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慶民/從2017國際技能競賽,看我國職業訓練與技職教育

文/鄭慶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機電工程學系教授)

近日許多關心技職教育的論述,以大陸在本(44)屆國際技能競賽奪下世界第一的表現,而提出對台灣技職教育的憂慮,我很欽佩,但我以多年來參與國際技能競賽的經驗,以及數次到大陸實地了解他們辦理競賽的情況,分享我所看見的一切。(編按:作者為前板金國手、板金國際裁判)

大陸在2011年首次參加國際技能競賽,僅參加6個職類,獲得1面銀牌,2013年第二次參加,報名了22個職類,獲得1銀3銅,到了2015年參加職類數目提升到29個,就有4金6銀3銅的表現,而今(2017)年在阿布達比國際技能競賽共有47個職類,獲得15金7銀8銅的成績,勇奪世界第一,也打敗了在國際技能競賽稱霸多年的韓國,短短的六年,大陸是如何辦到的?整體培訓結構又與台灣的差別在哪?

第44屆國際技能競賽成績。(表/黃偉翔製)

差異一:制度及選手來源

大陸的技能競賽在中央由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人社部)負責(即台灣的勞動部),在各省市由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人社局)負責,參賽的選手幾乎都來自各省市的技師學院,技師學院是直屬人社部或人社局,也就是「屬於大陸的職業訓練系統並非教育系統」,技師學院的學制由三年到六年,培訓期滿發給技工丶技師或高級技師的證照。也就是說,他們的競賽選手都經過三丶四年的技師學院培訓,這樣的培訓密度有點像台灣早期在職訓中心的養成訓練班。

另一方面,台灣目前因為少子化及職業訓練角色的改變,我們的選手幾乎都來自各高職所培養,在學期間就算每周有一天的實習課程,跟在大陸技師學院裡,經過好幾年全職學習技能的選手,訓練密度有段落差,所以如果單用大陸超越台灣成績來歸責於技職教育並不公平,因為我們是拿台灣技職教育所培養出來的選手跟大陸職業訓練所培養出來的選手在比較,立足點不同。

差異二:培訓制度及經費

大陸參加國際技能競賽的選手,先透過他們全國技能競賽選出約10位選手,再經培訓後淘汰半數,再繼續培訓後選出三位,再培訓選出兩位,國際比賽前再選出一位最終代表,也就是我們所稱的:「10選5丶5選3、3選2、2選1」,大陸經過如此層層遴選,選出的人當然是萬中選一。

台灣的選手選拔是在國際賽的前一年的全國技能競賽選出前三名為國手候選人,經三個月的各自培訓後,才選出第一名為正取國手、第二名為備取國手;正取國手便開始參加接下來一年的培訓,備取國手只有在正取選手放棄資格後才有機會參賽,並未一起參加培訓。也就是說,台灣僅有兩階段的遴選,這跟大陸五階段選拔制度相差很大。

另一方面,在選手的培訓經費,大陸選手的培訓經費除了中央人社部的補助,還有該省市人社局的補助,以及當選國手的技師學院學校的補助;台灣國手的訓練經費都來自勞動部的補助,金額總數約3、40萬左右,可能不及大陸的20分之一,兩邊投注的資源差距如此之大,會有這樣的成績似乎也不意外。

中國大陸2015年技職國手代表隊。(圖/WorldSkils提供)

差異三:選手的獎勵

目前台灣選手獲得國際技能競賽金丶銀丶銅牌,可分別獲得100萬丶50萬及30萬的奬金,另可保送國立科技大學就讀(但許多選手並無法完成學業,或完成學業之課程非針對選手所設計);大陸選手獲奬中,來自中央的奬金與台灣差不多,但各省市還會再給奬金,再加上所屬學校的奬金,差距就拉大,更重要的是大陸選手可以在原學校獲得教職,留在學校繼續訓練學生,如此技術代代傳承,不強也難。

台灣早期實施師範教育,國際賽獲奬選手保送師大,畢業後到高職任教也可技術傳承,但自從實施師資培育法後,已幾乎沒有公費生的制度,選手都改至其他國立科大就讀,能再回到高職擔任老師者幾乎沒有,技術及經驗無法傳承,競賽成績自然下滑。

由以上三個差異點,可以瞭解台灣是以高職教育所培訓的學生,在跟大陸以技師學院數年培訓的技師在比賽,也就是台灣職業教育與大陸職業訓練的比賽,兩者立足點並不相同。尤其台灣目前面臨少子化與職業訓練現況,我們已經不可能再有多年前的職業訓練養成工,而且也不可能有大陸如此龐大的經費挹注。

中國大陸國際技能競賽選手楊金龍僅有中專學歷(台灣的高職),但破格被聘為「特級技師」,並擔任杭州技師學院的正式教師。(圖/WSI提供)

面對這樣的挑戰,筆者有以下兩點具體建議:

建議一:引進企業資源

未來技能競賽的選手不能再以保送為唯一的目標,應該讓競賽與他未來的就業相結合,選上國手的選手應該找尋優良的企業預聘,並由企業提供競賽培訓所需的經費,選手比賽後可立即到企業就業或在科大進修完畢後再回到企業就業,如此不僅可以解決政府經費不足現況,還可以為企業提供優秀的技術人才,也為選手提供優良的就業機會,讓競賽的效益延續下去。

建議二:學校聘任國際賽選手為技術教師

參加國際技能競賽的選手若能到學校擔任教職傳授技術,能使得技術與經驗傳承。但依目前師培的制度,這些選手要取得合格教師的資格並不容易,就算取得教師資格,在面對教師甄試的學科考試,往往又比不過其他非選手背景的人,連進入術科考試的機會都沒有。

教育部若能要求公立學校依教育部的《高級中等學校專業及技術教師遴聘辦法》,聘任一定比例的國手擔任各校的技術教師,讓這些選手可以把他優異的技術與國際經驗教授給學生,不僅僅是為了競賽,對提升整體高職學生技能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第43屆國際技能競賽汽車技術國手曾品浩。(圖/技職3.0資料庫)

針對此次國際技能競賽所引起諸多先進對我國技職教育的關心,筆者感到非常高興,也以個人多年來在技能競賽及技職教育的了解,提出以上的分析及建議,尚祈各位先進指導。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在〈鄭慶民/從2017國際技能競賽,看我國職業訓練與技職教育〉中有 2 則留言

發佈回覆給「中國邁向技能大國的野心 | 技職3.0 Craftsmanship Insights|台灣第一個技職平台」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