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偉翔(《技職3.0》獨立記者)
這陣子有幾位前輩私訊、打電話給我,意思是我不該透過報導讓WSI技職國手有改當12天補充兵,認為技職國手相對於體育國手不夠資格、不符合社會期待,某些論點確實有理,但我滿感慨的。
技職國手權益絕對不能無限上綱,也不是當了國手,政府就要照顧他們到老,但我們摸著良心,台灣虧欠這群人(含教練、裁判長)太多太多了。
不必比較其他國家狀況,光是孩子們歸國後的處境,台灣低薪、產業經濟現況、人才培育制度、獎助金不對等、生涯發展…國際競爭(例如美國川普再造製造業並以出口驅動經濟生產對台灣的衝擊)多少不利於技職國手們的繼續發展環境。
更不用說,台灣過去技職制度所培養的人才,面對未來就業環境還是遠遠不利的。
如此,誰還想來當國手?誰還想當教練團?誰來支撐台灣青年們學技能的夢?
與其耗費多年青春,不如順著台灣現況,都去升學算了,至少現實層面,畢業後找個台積電,表現再差,做幾年也有百萬年薪。然後大人們再去責怪孩子草莓族,不願意學辛苦的技術。
當我們去讚嘆那些檯面上技職傑出人物,應該去思考他們背後付出的代價,並仔細盤點制度面、資源面是否真的支持?以及支持背後對國家競爭力的意義。就以知名度較高的馬祥原、吳寶春,他們成就已不只是個人技藝如何稱霸世界,更在產業產生經濟價值,也促成許多工作機會。
當我們找不到下一個馬祥原、吳寶春,就成了台灣國安危機。
捐款點此>>支持3.0,捐款挺技職!(定期定額捐款)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不畏辛苦的技職人!大家來為10月出征的技職國手們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