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器公用】高等教育下的雞排英雄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前陣子批評「讀到研究所但卻去賣雞排是浪費教育資源」的一番話引起熱烈討論。雖說郭董沒必要去評斷一個人該做怎樣的事情,但是一個日理萬機的老闆百忙之中注意到這件事並發表了想法,筆者認為還是有必要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博士雞排」的事件。

「博士雞排」的創辦人宋耿郎日前到雲科大分享求學及成長經驗,提醒大學生不要因為害怕「畢業及失業」而對就業卻步,反而選擇繼續升學攻讀研究所或博士班。他表示讀書絕對有用,但要思考讀書的目的及自己的興趣。若是真的對學術研究感興趣,就繼續升學攻讀研究所。若興趣不在學術研究,應該是配合自己的興趣培養競爭能力。家長們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用父母們自己觀點來培養孩子並不適當,他建議家長放手讓孩子適性去發展。

台灣高等教育的研究水準

從宋耿郎的分享中,其實已經可以抓到一些端倪。在萬惡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傳統觀念下,家長們無所不用其極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小孩能有漂亮的學歷以求未來工作能夠更好,但一窩蜂的爭搶高教資源時卻又帶給孩子們巨大無比的升學壓力。為減輕升學壓力,教改的十餘年間廣設大學研究所,造成了人人有書念的齊頭式平等。但碩博士數量的倍數成長,並沒有對台灣的產業帶來巨大的研發和成長能量。

眾所皆知,台灣研究所畢業的條件大多以論文發表為主。台灣學術界在評比論文時多用SCI或SSCI做為依據,許多學校對畢業時的論文”篇”數有著嚴格的規定,造成了台灣每年的論文產生數量在國際間名列前茅,但卻沒有反映在國際間大學院校的排行榜。在一項由台灣大學和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共同合作的一項世界排行榜(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 2012)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這個狀況。以下是筆者取該排行榜中的「世界排名」、「當年(2012)論文數」及「11年(2001-2011)論文數」三項指標整理出來的結果:

台大:11年論文數排名42,當年論文數排名38,世界排名101
成大:11年論文數排名134,當年論文數排名118,世界排名270
清大:11年論文數排名262,當年論文數排名264,世界排名364
陽明:11年論文數排名359,當年論文數排名303,世界排名396
交大:11年論文數排名245,當年論文數排名233,世界排名400
長庚:11年論文數排名386,當年論文數排名278,世界排名495
中央:11年論文數排名379,當年論文數排名359,世界排名500+
中國醫藥大學:11年論文數排名480,當年論文數排名323,世界排名500+
中興:11年論文數排名402,當年論文數排名357,世界排名500+

由於這份評比的世界排名計算了大學的學術生產力、學術影響力和學術卓越性,上面的數據顯實實在在的反映出一個問題:台灣榜上名校的論文量多但是質不精,影響力和卓越性不佳。而且,還可以看到榜上有名的大學學術生產力在世界排名中還是呈獻進步的狀態。怪不得筆者在攻讀研究所時曾聽到一句話:台灣的論文要是每篇都有用,我們早就統一全世界了!這句話雖然戲謔,但卻也反映出基層教授們早就看到這問題,但我們的政府似乎還不明白。

為了能讓自己的學歷能夠在幾乎人人有大學學歷的狀況下更顯優越,造成了就讀研究所的人數暴增,但真正有興趣於學術研究的人卻非常稀少,最終造成了碩博士數量的成長並沒有對台灣的產業帶來巨大的研發和成長能量。在國際競爭益發激烈的今天,企業沒有研發和成長就代表了競爭力下滑。賺不到錢的情況下,企業主只會想要延續企業生命。大砍人事成本幾乎都是降低支出的第一步,也造成了畢業及失業和22K的社會現象。

造成大量高學歷但卻沒有研究熱情與才能學生的原因,除了高學歷的迷思外,政府辦學的政策也有失誤之處。過去幾年教育經費的分配幾乎一面倒的向研究型大學傾斜,加上廣設大學後研究型大學數量增加,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各學校能得到的補助就相對減少。更有學校為了爭取經費而計畫轉型為研究型大學。校校有經費的情況讓真正有能力培養頂尖研究人才的學校資源不足,而沒有能力的學校也不會因為資源多了點就可以順利培養出適合研究的人才。又是一個齊頭式的平等造成了資源運用不當,造成了大夥吃不飽但至少餓不死的狀況。試問五年五百億的經費為何不能只投入極少數學校?能有研究研發能力的人才本就稀少,資源不集中培養真正有潛力的學生和教師不啻為一種資源的浪費。

新港韓的一流大學

目前新加坡、香港和韓國的頂尖大學在國際的排名都已經超過台大。想要培育人才,資源當然不能少,尤其是負責傳承的師資,更是在培養人才中最需要投資的軟體。以台灣教授一個月的薪資10萬來計算,大約只有香港的1/4,新加坡的1/3,韓國的六成,落後甚多。或許10萬元在台灣已算高薪,但面對全球化的競爭,稀少的資源是無法從全球各地引進好的師資。吸引不到人才或許還不算是大問題,最大的挑戰在於面對國際競爭時,台灣人才和優秀師資被挖角。

台灣教師的薪資其實是和公務人員的制度掛勾,即使校方願意且有能力支付一位教授40萬的薪資,也會因為法規而無法實現。國內頂尖大學都已有法人化的計畫,目的就是能夠取得更高的自主權,特別是人事及經費的運用。已進入世界頂尖大學之列的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前校長李長茂說:沒法人化,首爾國立大學是南韓第一,法人化後才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大學法人化是邁向頂尖的重要戰略,但政府行政效率國人有目共睹,台灣優秀的研究人才和師資卻在改革躊躇不前時逐漸的流失。

除了吸引優秀人才和師資,國際頂尖大學也對校內的師資進行考核,並不是取得校方的聘書後就可以高枕無憂。在台灣,專任的教授除非犯有大錯或是轉換跑道及退休,是不可能因為教學或是研究績效不好而被淘汰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都打破教師是鐵飯碗的傳統觀念。新加坡國立大學會評鑑每一位教授的研究成果和品質,若是6年期間無法取得終身職,則該名教授必須離開。而香港城市大學則是直接設立績效指標,透過考核為教授的教學及研究成果打分數。薪資則是根據考核的成果調整,若是考核太差也有可能丟掉工作。或許教育及研究成果難以量化,但評鑑的制度主要在於增加競爭,已提高研究品質。在台灣,也有所謂的七年條款。教師若是無法在七年內升等到下一階段,則也會離開學校。礙於反彈壓力,這條款從沒有被真正落實。結果則是台灣教育的師資很難有所汰舊換新,也衍生流浪教師的問題。

碩博士進入公職

過量培養研究人才也產生了一個怪現象,碩博士學歷報考公職的比例逐年提升。曾幾何時研究所畢業生想加入台積電等台灣一流企業的現象,已轉變成大多年輕人一心只希望考上高普考。今年的第一場公職考試「公務人員初等考試」就吸引了6萬6千多人爭搶357個錄取名額。根據統計,具博碩士學歷者就有5249人,佔了將近8%。造成這現象原因當然很多,但最主要還是因為台灣培養的研究人才太多造成供過於求的現象。台灣一年畢業超過7萬名碩博士,但社會上根本不可能每年提供7萬多個研發相關工作機會,在競爭不到研發相關工作情形下好只好轉換跑道。

若是參加公職考試的所有人都有著服務人民的熱忱,那不論什麼學歷都值得被鼓勵。但事情的真相是大環境不佳,公家機關的鐵飯碗制度才是造成公職搶手的真正原因。當然頂尖人才能夠進入政府單位是好現象,但台灣的整府體系非常官僚,有心之人想要貢獻卻可能動輒得咎。更糟糕的是公務員之所以是鐵飯碗,正是因為缺乏足夠嚴謹透明的考核制度。獎懲不明的結果必定是劣幣逐良幣,成了打混摸魚者的天堂。長久下來,養成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消極心態也把人才的能力和熱情也都消耗殆盡。

追根究柢的思考後,郭董真的是一位愛管閒事之人嗎?筆者認為「讀到研究所但卻去賣雞排是浪費教育資源」這句話其實是在說明現在高等教育供需失衡的現象。萬惡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傳統觀念造成大家一窩蜂追逐大學窄門。為了降低升學壓力,治標不治本的教改廣開高教之門,過度的培養研究人才。供過於求的狀況下,碩博士們只好轉換跑道,賣雞排,考公職,甚至報考清潔隊都成了選項之一。

坦白說,筆者認為「博士雞排」的創辦人宋耿郎其實是對社會做了個良好的示範。他在認清環境現時和自己個人的條件後,毅然決然的放棄研究所的光環離開舒適圈自行創業,沒有進一步的浪費教育資源。現在台灣所有的碩博士生應該要立刻深入思考這個問題,問問自己是否是真的對學術研究研發相關工作有興趣。若是沒有的話就該當機立斷,好好思考下一步並追求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而郭董看似爭議的發言,則是提供了讓大家更深度去思考現在高等教育現況的契機。對比鄰國和國際間培養和競爭人才的狀況,台灣落後太多。不儘是政府相關官員應該正視,台灣的家長和學生自己也應該認真思考,我們已經不是只在這個美麗的小島內和留著相同血脈的人競爭,我們的對手皮膚和眼睛的顏色可能和我們都不同。抱著和世界競爭的心態去思考我們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才是當務之急。

比我們優秀的人都在汲汲營營的努力,那我們有什麼本錢可以渾渾噩噩下去?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