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士灝:我們提倡maker的意義所在

 

昨天帶三本Make雜誌回家,國三的孩子看到欲罷不能。我只能說,等下個月該考的都考完了,我們五月底去看Maker Faire,找些好玩的東西來玩 — 或許會如同他老爸三十多年前一樣,考完高中後的暑假,找到他能夠樂此不疲的領域,或許不會,但我希望他早點找到興趣。

有些人以為maker, coding是菁英教育,其實不是。我們提倡這些,也不是要小孩以後來唸資訊系、工學院,而是培養活用知識的能力和創造力。電腦逐漸取代人腦,機器逐漸取代人力,所取代的大都是規律性的工作,如果沒有活用知識的能力和創造力,只是考試的機器,那難保不被取代。

三十多年了,這代的中學生還是像上代學生那樣成為考試的機器。我前幾天遇到幾位考上台大碩士班的學生,有好幾位是補習進來的,其中有一位想知道他是否適合進我實驗室,我反問他對計算機結構和作業系統有沒有興趣。他想了好一會,跟我說他不知道。

我說,怎麼會不知道?我指著旁邊「計算機結構」的課本問他,你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是愉快地在讀,還是讀得很辛苦?他說他沒讀過這本俗稱白算盤的原文書。他所有計算機結構和作業系統的知識,都是補習班教的,學的都是如何解題,課本中不大可能考的部份,大概都不教。

我把一本第四版的書送給他,我說,這本書在20多年間,改了五版,有些章節內容擺不進書本,放在光碟片裡。你對這個如果沒興趣的話,一輩子經常被迫要學新的,會很辛苦的。

不少進到研究所的學生,基礎薄弱,連什麼是研究都搞不清楚。簡單地說,研究就是從定義問題、決定方向,蒐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解釋資料、尋找解答、實作解答(這是系統研究最花時間的項目)、評估解答、修正問題、修正方向,重複以上動作直到滿意為止。當過makers和coders的,多少會練習到的這些,會具備基礎,教起來很容易;但如果遇到考試機器,要怎麼教他做研究?

難。

我想基礎薄弱的原因,與考試的方式脫不了關係。有人說要恢復聯考,請不要鬧了。我說過,考試的命題很重要,如果考的都是考古題,補習班的學生就容易考高分。如果不能改變考試制度的話,也就只能想辦法把考題出得比較靈活一些。用靈活的考題,來引導教學,也是不得已的方式。

 

圖片來源:Matt Biddulph@flickr

本文轉載自洪士灝的FACEBOOK,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