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變化的轉型與國際接軌

 

評鑑雙月刊第51

文/黃榮村(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董事長)

約在十年前,有三樣主要針對一般大學的高教措施,幾乎緊接著先後創建,分別是一流大學計畫、教學卓越計畫與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由於三者都牽涉到認可(Accreditation)、評鑑(Evaluation)與品質保證(QA),而且也迅速擴散到技職校院,因此臺灣的大學在心態尚未準備周全下,即提前開打,不免爭議連連,功過是非一時之間難以論斷。

評鑑中心宜體察局勢變化  接軌國際

十年下來大家已逐漸習慣,但也發現有許多需要改進之處。以高教評鑑中心為例,截至目前為止已經做了許多調整,一言以蔽之,就是善體國內外局勢之變化作有效且有正面功能的轉型,另一則是做好國際接軌的工作。

國內高教面臨的是在有限生源與各項競爭下,應如何生存下去與提高教育及學術品質的問題,因為高教同時兼具本土性(受本地社會人口條件與人力供需之影響,包括少子女化與學用落差問題)與國際性,也是各級教育中最具國際性格者,因此常被要求國際化與國際競爭。也正因有這些特性,所以高等教育必須先確保其基本素質,進一步才談得上在此基礎上發揮特色。這是臺灣社會對大學的要求與期望,高教評鑑中心所要做的應該是針對這些問題尋求共識,協助教育部與大學共同完成時代的任務,不多也不少。

擔任政府智庫  系所院評鑑回歸大學

依此觀點,高教評鑑中心還有一些事情亟待調整與轉型:

(1)過去已與近百所大學有頻繁的第一手互動,累積了寶貴經驗,因此應在此基礎上繼續穩定發展,並當為教育部的高教智庫,這也是當初高教評鑑中心設立的初衷之一。

(2)不管是認可、評鑑或品質保證,都宜回歸到其設立本意,意即以大學為依歸,以整個大學為單位,至於系所院的評鑑宜依大學自主原則由大學自行處理,最後再反映在校務評鑑之中。

(3)真正的國際接軌。我們當然要看美、英、澳如何辦大學,因為他們基本上把教育當產業辦,也是世界上辦得素質最高的;但是也要看看歐洲,因為這是大學傳統的發源地;日本與東亞則是離我們最近也是競爭的對象。我們應該好好去了解這幾群大學,如何發展出相同與相異之作法,也應去了解在評鑑過程中,哪些要做、哪些不必做。讓我們好好的考量該如何做吧!

 

圖片來源:wiki

本文轉載自合作媒體《評鑑雙月刊》第51期,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