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其政/教改N年不變的是:技職是「磨」出來而非「考」出來

 

文/謝其政(退休教師)

12年國教風風雨雨的走過2年,也被媒體、學生、家長與基層教師撻伐了2年。教改20年了,到底尚未教改的20年前,我們教育出了什麼問題?犯了何種滔天大罪而觸犯天條,必除之而後快。

為方便說明,本文將教改前定義為:大學聯考一試定終生,大學錄取率仍在50%以下;高中(職)亦使用學測成績,各個學區使用相同試題,依此試題之原始分數排序由學生選填自己喜歡的學校,也是一試定終生的時代。

教改後是指近20年來為減輕學生升學壓力,及為了照顧各種不同族群學生之興趣、性向所推出大學多元入學方案,這些多元包含有:繁星計畫、推甄、聯合登記分發、指考……等等。在這個時代,也正是各類型技職院校大量從專校升格技術學院、科技大學的年代。

四技二專也開通了另一條升學管道,技職體系學生也開啟升學之風,上大學成了這個時代的全民運動,高等教育錄取率超過100%,原始分數滿分500分,僅需18分便可上大學,道盡了此一時代大學端教育的量變與質變。

考試 104年度技藝競賽海事水產類
技藝競賽前的筆試。(圖/黃偉翔攝影)

 

在本專欄中筆者已從各種不同面向,提出技職體系應揚棄一窩峰升學的士大夫觀念。種種跡證顯示,只要身懷技術就就能創造舞台,舞台上的你必因被需要而獲得掌聲。所謂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要在舞台上獲得滿堂彩,那是一個「磨」的技術活。

技職體系的教育對象本來就不屬於精英教育,在民國六、七十年代台灣有所謂的八大省工(註1) ,八大省工的學生在學期間,幾乎都埋首於技能學習,並從中「磨」出各單位行業所應具備的厚實基本功。從八大省工走出校門的畢業生,幾乎都不升學,也沒有相關升學管道,直接投入台灣工業建設,成為當時台灣經濟建設中不可或缺的技術尖兵。

看看過去,想想現在,展望未來,八大省工自今仍在。在過去,台中高工、高雄高工,是學長們用精湛的技術擦亮了他們的金字招牌。現在的大安高工,以亮麗的升學榜單,展現其卓越。未來呢?現在的技職教育因為以升學為導向,在高工的核心課程「實習課」從早期每週授課14節課,縮減到每週4~12節課,且被縮減授課時數的「實習課」,真正落實學生自己動手做的畫面已不多見。反諷的是,在號稱黑手的若干實習課程中,學生經過半日或整整一日課程洗禮後,雙手依舊是潔白如初的場景是常態。筆者不願指控學生不認真學習,或老師不認真教學。其實他們確實是在上實習課,只不過是因應四技二專升學考試之需,改上「紙上實習」罷了。缺少了實兵演練的「實習課」,怎能「磨」出各單位行業所應具備的厚實基本功。

實習 汽車技術 技職 技能競賽分區賽
學生努力做汽車引擎的故障排除。(圖/黃偉翔攝影)

 

全民都上大學的時代,除若干仍能堅守原則者外,量大且又近乎零篩選的科技大學所培養出的「所謂大學畢業生」,對個人能力及競爭力上的提升有限,已是不爭的事實。為了準備升學,在考試引導教學的氛圍下,最最能讓技職體系學生在學習的路上找回信心、舞台與成就感的實習課,怎可被無情閹割?教改20年,真正要改的不是入學方式,也不是把心思放在如何降低學生的功課負擔上。要改的是,認清每一個階段在各種不同屬性的學校之功能與定位。在技職體系,要贏得尊敬,首要為技術,次要仍為技術,第三還是技術。有關學生課業負擔乙節,至少在筆者30年職校教學經驗,不是學生功課壓力太大,而是時間太多,尤其是職校學生,這也許只是筆者個人短見,可能有賴嚴謹論證,方可定論。不過多位同為職校老師都有此看法,也是事實。

在台灣經濟建設大道上,技職教育體系應扮演何種角色?筆者以為首要功課是在「磨」技術。在自己的專業技術領域中,展現他人無法取而代之的獨門技術,不僅可以獲得舞台,更應要有「只要我具有他人無法取而代之的獨門技術,就可以創造舞台,並且可以在自己的舞台上,獲得滿堂彩的信心與霸氣。」

教改20年,12年國教也已上路2年,面對技職體系學生將漸漸失去競爭力,失去舞台的嚴峻問題著墨不多。大環境應強力倡導職業無貴賤理念,並在政策面營造只要「座擁技術便是座擁金山」的環境。在技職教育此一環節上,就應好好的「磨」出技術的基本功,問題在技術水平,不在考上哪一所技專院校,也不在有幾張技術士證。技術、技術還是技術,在技職體系中能「磨」出技術,就是王道。

 

註1:八大省工從北到南為大安高工、新竹高工、台中高工、彰化高工、嘉義高工、台南高工、高雄高工及東部的花蓮高工。

 

延伸閱讀

謝其政/職校老師們 請捍衛工科實習課的核心價值

謝其政/拼升學、辦學績優 被綁架的技術士證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