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技職問題百百種,政府應正視「行政院技職教育審議委員會」

原文2017/11/21刊載在udn《鳴人堂》網站,標題為「技職問題百百種,政府應正視「行政院技職教育審議委員會」

文/黃偉翔

不論是與技職選手相關的國際技能競賽、技術士證與職能基準,或是國家資歷架構、產學攜手合作計畫、產學訓合作訓練計畫,以及技職教師須具備工作經驗規定……等,隨意列舉幾個,都是跨部會議題。但至今除了「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有經特別協調,並動用許多政府資源外,其他技職議題呢?難道儲蓄帳戶方案會比這些常態性技職政策還重要?

日前我受邀出席「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技職研討會,討論到技職教育的分工,現場許多專家提出大大小小的問題,也有不同領域的人才培養困境,這些問題都有個共通點:台灣缺少「實質的跨部會協調機制」。

以台灣人力資源政策的「技職人才培養」為主體來看,基本盤是教育部、勞動部、經濟部,或許再加上一個國發會。如果今天是討論技職農業人才培養,又要加入農委會,可見「以技職為主體的常態性跨部會協調機制」是非常需要的,難道我們沒有嗎?若有,那為何不真正善加利用呢?不可能總想放在教育、勞動、經濟部次長平台處理吧?在過去處理議題經驗,因為資源分配或業務衝突情況下,有單一部會內各單位的協調問題,不然就是各部會間的角力碰撞,這些實務上我們都清楚。

根據《技術及職業教育法》第四條,規範了「技職教育審議會」單位的法定地位,也就是目前的行政院技職教育審議會的法源。但我深入瞭解後發現,委員名單都是一時之選,但上次開會已是今年2月,而且只是第一次開會,會中討論了「技職教育政策綱領」草案。然而,這單位的存在似乎就只是每兩年至少開一次會,這樣是否太可惜了?

如果礙於法規文字不夠精確,或許可以請立委協助修法,畢竟《技術及職業教育法》公布至今也兩年多了,也該到好好檢視一番,尤其是那些窒礙難行的條文。

在我與幾位技職學者們當初的想像,「技職教育審議會」是一個常態性討論技職跨部會議題的院級單位,根據技職(實務性人力資源政策)相關重點議題與問題,定期協調與決策。舉例而言,光是我國的技術士證、職能基準開發與應用,以及國家資歷架構,便值得台灣在面臨學歷貶值之際,好好探究一番了。

此外,像是行政院最近處理的五缺(缺水、電、地、工、人才)議題,其中兩缺是缺人才及缺工,難道不是對技職的警訊?代表技職教育從定位、分工(例如與勞動部職業訓練合作)、資源挹注,以及相關議題都需要去實質檢視。

雖然行政院對五缺拋出了解決對策,但昨日技職研討會上,被提出的問題仍是百百種,全程都在場的教育部技職司長應該很有感觸,許多問題都是經年累月長期累積下來的,輔以勞動條件與環境共同鑄造而成,究其實並非教育部自己能夠處理的。因此,在行政體系內,技職司需要一個穩定幕僚的協調機制,協助解決各種複雜疑難雜症,就看政府高層是否重視。

為了落實蔡英文總統政見的「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政府高層因而特別協調過各部會,但這樣的個案協調經驗,不可能成為往後處理各種議題的模式,假如換了總統或執政黨,台灣的行政體系還會繼續重視「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我想這個問題誰也無法保證。

為了台灣長遠發展,應該是建置一個常態永續機制,務實地處理複雜的實務性人才培育議題,而政府手上這個有法源依據的行政院技職教育審議會,是現行可善用的單位。如此,關心台灣前途的技職人不必再感到慌忙,只能乾等總統、行政院政務委員,或是教育部長等決策者,在各種繁忙業務中得以關愛到技職這塊亟欲灌溉的園地。

政府若真想有制度性地解決技職議題,應該投入更多注意與能量在相關單位,做好人才培育這基礎工程。

五專展翅計畫擴編6000名額 張廖萬堅質疑廠企業參與意願

採訪、攝影/黃偉翔

專科畢業生有6成選擇升學,教育部為此祭出「五專展翅計畫」,透過有條件補助2年學雜費,提升專科畢業生就業率,但立委張廖萬堅卻質疑計劃實質成效與企業參與意願,要求凍結相關經費1億元。

昨(4)日立法院教文會審教育部預算,其中「引導學校發展多元特色及教學創新」部分,包括了技職高教深耕、五專展翅計畫等,在多位立委與教育部溝通下,最終凍結1億元經費,且教育部須提交專案報告。

根據教育部資料,101至103學年度五專畢業生有59.74%升學,僅26.62%就業。教育部為改善專科生以升學為主要考量,提高就業率,因此提出「五專展翅計畫」,若有業界願意在專科生專4、專5提供每月6千生活助學金,實習期間薪資至少有基本工資水準,且畢業後能夠繼續就業,教育部就補助該專科生專4、專5學雜費。

計畫目標是108學年度就業率提升至60%,且學校建立完善就業輔導機制,與企業共同培養產業需求人才。

張廖萬堅質疑,企業須提供學生生活助學金以及畢業後正式職缺,這樣的條件雖有美意,但執行上恐怕讓企業卻步,另外,在106學年度經費編列僅5000萬,但107學年度卻提高至11億7420萬6千元,要求教育部檢討相關辦法。

教育部技職司長楊玉惠解釋,106學年度屬於試辦,僅開放13所「純五專」學校參加,最終有10所學校報名、約400位專科生、103間企業參與,但107學年度除了純五專外,更開放給包括科大附設五專等53所學校,因此以6千個名額來編列經費,經費預算才會大幅提高。

楊玉惠強調,校方、學生與企業意願都很高,尤其107學年度更多工科領域的參與,預計參與計畫需求量會增加。

立委質疑技職奧斯卡非獎助技藝人士 而是科大教授

採訪、攝影/黃偉翔

今(4)日立法院教文會審教育部預算,立委蘇巧慧提案,雖肯定表揚技專人才於產業的貢獻,但質疑教育部新推出的「國家金實獎」評選機制、標準、報名資格不夠具體,要求凍結1000萬經費,並提出具體報告說明。

根據先前報導,「國家金實獎」草案已規劃完成,並送至行政院,未來對於投入技職研究、產學研發與帶領學生上成就的學者們,目前規劃10個名額、每個90萬獎金。

蘇巧慧說,本案是立委許智傑所提出的「技職奧斯卡」構想,最後落實成「國家金實獎」,但質疑為何不是鼓勵技藝人士,與當初該獎構想初衷有些不同?立委蔡培慧也說,應該要多跟地方產業與技術結合,包括地方特色、產學合作、在地經濟連結等。

教育部技職司長楊玉惠解釋,重點還是人才培育,現行鼓勵機制在技藝達人方面有表揚但沒獎金,教育部還是希望科大老師,理解對於產業界的貢獻很重要,往這方向努力才能與科大教學相輔相成,所以才以老師為主。

立委許智傑曾問過科技部相關計畫,認為教育部跟經濟部、科技部等結合還不夠,要挑出具有代表性案例,而且如果該名教師有能力獲得這個獎,彈性薪資也可以在裡面多做思考才會會得實質效應。

勞動、教育部首次談競賽合作 林三貴:擴大青年學技能是我們的共識

採訪、攝影/黃偉翔

歷史以來頭一遭!勞動部次長林三貴率領包括勞發署長黃秋桂團隊,參訪教育部工業類科技藝競賽,並與教育部主秘朱楠賢、國教署副署長戴淑芬等人商討合作可能性。林三貴表示,「吸引更多青年投入技能學習,是我們的共識!」

林三貴主動破冰 邀兩部會共同推技能學習

在現行制度下,勞動部有以國際技能競賽為主軸的技能競賽分區賽、全國賽與國際賽國手選拔與培訓,而教育部則是以檢視課綱技能學習為主軸的技藝競賽。林三貴認為,雖然兩邊賽事性質不同,但彼此裁判、教練團隊有著高度重疊,可以整合兩部會資源,一起透過競賽擴大台灣青年投入技能學習的人數,厚實技能人才的基礎。

林三貴以下屆主辦國際技能競賽的俄羅斯為例子,「他們將技能競賽分為10-13歲的幼年、14-17歲的青少年,以及18-25歲的青年等三個階段比賽,目的是擴大各年齡層參與技能學習的人數。」林三貴說,過去曾以國際技能組織副會長身份到喀山探訪,2019年主辦國俄羅斯代表做了簡報,令大家驚訝的是,他們主辦國際賽其中一個KPI是四年培養100萬個競賽選手,包含幼年、青年與企業選手,全面提升俄羅斯技術人力。

「擴大學技能人數是當天的共識。」林三貴舉例,教育部技藝競賽有選手預聘、企業提供獎學金認養制度,這是勞動部可以多學習的地方,如何讓企業有更適當的方法,參與競賽選手的培育,可以跨部會討論。

教育部主秘朱楠賢(左一)、工科賽召集人鄭慶民(左二)、勞動部次長林三貴(右二)正在參訪技藝競賽。

競賽召集人喊話:部會首長應帶頭邀企業參與競賽

工科技藝競賽召集人、台師大教授鄭慶民強調,「參加競賽不是為了讓選手保送科大而已,最終還是要進入社會找工作」,到了科大還不是讀微積分、工程數學,選手是要去企業解決實務問題。鄭慶民說,技藝競賽中有人才媒合活動,企業很願意雇用選手去就業,或是提供就讀科大期間獎學金,畢業後再到企業就業。

同時也是勞動部技能競賽板金裁判長的鄭慶民喊話,勞動部長、次長應出面找企業認養選手,讓選手們的好技術可以繼續發揮,企業也有可用的人才。競賽期間,鄭慶民詢問漢翔的經理,「如果飛機修護選手、國手穿著漢翔衣服,在世界賽上替漢翔宣傳,這樣願不願意認養選手五十萬經費?」漢翔經理表示當然願意。

鄭慶民還說,勞動部不能請各裁判長們去找企業贊助,要以政府高度出面邀請企業參與,設計一些優惠給廠商。鄭慶民說,韓國選手每次都由現代汽車、三星等公司推派出來,就是他們「企業認養選手模式」,也能幫助企業在國內、國際上行銷,「這是魚幫水、水幫魚!」

根據記者了解,勞發署不是沒有努力,一年前就曾邀請企業代表商討技優人才的預聘,在選手出路方面,已經開始建置技優人才資料庫,提供企業查詢,並研議企業預聘技優選手制度,讓企業先提供在學期間學生獎學金、實習機會甚至海外訓練等方式培訓在學技優選手,技優生畢業後到該企業服務,最後,更獎勵贊助競賽的企業,贊助證明有租稅優惠。根據統計104年企業贊助技能競賽與達人盃近460萬。

在該會議上,黃秋桂強調,政府資源有限,必須靠學術界與企業界支持,共同培育技術人才,而總統蔡英文政見之一便是支持青年就業,也開始討論讓高中職學生先工作後就學,先在職場上學技能,同時思考適合自己的工作,如果只依循考試或父母期望而繼續讀書,會浪費很多時間。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署長黃秋桂,推動企業聘僱技優人才座談會。(圖/黃偉翔攝)

部會間競賽的實質合作有難度

同樣在兩部會競賽擔任裁判的陳殿禮直言,雙方競賽宗旨與目標有所區別,兩部會合作是好方向,但別為了合作而忘了各自競賽原本預期的目標。

本屆技藝競賽裁判、國際技能競國手蔡喻至則認為,以競賽性質分析,技藝競賽是為學生舉辦的,困難度較低,而技能競賽則不限制只有學生參加,難度較高,要如何整合其實有難度。

對此,林三貴說,雙方競賽上的合作,不代表要把比賽合在一起辦理,因為兩部會的競賽行之有年,但或許可以先從五十幾個職類中,挑出3、5個一起推廣,「目的是推廣青年學技能,尤其是國中階段的參與,而非再辦另外一個競賽活動。」

林三貴也說出難處,目前國中技藝競賽是各地方政府教育局處的權責,若要透過競賽全面推廣青年投入技能學習,跨部會、跨縣市的溝通,需要不少心力。

《技職3.0》三週年!/201710工作成果與捐款徵信

文/黃偉翔(《技職3.0》獨立記者)

今天除了是今年最後一個月的開始(12/1),也是《技職3.0》網站上線三週年的日子。

細數過去,非營利組織《技職3.0》於2016年1月起,舉辦系列活動《技職講堂》、《技職咖啡館》及《技職研討會》,透過實體活動推廣與深耕技職教育,並於2016年2月突破百萬網站流量,同年5月更突破150萬,媒體影響力開始發酵,目前也將報導內容轉載給聯合新聞網、關鍵評論網、風傳媒…等媒體,擴大閱讀群眾,在2017年2月,《技職3.0》開始對外小額募款。

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為了表達對各位捐款人的感謝,《技職3.0》將於12月舉辦捐款人聚會,跟各位支持者分享接下來的計劃!詳細細節會再通知各位,也歡迎尚未成為小額捐款支持者的讀者們,用行動支持我們繼續為技職報導!(捐款點我

備註:以下是2017/10的捐款徵信細節,唯一要特別說明的,是捐款部分在損益表(下方第一張圖)顯示為單筆捐款46550元、定期定額35700元,但在募款成果(下方第三張圖)卻只顯示45700元,是因為在10月中旬,《技職3.0》為了向社會大眾宣傳正在舉辦的國際技能競賽,有一群台灣代表隊正在阿布達比為台灣爭光中,我們在台北華山參展舉辦活動,該活動收入納入「單次捐款」統計,收入為36550元(=46550+35700-45700),因而也多了活動費用50492元。

201710損益表(捐款徵信)
201710資產負債表(捐款徵信)
201710捐款明細(捐款徵信)

教育部次長:補助各金手獎第一名出國見習

採訪、攝影/黃偉翔

106學年度工業類技藝競賽落幕,共有來自145所高中職1108位選手參賽26個職種,競賽期間更舉辦人才培和活動,讓企業預聘選手。教育部次長林騰蛟說,各職類獲金手獎第一名學生,教育部將補助出國見習。

對於技藝競賽選手出國見習,林騰蛟表示,今年不只會繼續,更會擴大辦理,所有技藝競賽金手獎第一名都可以獲得補助,到德國、日本見習,增加國際視野。

競賽召集人、台師大教授鄭慶民喊話,「參加技藝競賽不是為了讓你保送科大而已,最終還是要進入社會找工作。」鄭慶民說,技藝競賽中有人才媒合活動,企業很願意雇用選手去就業,或是提供就讀科大期間獎學金,畢業後再到企業就業。

本屆工業類科技藝競賽由岡山農工承辦,有26個競賽職種,本屆工業類科技藝競賽選手共1108位,其中177位榮獲金手獎;325位選手獲得優勝。

教育部次長:讀技職有出路,八成中小企業主是技職畢業生

採訪、攝影/黃偉翔

每年一度工業類科技藝競賽舉辦頒獎典禮,教育部次長林騰蛟致詞強調,讀技職教育有出路,根據經濟部統計,中小企業主裡有八成以上是技職體系畢業生,就連前教育部次長林聰明、現任次姚立德都是技職體系畢業生。

林騰蛟還說,今年各職類獲金手獎第一名學生,教育部補助去德國、日本見習,打開國際視野,最近教育部技職司也推出新政策,補助獲得國際技能競賽選手每一位五十萬,可以規劃去國外見習、實習,培養優秀人才。

競賽召集人、台師大教授鄭慶民喊話,「參加技藝競賽不是為了讓你保送科大而已,最終還是要進入社會找工作。」鄭慶民說,技藝競賽中有人才媒合活動,企業很願意雇用選手去就業,或是提供就讀科大期間獎學金,畢業後再到企業就業,希望各位選手可以把握這樣的機會。

鄭慶民舉例,曾有位選手拿到汽車鈑金世界金牌,他高職時期是放牛班學生,不喜歡讀書但技術很好,之後去大陸發展,號稱專門培育全大陸汽車場技師,年薪四百萬,代表學技能的成就不會輸給只會讀書的人。

高雄市教育局長王進焱建議,台灣有金馬獎、金鐘獎等,應該好好舉辦一個全國性的技藝競賽金手獎頒獎典禮,高雄市可以提供小巨蛋出來。

本屆工業類科技藝競賽由岡山農工承辦,有26個競賽職種,本屆工業類科技藝競賽選手共1109位,其中177位榮獲金手獎;325位選手獲得優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