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凱衡專欄】學貸、學費補貼與助學金,能改變不平等嗎?

 

目前高等教育的弱勢補助政策,是否能有效地真正改善教育不平等問題?

簡單說,我認為目前的弱勢補助政策只注重學生入學率,卻沒有實質改善高等教育品質的效果,這使得大部份獲得資助的學生,仍然只能獲得劣質的高等教育,弱勢補足政策弔詭地造成了既有階級再生產的後果。

我國的高等教育政策,在面對階級不平等的問題上,為了確保學生能夠順利進入大學就讀,所以通常有三種政策輔助學生入學,分別是:學雜費減免、工讀助學金補助,以及補助就學貸款利息三種手段。上述三項支出,很明顯地由於近幾年社會貧富差距加大,因此弱勢補助的支出不斷地提高,而也可以明顯地看到,這些弱勢補助以私立學校學生為主。

以學雜費減免為例,根據教育部的統計,對低收入戶(不包含身心障礙、特殊境遇、原住民、軍公教遺族和現役軍人子女)的學雜費減免補貼,93年度補貼了7.1億元,其中有接近5億元補貼私立學校學生。到了102年度,低收入補貼額度已經增加到23億元,超過20億元補貼私立學校學生。

工讀助學金補助方面,96年教育部弱勢學生的助學金計畫補助總共約10億元,其中私立學校學生比例超過七成,到了102年,助學金補助額度接近15億,其中受助學金補助的私立學校學生超過八成。

最後在學貸方面,政府為了減輕申請學貸家庭的利息負擔,因此另外編了預算補貼利息給銀行,雖然無法看到公私立學校學生申請的狀況,但是也可以看到利息補貼預算的成長。90年度利息補貼需要編列25億元預算,之後每年平均要補貼超過30億元的利息給銀行,96年甚至一度增加到41.6億元。102年度的補貼支出32.4億元。

上述這三項支出,102年度總共約70億元,雖然大部分的支出都是資助私立學校的弱勢學生,然而這種補助只有協助學生進入大學,卻沒有考慮到其所接受的高等教育品質。我們光是從師生比來看,就可以看到私立學校的教育品質比公立學校差,103年度公立學校的生師比為19,私立學校的生師比卻高達25。這些數據其實告訴我們的故事是,我們雖然提供了不少資源補助高等教育的弱勢,但是仍然不夠,而且補助方式有問題

本文並不是認為上述三項政策應該全面取消或是沒有降低不平等的效果。但是我們也同樣該反省這種補助的額度、方式及其效果。否則這個故事就是政府不斷地將學生推向高等教育,卻沒有投入對應的改革資源改善高等教育,「重量不重質」的政策使得許多學生無法獲得良好的高等教育,畢業進入勞動力市場以後,這些學歷甚至有可能變成勞動力市場的負向訊號。使得我們的高等教育雖然走向大眾化,卻無法帶來降低不平等的許諾,反而再製社會階級不平等。

 

圖片來源: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