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家/搶救技職教育應從高職做起

 

[alert variation=”alert-info” dismiss=”dismiss”]張仁家現為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教授,應技職教育3.0邀請,今年四月起,張仁家將在技職教育3.0開設專欄。今天就送上張教授熱騰騰的第一篇專文![/alert]

 

初次看到這個標題,別緊張,這不是到了選舉前夕,更不是要搶救誰不然會如何如何,但看到技職教育現在所面臨的危機,非得要盡快搶救才行。沒錯,筆者個人長期服務於技職教育近25個年頭,看到現在的幾個令人憂心的現象,不得不用搶救來形容。

例如:政府廣設高等教育,使得基層技術人力短缺嚴重,高職學生一窩蜂升學,台灣的製造業業主哀嘆現在已找不到20多年前好用的高職人手(高職這個名詞已在2013年7月10日被「技術型高中」所取代,但本文為了說明方便仍沿用「高職」)。這些高職生升學技專校院後,由於現在的招生科系有許多已放寬到無對應的科系也可以就讀,換言之,在高職可能已經學到了丙級或乙級的技術層次,到了技專時,許多教授為了遷就沒有基礎的同學,還是在進行基礎課程的教授,這對多數的技專學生,在「技術」方面非但沒有精進,更是一種人力與時間的浪費,學生找不到自我,只好忙著打工賺點小錢,畢業後只能學非所用。

在台灣當前經濟不景氣與產業基層缺工嚴重之際,許多政府官員與經濟學者為了「拼經濟」無不亟思解決之道。苦思溯源,猛然回首發覺以往被視為「黑手」、「二流選擇」的技職教育,其具有明確的就業導向及重視實務教學的教育,才是締造經濟契機的幕後英雄。但歷經20年來一連串的教育改革,讓技職教育逐漸失去這個推昇國家競爭力的最佳後盾,也讓許多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人才荒,政府此刻要力挽狂瀾,重新盤整技職教育,並非不可能的任務,只要相關產、學、訓、政齊力合一,必有可為。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在2014年的推估資料指出,在2013年到2030年間,台灣的高階人力供給將較需求短缺6.3萬人,基層人力則短缺46.1萬人。但中級人力則會供過於於求,超額34.8萬人。筆者曾在1996年曾撰文疾呼教育主管當局要緩和升學壓力,並非廣設高中、大學,而應從重視技職教育做起。由於當時各界對教育改革諮議委員會的期望甚高,該委員會有個很重要的刊物名為「教改通訊」,我想說這個刊物李遠哲等教改人士應該會看得到,所以把這一篇重要的論述投到這裡,可以藉此拋磚引玉,沒想到,這個刊物,不到三周就將這篇文章刊登出來,我心想:「太棒了,我如能拋個小磚,引發更多的有志之士共同來關注並阻止,廣設高中、大學的這個錯誤的決策,相信對技職教育的發展有更多的利多。」沒想到,事與願違,過沒半年,李遠哲竟然還發表「要讓高職走入歷史」的謬論,實在令人大失所望。依稀記得當時我大膽預測,一旦廣設高中、大學,在國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心態下,肯定會廣設研究所(當時大專只有137校,研究所307班),不僅會稀釋有限的教育資源,也會讓國家的基層人力培育產生嚴重的斷層,果不其然,在歷經18年後的今日,根據教育部統計(圖1),102學年度國內已有161所大專,研究所計有3,384班,大專(含)以上在學人數高達1,345,973人,大概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國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像台灣這麼高。

85-102學年度大專院校相關資訊 (表格/黃偉翔製)
圖1:85-102學年度大專院校相關資訊 (圖/黃偉翔製)

以荷蘭為例,荷蘭的人口約臺灣的一半,全國也不過僅有14所綜合大學,其中有4所名列世界前100大,有80%以上的人口只是專科或高中職畢業,不到10%的人口才有大學(含)以上的畢業文憑。原因無他,荷蘭將教育資源有效培育國家菁英,也兼重中基層技術人力的培養,讓該國具有宏觀的經濟穩定性、基礎建設、教育品質、創新及創業精神,因此,成為歐盟最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次,各縣市地方政府普設高中,忽略在地的產業人力需求。高中職的生源通常有其地域性。因此,高中職的設立理應考量地方人口及產業的人力需求,但地方政府為了滿足國中畢業生能留在社區就讀高中,自90學年度起(如圖2),普設高中(或國中升格為高中附設國中部),到了102學年度高中數量增加超過16.6%,高職卻減少13%,且兩者的差距越來越大,全國高中在90學年度有295所、高職有178所,但到了102學年度高中有344所、高職僅有155所。在普設公立高中的推波助瀾之下,高職自然易淪為「第二」,甚至「第三」的選擇。

90-102學年度,高中/高職校數與就讀人數統計(圖/黃偉翔製)
圖2:90-102學年度,高中/高職校數與就讀人數統計(圖/黃偉翔製)

其次,我們對照高中與高職學生畢業後進入大專就讀的比例也相當懸殊,以102學年度為例,計有一般大學70所,不含外加名額僅日間部就招生227,262人(大學招生資訊網,2014),錄取率高達94.39%;技專校院有91所,含四技二專日間部、進修部、進修學院,共招生 174,594人,各管道平均錄取率達71.41%。

多數高中畢業生並無一技之長,進了不理想或沒興趣的大學,畢業後學非所用,就業就成了問題,無怪乎大學教育程度的失業率(5.26%)一直是國內失業率最高的一群,遠高於高中(4.25%);相反地,高職(4.06%)、專科畢業生的失業率(3.11%)一直是國內失業率最低的一群。此外,台灣各縣市對產業的人力需求並不一致,地方政府應透過產業發展分析將該地區近5到10年內,可能衍生的職業需求提供給高職參考,高職在類科調整與招生人數上就可以有效調整。最具代表的例子就是台北市立內湖高工新增了一個有別於以往以電機與電子群設科的原則,為符應內湖科技園區及南港軟體園區發展的需求,於2013年縮減部分類科的招生人數而改設「應用外語科」。

走筆至此,上述的分析,相信各位不難看出,問題的關鍵就在高職的辦學與定位,我想升學不是高職生的原罪,有這麼多技專校院為何不升學?這是許多家長與高職生最直接的想法,重點是高職生升學技專校院後他的技術與學識能否在畢業後應用到職場?技專校院所學真的為企業所需?

我們深知高職生升學的主流,但我相信還是有部分高職生想就業,想以一技之長在職場發揮,所以,我大膽提出一個思維,高職的課程與教學能否分成兩套模組讓學生自由選擇-一套是升學導向課程,一套是就業導向課程,升學導向的課程就加重其基礎課程的訓練,就業導向的課程就以乙級的技能水準為定位,讓學生在技能得以提升,不升學的畢業後能有立即就業的能力,如果畢業後仍想升學就在技專校院繼續提升技能水準,連帶技專校院的招生也一併規範,某科系一個年級只有一班,就不得招生無對應的科系高職生,如有兩班以上,一班就以無對應類科招生(讓升學導向的高職生就讀),另一班就必須以高職曾就讀相關科系為限,在課程的銜接上也有技能的養成,最好以甲級技能水準為定位,讓選讀就業導向課程的高職生即使升學後技能還是能夠精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已於2014年11月28日由教育部發布將於107學年度逐年實施,當中對於技術型高中(高職)的專業及實習課程規範了45-60學分的部定學分,另有44-81學分的校訂必修及選修學分的空間,希望高職學校能有效運用這個校訂課程的開課空間,讓課程能有升學導向與就業導向的課程模組。

相信惟有從課程與教學的落實,才能真正培養有技術肯動手的專業人才,希冀台灣未來仍能繼續擦亮這塊技職教育的招牌,重拾技職教育的英雄本色。

 

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Hall of Science@flickr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在〈張仁家/搶救技職教育應從高職做起〉中有 8 則留言

  1. 實務重於理論,光說不練流於空談,尤甚是技術,本人育二位子女,女兒任職教職、兒子從事男士傳統理髮業,技術是拜師學習,為69年次。当初兒子辛苦拜師學藝時親友均勸,一個兒子為何不讓他上大專,本人夫妻均為公務員,但我有想法與坚持,當初甚至有二位老師,一位任職省中數學老師、一位教務主任問我難道不会自悲—–抱歉我打字不熟,收訊者如有意請电/(03)5801192或0963_355_345如今好多人說我有遠見,有所坚持,本人姓温名慶輝。

  2. 請先從課程架構著手吧 ,實習課程淪為實驗課程對技能訓練毫無幫助 ,花大筆設備經費購買高端設備 , 試問若要培養所謂技術人材這些高級設備又有何幫助 ,請從根本做起吧,不要買一大堆3c設備對教學毫無幫助 。

  3. Dear KKman, 您說對了! 我也贊同,技職教育應有別於普通教育,高職上實習課,高中上實驗課,這是再清楚不過的區隔了,但是仍有許多人將實習課與實驗課混為一談,導致我們的實習課變成實驗的性質,確實走偏了。 我也藉這個機會重述一遍,實習課是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的過程將既定的職業工作或任務作單元式的訓練,衍生出實習成品或作品,著重於職業技能的養成,而實驗課是將理論透過實驗觀察的手段加以驗證,所以衍生出的是實驗數據,以符合或驗證理論的概念,著重於概念的形成,兩者截然不同。

  4. 根據第二期技職教育再造計劃之核心目標—無論高職、專科、技術校院畢業生 都具有立即就業的能力 以及根據搶救技職教育應從高職做起(北科大張仁家文章)—– 200億經費之分配應以高職(技專50%經費)學校學生畢業後之就業率及產業(及所學習科系)關聯等息息相關才是!

  5. 這光是從校名的變化就可以看出端倪了!教育部已經把未來設立的高級XX職業學校校名統一換成XX高級中等學校,根本就是輕技職、重高教……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