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四大國際發明獎共獲108金牌,教育部:致力輔導商品化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教育部為鼓勵師生創新創意的發展,特於昨(9)日由部長吳思華接見4大國際發明展金牌得獎師生代表,希望能鼓勵更多師生重視實作能力。

4大國際明獎分別為,去(2014)年德國紐倫堡、今(2015)年瑞士日內瓦、美國匹茲堡及馬來西亞ITEX等,今天接見得獎者的所有作品皆已取得專利。

在成果上,2014年「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計有30國家參展,參展發明作品700多件,臺灣代表團共計100件優秀作品參加競賽,榮獲金牌19面、銀牌26面、銅牌31面。今年「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計有45國家參展,千餘件作品,我國共55件作品參展,獲得26面金牌、16面銀牌、11面銅牌及7面特別獎。「美國匹茲堡國際發明展」共18國家參展,近800件作品參加,我國展出85件作品,共獲得33面金牌、32面銀牌、以及7面特別獎;「馬來西亞ITEX國際發明展」共21個國家參展,1,008件作品,臺灣本次參賽作品共163件,獲得30面金牌、47面銀牌、63面銅牌及3面特別獎。

獲獎作品中,許多發明作品應商品化以改善生活,例如:在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金牌得主,是公東高工學生吳忠逹與其團隊研發的「具有剎車整合裝置之二輪載具」,讓騎乘機車時不論單獨用左手、右手或兩手同時操作剎車桿,都可使前後輪一同剎車以增加安全性。

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金牌 公東高工 吳忠逹 具有剎車整合裝置之二輪載具

公東高工學生吳忠逹,展示他與其團隊研發的「具有剎車整合裝置之二輪載具」。(圖/教育部提供)

 

而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牌得主,是開南商工學生寇家翰與其團隊研發的「植物偵測人體系統」,利用人體接近植物時所引導的電荷量,研發成保全及互動系統。

另外,在美國匹茲堡國際發明展金牌得主,是僑光科大學生鄒依儒與其團隊研發的「永生樹」,透過分流結構建構出蜂巢形狀,可自動循環給水,除具植物淨化水質外,還可以養魚提供植物養份,形成魚菜共生的綠化系統。

此外,在馬來西亞ITEX國際發明展金牌得主,是崑山科大學生林訓丞與其團隊研發的「太陽能發電設備之無耗電清潔裝置」,利用自然風力驅動扇葉,自動清潔太陽能板之玻璃表面,不需額外耗電,不但可以保持太陽能板高發電效率,並降低人力清潔帶來的風險。

教育部表示,對於發明、創新的付出與努力,未來將致力於輔導國際技藝能競賽等獲獎作品的深化培育,以及推動作品商品化、取得相關專利保障,研發技術移轉或創業育成,透過創新創業人才培育機制,結合地方人文、產業資源,促進社會的經濟發展。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