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忠掛保證 金手獎海外研習續辦!

採訪、攝影/黃偉翔

今年教育部送60位技藝競賽金手獎第一名選手出國研習,藉由不同文化交流,提升選手國際視野及技術能力。今(28)日教育部長潘文忠受訪承諾,教育部會繼續支持金手獎海外研習續辦。

104年度教育部第一次送金手獎出國研習,卻在《技職3.0》追蹤下發現,只送國教屬管轄學校金手獎去,其他縣市看得到吃不到,甚至一度面臨105學年度停辦狀況;今潘文忠掛保證,往後將續辦,送每屆技藝競賽第一名選手出國研習。

105學年度金手獎海外研習,農業與海事水產類到日本宮崎、福岡地區實習,工業類到德國企業,而家事及商業類到日本東京、千葉地區見習。

104學年度技藝競賽金手獎赴德國見習(圖/3.0資料庫)

畜產保健選手、興大附農學生鄒芳綺表示,印象最深刻是到日本三大牧場之一的高千穗牧場實習,見到台灣少見的乳牛品種、該牧場的糞尿處理裝置及沼氣發電機。鄒芳綺強調,日本人非常重視美感與整潔,透過建築物及相關設計,可以看出他們在細節上的用心,街道、市場,甚至水溝,都沒有任何垃圾,日本這種「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神,才能創造更多發明。

食品加工選手、北門農工學生洪侑偉說,鳥檳酒造的產品分為大吟酒造、吟釀、特饌、上饌、清酒,是否添加釀造用酒精與調味酒精判定純米清酒,想起過去在學校的所學,雖然書本到實際操作有落差,也因此讓我更重視實作經驗。

航運管理選手、澎湖海事學生辛易宸指出,日本漁業與台灣漁業遇到類似問題,年輕人怕辛苦不願意上船捕魚,造成漁業就業人員持續高齡化,日本政府也提供許多補助措施,吸引年輕人加入漁業。

電腦輔助機械設計製圖選手、草屯商工學生李丞郡讚嘆,德國雖然一步一步做事,看似很慢卻能夠一次到位,而台灣卻是做得很快,但中間很容易有錯誤,這就是德國與台灣人的差異,做事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潘文忠強調,這樣海外研習對於選手來說,不論未來先就業或升學,都會受到德國、日本當地技職教育與企業的刺激,進一步開眼界,而總統、行政院一直到教育部,都會重視技職未來發展,盼產業不只為國家發展經濟,更願意培養人才。

選手在金田屋實習甜點和日式粽子製作、松花堂定食配置,餐飲類學員見習廚房設施,在米屋參觀羊羹博物館,了解日式甜點發展歷史,實習日式甜點製作。(圖/員林家商提供)

 

技職國手兵役子法訂定期程曝光!最快年底改當12天補充兵

採訪、攝影/黃偉翔

技職國手們最快年底獲12天補充兵資格!繼5月底立院《兵役法》修正三讀,本月14日總統府正式公佈後三天生效,進入子法訂定階段,根據記者取得子法訂定期程,最快年底才能完成。立委黃國書辦公室副主任焦佳弘表示,將緊盯勞動部訂定子法,儘速讓技職國手適用。

上會期立委黃國書引用《技職3.0》報導質詢教育部長潘文忠,要求技職國手應比照體育國手有兵役配套,並提案修法;依照黃國書辦公室提供的日程,6至7月將邀集學者專家訂定草案,8至9月草案預告,11至12月做最終核定並公布實施。

對於記者詢問此兵役配套是否每位技職國手都具備資格?還是奪牌才有?甚至是否溯及既往?勞動部表示,目前正啟動草案討論會議,詳細訂定內容尚無法對外說明。

技職國手兵役法子法訂定期程表。(表/立委黃國書辦公室提供)

技職國手如何成就一場揭牌儀式?

採訪、攝影/黃偉翔

政府有許多「儀式」,總是官版官樣讓與會者頻打瞌睡,但這場不太一樣。

歷經三年運作,「國際技能競賽國手培訓中心」在勞動部長林美珠見證下,啟動揭牌儀式;這座位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的培訓中心,負責統籌技職國手訓練事務的專責單位。

儀式開始前,好幾位技職國手頂著高溫,默默圍繞在舞台後方工作檯,似乎在籌畫著什麼。

技職國手刨著木材、摺著花朵,(圖/黃偉翔攝影)

「我也可以一起做嗎?」當林美珠經過,對眼前這一幕感到好奇。原來,他們想用平時練習技藝,製作出一朵朵花朵獻給林美珠。

「獻花」是歷年流傳下來的傳統。門窗木工國手趙健鈞說:「這些動作是木工的基本功,用在競賽中修飾作品或整理材料,我們用刨刀刨材料,因為材料通常是翹曲不平整的。」

勞動部長林美珠正與技職國手學習摺花朵。(圖/黃偉翔攝影)

當日高溫,使得摺花朵的國手們與林美珠汗流滿面。

餐飲服務國手楊詠淇接著出場,面帶笑容,搖晃起我們常見的調製飲料器具,最後在鋼杯口放上隔冰器,擦著杯口,將調製好的飲品倒入杯中,幫大家紓解日曬口燥。

楊詠淇說:「飲品創作理念是日落的海灘,柳橙切片就像大太陽,讓人有度假的感覺,喝下這一杯,帶著平時辛苦的長官與技職國手們逃離壓力。」

「喝下去後,壓力真的都沒有了!」林美珠說後,現場傳來一陣笑聲。

餐飲服務國手楊詠淇端著調好的飲品走下台。(圖/黃偉翔攝影)

 

勞動部部長林美珠與勞發署長黃秋桂喝著技職國手調製飲品。(圖/黃偉翔攝影)

或許因為林美珠與黃秋桂都是女性,接下來是服裝走秀。

美容國手何秀蓉首先步出舞台,身穿全白禮服,脖子佩帶著珠寶飾品,氣質出眾。

原來,何秀蓉身上的禮服是由服裝創作國手李姿瑾所設計,而飾品則是珠寶金銀細工國手林靖芳的巧手作品。

接著,平面設計國手黃于貞與花藝國手吳柏翰一同走出舞台,黃于貞身穿同樣由李姿瑾創作的黑色洋裝,並拿著吳柏翰設計的捧花、手腕花。

美容國手何秀蓉。(圖/黃偉翔攝影)
平面設計國手黃于貞與花藝國手吳柏翰。(圖/黃偉翔攝影)

有技術圈奧林匹克之稱的國際技能競賽兩年舉辦一次,今年10月在阿布達比舉行,包含剛剛出場獻技國手,台灣共派出47位。

「別讓他們在培訓路上孤單!」林美珠說,往年只專注技能訓練,但卻忽略了國手代表台灣出征,壓力很大,培訓中心將成為國手最強後盾,照顧這群國手,在技術、戰術與心靈層面都受到妥適的安排與照顧。

勞動部長林美珠替技職國手打氣。(圖/黃偉翔攝影)

黃偉翔/技職教育持續邊緣中:兵役法為技職國手修法,為何關注甚少?

原文刊載在udn《鳴人堂》網站,標題為「技職教育持續邊緣中:兵役法為技職國手修法,為何關注甚少?

 

文/黃偉翔

如果說媒體、立法院與政府行政機關的生態是社會縮影,其實並不為過。就拿技職教育來說,其是否被重視,從上述所列舉的各機關與單位呈現出的態度裡,我們便可從中窺探社會是如何看待此門領域的。

5月26日,立院三讀許多重要法案,如補教業實名制的《補習及進修教育法》、師培生先考試後實習的《師資培育法》、行政教職可兼任新創公司職務的《科學技術基本法》、保全任用年齡上限提高至70歲的《保全業法》……等,媒體版面充斥各法案對社會影響的分析,更有主管機關當晚就在網站上發布新聞稿,解釋法案三讀的重點。

但就是不見社會對同日《兵役法》修正三讀的重視。

依照現行《兵役法》第17條條文,只包含「經教育部核定之體育競技代表隊者」,這次修法將其改為「經教育部、勞動部核定之國家代表隊者」,就是要讓自1970年開始參賽的技職國手,有法源依據可以只當12天補充兵。這,難道不重要嗎?

何止重要,更是歷史性的一刻。

回想起當初熱議的體育國手議題與相關修法,如《國民體育法》、《運動產業發展條例》等,從照顧選手權益到生涯發展的重視,更把體育視為產業來看待;難道技職國手們不重要嗎?技職競賽就不是一種產業嗎?況且,它緊密連結著我們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體系,關係著國家人才培育,而這樣的光環更吸引青年嚮往技術學習,倡導社會重視技藝工匠、職人精神,也成為一個個非學術傾向孩子的自我實現道路。

看不見政府行政機關的重視。

即使《兵役法》主管機關為國防部,但技職競賽主要為勞動部的業務,參賽主要為教育部的技職學生,面對這歷史性的一刻,各方對外毫無聲音;假設這次《兵役法》的修正三讀是為了讓體育國手突破幾十年來的法源限制,改成只要當12天補充兵,情況還會如此冷清嗎?更不用說前陣子為了大修《國民體育法》,投入多少社會成本。

年初立委黃國書引用我獨家報導質詢教育部長潘文忠,要求技職國手應比照體育國手有兵役配套,但由於跨部會協調沒進展,最終提案修《兵役法》;報導中,黃國書立委辦公室代表感嘆,整個修法過程,行政單位主動性仍不足,關於技職國手權益,立委居然走得比行政單位還前面,有點可惜。

但報導一出,並非所有人都支持。

有人說,技職國手就應該去可以發揮專長的專業替代役;也有人覺得現在役期只剩4個月,修法意義不大;更有人認為技職國手頂多上百個,實質影響人數有限。對於這些論述,我非常不苟同。

這是國家對於技職國手的重視與態度問題。

許多技職選手,為了替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爭得一面獎牌,投入多年青春,不論是否有選上國手、最終是否有奪牌,還得繼續面對台灣去技術化技職教育的水土不服[1],以及對業界的學用落差;這樣的大環境,誰願意花青春練技術?誰不拚命升學只重學歷?

不能只重視媒體報導或社會輿論,政府行政機關應主動帶頭示範,否則人民如何有感?「法不是自己家主管的」、「技職競賽業務是隔壁部會的」、「技職生職涯發展不是本部門負責的」,如果曾有這樣的心態,真為這些技職孩子抱不平!

當然,政府並非沒在努力,今年台灣參加國際技能競賽,勞動部讓每個競賽職類增加一名指導老師及翻譯人員隨隊出國,此舉值得大大肯定!

我在上篇專欄結尾有提到,「技職教育不能再跟部分學術研究、平時大眾論述般,被視為產業經濟的附庸、討論其他教育議題過程中的裝飾花瓶,它應該是一個包含生涯發展、具備主體性的完整體系。」

教育部技職司作為主導我國技職教育的大家長,也都在努力執行相關業務,但「夠技職本位嗎?」「夠接地嗎?」

已有地方政府做出實質改變。新北市教育局年初新設全國唯一的「技職教育科」,行政面以技職教育為主體來推動相關業務,不只如此,更把技職選手操作成亮點,你會經常看見市長朱立倫與技職孩子們的互動。難道這樣的實質重視,口口聲聲強調技職的中央政府不能參考一下嗎?

當然,這樣比較有些不公平,因為教育部光是大學退場議題就燒不完了,但「重視技職口號」不是撒個錢、弄些有亮點的計畫就可以唬弄過去;是否真的重視、放在心中,從外界對這次專為技職國手修正的《兵役法》後續反應,對比於其他法案三讀後的鎂光燈關注差異,顯而易見。

[1]去技術化技職教育:意指升學主義下,技職教育的技術訓練被架空,學生都以書本知識為主。

立委辦公室:督促技職國手兵役子法半年內完成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上會期立委黃國書引用《技職3.0》報導質詢教育部長潘文忠,要求技職國手應比照體育國手有兵役配套,並提案修法;5月底立院《兵役法》修正三讀,技職國手只須當12天補充兵。

黃國書立委辦公室副主任焦佳弘表示,雖然現行體育國手有相關子法,但技職國手與體育國手樣態不同,會再監督勞動部與教育部在6個月內完成後續子法的設立。

2013年國際技能競賽國手李承達現為臺灣科技大學大四學生,即將面臨兵役,他強調兵役配套是多年來國手們所期盼的,因為同樣為國家奉獻,技職國手已經投入許多額外青春,再多花一年時間當兵,很不利於人生規劃。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科長洪圭輝指出,尚未收到正式公文,但依據經驗,會先邀請學者專家與相關部會搜集意見,最終送到立法院走三讀程序,但目前還無法確定何時能完成。教育部技職司科長陳秋慧也說尚未收到公文,但由於技能競賽是由勞動部主辦,後續子法工作主要在勞動部那邊。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組長游明鑫說,技職國手投入許多青春為台灣爭光,這是遲來的權益,且能吸引更多青年競爭國手選拔,讓選出的國手品質更好,並進一步帶動整體青年與教師團隊投入技術訓練的氛圍。

《兵役法》修正三讀!技職國手只須當12天補充兵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上會期立委黃國書引用《技職3.0》報導質詢教育部長潘文忠,要求技職國手應比照體育國手有兵役配套,並提案修法;今(26)日立院《兵役法》修正三讀,技職國手只須當12天補充兵。

有技能界奧運之稱的國際技能競賽,台灣自1970年開始參賽,上屆中華代表團獲5金7銀5銅19優勝成績,總得獎數世界排名第三!但光榮的背後總有辛酸,因為國手大多是學生,仍須服兵役,但為了成為國手卻花上多年光陰,部分教練、選手都希望可以只當12天補充兵。

國防部針對修法回應。(圖/擷取自回應文)

黃國書立委辦公室副主任焦佳弘表示,小英政府重視技職,而且技職國手多年來為台灣爭光,值得協助修《兵役法》第17條,讓技職國手兵役配套有法源依據。

雖然現行體育國手有相關子法,但焦佳弘分析,技職國手與體育國手樣態不同,會再監督勞動部與教育部在6個月內完成後續子法的設立;焦佳弘還說,這對技職圈只是第一步,但彰顯國家對技職國手的尊重。

焦佳弘還提到,這次修法過程,行政部門態度較保留,主要擔心「門開太大」;焦佳弘感嘆,立委居然走得比行政單位還前面,有點可惜,對於行政單位主動性仍不足,透過這次修法,讓行政單位更重視技職。

黃偉翔/台灣技職國際賽世界第三,為何人才培育仍被罵得一無是處?

原文刊載在udn《鳴人堂》網站,標題為「台灣技職國際賽世界第三,為何人才培育仍被罵得一無是處?

 

文/黃偉翔

勞動部每年舉辦的技能競賽,從分區預賽一直到全國決賽,幾乎是技職、技術圈的年度大事,且每兩年將從系列賽事選拔出國手,參加有奧林匹克之稱的國際技能競賽(World Skills Competition),更是許多技職生渴望為台灣出國爭光的夢想。但政府若再持續用封閉思維看待此競賽,台灣很難進入到更高的境界,社會大眾也會繼續無感下去。

台灣當前的技職狀況是處在甚麼樣的境界?前兩屆國際賽總得獎數皆為世界第三,上屆台灣團隊得獎率達92%,在59國家共1184位選手參與的激烈賽事中,實屬不易。但為何這樣的成績,台灣的技職人才培訓體系仍被罵得一文不值呢?

說穿了,這樣的好表現,並不代表台灣整體技職人才素質與環境都是好的。

競賽封閉 大眾難以參與

在本月舉辦的技能競賽分區預賽上共有三千位選手參與,大部分選手為技職學生,北中南各有賽事,然而我到舉辦在某校園的競賽場地採訪卻層層受阻,民眾也難以進入參觀。

在採訪當天,走出鄰近會場的捷運站,卻完全沒看見任何動線或告示指引,直到靠近校門口,才看見兩、三根競賽旗子在那邊孤獨飄揚。甚至一開始要進入校園前,也遭到警衛阻擋,表示他「未被授權」開放讓大眾進入,記者也是,直到過了一段時間,該校負責的教師因警衛的聯繫而來,好心帶我到各競賽場參觀,才終於進入會場。

然而當我在會場中要進行採訪時,如果遇到的是認識的裁判長,採訪上完全沒問題,但若是不認識的裁判則以「沒授權可以拍攝,要去問主辦單位」為由拒絕,即使我身上已掛著「官方的攝影證」。後來向負責該賽場的勞動部人員詢問,一開始負責人也說他們「沒有權限決定」,直到打電話回部會詢問後,我才得以「被授權」採訪,但時間一拖,許多賽事已競賽完畢。

主辦單位有解釋,因為賽事是舉辦在校園內,所以要顧及很多因素。但讓人納悶的是,為何一個期盼社會大眾認識和參與的賽事,卻舉辦在平日?因為一例一休?但同樣為勞動部辦在學校的技能檢定不也在週六嗎?另外,校方的難處,勞動部難道無法跟教育部商量?難不成還有分勞動部的孩子跟教育部的孩子嗎?

賽事長期封閉,連當天遇到的裁判、競賽助理都對此事直搖頭,感慨多年來政府都是如此封閉心態。

讓人納悶的是,為何一個期盼社會大眾認識和參與的賽事,卻舉辦在平日,且參觀及入場又諸多限制?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封閉思維 有前車之鑑

大家感慨什麼?我舉幾個例子。

在上屆(46屆)技能競賽全國賽,台灣邀請日韓選手交流、舉辦友誼賽,選手在接受我訪問時直言,「台灣怎麼都技職學生在參賽?企業選手呢?」受訪的分別是DENSO、SAMSUNG企業代表團。從這件事可以發現,台灣舉辦的技能競賽與產業是脫節的,甚至可以說,除了同溫層,大部分的企業對此賽事毫無認識。

一年多前我更曾獨家報導,勞動部擅自更改競賽提名規則,引發技職圈一陣撻伐,因為這賽事每年花費就業安定基金數千萬,國手出賽該年則會再加上億元經費,此外技能競賽也會影響國手選拔制度、技專升學加分、保送機會等,當時報導引來許多對勞動部決策不滿的輿論。

不過今年的分區預賽更扯,原本每單位提名參賽選手上限為6人(組),但今年卻降至至多4人(組),而且是在報名簡章公布前十天才由我獨家報導出來,部分早已練習近一年的選手,因為名額臨時縮減導致無法參賽,權益嚴重受損。

當然,上面幾個例子在勞動部立場有它的難處,然而重點在於,這是關係到國手代表選拔的賽事,在未經過公共討論程序就擅自找幾位代表開會決定合理嗎?如此長期封閉的思維,將不利於台灣競賽發展以及大眾參與。

在我先前專欄〈台灣想主辦技職國際賽?醒醒吧,大勢已去!〉中,嚴肅指出台灣技職圈因多年來高層的不重視,已錯失許多良機。其實只要參與於賽事中,不論是裁判、助手、廠商、教練、參賽選手、主辦單位都是辛苦的,雖然現在連分區預賽頒獎典禮也取消,但也曾嘗試在南港展覽館盛大舉辦過。

政府應該把競賽當作是種「途徑」,目的則是推廣技藝工匠、職人精神。透過競賽與國際的連結,強化現有政策效益,厚實技術人力培養與產業競爭力,這是在封閉競賽背後,應該去深思的。

以近期熱議的體育議題為例,許多單項協會的討論,都是以「運動產業」角度去思考,也積極討論《國民體育法》的修法;回頭看看我們技能競賽,自民國50年代以來累積的參賽經驗,選手在國際賽上表現優異,台灣也曾舉辦過世界賽,技能競賽更與台灣人力資源政策及教育制度緊密連結,若在如此封閉下去,不只大眾與產業持續無感,更將遺失台灣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僅存的優勢。

政府應該把競賽當作是種「途徑」,目的則是推廣技藝工匠、職人精神。透過競賽與國際的連結,強化現有政策效益,厚實技術人力培養與產業競爭力。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