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三、跨領域課程推動困境 需師生共同實踐

記者曾玉婷/臺北報導

108 課綱上路,接受新課綱洗禮的首批學生迎來高二下,明年將面臨技專考招變革,在技高課程方面,新增「技能領域」科目、多元選修等課程,與彈性學習時間。

新課綱課程目的,為的是響應素養導向學習,達到「自發、互動、共好」的願景,以多元選修為例,包括同科單班、同科跨班、同群跨校、同校跨群、跨校選修等模式,而課堂上的學習成果經任課認證後,可列入學習歷程檔案。

不過,當揚起「跨領域」教學的大旗時,現場端的執行困境也不容忽視。技高現場對新課綱的意義了解程度、實務上的挑戰,均應投入關注和支持。

跨領域素養課程的教學現場

高雄高工教務主任許靖卿提到,校內在高三規劃,各科以每週兩節課的時間,開設跨群跨科的跑班選修課,規劃專業門檻較低的課程,讓各領域的學生都能參與。除了專業科目,英文、數學在內的一般科目,以及校內在統測無對應的群類,如衛護類,也會為有意願跨考的學生開課。

規劃底下,許靖卿坦言遇到幾項難題,首先按照課程架構,只有高三較有空間規劃選修課,但時間接近大考,規劃課程的教師表示,迫於現實環境底下,大部分師生認為跑班課程對升學無迫切需求,學生修課意願低,實踐跨領域課程有難度;問到高一、高二開課呢?許表示,需要更大量的時間和資源。

再來跨領域備課對教師負擔較大,許靖卿說明,教師從課程研發、教材編選到共同備課,都需另外花費額外時間,通常難以挪出空檔;另外在做多元選修時,有些科想開實習類型的課程,需要特定實習工廠,需要空間、設備、消耗品材料等,可能有衍生費用的考量。

最後,基於多元選修、彈性學習以跑班為主,許靖卿接收一線教師回饋,發現在跑班狀態下,師生彼此不熟悉,對教師而言,學生更不易管理,同樣成為執行困難之一。

針對如何因應,許靖卿表示校內持續進行滾動式修正,課程審查委員也會提供建議,例如選修若開在高三,更要對準學生的專業能力達到分流,因此未來會設計出不那麼偏向通識,而是回歸專業領域的課程,並以行政端的角色輔導教師、給各科修改方向的建議,若希望有增能、備課的空檔,會盡量安排彈性時間;至於設備等資源需求,也會透過計畫性經費或校內資源來提供,加強支持。

推動新課綱 教師從自身做起

花蓮高農教務主任黃俊霖,參加國教署今年辦理的「新課綱協作共作坊」,成為推動素養導向教學推動的 11 位校園種子教師之一。黃俊霖坦言,許多教師因對新課綱不熟悉,感到抗拒並排斥,以花農為例,「校內 9 科的科主任,沒有人看過群內的領綱,卻說不會寫,這就是教學現場。」

「那行政端能怎麼做,協助教師阻力縮到最小?」對此,黃俊霖認為首先要「排除教師最害怕的項目」,即帶領校內素養導向教學時,協助素養教案編寫,後由教師完成課堂活動的安排,進而引導教師從中摸索,思考學生進入畢業後,進入社會需要具備的能力,界定出來後,素養就有具體的目標,最後便能寫出教案,在教學現場落實。

黃俊霖指出,近年許多教務主任難以找到以前的步調而辭職,原因在於,過去多是形式性工作,如今卻有素養教案、雙語教育、國際教育等計畫需要處理,其實新課綱不是不能做,而是要找出關鍵角色,同時把握有熱忱的教師,共同帶領學校前進。

「如果我們培養出的下一代,只想平平庸庸過活,不願意進步,那培養過程就沒用了。」對於新課綱在技高實踐的理念,黃俊霖盼培養更多的專才,而不是培養過去的通才。

「108 課綱精神是什麼?自發互動共好,讓學生成為終生學習者;當我們要求學生自發,那老師是不是也要彼此合作、互動?」同樣參與種子教師培育,羅東高工汽車科教師洪進源也強調:「如果老師和學生能同步,不管推什麼都能成功。」

【108課綱】專題報導:
一、豐盈學習歷程 留給技高學生自由舞台
二、科大教授期待的技高生?技職端審查成熟嗎?
三、跨領域課程推動困境 需師生共同實踐

【108課綱】二、科大教授期待的技高生?技職端審查成熟嗎?

記者曾玉婷/臺北報導

108 課綱上路,接受新課綱洗禮的首批學生迎來高二下,明年將面臨技專考招變革,在製作學習歷程檔案、專題實作與實習科目學習成果時,許多技高學生最在意的是:科技大學教授想看什麼?

對此,科大端被要求制定「評量尺規」,建立一套選才的審查標準作業流程,發掘更適合各校系科的學生,而科大端和技高端的對話是否已做足準備?

新課綱學生明年上戰場 科大端評量尺規未成熟?

制定評量尺規需要持續反覆討論及修正,普通大學方面,高教司於 106 年推動「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計畫,由高教司擔任統籌角色,統合科大和技高進行系統性運作。不過,全教總高中職主委張瓊方指出,類似優化招生選才和評量尺規的計畫,技職司 109 年才開始補助經費給各技專校院,成立「選才專案辦公室」,當普大跑 3、4 年終於培養出審查標準的最大共識,面對起跑不久的科大,擔憂明年首批新課綱考生即將上路,新制度會不會難以順利接軌?

張瓊方指出,技職司下放預算後,科大顯然關起門來各自為政,針對評量尺規如何做,禁不禁得起檢驗,技職司、科大端幾乎無相關訊息,認為背後應有統籌科大的主要推動角色,引導科大端和技高端做出更多「頻繁」的連結,為技高老師創造對學習歷程更具體的想像和認識,進而指引技高學生。計畫需創造屬於技職端的特色,而非跟在普大普高身後走。

有技高教師拜訪技專院校時發現,科大評量尺規差異大,研究型學校和實務型學校,列出的依據完全不同。當科大標準不一,是否能回歸群科中心,從群科進行指導,讓不同群科學生有更明確依據,準備學習歷程檔案或其他參採項目?此外,受到少子化衝擊,部分私校忙招生,未必重視學習歷程檔案,背後的審查品質也值得討論。

該師還提到,現代社會強調未來要培育「跨領域」人才,機械科學生若只從事機械,可能十年後會被淘汰,如能配合新課綱修跨領域課程,完整呈現在學習歷程檔案,或許才符合科大教授的期待。

張瓊方對此表示,當評量尺規缺乏修正過程,不夠明確,技職端無統籌單位制定大方向,交給各校自行處理,背後浮出兩問題,一是導致科大列出「集點式」標準,例如要求英檢 900 分、取得某證照等,進而發生軍備競賽;二是各科大教授想要什麼人才?專精或跨領域?當缺少定見共識,技高將不知如何輔導學生修課,盼技職端盡快調整。

技職司:已有共識、將持續完善

「學習歷程檔案是按評量尺規審查,依照以往評審技高的做法,只是將其文字化。」教育部技職司科長陳秋慧說明,假設有 10 位教授在評技高學生,過去評審時已有一定的共識,只是沒寫出來,因此評量尺規不會完全跳脫技專校院過去的招生經驗,也謝謝大學端已先開發出來,讓技職端參考。

關於科大端如何制定審查標準,陳秋慧提到,會先透過一個科系進行實作,接著去年展開試評,從而進行調整和修正,「無論是從理論或實作,就按照他們的步驟,趕快把它(尺規)完善。」

針對技高端不清楚技專校院的選才期待,陳則認為,新課綱下,普高對接大學,新增探究與實作課程,即從無到有;但技高對接技專校院的專題實作課,以前都持續在做,代表技專校院在選才時,審查的技高生成品並不陌生,配分上不會只看學習歷程檔案,專題實作仍是科大端看的重點項目,加上招生簡章寫明的其他必採及選採項目,透過評量尺規,盼在審查階段了解學生的技術及對未來的發展與想法。

至於談到選才專案辦公室計畫的統籌角色,陳秋慧表示,今年是由指定 5 所科技大學,主要帶領所有科大各群科來跟技高各群面對面討論,並針對招策會已發展出的學生學習原則進行溝通,確認科大端對技高學生的期待,「目前我們還未做絕對具體文字化的說明,希望是留一些空間,提供彼此彈性討論的機會。」

陳秋慧指出,該計畫目的是盼技高和技專真正達到專業上的相互理解,透過彼此合作選才上獲得共識,並在課程方面讓 15 群科更對準 20 群類。另外,針對部分資源較缺乏的偏鄉學校,國立科大也組織每一地區的公私立科大,就不同的專長到偏鄉發展課程,都是技職司強化科大端和技高端連結的表現。

展現個人特色的「在學履歷」

臺科大副教務長施劭儒表示,臺科大和技高都有持續保持對話,以選才專案辦公室為例,臺科大有 6 院、20 個系所,每系先推派種子教師,針對選才規範進行討論,列出尺規後邀請 8 大省工校長、教務主任及各群科老師進行共計十幾場的座談會,釐清彼此的疑慮和建議。

對於技高教師大部分的擔憂,施劭儒指出,多是害怕學習歷程檔案和備審資料做不出差異,最終淪為軍備競賽,「我們有列的,不代表學生全都要符合,我們有和校內種子教師討論,其實學生只要把最好的表現提出來就好,不用拿出很多件。」

「學習歷程檔案和履歷非常像。」施劭儒憶述留美經驗,談到出國留學都採申請制,當年他只憑成績難申請到理想學校,是配合履歷,讓教授看到論文發表、專利等亮點,最後順利被錄取。因此施認為,學習歷程檔案也是進入職場前的磨練,讓學生學習呈現自身的特色和優勢。

施劭儒表示,學習歷程的另一層涵義,在於當未來的世界更多元、面對的問題更複雜時,下一代應要更具備多元的能力,而不只侷限在部定或校定課程內,因此針對檔案內容,科大端可思考未來學生要具有的能力,將其訂成尺規。

透過評量尺規影響升學導向

虎尾科大機械設計工程系主任黃自貴表示,現今臺灣的教育環境,升學考什麼、技高教什麼,長期下來學生可能學業表現很好,進到科大端學習卻已熱情不再,唯有透過各系科依照各自發展特色,擬定參採內容及評量尺規,促使技高端呈現一些資料,調整課程培養學生特質或多元表現,讓科大端從學習歷程中找到想要的學生,同時學生也能進入適合系科,認為這項改變正向且值得期待。

在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與改革要求下,黃自貴認為,此能重新審視技高階段在課堂上授予學生怎麼樣的知識與態度,「所以參採內容會分各種不同面向,不是單獨看學生成績或有幾張證照,而給他一個考試成績。」

黃自貴認為,若學生在技高階段想轉型,課程與表現也應該呈現在學習歷程檔案中,最重要的是,讓科大端能看到學生在某個領域的熱忱,盼引導學生不要受限於升學,而是擺在適合的系科,發揮熱情與成就,才是技職教育最重要的層次。

【108課綱】專題報導:
一、豐盈學習歷程 留給技高學生自由舞台
二、科大教授期待的技高生?技職端審查成熟嗎?
三、跨領域課程推動困境 需師生共同實踐

【108課綱】一、豐盈學習歷程 留給技高學生自由舞台

記者曾玉婷/臺北報導

108 課綱上路,接受新課綱洗禮的首批學生迎來高二下,明年將面臨技專考招變革,其中學習歷程檔案是外界備受討論的焦點之一。

學習歷程檔案未強制要求學生上傳,但在技專校院升學方面,採計學習歷程檔案的入學管道包括甄選入學、技優甄審,以及面向普高生的四技申請入學。甄選入學作為招生校數最多、規模最大的入學管道,在第二階段採計上,「學習歷程檔案」和「專題實作及實習科目學習成果」為必採項目,至少占總成績比率 40% 以上,顯示其重要性。

111 學年度甄選入學第二階段採計方式。(圖/擷自招策會簡報)

現行的備審資料檢視不易,真偽難辨,部分坊間補習班提供「模板」供學生套用已見怪不怪,不只做不出特色、無法反映真實學習狀況,加上未限制項目數量,最後恐淪為軍備競賽,對家庭社經地位較高、能取得更多資源的學生更有利;另外,什麼都放且急就章的情形下,成果厚厚一本,通常讓技專教授難以檢視。

隨著 111 學年度起的考生全面以學習歷程檔案取代備審,教育部雖然做出多項調整,例如,改為各學期(年)階段性上傳、需經教師認證、建置中央資料庫系統彙整格式等,不過實務現場當前,仍有值得討論的聲音。

退回重改?重新思考學習歷程意義

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做不好,教師怎麼辦?

學習歷程檔案推行約一年半,師生累積經驗期間,高雄高工教務主任許靖卿引述國教署說法,只要教師確定學生的作業是在課堂內完成,即確認檔案真實性,就可認證通過。許卻留意到,少部分教師相當介意學生資料做得「不夠好」,擔心交出去會不會丟學校、群科或教師的臉?

彰化高商英語教師巫彰玫還發現,很多都市學校,當學生上傳檔案後,教師退回去要求重做,儘管是基於好意,卻已經違背學習歷程在「成果記錄」的意義,回歸到為學生「評分」。究竟教師是以升學目的為重,還是以課程需求為重,兩者不徹底互斥,卻需要反思。

面對教師的擔憂及考量,許靖卿認為,當教師覺得學生做差,對學生來說,或許已是全力以赴的成果,盡量勿以評量的標準決定通過與否,要把評分和認證切開來看,「大家都在陸陸續續調整習慣和觀念。」

巫彰玫補充,若今天有一份新聞英文報告,學生將其傳上歷程檔案時,在技術面,應要表達為何選擇這篇文章?準備中遇到什麼困難?如何解決?而在歷程面,可藉由選出的新聞,進而說明自己的興趣和相關知識學習等,比「好累」、「好刺激」等抽象形容詞更加具體及完整。

「學習歷程檔案的重點在於,回歸學生要的是什麼。」羅東高工汽車科教師洪進源認為,過去臺灣家長習慣干涉孩子,而教師總會擔心學生不夠好,建議多給學生空間,會發現他們也能做到,甚至做出意料之外的成果,「如果學生什麼都不要、不想動,那任何政策和鞭策都沒辦法。」

表現多元化 細節需持續調整

技高分各群科,在檔案的表現方式各有不同,有教師舉商業類科,學生影片作品容量較大,雖然國教署建議掛在外部平臺即可,但對學生有風險,可能上傳到 YouTube 後未來會被下架,導致成品無法完整呈現;另有學生透過歷程檔案,呈現自己每個月的畫作,並以文字說明媒材和理念,如何解決困難等,卻受限於容量和解析度,教授難從電子檔看出畫技進步歷程。

「在多元的情況下放框架,難免會限制學生發揮的可能性。」全教總高中職主委張瓊方認為,或許未來需考量如何依細節分批處理,盡量放寬界線。

收到相關建議後,國教署將原本容量規定為文件 2 MB、影音 5 MB,目前調整至 4MB 和 10 MB,盼學生有更多呈現空間;另外針對上傳期限,原要求學生在期末上傳,但現場聲音認為會撞期末考,於是後來也發公文,請學校開放至休業式結束後兩週。

學習歷程檔案資料格式規定。(圖/國教署)

非都市地區資源落差

此外,有技高現場端教師反應,非主要都市學校資源較少,有時學生只能「跨縣市」參加相關說明會,教育部應規劃更普及、具公共性的方式傳達資訊,讓不同社會階層和城鄉的學校和家長,在資訊平等的狀況下準備學習成果。

國教署表示,署內一直有陸陸續續邀請學生和家長互動交流,包括分享會、說明會及論壇等,以 3/21 活動為例,以世界咖啡館的方式,以學習歷程檔案為題,進行跨校經驗分享,而針對偏遠地區學校的推動,也提供相關補助,開放學校向署內申請舉辦座談會。

國教署舉辦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分區分享會。(圖/國教署)

針對偏遠學校的資源挹注,國教署表示會鼓勵校方多用師資,創造多元開課,目前有一項「高級中等學校均質化」計畫,就有師資媒合措施;在選修課程方面,則會補助學校教材費或另外聘請教師的鐘點費,強化高中職和大學技專端的交流。

至於有聲音擔心,學習歷程檔案需要一定的資訊能力,對技高端或偏遠地區學生是否有影響?國教署指出,如果學生在學習歷程的檔案或製作上有疑慮,可參考署內在草屯商工網站的懶人包,提供檔案互轉、能以何種軟體製作和記錄學習軌跡等說明;但有教師認為,都市和偏遠地區的落差仍比想像中得大,需要更多關注。

國教署認為,技高分不同群科,學習歷程出來都是各特長下的成果,當學生在記錄學習產出時,最重要的是完成「自己的作品」,只要不是假借他人代做,都是學生真實的呈現。去年大學招聯會公布「三重二不」審查原則,普高技高均適用,包括重視學習校內學習活動、資料真實性及重質不重量等,如有疑義,署內都願意聆聽各界建議。

【108課綱】專題報導:
一、豐盈學習歷程 留給技高學生自由舞台
二、科大教授期待的技高生?技職端審查成熟嗎?
三、跨領域課程推動困境 需師生共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