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青壯年人口將於2065年降至862萬人 減幅49.6%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國家發展委員會於昨(30)日會議中報告「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18至2065年)」,台灣人口高峰於2021年達2361萬人,但因人口結構朝向少子化與高齡化,2065年人口數最低恐降至1601萬,其中2030年老年人口將增至559萬人,增幅為63.1%,加上2016、2017生育率僅1.17人及1.13人,15-64歲青壯年人口將於2030年的1515萬人降至2065年862萬人,減幅達49.6%。

國發會主委陳美伶指出,為解決臺灣少子女化的問題,行政院長賴清德於106年上任後,立刻啟動召開「育人攬才及移民政策專案會議」,行政院更本(107)年在地方創生政策中,訂定將總生育率在2022年提升至1.25人,2030年提升至1.4人,並以總人口不低於2,000萬人作為施政目標。

陳美伶強調,本報告可做為政府政策規劃之依據,針對可預見之人口結構變遷,政府應及早準備,預為因應,現階段除強化推動的少子女化對策外,為了因應數位經濟的來臨,我們也應從小扎根加強相關技能的培訓,使人力資源做有效的配置及運用。同時,為了減輕少子女化帶來的壓力,提升我國競爭力,營造友善移民環境也將政府施政的重要方向。

國發會主委陳美伶指出,2030年生育率提升至1.4人,並以總人口不低於2,000萬人作為施政目標。

依據「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18至2065年)」報告,因2016、2017年總生育率分別降至1.17及1.13人,低於前次假設水準,本次推估在生育率達1.2人之假設情境下(中推估),台灣總人口將於2021年達最高峰2,361萬人,較前次推估提前3年及減少13萬人;若總生育率能反轉回升,在2030年達成1.4人,並於2040年升至1.5人水準(高推估),則人口成長將可持續至2027年,最高峰達2,372萬人。

在低、中、高推估三種不同假設情境下,2065年總人口數將降為1,601萬至1,880萬人之間,與2018年相比,約減少2至3成。

人口年齡結構變動方面,台灣未來仍維持高齡少子化趨勢,15-64歲青壯年人口(又稱工作年齡人口)自2015年達最高峰後開始下降,目前占比仍大於66.7%,尚處人口紅利階段,但根據中推估結果,預估此人口紅利將於2027年消失,且與今(2018)年相比,2030年工作年齡人口將降至1,515萬人,減幅約1成;至2065年則減少為862萬人(減49.6%)。

在0-14歲幼年人口部分,受育齡婦女人數減少及年齡偏高齡化影響,未來幼年人口數將持續下降,預估2030年將減少至268萬人(減12.1%),至2065年將減少至159萬人(減48.0%)。

在高齡化趨勢方面,台灣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並於今年進入高齡社會,預估8年後(2026年),老年人口占比將超過20%,成為超高齡社會的一員,高齡化速度較歐、美、日等國為快。預估2030年老年人口將增至559萬人(增63.1%),2065年再增至715萬人(增108.4%),占總人口比重達41.2%。

國發會指出,面對人口即將減少及高齡少子化之結構變遷,相關部會陸續規劃推動相關政策,行政院於本年7月核定「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107-111年)」,致力擴展平價教保服務,並對未接受服務的家庭提供育兒津貼,減輕年輕夫妻養育負擔。

另外,為提高勞動生產力並因應未來產業發展所需,政府刻正AI行動計畫,促使人力資源有效運用。

還有,為充裕我國產業發展所需人力,政府積極推動「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並刻正預告「新經濟移民法(草案)」等,期能協助台灣產業及人力資本升級,並希望長期能改善台灣人口結構。

在面對高齡社會方面,政府營造友善高齡社會刻不容緩,台灣於2017年1月起實施長照十年計畫2.0,以因應高齡化社會的長照問題。另勞動部亦正推動的「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法(草案)」,即針對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在就業方面提供積極協助。

 

職訓里程碑 7方國際合作計畫今公告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勞動部「會展產業國際專班」7方國際合作計畫今(28)日登場,見證臺灣躍升國際職訓舞台重要里程碑,促進台灣勞動力接軌國際,邀請多位APEC經濟體貴賓、相關部會及產官學訓專家200人齊聚一堂共襄盛舉。

勞動部長許銘春致詞時表示,將持續發展職能導向訓練課程,推動訓練成效國際採認,提升國人技能以開拓新市場、連結產業與就業。未來台灣將持續推動國際組織雙邊及多邊合作,使國人技能躍升國際。許銘春進一步指出,將善用台灣位處亞太地區關鍵地帶、優質人力資本與領先產業技術等引以為傲的優勢,持續透過國際人才交流及亞太職能基準建置應用,積極提升產業人才就業力,達到真正一技在手行遍天下。

勞動部表示,為強化技能發展與職業訓練接軌國際,搭建台灣亞太人力資源發展平台與國際鏈結,勞動部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導入國際組織如APEC、AFECA、WFCP、國際技能組織(WSI)等資源,今(107)年於APEC倡議亞太技能建構聯盟計畫(ASD-CBA)發展重點產業人力培訓,共同促進國際合作以提升訓練成效採認國際化,結合國內外會展產業公協會夥伴資源,共同促成「會展產業國際專班」在台灣辦理,受到新南向國家及APEC經濟體高度肯定,遴派20位產官學訓高階代表來臺,並安排與台灣會展產業精英混班受訓,以協助產業拓展新南向市場及人脈。

「會展產業國際專班」結合亞太經合會人力資源發展能力建構小組(APEC HRDWG CBN)、亞洲展覽會議協會聯盟(AFECA)、澳洲技職教育聯盟(TDA)、中華民國展覽暨會議商業同業公會(TECA)及中華國際會議展覽協會(TCEA)以及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等7方國內外公私機構協力推動產學訓用合一。

出席貴賓包括APEC HRDWG總主席朴銅先、澳洲辦事處副代表莫蘇善、世界技職教育聯盟(WFCP)主席澳籍Craig Robertson、澳洲技職教育聯盟副董事長Christine Robertson,另澳洲、智利、印尼、巴紐、菲律賓、俄羅斯、泰國、越南等國均派官員到場祝賀,為今年度國際職訓盛事之一,澳洲更組代表團來臺響應見證臺澳職訓合作備忘錄(MOU)實質合作成果。

「國際會展論壇」就產學訓用合一、訓練成效採認國際化、職能導向課程及亞太職能基準架構應用等議題,與各國代表進行交流討論。勞動部期許未來能促成與深化國內外更多實質合作,共同加強國際人才培育,促進亞太地區優質成長,讓國人提升就業技能,以擁抱更多數位未來機會。

勞動部開辦「技動亞太躍升國際會展論壇」暨「國際專班國際合作計畫」啟動及簽署典禮。

首獎十萬 勞動部邀大學生用創意談勞權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勞動部於今(107)年首度辦理勞動創意徵選活動,邀請大學生將勞動概念融入戲劇、舞蹈或歌唱等多元表演藝術中,錄製3到10分鐘影片,參與網路海選,活動總獎金新臺幣36萬元。

勞動部表示,考量大學生即將進入工作職場,深植其勞動概念更為重要,辦理「2018翻玩勞梗.SHOW自己-勞動創意海選」活動;本次活動參賽資格以全國大專校院(含大學部、研究所及在職專班)的在籍學生,透過學生激發創意將勞動權益、就業平等、勞動人權、職業安全及工作倫理等勞動概念,融入戲劇、舞蹈、歌唱等多元表演藝術中,學生將其表演錄製成影片,並將於10月15日8時至11月4日20時進行網路投票及評選委員評分,最後將有10強隊伍進入決賽,於11月27日進行決賽表演,總獎金高達新臺幣36萬元。

勞動部強調,本活動除可深植參賽學生的勞動意識,更可讓觀賞表演及參與網路投票的民眾,於無形中傳達勞動意識,建立正確勞動概念。勞動部提醒有興趣的大專校院學生,即日起至10月9日(二)23時59分為徵件期間,歡迎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組隊,踴躍報名參加。本活動賽事簡章及活動海報,詳見活動網站:mol.bff.tw 及附件或洽詢承辦單位–永世安有限公司:080-035-366。

合習聚落串連在地職人 讓青年從小學技藝

(記者黃偉翔/三峽報導)

今(18)日三峽「合習聚落」開幕,新北市政府與深耕地方多年的甘樂文創團隊攜手努力,串連三鶯「食、藝」特色產業職人,沒和多元領域創作者,在三鶯區多所中小學舉辦工藝示範教學,讓孩子從小深入家鄉文化。

在三峽耕耘十多年的甘樂文創創辦人林峻丞說,結合在地產業職人,並讓教育部分向下扎根,讓在地職人影響青年,青年從小接觸這些地方產業文化後,不會疏離,另外也找有興趣的青年,透過師徒制度方式教導相關技藝,建構在地產業平台。

林峻丞還說,透過合習聚落,跟在地職人師傅合作,提供孩子在地學習機會, 修復這邊場地後,讓師父可以進駐學習,想像中希望有更多領域職人到這裡,很多青年跟師傅學習,再把這樣的概念帶到其他城鄉去。

新北市副市長呂衛青表示,此地方創生計畫,串連三鶯10種產業、近10種跨領域設計,充分展現三鶯工藝職人與跨域創作者的精湛作品,嶄新全是豐富文化內涵。

22k掰掰 基本工資調整為月薪23.1k 時薪150元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今(16)日勞動部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議,經勞、資、學、政四方委員討論,決議自108年1月1日起,每月基本工資由22k元調整至23.1k元,調升1,1k元,調幅5%,另外,每小時基本工資由140元調整為150元,調升10元,調幅7.14%。全案將由勞動部陳報行政院核定。

勞動部指出,本次會中勞、資雙方委員充分交換意見,理性討論,第一階段即達成基本工資應予調整之共識。至調整幅度,因涉及層面廣泛,經各方委員多次交換意見,咸認17項重要民生物資年增率應列為首要考量,然對於其他應參考指標究應如何納採,各方意見仍有些許差距。經過多次折衝,最終同意由主席提出建議案,綜合考量17項重要民生物資年增率、經濟成長率及勞動生產力指數年增率,結論每月基本工資調整至新臺幣23100元;另為照顧大多採時薪制之青年勞工及中高齡就業者,每小時基本工資調整至新臺幣150元。

本次每月基本工資調升至23100元後,預估約有180.14萬名勞工(本勞136.34萬名,外勞43.8萬名)受惠;至於每小時基本工資調升至150元,預估約有45.6萬名本國勞工受惠。

評論/苦練決勝負,人格定未來——談技職國手養成教育

原文2018/7/31刊載在udn《鳴人堂》網站,標題為「苦練決勝負,人格定未來——談技能競賽國手養成教育

文/黃偉翔

過去我曾報導〈為國爭光 社會卻容不下他〉,介紹一位代表台灣參加國際技能競賽的國手,付出多年青春投入培訓與比賽,並在國際賽事奪下室內配線優勝獎而保送台科大就讀的故事。

也許讀者會猜想,這名國手的未來或許是一路順風,甚至是更為發光發熱,但在現實中,這位國手後來自請退學,服完兵役後求職,又僅因私校高職學歷沒人要。更慘的是,訓練多年的國際賽技術,並不完全符合台灣產業的需求,當我發現他時,他已結束國手生涯五年,正在工地做著日薪千元的工作,工地師傅還嫌棄他。

這是多麽令人心痛的一幕。

報導一出,他的母校台科大、培訓國手的勞動部、負責技職校院的教育部,都被社會輿論、立委們質詢罵得很慘、很慘,然而這非原先報導的用意,各界對相關單位的責難也不盡公平。甚至有人更批評是該國手性格、心智不健全的原因才導致他「淪落至此」,我也得說,這樣對當事人的評論也有些無辜,因為沒有青年願意有這樣的孤僻行為。

對於求學輔導,教育部近年推出了技優領航,攜手各科大照顧技優生;面對國手兵役問題,其實也已經修了《兵役法》,符合資格的技優國手僅要當12天補充兵即可;求職,則是自由市場,技能國手若還需要政府過度介入與保護,甚或協助就業,會是好現象嗎?

而就此議題,我們該聚焦在真正的問題上——選手培訓與養成的過程——而教練與老師所扮演的角色尤其重要。

人即目的,而非工具

今年8月6日起,勞動部所舉辦的全國技能競賽,經過3,095位選手參加預賽,共有788位選手參加決賽,爭取殊榮,並有機會成為2019年各領域技能國手,參加有78會員國的國際技能競賽,為台灣爭光。

在競賽的背後,有部分選手花了三年、五年光陰「備戰」,筆者曾進一步追問選手最初的參賽年紀,發現參賽年齡竟已下降至高一生了。這趨勢不是不好,而是有部分老師習慣物色聽話的高一、二生,因為「聽話」,所以老師給予什麼指令,學生也就理所當然的配合,於是開始拚命的練,只為了培養出奪牌選手——甚至是國手。

為何這些老師要這麼拚命帶選手呢?其中有個人榮耀因素,也有來自環境的壓力。以高職生的立場而言,比賽成績好甚至選上國手,不僅有獎金可拿、出國比賽爭光,理想的話,還不必參加升學考試即可保送明星科大就讀,何樂而不為?而對技職學校來說,這樣的結果還可以點綴榜單並外溢到招生的成效上,既然制度如此設計,何能不吸引學校與學生紛紛投入競賽呢?

但是,技職教育非職業訓練,仍蘊含全人教育的元素。「人即目的,而非工具」,相信這句話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懂,那為何有部分老師,明知道過度培訓將剝奪這些青年接受素養教育與人生體驗的機會卻依然故我?這種光練技術的教育方式,將導致選手不善溝通、缺乏同理心、難以團隊合作,並有著高於自身價值的自尊心卻無能於與他人建立連結,並在日後升學或就業遇到銜接困難時,缺乏良好面對困難的態度、心智與能力。然而,這樣的性格一旦養成後,是會決定一個人往後的命運的。

筆者寧可相信真的採這樣極端方式訓練選手的技職老師非多數,但有這樣「過度訓練選手」傾向的並不少,我們應認識到,這些經歷「特質異化」過程的選手,在其性格養成後,還得回歸一般求學、求職的路徑,這是否會對日後職涯產生不利影響,都值得我們多一些關注與留心。

還要只練技術,不重人格養成嗎?

有人說,這位迷失落魄的國手是極端例子,這並不是負責任的行為——尤其從教育工作者口中說出。這位國手非極端例子,只是比較不幸,因長期累積的性格而使他走上崎嶇艱苦的路。事實上,他身上「無法融入社會」的徵兆,在部分選手身上也有。

曾有企業主,他的公司收了多位技能競賽選手、國手,也有一般勞工與移工。但這位企業主很煩惱,選手難以融入公司、難以溝通、只做自己想做的作品而不管是否有其市場價值,即便如此,他依然要求遠高於自身貢獻的薪資條件。這樣的情形看在企業主眼中,坦白說,移工在生產線上的產能都遠比選手高。

這段話聽起來或許有點「慣老闆」,但卻能觀察出一位選手是否具備感知自身價值與社會價值間落差的能力。

說穿了,即使是技能國手,也只是參加年齡上限21歲的比賽,客觀說來也不過是個20初頭歲的青年。即便他在某些競賽規則下被證明是特定技術的佼佼者,但進了業界後,還是有很多要學習的地方。

可是管得到嗎?或是需要管嗎?競賽是勞動部舉辦,技職校院老師是教育部在管,但選手、老師也是你情我願拚訓練,既然沒有誰逼誰就範,自然也沒有違法的問題。

當然,並非所有選手、國手都如此,但隨著又一屆的技能競賽與國手選拔的到來,盼那些極端訓練的老師們,無論所抱持的理由為何,都能為孩子的未來著想,在培訓過程中,多注重競賽選手的性格陶冶、人文關懷與社會化。否則,即使在國內賽稱霸,當上國手、拿了世界金牌,也只是斷了他的後路。優異的技術讓他在結果出爐的瞬間備受關注與期待,但一個人的性格與素養卻也決定他的命運,攸關他日後的漫長人生何去何從。

競賽只是過程,目的是促進青年技能交流與彼此學習,而非為了一塊獎牌,讓未來的人生窄化為單行道,那總是得不償失。

陳建仁:行行出狀元 黑手出頭天

(記者黃偉翔/台中報導)

48屆全國技能競賽落幕,副總統陳建仁親自頒獎給金牌選手,並以「擴大技職教育經費」、「深耕計畫」及「支持技職教師」三大主軸,強調政府對技職教育的重視。

以下以陳建仁第一人稱口吻呈現:

一位技術專業人才的養成,需要許多條件。除了要有用功的學生,也要有用心的老師、完善的教學設施設備,再加上良好的制度來支持,而這些都需要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來打造。

蔡總統上任兩年多來,在教育部和勞動部攜手合作下,政府投入比過去更多的資源,從三個面向來強化技職教育的推動。

第48屆全國技能競賽副總統陳建仁頒獎。

第一,是擴大對技職教育的經費支持。

過去曾經有一段時間,政府相對忽視技職教育的基本需求,連帶影響了產業人才培育和研發創新的能量。現在,不論是國立或是私立技專校院,補助經費都向上成長,今年就增加了將近20億元,讓學校可以用來增聘師資、改善教學環境。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也投入80億元經費,配合產業創新計劃,要來建置符合產業發展趨勢的實作場域,充實各個學校的教學設備。

第二,是透過深耕計畫,鼓勵技職教育不斷創新。

剛上路的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有兼顧到技職教育的未來趨勢。我們以推動教學創新、提昇學習成效為主軸,要協助學校發展特色,然後厚植研發能量。

今年度,已經有8所科技大學,成立了14個特色領域研究中心。如果放到國際舞台上來比較,技職教育將會成為台灣未來的競爭優勢。

第三,是支持技職教師,充實實務經驗和專業知能。

除了既有的國內外產業研習,政府也在今年開辦「國家產學大師獎」,獎勵對人才培育、實務應用最有貢獻的技職專業教師。除了獎項,後續更會優先支持獲獎人透過產學合作計畫,來增加教學跟研發的能量。

增加經費、鼓勵創新、還有擴大對老師的支持,這三項做法,都有助於實現更好的技職教育環境,幫助學生培養跟業界連結的能力。

第48屆全國技能競賽副總統陳建仁頒獎。

每位參與全國技能競賽的選手都是國家未來的產業尖兵,也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他們不只展現了年輕人在不同領域發光發熱的實力,更是青年學子們學習的好榜樣。希望大家回到校園或工作崗位後,能夠繼續精益求精,持續充實自己的專業技能,不論你的專業是哪個職類,行行都可以出狀元,黑手也可以出頭天。政府一定會用盡全力來支持。

第48屆全國技能競賽副總統陳建仁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