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職也有出頭天」—專訪加拿大保時捷楊法雨技師

 

採訪/蔡姿旭、林昶聿
撰稿/林昶聿

「就是因為熱愛台灣,我想至少透過我的分享,讓更多人知道外面的世界,起碼以我在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楊法雨(Fayu),保時捷汽修技師@加拿大多倫多

擁有工作水平的英語能力

「和一般在台灣成長的求職者不同,我很幸運地,在高中時代就以國際學生的身份來到加拿大求學。也因此,不必在求職的同時,還要去克服語言甚至文化的隔閡。」訪談的一開始,楊法雨如此提到。而這也揭示了海外求職的最基本條件—語言能力。縱然工作文化可以逐漸適應,但語言能力卻是溝通的基礎。此一要件,日後也不斷出現在楊數次的求職經歷當中。

Fayu & Porsche
與保時捷合照(fayuyang提供)

「例如Porsche (保時捷)的面試好了。當時interview我的,除了兩位部門經理,還有就是我的Team Leader。主要發問的是那位Team Leader,而他最要求的,就是英語的書寫和口頭溝通的能力。」楊法雨說到,「保時捷是做事嚴謹的德國車廠,除了能把車修好,公司也要求記錄每一輛車子的維修履歷,以便其他的技師接手維修,以及個案的教育訓練。因此,把英文寫得最起碼讓其他的技師也看得懂,就非常地重要。」楊法雨表示,公司甚至對於維修細節的書寫,都有詳細而嚴格的規範。

尊重專業的工作價值

至於一般人所認知的那個打造世界級跑車的保時捷,又是怎麼面試員工的呢?楊法雨告訴我們,「當時,雖然我已經在Subaru工作一段時間,但日本車和德國車有本質上的不同,我的Team Leader也知道,我會有一段時間必須要從頭學起。因此比起專業的細節問題,他更多是在確認我對於汽車的概念,以及修車的興趣。」由此,其實也可以看出國際大廠的人才政策,是採用「選拔有潛力者加以專注培養」的正面態度;而不是只一味地要求來了就是能上陣打仗的「即戰力」。

除了基礎的英語能力,在楊法雨的經歷過程裡,他最推崇的,還是國外對於專業人才—特別是技職人才的尊重。那是一種真正「行行出狀元」的價值觀。

楊法雨提到,本來在大學以前,他一直以為自己有興趣的會是寫程式。也因此大學時就考取了資訊、軟體相關的科系。然而,接觸地越深,他越發現自己真正有興趣的不是坐在電腦前十數小時編寫代碼、解bug,而是真正動手做好一件事。

「我一直對汽車也很有興趣。」也因此,他轉投汽車維修相關的科系,進入加國的教育體系,學習自己有興趣的專業。值得反思的是,這在台灣,起碼以大部份「望子成龍」的社會價值觀來說,放著「舒服的辦公室工作」不做,而去投入「整天在油污裡打滾的黑手工作」,應該是不太可能允許發生的。

在學生時期,雖然實習並非必要,但一方面為了累積經驗,一方面也享受著以自己興趣為職業的幸福,楊法雨開始實習工作。對於初出社會的年輕人,現在的他回想起來,也建議:「的確,一開始薪水不是最重要的。特別是汽車維修這一行,非常地看重經驗。也因此在一開始,其實我也做過一、二份,短暫但沒有拿薪水的工作。」

不久以後,楊法雨加入一家由台灣人在加拿大開的汽修廠。車廠的老闆是老一輩的移民,在加拿大歷盡艱辛。也因此,雖然管理極為嚴格,但技術功底非常深厚,讓楊法雨累積許多實務操作的基礎;薪水也來到每月1,700 – 1,800加幣之譜,換算成台幣也將近有60k的月薪了。同時,加拿大吸引留學生留在國內發展的政策,也讓他順利取得工作簽證。

當時,介紹楊法雨這份工作的,也是日後引薦他進入保時捷的好友。這位貴人好友也是台灣人,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好友更是在高中就已經幫自己的車更換傳動箱的高手了!「他是我見過修車最有sense的人,」楊法雨說到,「但是如果是在台灣的話,或許我們就很難有這樣自由的成長機會了吧!在國外最可貴的,其實是他們對於每個專業技能的尊重。這是台灣企業或者說社會價值觀所普遍欠缺的。」

就這樣,楊在經過2年的歷練以後,跳槽到速霸路(Subaru),不久後又經友人的介紹,來到保時捷。「到了Porsche以後,又是完全不同的學習。」楊法雨提到,歐洲車,特別是德國車,從一開始的設計概念就完全不一樣。「當時每天幾乎都待到很晚,就為了學習Porsche的車。」楊法雨說。

Porsche Training
資深技師傳授汽修技術(fayuyang提供)

適應不同的企業文化

就這樣從台灣人開的汽修廠,經歷日本車廠,再到德國車廠,在企業文化和管理制度上,有什麼可比較之處呢?楊法雨提到,或許是因為多倫多本就是一個民族大鎔爐(多倫多為北美華人最多的城市,其次才是紐約和洛杉磯),工作上的磨合反倒不常來自於文化背景。這或許是因為大家都已經習慣彼此的特異性了。「但是汽修這一行的學長學弟制,或者說師徒制,有時才真的需要去適應。」他說道。

「Porsche的薪水算法,是flat rate的方式。也就是能夠在同樣時間內解決越多問題的技師,其薪水自然會越高。」楊法雨解釋道,「雖然新進員工在一開始,由於還不熟悉自家車子的結構,領的是固定薪水。但是這樣的情況,就有一些比較資深的師傅,認為菜鳥應該多跑跑腿,用服務的態度來換取老鳥的提點。」而這樣的潛規則,其實在以「學徒制」為主要技職培訓體系的德國車廠,也更加地被強調。

「另外就是,還有一些老師傅,怕你賺得比他多,就不願意跟你分享他的祕訣。」楊法雨說到,對於這樣的工作環境,「樂於分享,與人為善」是不變的原則,也是公司制度所鼓勵的方向。

讓更多人看到外面的世界

聊到對於目前生活以及職場的看法,楊法雨特別強調:「接受採訪並不是為了炫耀相當於12萬元台幣的高薪。我熱愛台灣,不會刻意去批評。而是希望透過自己經驗的分享,讓更多人能夠知道外面的世界,起碼是自己親身經歷的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他指出,雖然像是保時捷這樣的高階技師,在台灣也能夠有不錯的收入。但是,加拿大與台灣兩地的工作文化和生活品質卻有著極大的落差。「雖然未曾真正在台灣工作,但卻往往我在剛上班的同時,有許多,而且越來越多的台灣友人,還沒下班。」算上時差,這些朋友起碼連續工作12小時以上。姑且不論楊法雨個人的朋友代表性有多高,但從他經歷,也可以歸納出國際知名企業對於人力資源的態度—人才是「值得投資的資產」,而不是「必須削減的成本」。

那麼,12萬元的月薪,足以維持在多倫多的高消費水平嗎?關於這點,楊表示會覺得「國外東西都很貴」,多半來自旅遊或留學時的消費印象。一旦開始賺取當地的薪資,就會覺得其高物價有合理的消費力來支撐,生活上並不勉強。事實上,老外重視生活品質,沒有亞洲企業的加班文化。每天工作與生活均衡,一年中還有長時間的年假,但員工在獲得充分休息之後,往往工作起來更有效率。這樣的管理思維,才是台灣企業和工作者所應該學習的。

 

圖片來源:mit.Jobs

本文轉載自合作媒體:mit.Jobs,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