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平科大數媒系打造光復新村舊房舍為「插畫繪本故事館」

 

技職博覽會/台北報導

修平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認養台中市霧峰區光復新村,將一戶舊有房舍重新活化成為一間「插畫繪本故事館」,陳列師生優秀動態、靜態作品。修平科大校長鍾瑞國率同數位媒體設計系師生,於7月27日參加台中市長夫人邵曉鈴代表市府在光復新村舉辦的「光自在綠聚落」入駐開幕儀式。

位於霧峰區民族路與和平路的光復新村,繼「光復新站」啟用之後,整個活化行動的焦點放在民族路六戶房舍。修平科大校長鍾瑞國指出,該校認養民族路10號1樓全1戶,將舊有房舍重新活化,打造成「插畫繪本故事館」,陳列師生的優秀動態、靜態作品,定期藝文展覽與教學工坊使用;並提供民眾免費參觀,及臨近地區學生校外參訪園地。

數位媒體設計系主任李俊賢表示,現代人在求學、工作與生活上,面臨忙碌又沉重的壓力,曾幾何時過往的簡單、踏實與溫暖已不復見,生活中的美好時光變成只是奢求,因此希望藉由繪本基地的成立,讓大家重拾放鬆、自在又愉快的光陰。

李俊賢說,該系黃淑英老師完成一本關於北投溫泉僑園會館八景的故事繪本,書名為《僑園嬉遊記》,藉由此次特展,展出其相關插畫創作與文創商品。此外,同學們融合美學與設計理論,實作多部優良影音動畫作品,分別以3D、2D動畫及多媒體等形式來與民眾分享,展現出時下年輕人的創意想法與設計理念。

劉辰岫:十二年國教後中學科學教育的未來走向

 

台灣的科技產業一向以代工業為主,這主要源自於70年代,全球半導體產業的興起。站在世界領導者地位的歐美國家,為了降低成本,將電子元件的製造和量產轉向亞洲,身處台灣的我們,受惠於因科技所帶來的富裕與生活便利,因此也特別注重科學教育。

然而,過去這40年來,在這樣的產業環境做為背景之下,我們的科學教育走在一條崎嶇的道路上。學校課堂上所教授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實際上皆以「取得學歷文憑」為目標而設計,並非以學生的健全發展為教育願景。學生也許能夠考進第一志願的學校,但是出了社會之後,很可能連基本的溝通能力都沒有,更不用說獨立思考,或是能「無中生有」的創造力。甚至,在很多台灣人的印象中,這些都是讀理工科的人們最缺乏的能力。

筆者從16歲在台灣念完高中一年級後,便因家父赴英工作而轉學就讀英國高中,一直到研究所畢業,再至德國攻讀博士,前前後後總共在歐洲待了有11年之久。從大學以來,我主修的科目為物理,因為對於科學的熱愛,並且親身體會到國外在科學普及上的成效,驅使我回國後開始走入人群 ,想要將科學知識推廣給社會大眾。

因緣際會之下,去年開始擔任國科會的特約文字編輯,以及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系擔任兼任助理教授,讓我參與了很多科學普及和推廣的相關活動。其中,包括了幫國科會訪談許多熱心於推動科學教育改革的中學老師們,將他們的成果和理念統整起來。

訪問過這些老師們之後,我從他們十幾年來的經驗看到了很多的共同之處,這些包括了成功與失敗的經驗、現今教育體制的缺陷和未來應改革的方向。因此,本文想要把這些現象和想法統整起來,給從事科學教育工作或甚至社會人文方面的老師們參考,同時也給家長們一個「全人教育」的觀念:如果您想要為孩子長遠的將來和人生著想,而不僅僅是希望孩子在國中高中這短短幾年間拿到好成績,就應該停止將考試成績當作孩子學習和老師教學唯一僅有的評量依據。

接下來將敘述幾個未來科學教育演進的主要方向,最後再談談應該如何著手朝往這些方向改革。雖然,本文是以科學教育為主題,但是筆者認為文中大部份的內容也可以做為其他領域的教育相關人士的參考與借鏡。

● 科學探究

首先,讓我們來談談現在普遍的教學方法。以傳統的教學模式來說,老師在講台上授課,學生在座位聆聽抄筆記,這樣單方向的教學模式早已過時,不但聽者乏味,也很難抓到重點,往往一堂課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放空,既浪費時間又消磨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過,倘若老師能以專題研究的方式,讓學生循序漸進,激發他們有系統地深入探究一個主題,則可以有效地透過學生的主動參與,培養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這種「任務導向式」的學習模式,重點是讓他們親歷探索的整個過程。從一個題目開始,將問題「科學化」,而所謂的「科學化」,其實就是把問題具體地變成可以用科學技巧(包括實驗或計算)來解決。再來就是著手解決這些問題,運用課程內所學的知識和技巧來完成,最後,一個完整的專題必須要有好的總結,包括問題的解答與延伸思考等等,將數據和實驗結果變成有實際意義的文字或概念。

程度好的學生,老師甚至可以考慮讓學生自己去尋找題目,並且只給一個廣泛的情境,譬如說:老師指定「與動物的繁殖相關的題目」,學生可能會選擇做「小雞孵化的環境條件與過程紀錄」;「與交通有關的專題」,學生可能會研究「一個有效改善城市交通的方法」;「大自然中像是藝術的科學」,學生可能會用克卜勒定律透過不同的星球質量和距離,畫出美麗的行星運行軌道。

龍山國中的鄭志鵬老師就已經成功地舉辦了三次的「全國國中科學探究發表會」,提供一個好的平台來讓全國的學生們互相交流[1],近年來由台灣師範大學理學院長賈至達教授等人帶領推廣的「國際青年物理學家辯論賽」,都是提倡透過這樣的探究方式,學習科學的思考方法與態度。

● 手作學習

國內有一批熱心的老師在推廣手作科學教具[2,3]。與其說「教具」,不如單純地說是「科學玩具」。他們用隨手可得的素材,像是空的汽水瓶、橡膠水管和紙杯等等,用最低成本的方式,設計一套教具,不但在課堂上示範和解說,也讓學生們親手製作。

在2009年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曾經做過一個研究[4],他們讓8年級生(相當於國中二年級生)學習人類活動對於水質的的影響,並將十個班級的學生分為兩組,第一組完全由閱讀教科書來吸收知識,第二組則以親手製作淨水器來學習。最後,兩組共126位同學接受測驗,其結果顯示,第二組的同學們對於知識的吸取明顯地比第一組要來得深入,尤其對於學習語言非母語的學生們來說,進步更是彰顯。

美國史丹佛大學的研究甚至顯示[5],當學習者親手操作過教具之後,比較有能力去理解理論,所以他們提倡「先探索」(Exploration first) 的教育模式,也就是說,在學生閱讀書籍來搞懂他們在做什麼之前,先讓他們用雙手自我探索,這與傳統「先理解,再操作」的學習模式是剛好相反的。學者們認為,動手作實驗或操作器材,可以讓學生對科學的理解更廣泛和深入,也更能使他們更廣泛地瞭解科學在社會的角色和創新應用[4]。

● 分組學習

許多我訪問過的老師都談及他們用分組的方式,讓每個小組自主管理,分工完成任務,讓組員之間相互幫助,並且強調共好。由於因為每位學生的性向、興趣和天賦都不同,譬如說,有些同學可能有美工方面的專才,但天生對於數字卻不敏感,那麼他可能擔任美工設計的角色;有的同學不喜歡動手,但喜歡閱讀,他可能就負責收集資料。簡單的說,這就像是個社會的小縮影,靠著不同的專才角色之間的互助和合作,完成一項工作。

透過自組學習團隊的方式,還可以訓練同學們的表達和溝通能力,和激發某些學生們的領導潛力。這些都是在傳統的個別學習方式無法接觸到的訓練,但是這些能力到了社會上卻是必備首要,甚至不遜於專業技術上的訓練。

● 解說學習

教育方式的演進,從最傳統的方式開始,到現在應該改革的方向,依照老師和學生的角色,可分成三個階段。最傳統的第一階段就是老師在台上教學,決定台下的學生要學什麼,而學生做到一字不漏的吸收,就可以拿滿分;第二階段,是以做報告的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學習,也就是說自己當自己的老師;第三階段,是學生自己擔當小老師的責任,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對同儕或是學弟妹們講解。

新竹市光武國中由林茂成老師所帶領的「法拉第車隊」[6],以及台中市長億中學林宣安老師所帶領的「自然解說團隊」[3],在自主學習方面就是國內很成功的例子。

光武國中的「法拉第車隊」從成立至今已有7 個年頭,雖然車隊的名稱,給人的第一印象會是一個運動社團,確實這是他們的核心活動,但是藉由這樣一個車隊的形式,學員們學習了如何自己DIY組裝和維修單車,並且還配合戶外活動,到偏鄉的中小學,由車隊的學生們帶領當地同年紀或更年輕的孩童們學習趣味科學。

而長億中學的「自然解說團隊」雖然不是以運動為號召,但是形式上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團員們解說生活周遭的特殊景觀,例如台中石岡水壩與大安溪大峽谷的生態或地理知識等,清楚地導覽講解。經由這樣的過程,學生不但拓展了知識面,也在學習方法和態度上有所磨鍊,並且真的實際去應用。

許多歐美的研究均指出[7],學生在接受了一段知識訊息之後,倘若再嘗試使用自己的語言,重述解釋給自己或是他人聽,對於知識的吸收會有顯著的效益,而且不僅能夠記得更清楚,還能對於主題能有更深入的瞭解。這個無非就是一個先將知識內化的過程,同時也能強化學生的溝通能力,可以說是一舉兩得啊!

● 差異化評量

前面提到了分組學習中,鼓勵組員們依照不同的興趣和專才做分工,每位學生的個性、資質和興趣都不同,這表示未來的教育制度,對於不同性向的學生們,必須都是友善的。這點除了應該表現在前述的學習方式和過程中,更應該表現在評量的方法和制度上,也就是儘可能地多元化。也許有些學生會畫畫,有的會跳舞,這些多元化才能都應該在學校評量中能被凸顯出來,並且給與學生相等的鼓勵。

● 掌舵者的省思:老師自主權的加強、評量制度的改進、新一代師資的培訓

未來的方向很明確,我們也看到了走在多元化教育最前線的很多先例,但是如果全台灣的學校都要起而效尤,有幾個重點方向是必須要優先改進的。

首先,在制度層面上必須給學校老師更多的自由空間和自主權,安排適合學生的課程內容與活動,而這些內容與活動,都會因地區而有所不同。記得曾經到屏東縣某所高中做過演講,該學校的原住民比例占了80%以上,教務主任跟我說,他們普遍數理方面的科目都很弱,但是對於音樂、藝術和舞蹈方面的事物就特別有興趣。雖然那次演講的主題是與科學相關,但當我講到著名的台灣原住民舞蹈家布拉瑞揚時,大家的眼睛都為之一亮,反應突然變得很熱烈。

而在同一場演講,同行的主持人問了在場的一位同學:數學、生物和理化中,他最擅長的科目是什麼?他回答說:「數學。」但是,當接下來被問到數學考最高分是幾分?他的回答讓我們差點從椅子上面跌下來:「35分。」可以想像其他自然科學的成績是多麼地慘不忍睹。

如果這位學生會因為數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科目表現不佳,而無法進入好的大學享有好的教學資源,那麼台灣就很可能錯過了下一位布拉瑞揚。

所以給學校老師更多的自主權,決定更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是讓他們「適性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 舉例來說,校方表示這些學生沒辦法在教室內坐太久,那麼多安排戶外學習課程;或是一些從舞蹈的觀點講解力學,色彩的觀點講解光學,那麼學生的注意力和吸收能力想必會有很顯著的提升。而以一個中央政府的角度來說,很難能夠做到差異化的教學內容,所以在適當的範圍之內,這個自主權應該下放到地方學校。

教學的內容和方式如果改進了,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評量方式與標準,這就是第二個必須改進的重點方向。評量制度和標準,必須更多元化,無論是學術專長或是技術專長,都能夠反應在分數中,這些包括:做書面或口頭報告、做作品和分組學習成績等等,與紙筆測驗的方式並重。

幾位曾經接受我訪談的傑出老師們,都異口同聲的對於評量制度的僵化表示無奈。我常會問他們同一個問題:「在採取這樣新式的教學方法後,學生的在校成績有沒有進步?」老師們的回答卻都是非常類似:「沒有,但是如果這樣的教學,不會讓學生的成績退步,而且讓他們上課時更專心、更投入,而且不睡覺,那麼何樂而不為呢?」

這也就很明確地凸顯出現有評量制度的明顯缺陷,為什麼學生在課堂上更投入學習、更專心聽,卻沒有被成績分數反應出來?也因為這樣的情況,這些對教育改革很熱心的老師們常常會覺得很喪氣,家長們覺得孩子在做一些對成績沒有幫助的事情,學校也覺得應該多讓學生練習試卷解題能力,在這種背腹受敵的情形下,還能堅持做他們認為對的事情,顯得格外地令人欽佩。

前述很多改善的作法,都基於讓學生「適性發展」的原則,這個過程中很重要的就是老師對於學生能力和個性的判別能力,和對於外界社會時下的現實環境是否有足夠的瞭解,才能進而對學生做出有用的建議,所以,老師的培訓將顯得格外重要,特別當老師自主的權利變大的時候,這是第三個重點方向。

那麼比起傳統的老師,新一代的師資必須具備什麼不同的特質呢?簡單的說,這些包括了:(一)雙向溝通的能力,必須能聆聽學生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告訴學生自己的想法;(二)判別學生專長和性向的能力,這樣才能透過教學內容的安排,來讓學生適性發展;(三)引導學生學習的能力,讓他們瞭解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或技能,與自己的生活或未來生涯有什麼正面的影響,充分瞭解學習的動機;(四)激勵學生的能力,當個學生的啦啦隊,讓學生在遇到挫折時,對學習的熱情不減少。附帶一提,我認為曾經在學校以外工作經驗豐富的老師,會比較瞭解社會上所需要的人才之多元,在安排教學內容上,也會比較能考量到多元性。所以,新一代的老師,也應該豐富自己的生活,唯有開拓自己的視野,學生的視野才會跟著寬廣。

● 從傳遞科學知識到傳遞科學精神

近年來全球社會、經濟和產業的變化迅速,伴隨著資訊傳遞工具的革命,老師的角色已經從一位知識傳授者,變成一位引導者、激勵者和課程內容監督者;從教學過程的主角變成配角,而主角則變成學生本身,越給學生主導權,他們越能夠用適合自己的模式去學習,熱情也能延續得更久。

有趣的是,雖然本文所提到的教育是以科學為主,但是上述提到的所有老師,都表示參與這些學習活動並且表現優異的學生,很多上大學後並非都選擇理工科系就讀,而他們自己回想起來,透過這樣的學習方式,讓他們訓練了好的溝通、領導、做事的方法和分析能力等等,是一般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所以,我們中學的科學教育不應該是以教育每位學生成為工程師或數字工作者為目標,而是更廣泛地讓學生學習科學的思考方法和態度,並且能夠透過實際操作來學習。

未來十二年國教的實施,是勢在必行的一件事,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時機來審視現在教育制度的現況,思考能夠做什麼配合與改進的方案。

教育的改革是一條漫長的路,似乎永遠也到不了終點,但是我們必須朝對的方向走。很幸運的,在這一兩年來我看到許多如文中所提的成功案例,很值得政府機關、老師們和家長們借鏡,希望藉此一文能夠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讓更多人一起為台灣下一代的教育努力。

 

別讓教改壓抑了教師的聲音

 

日前和幾位教育與媒體界的老前輩聚會,大家暢談教育改革的各種弊端。說穿了就是所有的改革方案都是應急的,缺乏以世代為考量的規劃,更輕忽人口學、產業發展與社會變遷研究調查資料的分析,否則20年前怎會沒預期到少子化的趨勢?怎會沒有考量產業轉型的需求?聽任大學擴增,技職教育萎縮,造成今天台灣高等教育與技職體系空前的困境。

我當時正在閱讀”Teaching 2030:What We Must Do for Our Students and Our Public Schools – Now and in the Future”一書,突然心中一震,這本完成在2011的著作,原來就是以20年為一個週期,思考未來教育的發展。相較於台灣的教師往往讓教改壓抑,加上教育環境中許多白皮書,絕大多數的規劃都著眼於當下問題的解決,缺乏提出具有創造力與前瞻性的思維,根本無助於改變台灣的教育環境,”Teaching 2030″一書可說是暮鼓晨鐘,提供了許多重要的評估與創意。

“Teaching 2030″並不是一帖萬靈丹,而是基於師資培育的角度,傾聽美國最頂尖教師的聲音,展現出老師們將要面對未來的挑戰,提醒應當具備數位科技應用的專業能力,要有迎向教師企業家的勇氣,更要理性面對教師工會的建構。

偏鄉的教育資源匱乏,加上嚴重的數位落差,美國2002年開始提出「無落後兒童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NCLB),使媒體與大眾開始注重城鄉兒童學習成就的差異,以及合格教師分配不均的嚴重問題。但由於以傳統教學理念,將大量資金投資在改善偏鄉教育環境上,結果是杯水車薪,緩不濟急,弱勢的孩童依舊無法得到較優質的師資與教學資源。如何調整出較為彈性的師資培育規範,進一步讓教師運用數位科技,使用其他優秀老師的線上教案進入自己的課堂,乃至於輔導其他國家與地區的教師成長,本書提供了許多鮮活的例證與經驗,十分值得參考。

台灣教育改革的一大障礙其實是法律管制的過於嚴格,呆板的會計與核銷制度,齊一的薪資與俸給制度,使得教師缺乏研發教材、教案、服務乃至專利的動力,部分願意投身社區服務工作的教師,往往很難受到同儕的支持。美國的公立學校同樣面對了「畏畏縮縮的文化以及規避風險的手段」,使學校陷入停滯與怠惰的氣氛。美國教師提出的解決方法並不是市場化或自由化,而是導入社會企業或非營利組織的創業精神,鼓勵教師提高專業,服務教師社群,奉獻創意、著作、教材或演講,同時獲得更佳的待遇與酬勞。顯然台灣的教師要從目前沈悶與呆滯的教學環境突圍而出,除了自身的創意與熱情足夠外,還要能夠鬆開結構性的各種管制,才有可能導入創業的機制與創新的未來。

個別教師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團體的力道就迥然不同。美國教師過去透過組織工會,推動團體協約等方式,形成壓力團體,進行法案遊說,積極介入教育改革,類似的經驗絕對是台灣教師瞠乎其後的。當台灣近年來研議教師工會組織時,”Teaching 2030″一書則如暮鼓晨鐘地提醒在教師工會力量集結上,如果長期以激進的守法保障教師權益,反而形成政治上的對立與衝突,無法獲得大眾與立法機構的支持。在書中建議轉變教師工會型態,使其成為專業團體,轉型為會員間結果導向的夥伴關係,讓社會大眾成為教師的後盾,是相當前瞻性的觀念。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在教師會乃至教師工會的建構上,我們如果能記取經驗,自然不會多走冤枉路。

或許我們應當先擱下官方提出的各種教改白皮書,從基層教師的心裡,從第一線優秀教師的經驗裡,從台灣教育環境與法制的剖析中,從關懷台灣偏鄉與弱勢教育的關懷中,一起集思廣益,促進教師專業,改善師資培育系統,提出一份給下一個世代台灣教師的備忘錄,作為教育改革的起點,為台灣2030年的教師與孩子建構一個嶄新的學習環境!

南台科大資訊志工團 赴菲電腦教學

 

技職博覽會/台北報導

南台科技大學2014年菲律賓國際志工服務隊今年度已經辦理第五年,將執行「ADOC2.0計畫」,除了持續延伸並建立更多資訊教育的窗口,讓菲國年輕的學童及老師有更多接觸數位學習的機會,今年更加入太陽綠能科技專業課程,利用環保節能的概念來教導學童,並且以太陽能車實作讓學童增加學習樂趣。

為使菲國人民對台灣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團隊播放介紹台灣人文風情的影片,將台灣節慶與平溪天燈、夜市文化等深具台灣味的有趣課程穿插在輔教課程內,讓菲國師生共同體驗不一樣的台灣風華。志工服務團隊於本(7)月18日結束在菲國Bulacan省Meycauayan市為期二週的志工任務,透過豐富且多元的資訊課程和捐贈58部電腦等教學設備,協助菲國師生獲得資訊新知和機會,而志工團學生們則是經由服務互動過程,間接提升英語能力與教學經驗,同時提供人文關懷的養分也打開國際視野的窗口,不但提高台灣的國際能見度,也贏得許多的國際友誼。

今年是南台科大菲律賓志工團持續深耕「ADOC2.0計畫」的第五年,所以在「縮短數位落差」的課程規劃上,安排有電腦硬體基本認識與使用、微軟辦公室2010套裝軟體(Word、Excel、PowerPoint)等,以及其他應用軟體的使用介紹。志工團任務係為持續響應政府ADOC 2.0計畫,持續推動「再生電腦,希望工程」計畫,服務課程設計以電腦資訊課程教學為主軸,加以台灣文化體驗之活動為輔,期望提升菲律賓之資訊應用能力,讓這計畫能持續且擴展到菲律賓更偏遠之地方,而此計畫除持續與菲國協力單位關愛護基金會合作外,亦獲得台商三發辦公傢俱公司無償配合海陸運輸電腦等教學物資,更與資策會、華碩文教基金會等資訊專業單位進行跨域合作。值得一提的是菲律賓台商獲悉南台科大國際志工團之服務工作內容後,深表認同且相當支持,使得本次志工活動的辦理橫跨產官學與在地民間組織及台商企業,為志工團增添了更多的資源與力量。

國際志工服務期間於Meycauayan National High School舉行電腦捐贈儀式,典禮中邀請到眾議員Ms. Linabelle Villarica、家長會委員和菲華關愛基金會、台商代表等一百多名貴賓共同見證、由張崴縉副教授代表南台科大象徵性將電腦及螢幕交至眾議員Linabelle Villarica女士手中,場面溫馨歡愉,接著並贈送本校禮物及校旗感謝其協調幫忙。眾議員在致詞中多次感謝南台科技大學連續五年提供志工人力與物力到菲律賓進行電腦教育服務,此舉可穩固臺灣與菲國人民的深厚友誼外,透過改變數位環境基礎教育,更使受服務學生畢業離校後有更寬廣的道路,希望日後能夠繼續深化此一夥伴關係,期待能與南台科技大學的合作可以一直延續下去。

南台科大國際志工團領隊老師張崴縉副教授在兩週交流期間中,亦抽空回訪菲國的姐妹校,De La Salle University、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及Grace Christian College,增進彼此情誼,除介紹南台科大最新英語教學課程及獎學金條件外,也實際了解姊妹校對交流的需求,期能促成誇國合作計畫。三校反應相當熱烈,提出許多合作模式的建議要求討論,為此次志工服務增添另一項豐碩成果。

 

王文華:媽咪 妳要放手啦

 

一聲宏亮的哭聲,劃破春日營隊。聲音淒厲可怖,難道小隊長在虐待小孩?我們急趕過去,發現哭的是小傑,全隊20個孩子,他的鼻涕與淚水可以淹沒同學的腳踝。原來他不想跟媽媽分開,即使媽媽站在門外等待,小傑依然以哭威脅,緊抓著母親不放。
「別擔心,媽媽在這裡看著你,不走。」小傑媽媽安撫他。然而第二天,小傑依然含著淚水來營隊,母子相望,淚眼汪汪,第三天……
新來的孩子,進入陌生的環境,遇見不熟悉的人,一時的不適應是正常的。帶領營隊的小隊長有經驗,安排許多有趣的活動,讓大部分的孩子在安心的環境下,玩遊戲,學知識,漸漸忘了父母的存在,開始融入團隊的生活。
小傑沒有,他記得。別人玩球,他看著媽媽;別人跳舞,他找媽媽;別人休息了手牽手,他鑽進媽媽的懷抱。
小隊長跟媽媽說:「其實媽咪要學著放手,小孩太膩妳了。」小傑媽媽搖搖頭:「不行呀,這孩子沒見到我,他會哭的。」

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

為了證明她說的對,第三節課,小傑媽媽故意躲了一下,小傑的哭聲驚天動地的響起來:「媽咪,我要媽咪,我要媽咪啦。」小傑媽媽立刻出現,拍拍小傑:「媽媽在這裡,不哭,不哭。」媽媽邊安撫,那眼神也彷彿在說:「沒錯吧,他需要我,我得立刻出現在他面前。」
那怎麼辦呢?活動時,媽媽站在門外守護;休息時,母子倆手牽手嬉戲;吃飯時,媽媽進來幫他準備餐具,餵他吃飯;回家時,媽媽拿起他的背包,一起逃離這可怕的禁箍學園?
到底是孩子黏媽媽,還是媽媽黏小孩?父母不是超人,無法24小時stand by,即使今天應許他,明天呢?明年呢?
家長放手愛更多,這並不是完全放任,愛需要適當的距離,猶太人告誡父母:這世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如果父母不逐漸撤離,終日把孩子當超齡嬰兒養育,那麼,即使您播下的是龍種,最後長大的,將只是一隻吸附在您身上的跳蚤。

 

謝宇程:被兩群狼追趕,「一技之長」的教育跑得夠快嗎?

 

「太好了,大家又再重視高職了。許多人都來讀餐飲、設計了。高職還是比較早學到一技之長,以後不會有那麼多失業了。宇程,你書中的意見果然和潮流一致。」

我苦笑。因為我想說的話,對這個長輩而言不太中聽:一技之長,不見得是遠離失業的護身符了,也不見得該是技職教育的核心精神。

確實,我支持技職教育,我支持教育體系中,除了紙筆考試與論文發表以外,還有另外一條路。在我自己的著作《做自己的教育部長》之中,技職教育的價值也是核心信息之一。但我愈來愈發現,台灣需要的技職教育,恐怕並不是許多人心中理解的那個版本。

許多技職教育者都反對高職體系被考試吞併,這件事我毫不保留地支持。但是,當有些人希望技職教育回到嚴格訓練「專業技能」,讓學生受高職教育之後為的是「直接上工」,然後預期這個學生日後的一生,可以靠「一技之長」在工廠受僱,殷勤踏實,安穩渡日 — 後者,我現在日趨懷疑,甚至反對。

將教學和業界需求對接,以求學生都會了「基礎操作」直接上工,看起來很有效率,其實可能是短視而危險的。因為這些學生的背後,有兩批豺狼追了上來。

柬普寨工人,他們的薪資是台灣人的五分之一以下, 但他們的工作成果能滿足工廠方的需求, 他們當然拿走了許多製造工作。(來源)
柬普寨工人,他們的薪資是台灣人的五分之一以下,
但他們的工作成果能滿足工廠方的需求,
他們當然拿走了許多製造工作。(來源)

 

第一批狼,是在全球化時代中,其他爭取機會的各國勞工。他們來自中國,東南亞、印度,甚至非洲。當這些勞工,在短期的訓練後,他們也能進行機械式、重複性的基礎操作,也許還更加任勞任怨。而他們要的薪資,只是台灣年輕人的三分之一、六分之一、十分之一。

而且,他們的國家,土地也遠較台灣便宜,可能排廢氣和廢水的規範,比台灣寬鬆得多。大部分的台灣廠商,既以代工為主,求的是壓低價格與對手競爭,當然很難留在台灣。這也是為什麼,過去十幾年,大量廠商移出台灣,不但低階工人到當地僱用,連中階幹部都沒用台灣人。

所以,如果某項「一技之長」,是別的國家的人可以快速學習,你生產的貨品可以移往他國製造,你手上的一技之長,就不是很牢靠。也就是說,水電工匠、髮型師和廚師的一技之長也許穩固,但大多數在生產線上的工作,不需要應變、創意、巧思、知識基礎、精密技巧的「一技之長」,都不太保險。

第二批狼,是愈來愈聰明靈巧的機器狼,有些在天邊,有些在眼前 — 遠在天邊的可能叫做雲計算,近在眼前的是各種愈來愈智慧的自動化設備。只要機器、電腦、程式能做到的事,未來,就不太需要人來做了。而機器、電腦、程式,這個領域發展得可快了!

舉我們看得到的例子:國道收費員,他們的工作全部被自動感應扣款裝置取代。收費員自救會和一些學生近日抗議,希望得到政府安置。當然,他們失業很值得同情,但我們也該問:只有這些人嗎,未來還有多少人會被機器替代掉工作,政府和國民有多少資源可以拿出來安置這些人?

不再復見的國道收費員,是工作被資訊科技、自動化設備替換的近例 (來源)
不再復見的國道收費員,是工作被資訊科技、自動化設備替換的近例 (來源)

 

在可預見的未來,超市或加油站的收銀員,以及許多工廠中的操作員,將被條碼機、電腦系統,以及愈來愈靈巧的機器手臂所取代;甚至貨車司機也是。歐洲已有不少貨運公司,規劃將他們的貨車裝上連通的自動駕駛裝置;未來,五十輛車要從港口開到倉儲,只要一個駕駛,後面其他所有的貨車,都以自動感應和全球定位系統,定距跟隨前方的貨車。這些系統,不會閃神,不會喝酒,也不會打瞌睡。在台灣,有「一技之長」的貨車司機,多久後可能漸漸被替代?誰都說不準。

總結來說,現在,我們的年輕人被這兩群狼追上,不是會不會的問題,必然會;也不是什麼時候發生的問題,已經發生了;而是嚴重到什麼程度的問題。「一技之長」的教育,現在是要跑給機械自動化、產業全球化,這兩隻狼來追。

機器能做的事愈來愈多,而東南亞、印度、非洲進入產業體系,甚至有基礎工作能力的人也愈來愈多。若我們一技之長的教育,跑的速度輸給自動化、全球化的速度,我們就被吞食。全球其他國家,智慧化設備,已經趕上年輕人的能力,並且搶走不少工作,我們若全力振衰起弊,還能阻止這個情況嚴重到災難性的程度。

如果是這樣,技職教育不能停留在「一技之長」訓練上,而需要真正走進科技教育。然而,什麼是科技教育?雖然這有點違反專欄的常態,但我想說:「未完待續!」

 

嘉藥餐旅系鄧杞祝老師技冠全場 勇摘日本調酒大賽國務大臣獎

 

技職博覽會/台北報導

嘉南藥理大學餐旅管理系鄧杞祝老師,日前代表臺灣參加日本第21屆沖繩及北方對策擔當大臣盃調酒大賽,與25位日本調酒好手同臺競技,一舉拿下冠軍及總冠軍獎項,榮獲最高榮譽的國務大臣獎,為21年來國務大臣獎首度由臺灣選手獲得,成為全場最大贏家。

年輕甜美的鄧杞祝老師,參加過無數次的國際比賽,初次參加該大賽,對日本人嚴謹認真的比賽規格讚譽有加,也自覺十分榮幸獲得最高榮譽。此次能夠在酒品的穩定度上得到各評審青睞,得到冠軍之外,又在技術、命名、酒品等三項綜合計分上獲得總冠軍,完全是一次次反覆練習及經驗、創意的累積。鄧老師說,參賽作品以沖繩當地出產的泡盛酒加上阿里山的高山茶調製而成,最特別的是再加上臺灣特產的蕃茄、鳳梨、芭樂,清爽又吃得到果粒的滋味,如同享受在沖繩或臺灣渡假一樣的幸福感,所以,以『Happy Oka』命名,取Okinawa及Kaohsiung二地地名的英文字母重疊為名,就成為 『幸福Oka』多層次又清爽的口味。

水瓶座的鄧老師既富創意,教學也十分嚴謹認真,她說,希望學生在校不僅習得技巧,專業知識的養成更重要,所以她強調相關專業教育的培養。而學習調酒的學生,能將養成的肢體語言,應用於相關服務工作,無論是自信的神態、堅定溫暖的眼神或優雅靈活的肢體展現, 均優於其他學生。

嘉藥餐旅管理系龔聖雄主任表示,鄧杞祝老師學有專精,實務經驗豐富,平時除培訓優秀學子外,本身也多次榮獲世界賽事大獎,包括:新加坡亞太盃國際調酒大賽亞軍、澳門國際盃調酒大賽冠軍等多項殊榮,且在2011年獲得新加坡國際盃調酒大賽冠軍,成為臺灣首度獲獎選手;2013年更榮獲捷克世界盃傳統調酒季軍,表現相當突出。嘉藥李孫榮校長指出,鄧杞祝老師一直都是國際調酒比賽的常勝軍,2007年也榮獲觀光局熱心人士獎,在校教學積極認真,餐旅系在其用心調教指導下,學生參加國內外各類調酒比賽成績斐然,近5年間共勇奪10個冠軍及無數獎項,個個表現優異;而這次鄧老師再度親自出馬參賽,依然不同凡響,獲得最佳榮譽。李校長嘉許鄧老師優異表現,更期勉再接再勵,邁向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