瀛(2006)。專業化=證照=專業自主?應用心理研究,30,201-224。

周志建(2010)。證照的迷思。台灣心理治療暨心理衛生聯合會電子報,取自http://www.tap.org.tw/eletter/mag072/meditation-1.html

林大森(2011)。教育與勞力市場之連結:分析台灣專業證照的市場價值。社會科學論叢,5(1),39-84。

張吉成、饒達欽(2010)。技職教育職業證照化發展之反思。教育資料與研究,93,15-30。

陳秀華(2007)。學歷與證照之替代與互補關係:以十三所大學財金系與資管系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陶宏麟、蕭富方(2013)。女性商學大學畢業生金融證照持有與初期職涯表現之關係。應用經濟論叢,93,209-252。

魏崢(2015)證照是否等同專業能力?技職3.0 

 

圖片來源:巷仔口社會學

原文刊載於《巷仔口社會學》,經原作者授權刊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在〈林大森:證照到底是什麼?對謀職或加薪有利嗎〉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