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雄:學校評鑑不是不能做,是看要怎麼做?

 

近來年,學校內的評鑑經常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也有一些負面聲音。不過,若一件事因為負面聲音而取消,反而正面因素也跟著不見。這幾年來,我參與許多評鑑,包含各級學校,有些是校務評鑑,有些是單項內容的評鑑,當然我也常被評鑑。我一直認為這些評鑑有些利益,但總覺得最後結果,負面聲音大於正面,除了正面聲音不會彰顯之外,可能也存在一些問題。去年的一則訊息提及評鑑需要填寫兩百多份表格,也有些人提到評鑑需要花很大的心血整理資料。我怎麼都覺得跟我的印象有很大的落差?我這樣說並不代表那個兩百多表格的事是錯的,或許真的有那麼一回事,我只是從我的經驗說說。

學校內,許多教育工作本有它的利益,做這些事情之前,要先抓準其目的,以學生利益為優先、其次教師和學校整體(包含家長)。因此,為了孩子的成長,學校許多既定工作必須要努力作為,過程中和過程後的檢討也要留下記錄,給孩子回憶也好,給後人參考也罷,總之,把事情做好、做完整就是了。那麼這些資料就是評鑑用的資料啊!評鑑前勉強花個一兩週時間整理,有個章法、順序即可。

記得去年我到一所鄉下國小評鑑,我檢視一份教師領域教學群會議紀錄,手寫的潦草紀錄上還留存著像似咖啡滴到的痕跡,那學校的主任看到了,連忙告訴我,「委員,很抱歉,我們最近很忙,沒時間重新打字整理」,我對他笑著說「沒關係,我喜歡忠於原味」。我才不要看你後續的補充資料呢!

另一個相反的例子,一個國中校長,對外對上關係很好,是長官眼中的好校長。可是,我進入那個學校後,孩子的臉上毫無笑容,我找了許多的孩子訪談,孩子對我似乎是敵對的,後來我訪談幾位教師,我可以感覺到這個學校組織氣氛很差,行政與教師之間極度不和諧,也潛在地影響了學生。我想,如果這學校不接受評鑑,長官還可能認為這個校長很好。

我一直認為評鑑工作只是檢視學校平時為了教育、為了學生、為了老師、為了學校聲譽該做的事,如果平時沒做,到評鑑前一定忙翻,結果將忙翻的現象歸咎於評鑑,這有點不公平。另外,學校教師做了很多資料,我問了教師為何要做這些?也告訴老師委員不會要看這些,教師回答竟是:上面說評鑑委員會看,要我們做。唉!我確認評鑑主辦單位和評鑑委員未曾說過。若這些資料是後來「補充」的,那不就有「造假」的嫌疑嗎?這到底是哪一個環節出問題?或許有其他學校老師做了那些資料,校長和行政團隊到他校取經後想要學習,但若這次沒做,就列入以後辦學參考就好了。可能那些學校想要在這次就表現好,所以就超過負荷地多做了一些。還有一個可能,有些學校行政團隊平時不規劃、不作為,到評鑑時要老師趕工,這樣的評鑑準備難怪教師極力反彈,教師開始暗中辱罵評鑑委員,評鑑委員只能有苦說不出。

當然我不會說所有的評鑑都是好的,沒有缺點,我也不會說所有的評鑑委員都有足夠的專業素養,甚至有些評鑑委員可能逾越了角色,這我覺得應該跟評鑑主辦機構檢舉,我相信主辦機構不會為了他拿石頭砸自己的腳。但我也知道,許多主辦機構也三令五申的要求委員的行為。

以前就有學校提出,評鑑採標準參照,就只有通過和不通過即可,這樣大家就不會想要去拼更好。但另一些人又說,如果表現很好,難道不需要給個特優嗎?唉!看大家怎麼想囉!

一個學校應有作為、該有作為,而且要真,不能假。如果學校不作為或造假,那還是得要一個像似評鑑的機制才行(先決條件是「評鑑」也要真)。如果學校真的為孩子認真做了,即使做得還不夠好,還在思考怎麼可以更好,大家還是很肯定,也應該給於聲譽上的彰顯。但如果做假了,那只有揭露出來才行,畢竟國家的教育要往前走。

評鑑的問題很多,教育的問題也很多,若沒有一個機制去維持教育的基礎,行嗎?所有的問題大部分來自評鑑主辦機關、受評學校、教師三方的訊息差異太大,若訊息傳遞不確實,一定相互猜忌,大家又把矛頭指向評鑑,甚至動用其他力量取消評鑑,這樣對教育也不見得好。我想等到每個學校和老師對教育都有使命感時,評鑑就可以取消了,否則,看要怎麼改。

 

圖片來源:gratisography.com

原文刊載於《獨立評論@天下》,經原作者授權刊登,並【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