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教改壓抑了教師的聲音

 

日前和幾位教育與媒體界的老前輩聚會,大家暢談教育改革的各種弊端。說穿了就是所有的改革方案都是應急的,缺乏以世代為考量的規劃,更輕忽人口學、產業發展與社會變遷研究調查資料的分析,否則20年前怎會沒預期到少子化的趨勢?怎會沒有考量產業轉型的需求?聽任大學擴增,技職教育萎縮,造成今天台灣高等教育與技職體系空前的困境。

我當時正在閱讀”Teaching 2030:What We Must Do for Our Students and Our Public Schools – Now and in the Future”一書,突然心中一震,這本完成在2011的著作,原來就是以20年為一個週期,思考未來教育的發展。相較於台灣的教師往往讓教改壓抑,加上教育環境中許多白皮書,絕大多數的規劃都著眼於當下問題的解決,缺乏提出具有創造力與前瞻性的思維,根本無助於改變台灣的教育環境,”Teaching 2030″一書可說是暮鼓晨鐘,提供了許多重要的評估與創意。

“Teaching 2030″並不是一帖萬靈丹,而是基於師資培育的角度,傾聽美國最頂尖教師的聲音,展現出老師們將要面對未來的挑戰,提醒應當具備數位科技應用的專業能力,要有迎向教師企業家的勇氣,更要理性面對教師工會的建構。

偏鄉的教育資源匱乏,加上嚴重的數位落差,美國2002年開始提出「無落後兒童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NCLB),使媒體與大眾開始注重城鄉兒童學習成就的差異,以及合格教師分配不均的嚴重問題。但由於以傳統教學理念,將大量資金投資在改善偏鄉教育環境上,結果是杯水車薪,緩不濟急,弱勢的孩童依舊無法得到較優質的師資與教學資源。如何調整出較為彈性的師資培育規範,進一步讓教師運用數位科技,使用其他優秀老師的線上教案進入自己的課堂,乃至於輔導其他國家與地區的教師成長,本書提供了許多鮮活的例證與經驗,十分值得參考。

台灣教育改革的一大障礙其實是法律管制的過於嚴格,呆板的會計與核銷制度,齊一的薪資與俸給制度,使得教師缺乏研發教材、教案、服務乃至專利的動力,部分願意投身社區服務工作的教師,往往很難受到同儕的支持。美國的公立學校同樣面對了「畏畏縮縮的文化以及規避風險的手段」,使學校陷入停滯與怠惰的氣氛。美國教師提出的解決方法並不是市場化或自由化,而是導入社會企業或非營利組織的創業精神,鼓勵教師提高專業,服務教師社群,奉獻創意、著作、教材或演講,同時獲得更佳的待遇與酬勞。顯然台灣的教師要從目前沈悶與呆滯的教學環境突圍而出,除了自身的創意與熱情足夠外,還要能夠鬆開結構性的各種管制,才有可能導入創業的機制與創新的未來。

個別教師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團體的力道就迥然不同。美國教師過去透過組織工會,推動團體協約等方式,形成壓力團體,進行法案遊說,積極介入教育改革,類似的經驗絕對是台灣教師瞠乎其後的。當台灣近年來研議教師工會組織時,”Teaching 2030″一書則如暮鼓晨鐘地提醒在教師工會力量集結上,如果長期以激進的守法保障教師權益,反而形成政治上的對立與衝突,無法獲得大眾與立法機構的支持。在書中建議轉變教師工會型態,使其成為專業團體,轉型為會員間結果導向的夥伴關係,讓社會大眾成為教師的後盾,是相當前瞻性的觀念。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在教師會乃至教師工會的建構上,我們如果能記取經驗,自然不會多走冤枉路。

或許我們應當先擱下官方提出的各種教改白皮書,從基層教師的心裡,從第一線優秀教師的經驗裡,從台灣教育環境與法制的剖析中,從關懷台灣偏鄉與弱勢教育的關懷中,一起集思廣益,促進教師專業,改善師資培育系統,提出一份給下一個世代台灣教師的備忘錄,作為教育改革的起點,為台灣2030年的教師與孩子建構一個嶄新的學習環境!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