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翔/18歲先就業每年還3億補助企業?應要求企業出資培育人才!

原文刊載在udn《鳴人堂》網站,標題為「18歲先就業每年還3億補助企業?應要求企業出資培育人才!

 

文/黃偉翔

先算筆帳。

鼓勵18歲先就業的「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規劃中,除了每月在工作薪資額外幫存1萬元外,政府還補助企業雇主訓練費用每位每月5千元,若以試行的5千人來算,每年須拿出納稅人的3億元給企業端。

先不討論職場勞動權益、教育體制學用落差、回流教育銜接等問題,我認為在政策方向上,與其花錢給予企業短期誘因,更應該建立長期制度,讓企業負擔更多人才培養的責任。

這就浮現一個命題,為何台灣在培育人才這塊,總是政府補助企業或檢討教育單位失責,而非企業應負擔更多社會責任?能聽到的業界反對聲音大多是:台灣大多是中小企業、怕培育的人才跳槽、培育人才是教育單位的責任、企業培育人才是額外福利……等,乍聽之下有些確實有理,尤其台灣超過97%的中小企業,本來就很難跟大企業一樣有許多資源培育人才。

為何德國企業與教育單位共同培育人才較成功?事實上,很大的關鍵之一是法規與制度的配套,尤其德國《職業訓練法》規範企業每年營業淨值應繳給德國工商總會做為二元制(Dual system,我比較喜歡稱它為二元制而非雙軌制)訓練費用。(延伸:18歲先就業?蔡英文先搞好人才培育的基礎工程吧!

其實台灣曾做過類似的事。

18歲先就業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

「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中,政府補助企業雇主訓練費用每位每月5千元,這就浮現一個命題,為何是政府補貼企業?而不是企業應負擔更多社會責任? (圖/取自公共電視《有話好說》)

 

民國61年2月頒布實施的《職業訓練金條例》仿造英國制度,要求企業應負擔人才訓練費用,《職業訓練金條例》第2條規定「凡經登記設立之公私營製造業、礦業、建築業、水電煤氣業、交通運輸業及其他生產事業,僱用員工四十人以上,而各該業別有舉辦職業訓練之需要者,應依照本條例之規定,提繳職業訓練金。」

當年理念就是「企業員工的訓練費用就應該是企業端自己出錢!」

《職業訓練金條例》是台灣第一條職業訓練法規,依照規定,企業每月應繳納職業訓練金約員工薪資總合5%,由「全國職業訓練金監理委員會」來統籌,負責該職業訓練金的收繳、保管與運用,讓企業申請辦理訓練費用。(當初尚未有勞動部,主管機關為內政部,執行單位為內政部勞工司)

據我所知,職業訓練金共收繳了7億5千多萬(該制度實施了21個月),最後因相關制度設計不適當、企業端持續反彈,以及民國63年面臨的石油危機這引爆點,才暫時全面停止收繳企業的職業訓練金,當然,一但停之後就沒再恢復收繳了。好在當年英明的「全國職業訓練金監理委員會」前輩們,運用職業訓練金剩餘款項建置了遠東地區最大的中區職訓中心給後代,也就是現在的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職業訓練金條例》在民國72年《職業訓練法》發布後廢止。

廢止了就沒戲了嗎?才不是。

現行的《職業訓練法》第五章「事業機構辦理訓練之費用」中,第27條即要求業界應負擔員工訓練費用,第27條第2項的施行細則也規範「職業訓練基金設置管理運用辦法」,甚至第40條指出,「依第二十七條規定,應繳交職業訓練費用差額而未依規定繳交者,自規定期限屆滿之次日起,至差額繳清日止,每逾一日加繳欠繳差額百分之零點二滯納金。但以不超過欠繳差額一倍為限。」但目前訓練經費多來自公務預算編列,且費用比率、差額繳納期限等都未有相關規範,《職業訓練法》第27條形同虛設!

培育人才絕對不是政府、教育單位單方面的責任,以台灣現況來看,新政府應該硬起來,透過設置長期制度與落實法規,讓企業端擔負起更多人才培育的投資!即使部分企業認為培育人才不是自己的義務,至少為了提升企業本身競爭力,也必須投資更多在培訓自己員工上。

政府別總是拿人民納稅錢丟給企業來應急,卻只追求短期效應,經費有限可以理解,但重點是如何有效運用有限資源,這值得在未來政策方向擬訂上深思。

 

技專繁星擴大辦理 每校可推薦12名 志願數25個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106學年度科技校院繁星計畫聯合推薦甄選入學招生簡章公告,技專校院委員會聯合會指出,為了增加偏鄉弱勢學生參與機會,增加各校繁星推薦數與志願數。

相較於以往,各高職每校至多可推薦12名考生,較前ㄧ年度增加2名;另外,通過推薦資格審查的考生,可選填志願數由去年的20個提高至今年的25個,增加5個志願數。聯合會表示,這是為了提升學生參與機會,讓偏鄉弱勢學生,有更多機會升學優質科技校院,落實十二年國教適性入學精神。

經教育部核定,共51所優質科技校院、708個系(組)、學程參加招生;比起105學年度增加18校、183個系(組)、學程。106學年度招生名額合計2,827名,較105學年度增加713名。(106繁星計畫簡章連結

聯合會強調,各高職學校的校內甄選規則及機制務必明定,校內參與遴選的學生資格條件及規範,上傳遴選辦法與公告到甄選委員會網站,上傳時間從12月2日到106年1月10日截止,以達公平、公開、公正的招生原則。另外,被推薦考生須為各高職學校應屆畢業生,且在校學業成績排名須在全科或全學程前30%以內,並全程須就讀同一學校,才擁有參與繁星計劃資格。

 

統測簡章今公告 測驗中心執行長:英文非選題形式同去年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今(16)日財團法人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簡稱測驗中心)公告106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簡稱統測)簡章,報名日期到今(105)年12月27日截止。測驗中心執行長邱上嘉表示,英文非選題形式同去年。

前年英文科第一次加考非選題,但因答案卡設計不良,超過8100多名考生填錯而送分。去年測驗中心設置「防呆機制」,在英文填充題提示第一個字母。對此邱上嘉說,今年英文科非選題形式同去年,因為命題老師分析後,學生答題狀況較好。

《技職3.0》記者追問,提供字首雖有提示,但是否也會限制考生作答?邱上嘉回應,沒字首時很多考生會亂湊答案,雖然填答的中譯通順,但英文卻不通順。

全教總法務中心執行長林金財指出,統測最大爭議不是答案,而是試題命題品質。林金財強調,測驗中心應致力優化命題品質,包括:題庫建立、增置各科研究員、嚴選命題教師、增邀高職端教師進場審題、專業科目實務導向命題等。

邱上嘉補充,106學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簡章將於105年11月16日起至105年12月27日止於全國全家、萊爾富、OK便利超商門市代售。測驗中心也能下載電子檔。(編按:四技二專統測簡章連結二技統測簡章連結

根據簡章,106學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報名日期自105年12月15日起至105年12月27日下午5時止,考試日期為106年5月6日及5月7日。

測驗中心表示,106學年度統一入學測驗,中低收入戶考生減免報名費由30%提高為60 %。

四技二專單群(類)考生考試科目時程表。(圖/測驗中心)

 

6學群備審資料電子化 姚立德:若試辦良好107全面實施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為了替學生省荷包、做環保,自106學年度起,四技二專甄選入學招生第二階段備審資料,電機與電子群電機類、電機與電子群資電類、商業與管理群、資管類、外語群英語類及外語群日語類共6學群,採網路上傳作業,106學年度採用試辦方式,以減輕考生印製,並簡化招生學校行政作業程序及資料傳遞時間。

技專校院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簡稱招聯會)指出,四技二專甄選入學招生每年報名人數約8萬餘人,考生至多可申請3個校系科(組)、學程,報名人次約23萬餘人次。通過第一階段篩選約13萬餘人次,實際辦理第二階段報名約10萬人次。

自106學年度,高職生參加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考試後,參與四技二專甄選入學第二階段備審資料依據「群(類)別」選擇03電機電子群電機類、04電機電子群資電類、09商業與管理群、21資管類、15外語群英語類、16外語群日語類等6群(類),簡稱兩電(電機類、資電類)、兩管(商管群、資管類)、兩語(英語類、日語類)等6群(類)考生作為試辦對象。

招聯會主任姚立德指出,四技二專招生共有21類群,其中又以電機與電子群電機類、電機與電子群資電類、商業與管理群、資管類、外語群英語類及外語群日語類6學群的考生最多,佔每年甄選入學第二階段報名人次的一半、5萬人次。如果試辦情況良好,將自107學年度起全面實施。

姚立德還說,所有參加106年四技二專甄選入學第二階段的考生,審查資料項目中的「證照」、「得獎證明」、「高中(職)在校成績證明」也全都採網路上傳作業,其中應屆考生的在校成績由所屬高中職學校統一上傳,非應屆考生則需向畢業學校申請成績證明。

招聯會提醒考生,備審資料網路上傳系統規定,傳檔案格式必須是PDF檔,且考生每人申請每系的上傳檔案容量限制在10MB以下,單一項檔案也不能超過5MB。招聯會預訂於106年3月中旬,針對高職學校辦理報名系統(含備審資料網路上傳)操作說明會,同時於官網上提供系統練習版,以利考生演練上傳作業。參與試辦之6群(類)考生,於「第二階段報名」系統,選擇要參加甄選的校系,依系統引導,逐一上傳該校系要求的證明文件,送出資料即可。

 

106二技統測日程公告 考試訂於5月7日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今(2)日財團法人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公告,106學年度二技統一入學測驗(簡稱統測)簡章已公告,考試訂在明年5月7日。(編按:簡章連結

根據公布日程,統測報名日期自12月2至8日下午5點,全面採用個別網路報名。考試日期為明年5月7日。其中,中低收入戶考生減免報名費由30%提高為60 %。

 

106學年度二技統一入學測驗重要日程表

《評鑑》專訪/後段班大學恐成「釘子戶」?南臺科大籲:別讓制度逼死私大

 

文、攝影/陳曼玲

「高教大限」步步進逼,私立大學還能撐多久?即使是學生人數逼近2萬的大校,校長也坦言每年招生都是「剉咧等」!南臺科技大學校長戴謙即沉痛呼籲教育部儘速修法,考量類似「國賠」概念,同意後段班大學取得合理退場利益所得,選擇自己該走的路,以免到時淪為不願退場的「釘子戶」!

戴謙接受《評鑑雙月刊》專訪時也建議臺灣高教資源應儘速進行重分配,打破公私立之別,勿讓不公平的制度逼死私立大學!政府在學雜費審查上應扮演中立的裁判角色,授權評審委員依專業自由審查,開放大學調漲學雜費。對於外籍生政策,他主張將英語列為第二官方語言,讓臺灣真正國際化後,統獨政治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教育資源不重新分配  臺灣高教無解

問:臺灣高等教育最主要與最應優先解決的問題在哪裡?

答:臺灣高等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以及人人都要讀大學的文化問題。從前只有10%的學生可以上大學,現在幾乎百分之百都能讀大學,國家人力結構也從金字塔型變成了扁平化,結果導致一個非常嚴重的困境,就是基層的工作沒人做,這才是真正的社會問題。

今天臺灣學德國大談工業4.0,是否應先回頭想想,我們有資格做工業4.0嗎?是不是應該從工業3.0甚至2.0做起?如果大學畢業生有真功夫,就不必害怕失業,也不會有學用落差的問題。也就是說,書讀到大學後是否真的具有大學的功夫,才是最重要的。

問:如何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答:臺灣一直是低學費政策,就連每年拿到最多教育資源的臺大都嫌經費不夠,其他學校該怎麼辦?當臺灣的大學要跟全世界搶頂尖人才,以現在的經費是搶不到的!如果我們想網羅香港大學的校長,請問臺灣出得起那個價錢嗎?出不了!如果教育資源沒有重新分配,臺灣的高教問題將是無解。

開放調漲學雜費  尊重委員審查專業

至於教育經費重分配的原則,我主張「使用者付費」,開放大學自由競爭。如果有大學想提高學雜費,教育部根本不需管制,只要審查學校想把增收的學雜費用在什麼地方、學校的規劃案是否合理就好。教育部也不需先制訂審查標準,一切交由審查委員自行評斷即可,委員可邀請擬調漲學雜費的學校逐一簡報,再根據簡報內容進行專業評量,決定是否通過調漲方案。

現在教育部的學雜費審查機制已經先訂好KPI標準,讓審查委員照著KPI審查,等於替教育部背書,無法發揮審查委員應有的功能。我過去長年在公務機關工作,非常了解公務體系,我認為公務員應該「多當裁判,少參加比賽」,選出稱職的審查委員,將委員派任出去,依審查專業自由評量,並且信任委員所做的決定;而不是像現在由公務員自己訂好遊戲規則,自己下來參賽,卻要審查委員照你的規則審查。

所以我贊成調漲學雜費,而且公私立大學的審查機制應該相同;教育部更不應插手,全部開放由委員自行審定,讓公務預算重新分配。

打破公私立之別  建立預算基本數

第二個高教經費重分配的原則是打破公私立之別,建立「預算基本數」的概念。每一個學生都是我們的國民,每一個孩子都是我們的心肝寶貝,無論就讀公立或私立大學,政府都應按人頭(學生人數)給予大學相同的基本補助,亦即學生數多、「基本數」就多,學生數少、「基本數」就少,讓學校可以先存活下來,無公私立之別,其餘不足之數再由學校各憑本事與能力,爭取教育部的「競爭型經費」。

現在國立大學得到的政府經費比私立大學多,學費便宜、師資好、資源好、什麼都好,公私立大學無疑在不公平的基礎上競爭,這個制度會逼死私立大學!請問哪一所國立大學的校長在招生時很緊張?沒有,因為考生自然而然會優先選擇他們的學校。

就以南臺科大為例,儘管現在我們有一萬八千多名學生,是南部大校,也是典範科大,但每年我都還是緊張到「剉咧等」!因為每一次的招生都是從零開始,有一個填進來就是1,然後2、3、4一直往上跳,當跳到不會動的時候,就是今年的學生人數。今天學校有多少努力,數字就會跳到哪裡;沒有這麼多的努力,停止的數字就會提早。說實話,每一次的招生都讓我感到心力交瘁,請問哪一個國立大學校長有過這樣的心情?

勿當「釘子戶大學」  後段班應選擇去留

問:高教105大限已經到來,這個問題如何解決?

答:學生少是一個事實,無能改變。過去我擔任南科管理局長時接觸許多公司,發現了「大者恆大」的道理。教育界也是如此,當少子化來臨,哪些學校會存活下來?我認為是往上提升的、辦學績效好的、參賽成績優的、產學合作多的、有許多學生創業的、推廣教育做得多的、不因學生人數停止成長而停止投資建設的,這些大學將來仍然可以存活。

「大者恆大」不是指學校大才能存活,而是要能做出績效,有生存的布局;而且績效是指多元績效,不是只有錢,還包括名聲和口碑。學校應從多元績效評估,不能單獨使用某一個面向。我堅信,未來只有具競爭力及力爭上游的大學,才可以在少子化下繼續強大。建議各大學可先從地緣評估有沒有競爭力,如果位處偏遠,很難招到學生,沒有競爭力,該放棄的時候還是要勇敢放棄,或者找其他人共同經營。

最好的範例就是興國管理學院,董事會毅然決然在該退場的時機退場,然後找中國信託接手,重新往金融方面布局,培養為自己產業所用的全球人才,走小而美的精緻路線。由此可見,即使小校也要找出自己的利基,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責任,不能像「釘子戶」一樣硬撐在那裡。「後段班」不必堅持一定要存活,但必須自己選擇該怎麼做。

考量「國賠」概念  盼私校退場人性化

問:您認為政府能給予什麼協助?

答:大學無論是後段班或前段班,都是政府生的孩子,既然生了,就要有一個good ending。雖說私立學校是公益事業財團法人,但如果當時有人的目的是把學校當成事業經營,且是因為政府鼓勵私人興學,並且讓學校看到了希望,私校校董才願意花錢投入,那麼現在希望破滅了,是不是可以考量類似「國賠」的概念,讓私校申請一點補償呢?

於情理法上,私校校產本來就非政府所有,學校退場後政府若要白白收走,在財產處理完之後,能否也讓當初的創辦董事拿回一點回饋?我覺得這是人性。教育部如果不能轉變思維,從修法上突破,讓私校取得合理的退場利益所得,將無法處理學校變成「釘子戶」的問題。

英語列第二官方語  臺灣真正國際化

問:招收外籍生與推動新南向政策,有助於化解大學招生危機嗎?

答:好的學生,所有國家都搶著要,我們應該有一個認知,臺灣是為了培養諾貝爾獎得主才招收外籍生,而不是為了處理少子化問題。臺灣不是英語系國家,來臺的外籍生有多少人會讀中文課程?況且目前臺灣也沒有幾所大學的全英語教學環境建置得非常好。

沒有國際語言就無法招收外籍生,日本是個典型的例證,他們原本將目標鎖定在歐美學生,最後卻是陸生來得最多,因為漢字與日文比較相通。試想,連日本大張旗鼓招收外籍生都只能吸引陸生的興趣,臺灣又能有多少機會?現在大陸祭出「窮臺」策略,又衝擊了陸生來臺。

如要藉由外籍生填補少子化的缺口,建議思考兩個作法,一是強化大學的全英語課程,並且招收臺灣學生就讀,而不是只收外籍生,因為國際化不是教外國人國際化,而是教臺灣人國際化!二是將英語列為第二官方語言。當大家都講英語,就能吸引更多外商進來投資,臺灣的競爭力就愈強,臺灣的安全就愈有保障,因為外資將錢押在臺灣,不能讓臺灣發生任何風險。

當臺灣真正國際化,我相信無論是統是獨,所有政治問題都將迎刃而解,因此,如何將臺灣人的英文教好很重要,政府也應儘快修法,讓外籍生畢業後能留在臺灣就業,而不是教完後就趕他們回去。至於新南向政策中,訓練新住民子女返回東南亞工作,為東南亞臺商建立良好的地方關係,以及鼓勵大學多開設東南亞小語系課程,協助臺商融入當地文化,我是支持的。

鼓勵師生創業  勝過提升就業率

問:最後請您談談高教轉型期下的大學該如何面對未來的挑戰?

答:每個大學一定要有特色,正如教育部次長陳良基所言,其實不是少子化挑戰我們,是機器人挑戰我們!能做出特色的大學才有存活希望。

第二則是多鼓勵師生創業。只提升就業率是太傳統的作法,現在應該鼓勵學生「帶著公司」畢業,自己創業當老闆、有自己的團隊,因為創業之後,才會有企業慢慢茁壯,茁壯之後的回饋才可能是大宗的。未來大學一定要走到產學鍊結的方向,建構親產學的校園優質環境。

另外,少子化的相對就是高齡化,與其一直在少子化上動腦筋,不如在高齡化方面多布局。南臺科大開設老人服務學程,教老人寫回憶錄、將輝煌的人生拍成「小人物大故事」微電影,結合數位設計學院與通識教育人文領域共同設計規劃課程,是很成功的作法。我認為永續教育與成人教育將是大學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

本文轉載自合作媒體《評鑑雙月刊》第64期,非經許可不得轉載。

106四技二專統測日程公告 考試訂於5月6、7日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今(31)日技專校院招生策進總會公告,106學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簡稱統測)重要日程表,考試訂於5月6、7日舉行。

根據公告日程表,今年11月16日公告簡章、報名日期是今年12月15至27日、統測考試是5月6、7日,並於5月25日公布成績與寄發成績單。另外,報名四技二專日間部、進修部各入學管道在4月下旬開始。

106學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重要日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