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設計必看!簡大為告訴你學設計要學什麼

 

文 / FLiPER

隨著設計這件事越來越被世界和社會看重,許多的學校也紛紛設立起與設計相關的學系,服裝設計學系、工業設計學系、藝術設計學系等五花八門的設計學系,到底這些設計學系該怎麼樣去分類?學生又該學習那些東西?而未來畢業想成為設計師又必須具備哪些知識及能力?身為學生的你或許沒有想過這些問題,就算想過或許也沒有得到一個答案,那麼與其這樣懵懵懂懂下去,不如我們聽聽曾任奇想創造總經理暨首席設計師,現職為富奇想股份有限公司 (SquareX) 執行長兼總經理的簡大為怎麼說。

 

設計本身就是一個跨領域的學科。

當我問簡大為 ”是否因為台灣的教育大多將工業設計放在理工組,所以台灣許多設計才那麼不符合美學。” 他在否認同時,給了我這樣的答案。

簡大為覺得設計不管是放在文組或是理工組,都不是正確的。以工業設計基礎的定義來說,它是一個工學、美學跟商學的結合,這三個學科是要並重的。

美學的部分是無庸置疑的,因為必須讓產品從實用上呈現美的樣貌,然而在製造或是材料方面,它必須達到一定的效益,所以製造工學、人體工學,這些都是工學的部分,那怎麼跟市場溝通,怎麼賣給消費者,怎麼去賣?去哪裡賣?用甚麼方式賣?這些又是商學,所以這些本來就算是工業設計核心的學科。

 

然而當設計進入到了品牌這個階段,它又會變得更複雜,因為品牌所依靠的就不只是這三個學科的知識而已,它還會再加入哲學及心理學的概念。

讓消費者意識到你的品牌個性是什麼樣子,這就比較偏向哲學的層次,因為你常常會是用理念在溝通,譬如有很多的品牌會有它自己的口號,而那些口號通常就是在傳達它的品牌哲學。另外,還有像認知心理學就是教你掌握客戶心裡在想什麼。

以設計來講,它所涉略的學科是如此的廣泛,不只有工學、美學或是商學,當它到品牌層次還有哲學跟心理學。

為甚麼現在台灣的設計比較難跟上整個品牌發展的節奏,就是因為我們過去的訓練裡面都只偏重其中的某一塊。而這幾年談的 design thinking 就比較像是要把工學、美學、商學、哲學、心理學這麼多不同的學科整合再一起,所以它其實本來就需要不同背景的人共同參與,像史丹佛 D-school 的組成就屬於比較鼓勵這種跨專業別的合作模式。

 

聽簡大為分析 ”學設計” 這件事,我才了解設計並非我想像的那麼單純。因為還沒走入職場,所以看的不夠深,不夠廣,不夠透徹,但同時也因為尚未進入社會,所以才有更充足的時間來充實自己以面對未來。對於正要踏上設計之路或正在設計這條路上打拼的晚輩,簡大為也不吝嗇地分享了他的看法及建議。

做設計的人必須認知到設計的可能性非常大,發展文創商品只是其一而非唯一,設計能創造更大價值。

簡大為覺得因為學校關於設計領域課程的更新跟社會進化的速度比起來其實落差很大,所以學生應該要認知自己學習的重心不能只是在學校裡面,必須非常清楚學校提供給他的只是一個入門基礎的、階段性、啟發性的學習,所以有很多的部分是需要靠自己,除了課堂與書本,也必須深入現場,例如製造的現場、銷售的現場、企業的現場,及早接觸與了解企業生態與商業市場,知道所學的不足再進行深度的學習,從實務歷練中往往能得到更多寶貴的經驗。

 

當你具備的武器越多,具備的知識越完整或跨領域的能力越充足,你也就比較有能力去處理更複雜的問題。現在談的 design thinking 就是這樣的概念,用設計思考已經可以去解決一個社會問題與城市的議題,也就是說設計它已經不只是停留在一個產品層次的議題而已。

 

簡大為認為學習設計的過程重點在於訓練多元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學習設計的學生應該要認知到設計未來應用的廣度與彈性,設計師可以參與的角色其實是非常多元的,不一定設計學系畢業就是進到一個公司做設計師,只要能將所學用於促進、提升生活、企業、社區、都市、社會或環境等相關議題上,這些都是屬於廣泛的設計的範疇,不過別忘記,想做這些之前, 請先用你對設計的熱血與熱忱,打下扎實的學習基礎。

 

圖片來源:FLiPER

本文轉載自合作作者:FLiPER,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