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孟奇:莎士比亞是顧客導向的

 

(原文刊登於全球中央雜誌)

根據報導,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黃俊傑教授最近獲得教育部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黃院長在會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憂心現在的教育事業因為產業化,變成顧客導向。他以教學評量為例,認為可能會影響老師的教學,而同樣教文學,老師可能只教學生喜歡的哈利波特,而略過莎士比亞。

黃院長在通識教育領域赫赫有名,在生命教育上的成就也很令人敬重,不過在這個莎士比亞的例子上面,他應該是正好舉反了,因為莎士比亞在他自己的時代,不但是顧客導向,還是「文學產業化」的成功典範。

有趣的是,對岸也有評論者注意到這則新聞。廣州日報在元月15日登出一篇專欄文章,作者為王佩,文章標題就叫做「被高雅化了的莎士比亞」。文章第一段先簡介了黃院長的感慨,接著就指出:「事實上,莎士比亞在他所處的年代一點都不高雅,那時的劇院都是小市民、工人去的地方,玩高雅票房就有危險,因此莎劇中充滿了迎合小市民趣味的小人物和台詞。」

當然,很多人可能會覺得現在市面上看到的漢譯莎士比亞劇本相當高雅,沒有多少粗俗的語言,那是因為我們現在一般看到的是刪節本,而不是原貌。漢譯莎劇全集第一人朱生豪就使用了大量鄙俗的漢語口語才能傳達出莎劇的意境。這些語詞如果在大學課堂上說出來,很可能台下學生都會一片嘩然。

莎士比亞成功的地方在於他能雅能俗,如王佩所言,「莎士比亞出身勾欄瓦舍,跟下層人民打成一片,其語言大俗大雅,雅的直衝九霄,俗的直奔三吋。」更重要的是,莎士比亞抓住當時市民劇院興起的契機,藉由「顧客導向」、「文學產業化」(莎士比亞的財產購買和投資記錄表明了劇團使他變得富有),對於戲劇人物刻畫、情節敘述、語言表達和文學體裁都進行了擴展與革新。

讀者可能會好奇,在莎士比亞的時期,他是不是被當成當時的哈利波特呢?其實還真有些這個樣子。十七世紀時古典主義當道,當時有些評論家就對於莎士比亞揉合喜劇與悲劇很不以為然。莎士比亞是到了一百多年以後才獲得我們今天所認識的崇高地位。從這一點來看,誰敢說哈利波特不會在一個世紀以後成為經典?而與其感慨現在的「顧客與產業」不符我們的固有想像,又何不鼓勵年輕人勇於運用他們這個時代的環境與機會,創造能讓他們充分展現生命活力的文化呢?

photo credit: wikimedia (CC BY-ND 2.0)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