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師評鑑的爭議與解套

 

文/張明華

日前有大學講師因當掉班上多名學生,結果教學評量時被學生評價情緒管理有問題,該名講師忍不住跳出來為自己辯駁,說自己教學認真,卻因要求嚴格而遭學生挾怨報復,導致「教學評量問卷」結果不客觀。此事件在大學引起關注,也讓不少人省思教師評鑑的本質與意義,思考該怎麼做才能真正讓教師評鑑客觀適妥,提升整體高教品質。

加入教師同儕互評  不以學生問卷論斷

對此,弘光科技大學校長吳聰能認為,校方不能完全只採信學生單方面說法來論斷老師教學表現。以弘光科大為例,若有教師問卷分數過低,校方會去了解背後原因,曾經就有新進教師因經驗不足導致分數偏低,學校在了解原因後,請資深老師協助輔導,提升新進同仁教學能力。曾經擔任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的他也以中國醫大為例提到,校方曾建立一套「預警制度」,在期中考成績出爐後,若發現多數學生分數偏低,校方就會了解該教師的教學是否出現問題,並研議改善之道,而不是等到學期末才來處理。

「老師的教學好壞,學生問卷是一項重要參考,但更完善的作法是加入同儕互評機制,進行整體考量。」國立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表示,歐美許多大學都有教師同儕互評機制,大家共同推舉一組優秀教師來推動,由優秀教師訪談任課教師、檢視教材,甚至在教室進行現場觀課,未來清大也會加強優秀同儕教師互評機制。

他認為,教師的「教學評鑑」應分開來看,「評」由優秀同儕來做、「鑑」則由學生進行,若有老師的學生評量問卷分數特別低,校方會先觀看學生的文字敘述,再由教務長與該教師訪談,了解實際情況。以清大為例,會為新進教師提供教學提升與輔導知能研習,並在保有教師隱私下進行教學輔導。

分析問卷結果省思教學問題  透過觀課研討提升教學功力

許多老師質疑想要在教學評量問卷得高分必須設法討好學生,但這點可能會有校際差異。國立臺灣大學教務長莊榮輝表示,從校方統計來看,學生大多不會因為老師教學太嚴格或分數給得不夠漂亮,而透過教學問卷修理老師,但如果老師教學確實不夠認真有料,學生則會透過問卷反映。而校方實地了解後,也會根據老師的教學表現給予適當輔導。

東吳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成永裕認為,教學評量問卷最好能依院系所屬性不同量身設計,而非一份問卷全體適用,這樣容易喪失客觀性。當學生評量問卷分數不佳時,老師第一時間應該要省思是不是教學哪裡出問題,導致學生聽不懂,要能虛心檢討,才能教學相長。

他建議,各大學教學資源中心可開放優良教師現場觀課、提升新進教師經驗值,亦可舉辦工作坊讓教師同儕分享教學知能。東吳法學院民法領域每學期即舉辦學術研討與教學研討會,讓教師有機會透過這場「練功大會」提升教學功力。

訂定多元指標  兼顧教學研究平衡

除避免將學生問卷作為單一論斷標準外,過往大學教師評鑑制度也被批評過於重視研究而輕忽教學,導致教師評鑑不夠客觀理想。

賀陳弘認為,理想的教師評鑑制度必須具備多元指標,為此,清大也做了轉變,在評鑑機制中設立傑出產學合作獎、傑出導師獎與傑出教學獎,這三個獎都與傑出研究獎等量齊觀,讓教師評鑑在研究與教學之間找到平衡。

「教師評鑑機制應依據大學不同發展特色來訂定,不同學校要有不同標準,教師升等亦是如此。」國立政治大學校長周行一表示,評鑑指標應因應大學定位與屬性來設計,而非一概而論,才能因校制宜、彰顯辦學特色。

他談到,目前大學之所以常被批評重研究而輕教學,是因為我們過度重視全球排名,一旦流於排名的迷思,就會導致大學過於重視研究,而忘記大學存在的目的。

勿以單一標準評鑑不同教師

台灣首府大學副校長兼教務長戴文雄表示,為讓評鑑指標因應辦學特色,台首大依校務發展、期許教師升等及專業成長等重點項目訂定指標,99年又針對教師評鑑進行改革,將教師評鑑範圍分為教學、研究、輔導與服務等項目,各項權重之比例可由受評教師在範圍內自訂,如一般教師的教學權重占40%、研究項目占20%至40%、輔導與服務占20%至40%,擔任行政職的教師更可將「教學」及「輔導與服務」的權重各拉高到50%,研究比例則可降低到0或10%,此外,每位教師還可透過「學生經營」的加分項目爭取加分。

對此,吳聰能亦有同感。他指出,國內大學多達上百所,每所大學屬性與定位不盡相同,不能用單一評鑑標準來概括所有學校、各系教師。以弘光科大來說,是以產學合作和教學型為主的大學,評鑑標準就要依學校屬性來訂立才有意義。雖然許多創新教學是建立在研究的基礎上,但教學是教育本質,老師不能完全都投入研究而疏忽教學,無論是研究型還是教學型大學,都應努力讓教學與研究相輔相成,將成果回饋到課程上,才能帶動高教向上提升。他建議教育部也應思考教師升等機制,避免只看研究成果,才不會讓評鑑機制流於偏頗。

推動多元升等  勿以論文數評斷優劣

教育部高教司長黃雯玲表示,老師的職責是教學、研究及輔導學生。為讓各大學能以客觀教學評鑑機制來評量教師表現,教育部近幾年持續推動教師多元升等機制,此制度在歐、美、日等國外大學行之有年,無論是研究型或教學型大學,都有透過多元教師升等方式來落實大學辦學目標。

黃雯玲談到,藉由多元升等機制,相信將有助於大學在教學與研究間取得平衡,避免顧此失彼。她強調,教育部不會只用論文數量來評鑑學校辦學品質優劣,也鼓勵各大學能以多元指標作為教師評鑑的衡量標準,幫助大學體制朝正常化發展。

 

大學教師評鑑系列:

剖析大學教師評鑑

推動大學教師評鑑及教學評量的省思與建議

談現行大學教師評鑑制度

校務評鑑與通識教育暨系所評鑑,如何檢視大學教師評鑑制度

 

圖片來源:《評鑑雙月刊》

本文轉載自合作媒體:《評鑑雙月刊》第55期,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在〈大學教師評鑑的爭議與解套〉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