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技術與學術不能兼具?專訪金手獎、書卷獎常客張人傑

文/黃偉翔

不知從何開始,「不是技術好就是學術好」,已成為社會大眾對學生的既定分類,再加上現今技職生多以升學為主要目標,「技職學術化」是為人詬病的台灣技職教育現象,但身為技職生就真的不必學習書本知識嗎?又或者學術化後就勢必得放棄技術學習?答案或許就在眼前這位走進台科大校內餐廳的張人傑。

張人傑畢業於大安高工建築科,並進入台科大就讀,一路都是技職校院的第一志願。然而,追求學術棄技術的現象並未在他身上發生。

張人傑在大安高工時期,成績都是前三名,卻從沒去補過習,並在高三參加技藝競賽時,一舉拿下最高獎項的金手獎。

他是怎麼做到的?

「或許最大因素是沒有補習!」張人傑說,自己讀書效率不錯,比整天蹲補習班的同儕,多出許多時間可以嘗試讀書以外的事。

他說,在高二那年看見了技藝競賽的測量職種比賽,加上父母支持,所以選擇挑戰它。後來順利通過校內初選,成為校代表選手。

就讀大安高工時期的張人傑,正在練習測量技術。(圖/張人傑提供)

練習時,張人傑通常會在馬路上架設三腳架,雙眼僅盯一台類似望遠鏡的儀器,目的是為了測量兩地之間的垂直高度差與水平距離差,精度能到毫米等級。張人傑說,透過這台精密儀器測量到的角度與距離,就能進一步運用數學與力學原理算出各種應用,所以「技術與學術是相輔相成的」。

張人傑舉例,平時路上的車禍現場,警察會測量煞車痕跡長度與相關資訊,然後才能進一步推算出衝撞瞬間的瞬時速度、車的行徑方向與彼此的相對角度等。

測量職種比賽進行為兩人一組,但彼此成績分開計算,可說是一種競爭合作關係。張人傑坦言,能脫穎而出,除了自身技術與夥伴配合外,不同學校提供的設備也是決定因素之一。

因為測量儀器,少則幾十萬,動則上百萬,所以選手設備全憑學校提供。張人傑說,在比賽現場,不同學校因經費與投入程度不一,學校提供的「設備等級」也會不同,幸好大安高工提供的設備規格好過於其他學校,才能在比賽中不輸在起跑點。

量測比賽內容,會事先指定兩個地點,讓選手在有限的時間內,透過量測儀器測出角度與距離,並進一步計算其他進階數據。

由於獲得金手獎,同學仍在準備升學考試期間,張人傑早已獲得保送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的資格。他說,當時同學非常羨慕,因為不必考試就可以確定錄取前幾志願科大。

但由於張人傑心中第一志願是台科大的營建工程系,所以放棄保送北科大的資格。他說,以自己平時學業表現,不論透過推甄或統測成績的分發,都有很大的機會錄取台科大。張人傑補充,比起嚴謹的北科大,更喜歡自由校風的台科大,希望上大學能不受太多拘束,多嘗試不一樣的事物。

難得的是,在備戰技藝競賽過程中,張人傑從未荒廢課業,反而透過平時努力,成績仍保持在班上前三名,才有更多的升學選擇。他說:「認識許多選手,只要一投入技藝競賽,就把課業荒廢掉,認為只要技術練好,就可以不必花太多心思在課業上,這是不正確的觀念。」

張人傑感嘆,因為比完賽已經接近統測,還好訓練過程有兼顧課業,否則統測難以表現的好。他強調,「這也是選手只能顧技術而在統測表現不好的原因之一。」

除了高職時期是班上前三名常客,張人傑進入台科大後更拿過書卷獎。

張人傑分享同時兼顧課業與技術的訣竅。他說,主要都歸功於高一高二打下的基礎,才能在參加技藝競賽過程中,保持課業上的競爭力。他指出,當初技藝競賽的隊友,只能靠保送升學,因為他在訓練過程中完全不顧課業,同學看在眼裡是羨慕,他看在眼裡卻是可惜。

在抗震盃國際邀請賽中,選手們必須搭建出不易受震倒塌的模型。(圖/張人傑提供)

 

張人傑在台科大就讀期間,除了拿書卷獎,也拿到2012抗震盃國際邀請賽佳作與最具冠軍相雙獎,並進入工程公司實習。他對此感嘆,台科大在實務面教的不夠多,大學期間技術面成長不多。面對國際比賽與實習,技術都是靠高職時期所打下的基礎。

但張人傑又無奈地說,若非有台科大學歷,否則也難以獲得工程公司實習機會。

面對社會傳統價值觀,高職生更應該隨時準備好自己。雖然透過技藝競賽或技能競賽能較易錄取前幾志願科大,但若因此而放棄學業拚技術,升上科大後的適應程度卻又是另一個難題。面對未來產業變革,智慧化生產,或許僅是專注在技能上已遠遠不夠,像張人傑這樣同時結合學術與技術,才能讓人文與技藝精神相結合,產生出新的技職人才樣貌。

【技藝專題】 建築匠人,技藝傳承,專訪全國建築舖面銀牌官群峯

 

文/ 吳孟庭

圖/ 官群峯提供

「技藝擁有者,就是匠人。」官群峯說。他是第39屆全國技能競賽建築舖面銀牌得主,目前從事建築業的他,侃侃而談表示,競賽主要目的應不以名利為目標,而是視自己為傳承技藝的匠人,將技藝傳遞下去。

建築舖面在技藝競賽中屬於「建築花式藝術」,因此時常與他人切磋,才能使技術進步。然而,要使技藝與時代共進的方式,有三個 : 模仿、創新、發明。他表示,先透過模仿,進一步創新發明,才能使傳統技藝與時代相連。

受到父親從事水泥工作的影響,成為官群峯踏上建築科系的原因之一,但另個原因,則是一部日劇。

官群峯表示,國中時受到描述建築師一職的日劇,讓他心中的建築夢萌芽。憑著自修,在國中時完成了人生第一個手作建築模型,更在高中選擇建築科,成為第39屆全國技能競賽建築舖面選手,首次參賽即奪下銀牌,也成為佳話。

官群峯,對於建築有深深的迷戀。

「這是一件藝術品。」語氣溫柔的他,道出這項技藝的不凡之處。建築舖面列於建築競賽,結合空間學、色彩學,以及技術能力。主要將磁磚依照圖形、圖案做切割,並且將其完整舖貼於牆壁上。聽起來雖然簡單,但執行上卻處處下功夫。

建築舖面競賽可分五階段,依序為 : 放樣、切割、舖貼、填縫,以及刷洗。

放樣,將設計稿以1:1方式放大至磁磚上,此階段需要純熟的製圖技巧,才能將設計稿完整呈現於磁磚上,否則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切割,運用機器將磁磚上的設計圖切割下來。在這過程中需留意磁磚切割的完整度與人身安全,官群峯表示,自己曾在比賽前,因處理不甚將手指的肉割下來,在比賽中只得忍著傷痛與血水,咬牙撐至最後一刻,完成作品。

在放樣與切割後,進行「舖貼」。將切割完成的磁磚黏貼在舖平的水泥牆面上,在此要特別注意磁磚的水平與垂直呈現,越是平整、作品越是精緻。由此能得知,建築舖面所需的細心靈活。

將磁磚舖上牆壁後,則進行「填縫」。將磁磚間的縫細填滿,使其光滑。

最後是「刷洗」,官群峯表示,此步驟最容易讓人忽略。刷洗重點在於將已舖好磁磚的牆面進行拋光、打蠟,使作品完整呈現設計圖案,吸引評審目光。

建築 技藝 銀牌

此為第39屆全國技藝競賽官群峯的作品。建築舖面比賽不僅是磁磚切割、舖貼,更包含立體設計、空間概念領域。(圖/官群峯提供)

 

官群峯回想當年訓練表示,這是一場體力與技能的試煉。

由於建築舖面的競賽時間長達3-4天,又屬腦力、勞動性質的比賽,因此體力要求相當大。「早上六點半起床晨跑。」官群峯說道,在賽前一個月進行特訓,並接受職訓局訓練師陳春木指導。他表示,高中時期的「金牌教練」林清順與學長,也給予相當多協助,除了技能,更分享許多資源與個人經驗,幫助選手克服緊張、得失心的障礙。

建築舖面全國競賽共四天,每天約7-8小時不等。在競賽前會提供練習題目讓選手進行練習,但比賽當天,題目約有7成更改,因此選手的靈活性相當重要。除了靈機應變能力,官群峯指出,各執行步驟的時間分配也很關鍵,「先求有、再求好,好再求精。」他認為在分配的時間內完成各步驟,再進一步要求精細,是經歷多次比賽後的心得,也是比賽的制勝點。

第一次參加全國技能競賽就獲得銀牌的官群峯,雖然拿到保送科大的入場券,但卻沒因此荒廢課業,反而更努力學習建築科系相關學科,提升與大學課程的銜接。大學畢業後即進入建築公司工作,名副其實的「學以致用」。回首經歷,他強調,技藝在身,是一輩子的責任,必須不斷地將技藝延續下去。

 

 

【技藝專題】寫程式成全民運動!專訪網頁設計金牌李仲澄

 

文/黃偉翔

圖/黃偉翔、李仲澄提供

隨著網路普及,寫程式成顯學。美國總統歐巴馬多次公開呼籲,「寫程式是全民運動!」英國更直接將寫程式列為中小學的必修課程。而台灣,據經濟部工業局調查顯示,未來國內長期對程式設計人才需求看漲,網頁設計更被列為民國104年至106年「立即需求型」的職缺。

技能競賽網頁設計職類包括網站企畫、網頁設計、網站建置等,是因應全球產業的需求,近年才新增的技能競賽職種,並在2001年韓國釜山舉辦全球第一次的示範賽。

李仲澄是趕上這波全球性趨勢的青年之一,他在就讀彰化師大附工時期便打下網頁設計的基礎,曾獲得全國技能競賽網頁設計第40屆第五名、第41屆金牌,以及42屆備取國手的資格,並直接保送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應用科技學院。

寫程式 網頁設計

獲頒金牌時與總統馬英九握手合照。(圖/李仲澄提供)

 

「一切都是命運。」他強忍笑意解釋,因為父母都畢業於彰化師大附工(以下簡稱彰工),都有很好的職涯發展,所以國二時就決定讀高職。但因高職太多科別,李仲澄無法決定往哪個領域投入,只好先選彰工的綜合高中,本應無緣投入選手培訓。

彰工有一個資訊技術學程,學程的老師正在培訓網頁設計選手,而李仲澄正好是此學程的學生。

老師在課堂上詢問,是否有人想學深一點的東西。「反正下課後也很閒,不如就去試試看,或許還能親手寫出自己設計的遊戲呢!」李仲澄按耐不住興奮地說。李仲澄便在這樣的因緣際會下,意外與程式設計結緣。

但所有的成功並非天注定,其實李仲澄在國中時期就開始接觸電腦,甚至已架過數個論壇。除了興趣與緣分,更多的是李仲澄的積極個性。

「既然可以學到更深入的技術,當然去!」他發自內心的說。第一次到選手室,老師便丟了幾本書給李仲澄自學。李仲澄表示,程式訓練大多仍須自己先「動手做」,再「做中學」。李仲澄進一步說明,訓練過程中,所有問題都問學長,或是與同學互相切磋,老師也會適時給予指引,並陪伴選手到當日訓練結束。

自從加入選手培訓那一天起,李仲澄便把青春獻給網頁設計。

「噹噹噹噹。」放學鐘聲響起,學生們三五成群地踏出校門,但對於選手來說,這是「另一堂課的開始」。每天放學後,選手們都得到電腦室集合,至少練習到九點後才會回家,且周末都會去學校練習,早出晚歸。當時,李仲澄下定決心投入程式設計領域,更從綜合高中轉到了高職資訊科。

過了春夏又秋冬,鍵盤上的敲擊持續不斷。

除了平時紮實的訓練,辛苦更在後頭。全國賽技能競賽的決賽選手,由全國賽的各分區初賽前五名,以及全國高中技藝競賽前三名、工科賽、商科賽第一名所組成。想拿到最終決賽金牌並不容易。

「比賽期間,大家乾脆直接睡在學校。」他說。因為比賽一年只有一次,初賽大約在五、六月,決賽在九月。進入狀況後,選手們的目標只有「金牌」!所以選手們在寒暑假也會去學校做賽前的最後衝刺。

辛苦訓練絕不會白費。李仲澄在高一時便拿下網頁設計全國第五名,次年拿下金牌,最後更獲得備取國手的資格!

雖然目前李仲澄才大三卻完全不怕找不到工作。

「比起一般高職生,當選手訓練的技術扎實多了!」李仲澄說,相較於選手,其他同學在高職時期幾乎都在準備升學考試,技術訓練相對少之又少。李仲澄感嘆,進入科大就讀後,才發現不是所有資工系學生都能在大學找到定位,好在當初自己走上選手這條路,才累積一定的就業競爭力。

 

李仲澄 寫程式 網頁設計

李仲澄小檔案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應用科技學院大三

彰化師範大學附工畢

第42屆全國技能競賽網頁設計備取國手

第41屆全國技能競賽網頁設計金牌

第40屆全國技能競賽網頁設計第五名

(攝影/黃偉翔)

 

【技藝專題】工業4.0浪潮來襲!專訪工業控制銀牌鄭啟得

 

文/黃偉翔

圖/黃偉翔、鄭啟得提供

行政院主計總處在今(2015)年4月時表示,台灣去年工具機出口總值達37.7億美元,全球排名第四,除了領先中國大陸與瑞士,更逐漸追上義大利。在這樣的利基下,台灣正積極推動工業升級,效仿德國工業4.0,透過大數據及物聯網技術,朝向生產自動化、智慧化邁進。在這樣的趨勢下,工業控制的基層技術人力便顯得格外重要。

鄭啟得剛結束大三課業,卻已經是某間科技公司的助理工程師。他畢業於嘉義高工電機修護科,手上擁有多張技術士證照,是第41屆全國技能競賽工業控制銀牌得主,並保送到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

技專 技優 工業控制 鄭啟得

鄭啟得正在為全國技能競賽準備。(圖/鄭啟得提供)

 

工業控制包含先進的控制技術與自動控制設備。鄭啟得說,傳統的工業控制是工業配線,現在比較著重在自動化生產,但仍需大量的動手操作。

對於「動手做」這回事,鄭啟得從小耳濡目染。鄭啟得的母親畢業於復興美工,由於工作上的設計案居多,所以鄭啟得從小就跟著媽媽做室內設計的模型,再加上經常看日本電視冠軍節目,很多動手做的內容,因此,許多動手做的基因早已注入鄭啟得的血液中。

鄭啟得驕傲地提起,「當時就可以把故障的機車修到可以發動!」鄭啟得國中參加了技藝學程班,每週都會利用社團時間去附近的高職實習,一週半天。雖然班上同學都是抱著玩樂的心態,但鄭啟得把握了每次實習的機會,跟著老師學習機車修護。當時期末考試是考補胎,鄭啟得說,「我完成時間總是最快又最正確。」

因為在技藝學程的優良表現,鄭啟得優先保送到嘉義高工實用技能班,畢業後選擇不升學,直接到台南職訓中心進修。

在台南職訓中心期間,鄭啟得除了拿到工業配線乙級、室內電器裝修乙級、冷凍空調丙級等證照,還透過一年半的努力,拿下了全國技能競賽工業控制銀牌!

工業4.0

台南職訓中心的教練正在跟學徒們講解。(圖/鄭啟得提供)

 

如此佳績,鄭啟得透過技優保送管道進入北科大電機工程系就讀,但因校園生活水土不服,大三時決定休學。

鄭啟得表示,在科大讀了三年,看到了許多不同的人事物,做人處事、視野都有所成長,但「唯一停擺的就是技術」。鄭啟得說,因為大一大二學科必修科目很多,上大學後就沒有時間精進實作技術。從小到大,鄭啟得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在技術訓練,學科能力較弱,難以跟上學校的進度,也因此逐漸迷失在人人都羨慕的「高學歷漩渦」之中。

「其實要不被北科大踢出門很簡單,只要作弊就好。」鄭啟得指出,作弊已成為校園裡盛行的風氣,而他一直昧著良心作弊,全為了保有北科大學籍。然而,身為基督徒,鄭啟得對於自己的作弊行為深感不安。所以鄭啟得不希望把歲月浪費在應付考試上,想重新找回自己的人生定位。

鄭啟得說,休學唯一阻力,就是怕辜負了父母的期望。「只要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才是我們的期望。」別於一般父母,鄭啟得跟家人討論後,都非常支持他休學的決定。

「因為技術好,不怕找不到工作」鄭啟得說,休學後,覺得如釋重負,也在工作崗位上找回選手時期的熱情。

鄭啟得指出,現在的年輕人只會順應社會價值而活,越是在意,越活得像囚犯。鄭啟得勇敢走出自己的路,就像逃離牢籠的老鷹在天空自由盤旋,興奮地張開雙翼,往未知的天空翱翔而去。

 

工業4.0 鄭啟得

鄭啟得小檔案

土地公科技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師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大三休學

嘉義高工電機修護科畢

第41屆全國技能競賽銀牌

工業配線乙級技術士

電器修護乙級技術士

冷凍空調丙級技術士

(圖/鄭啟得提供)

 

蔡淇華:爸,太乾淨的手賺不了錢!我從父親身上學到「耐髒力」,讓自己無可取代!

擔任主管職逾十年,每次和擔任企業主的朋友談論用人之道時,結論幾乎都是一致的「屈的下去(台語),不怕髒,就是人才」。但不幸的是,我有一個「屈不下去」的老爸。

23年前,父親用三哥的名義向銀行貸了二千萬,想經營小家電東山再起。當時我已在這個行業浸淫兩年,父親希望我幫他成立進口部門,順便陪陪罹癌的三哥,於是我毅然離開台北,回到台中。

一到老爸的公司,就聽見老爸在會議室訓斥幹部。30分鐘後,七、八個幹部們垂頭喪氣,魚貫而出,坐在裡頭的老爸一臉神氣。我心中一陣不祥,詢問老爸:「公司多少員工?人事開銷一個月多少?公司加倉庫房租一個月多少?現金流有多少?」

得到答案後,連忙向會計室調了上個月的損益表。天哪!一個月人事加土地成本上百萬,毛利卻不到二十萬,簡直是在扮家家酒。我趕快告誡一樣回來幫忙的兩位哥哥:「老爸半年內會倒,能離開馬上離開!」,但基於「孝道」,他們都留了下來,但我隔天就開始計畫轉換跑道,最後走上教職。

如我所料,老爸半年後倒了,罹癌的三哥也成了負債一千多萬的票據犯。此後老爸又嘗試各種飲食業,他永遠是兩手插在口袋,出一張嘴,下指令叫「手下」的員工動手,當然,每做必倒。

現在老爸已年逾七十,每次聚餐又會常常提起他的創業夢:「只要給我五十萬,不管是投資股票或任何行業,我保證一年後賺個一百萬沒問題。」

去年我終於忍不住,把憋了二十多年的話一股腦兒傾瀉而出:「爸,太乾淨的手是賺不了錢的。以前我進口小家電時,下游銷售量最大的是三重的一對夫妻,先生是司機兼業務,老婆是總機兼會計,他們一個中秋節禮品的營業額可以做到你的兩倍,但公司員工數不到你的十分之一。」

這大概是老爸第一次專心聽我說話,我繼續不吐不快:「只有第一線動手的人最能夠感受到市場的脈動,他們的決策可能比老闆還準,所以王品的店長及決策小組一定是從基層產生,上層的人也必須時常回到現場走動。但你賣麵不煮麵,開店不顧店,永遠怕髒,永遠不動手,就永遠不了解細節,也永遠缺乏執行力。」

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對老爸「吐槽」。老爸不到30歲就取得川崎摩托車的三縣市獨家代理權,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舒舒服服,一個月可賺一棟樓房,但「早出日不成天」,他以為複製「過去」的經營模式,就可以成功一輩子,但,他錯了,一輩子也毀了。

但最慘的是,全台灣有一些像我老爸一樣的「決策者」,他們乾淨的雙手插在口袋,不了解現場,沒有實務操作經驗。當他們一決策,人民就跟著陪葬。

我稱他們是「專家」,以與日本、德國的技術「達人」做區分。他們嫻熟理論,拳拳服膺學術,因此常被尊稱為「學者」,他們讀過許多「過去」的書,東湊西湊後,得到一個學位或名位,開始指導眾生面對「未來」。例如沒從商經驗的教你怎麼做生意、不會創作的人教你如何欣賞文學、沒幹過行政的教你如何在學校「領導」老師,更可怕的是,沒唸過高職的博士(以前會唸書的,沒人念高職)叫高職生和高中生念一樣的歷史、地理、國文,一起升學,一起不動手。

一位擔任科技大學教職的的朋友感嘆道:「以前工專時代,學校要花很多錢買機器讓學生上實習課,但教育部教我們『升格』為科技大學後,實習課緊縮,學校成本降低,蓋教室學理論就能給文憑,董事會和學生都高興,但現在看到科大畢業生薪水比以前的專科生低,真的很心痛…我們真的是一起毀掉台灣技職教育,造就台灣今日『有人無才』產業空洞化危機的共犯。」

教改的精神是對的,並非一無可取,但一些美國回來的「學者」橫向移植美國式教育,卻因未「屈下去」了解教育現場,純理論式的「紙上談兵」,終於造就台灣教育史的現代「長平之戰」,被坑殺的學生人數,何止二千年前的四十萬。

「學者」怕髒,無法屈身碰觸土地,不代表下一代不能改變思維,不要跟著陪葬,但可惜的是,「怕髒」的思維已根深蒂固在多數新生代的心底。

詢問一些大學畢業生的職業選擇,竟然有許多人的第一選項是「大樓裡吹冷氣的白領階級,薪水低一點沒關係」;現在大家一窩瘋選擇「觀光餐飲」,許多更是只看到它光鮮亮麗的一面,最後才發覺,因為讀了太多理論,沒有足夠時間學習核心技術,只能低薪低就,永遠翻不了身,成為全球化浪潮中最容易被取代的一群。

然而,只要「不怕動手」,離開學校後,仍然可以靠「做中學」累積關鍵能力。

一位高中同學,書唸的不好,重考後才考上私校國貿系。畢業後擔任跑醫院的進口醫療器材業務,但境遇多舛,醫生不見他,老闆無心經營,最後他費盡千辛萬苦,從醫生那裡了解醫院的需求,老闆離去後,借貸扛下公司代理權,最後發覺產品技術關鍵,得到澳洲原公司授權在台生廠。他曾自豪,對產品製程,念國貿的他,比化工系的畢業生還熟,問他原因,他謙虛回答:「我比較不怕髒吧,遇到問題,就東摸西摸,最後連機器也搞熟了。」

這個同學現在更發揮「不怕髒」的精神,嗅到老齡化的未來需求,藉由醫療的網脈,包下一間署立醫院後方整座養老院的經營權。現在已是多家公司的大老闆。他不畏困難,喜歡動手解決的習慣,使他掌握許多細節的核心能力,三哥也是如此。

三哥專科學的是機械,在父親倒閉後,我介紹他到補習班任職。他一邊治療癌症,一邊在補習班擔任導師,他發覺學生對校系選擇非常茫然,因此每天「屈」在補習班,研究各校系的歷史、師資、校友出路等,再花時間與每一位學生諮商,終於能掌握學生最需要的細節,成為補教名嘴。現在他已是事業有成的四家補習班老闆。他對大學新鮮人的忠告是:「22K只是起薪,若願意在一個行業『屈』下去吃苦磨能力,不出三年就能成為該行業的達人,建立不可取代性,告別低薪。」鄰人阿興想法也一樣。

阿興比我小很多歲,生在創業不易的年代,雖然只有高工補校的學歷,但喜歡動手組裝腳踏車。如今是一家腳踏車工廠的老闆,一年有數億的外銷營業額。前幾日他感慨一位擁有國立大學機械系學位的員工對他抱怨,為何薪水拿不到三萬。他回答:「薪水代表的是你目前解決問題的能力,你以前只會讀書,動手做的訓練太少,若你讀書階段,就有操作與實習的訓練,你現在早就有設計及改良腳踏車的能力,薪水將何止三萬?」

跳脫書本的純理論學習,加入操作與實習的德國雙軌教育,是阿興喜歡的制度。

上個月邀請德國雙軌教育下的受惠者──22歲的Hannah到校與同學交流。

Hannah是大學生,也是愛迪達的員工。在重視理論與實務的雙軌教育下,她三個月工作、三個月讀書,但讀書日是早上到晚上,一天十二小時的課,翹掉兩堂課,就會被愛迪達開除,讀書是為了增加解決職場問題的能力,每天要學的紮實,活的充實。

近年來德國在世界不景氣當中,仍保有輝煌的經濟發展與全歐最高就業率,與德國重視理論與實務的教育制度有必然關係。如成功大學教授孫全文研究,2007年全德已有超過55%以上德國企業願意參與雙軌教育訓練。我們期待有理念的大學和企業合作,推年輕人一把,讓年輕世代捲起袖子,培養動手做的習慣與全球競爭力。但更重要的是,當權的大人們,也要跳脫「專家思維」,要「屈下去」,要永保「學徒」願意動手的學習力。

常感慨,許多夥伴,缺乏動手處理細節的習慣。每當一起討論棘手的新問題時,常顧左右而言他,閃躲問題的癥結點,最後以「我們會妥善研究」帶過,等到未處理的「魔鬼細節」長成真正的「細節魔鬼」時,已養廱為患,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已緩不濟急,最後常危及組織,貽害至深。

大人是孩子的鏡像。當我們這些以前四肢不勤、只會唸書、靠考試爬到這個位置的長者,不再兩手插在口袋,願意彎腰撿起一片垃圾,這時,「孩子會學會動手」。當我們願意示範用腰力拖地或掃乾淨廁所時,這時,「孩子會學會不怕髒」。當我們願意坐下來,一起處理共同的困境時,這時,「孩子會學會面對細節」。

考試第一、升學至上、動腦不動手的教育思維,已讓台灣長成頭重腳輕的失能怪獸。當我們站在世界競局的十字路口,進退失據時,若我們不再只強調IQ,而開始培養願意動手做(Do)、不怕髒(Dirty)、懂細節(Detail)的高DQ人才,或許幾年後,台灣那隻曾經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黑手」,會再重新長出來!

 

原文刊載於蔡淇華老師Facebook,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