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翔/鼓勵青年18歲先工作,蔡英文可以為技職選手做什麼?

 

原文刊載在udn《鳴人堂》網站,標題為「鼓勵青年18歲先工作,蔡英文可以為技職選手做什麼?

 

文/黃偉翔

2016年里約奧運即將在8月6日展開,台灣選手取得18項參賽資格,共58位選手拿到比賽門票,是歷屆最佳成績,舉國上下都期待本屆能奪下幾面奧運獎牌,尤其是過去表現傑出的競賽項目。然而,不說或許知道的人也不多,8月10日起將有另場重量級賽事要舉辦,即是「第46屆全國技能競賽暨第44屆國際技能競賽國手選拔賽」,不意外的,這件事沒有獲得太多國人的關注。

今年除了選出台灣各職種如家具木工、花藝、汽車技術、美容、美髮……等金銀銅牌好手外,更會進一步選出國手,代表台灣參加2017年,素有「技能界奧林匹克」之稱的國際技能競賽,這些國手將在阿布達比與來自75個國家的選手競爭,用技藝為台灣爭光、奪牌!延續或挑戰台灣上一屆世界排名第三的奪獎紀錄。

好現象是,總統蔡英文在選前,數次喊話技職的重要性,她提出三大方向,分別是鼓勵技職學校找到新定位、職業教育授課的彈性化、強化校園跟職場的連結,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從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林全,到政務委員林萬億都在喊的,「鼓勵18歲青年先工作再進修」,先不論現實中的可執行性,光是能稍微扭轉學歷迷思、對於技職學校往升學靠攏的社會價值觀,就很值得讚賞,這凸顯新政府對技職議題的重視。

讓技術選手以就業、而不以升學為優先

在我數次撰寫技優生議題的報導與專欄後,教育部技職司與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開始更重視這群技術選手的出路,目前雙方都已經在醞釀新的制度或模式來補強這塊。但若能從行政院層級來統籌,將「技職選手」與「鼓勵18歲青年先工作再進修」一併處理,其力道將比部會間各自努力還強大許多,而我認為,眼前即將舉辦的技能競賽便是一個現有且良好發揮的場域。

在104年度技藝競賽工科賽中,主辦學校嘉義高工校長林文河做了一個創舉,就是讓參加競賽的選手與廠商媒合,當時31間企業共提供154個有薪實習機會,學生更可獲得在學獎學金。雖然就業與實習仍有段差距,但此模式或許可以當作技能競賽良好的借鏡。從分區賽的3244位選手、8月舉行的全國賽968位選手、一直到最終選出的42職種國手,若這些大部分為高職生的選手,都有良好的就業出路,不再只是拿競賽成績去升學加分,或保送上明星科大,這不只對「鼓勵18歲青年先工作再進修」政策有示範作用,更能彰顯學習技術的價值!

若能導正風氣且政策配套得宜,在技職教育系統,學生願意在高職畢業後先就業,等累積幾年工作經驗再進修,不論四技,或二專再接著二技,這種間斷式學習才是最適合技術人才的養成過程。

蔡總統能在技能競賽做什麼?

目前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透過建置技優人才資料庫,提供企業查詢,並研議企業預聘技優選手制度,讓企業投入資源培養選手,但選手到業界與一般求職者待遇會有差別嗎?工作職位會因為競賽經驗而有所不同?企業真的願意投入資源,培養年輕選手成業界所需的人才?這些目前都仍是大問號,也是執行面的困難點。

但有做事總比沒做來得好,至少開始重視了。相信大部分技能圈內人士普遍的陰影是,在上一次民進黨執政期間,始終不夠重視技能競賽。

2000年台灣政黨輪替後,政策對於職業訓練的重傷至今仍未恢復。當時政府認為國際技能競賽只有一個人能出去比賽,所以砍了競賽預算,但事實上,這一個人是從龐大的一群人中選出來的,政府沒看到背後的金字塔基底,還把原本有的30幾個職類,砍掉剩下10幾個,所以整個國際技能競賽表現進入了多年的黑暗期,直到最近幾屆成績才慢慢回升。

畢竟,有金銀銅牌甚至國手稱號在前面誘導,才能吸引更多青年人投入技術訓練,進而帶動培訓能量,這也是國際技能競賽舉辦的由來。當技能競賽失去目標,技職發展又更往升學靠攏,無形中台灣整體技能水準大幅下降,更嚴重的是,過程中部分職訓單位被迫轉型,職業訓練結構都破壞掉了!那些年間更把職訓師調去從事就業服務,無形中使許多職訓師就提前退休,遇缺不補,職訓師都變成沒保障的約聘研究員,誰會願意待著?難怪都被大陸、越南延攬去,技術、技職人才外流,其外流數量,更是政府完全無法掌握的。

但這些都過去了,若能從現在起,真正重視這園地,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將會更完善。距離上次前總統馬英九來全國技能競賽頒獎已經是5年前的事了,這5年間多是前副總統吳敦義親臨現場;總統蔡英文數次喊話重視技職,相信若能撥空前來,為這些技職孩子加油打氣,將會對國人展現重視技職的示範作用!

 

黃偉翔/批評前請先釐清:讀技職學校不等於研究技職教育

 

原文刊載在udn《鳴人堂》網站,標題為「批評前請先釐清:讀技職學校不等於研究技職教育

 

文/黃偉翔

「為何教育部長不是讀技職教育出來的?」「為何教育部技職司長不是讀技職教育出來的?」「為何技職政策掌舵者都是一般大學背景的人來擔任?」這就是部分技職圈內人對政策制定者無理的要求,我每每聽到都覺得不可思議。

我開始寫技職報導,以及一些媒體專欄後,越來越常被讀者罵……但現在也習慣了。有些人對於報導角度或評論論述不滿,我覺得這樣很好,至少引發更多技職議題的討論。但可惜的是,常見的台灣讀者,鮮少對文本進行進一步論述,反而找起不相干的點來攻擊,我最常被攻擊的,就是「自己讀了台科大後,又跑去讀台大碩士」,部分人認為,對於技職生我不是個好榜樣,根本是鼓勵技職生追求學歷,而非技術。

我想,「讀過技職學校」並不等於「研究技職教育」,前者頂多算默會知識,只是經歷技職教育過程的經驗累積,然而這些經驗仍缺乏學理基礎;後者則是學院知識,是有系統的學術理論組成。當然,若你能兩者兼具,極佳。

就像西語,台灣人都不能學嗎?

歐美文學,亞洲人都無法研讀嗎?

唱歌劇,非義大利人就不能唱、不能研究嗎?

以技職相關議題的光譜綜整來看,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在同一軸線上,密不可分,從職能基準、職能課程、教育與訓練實施、教育學習評量及職業能力鑑定,再到職涯發展等等,你說,光以上提及的幾點,是一般讀過技職學校的人可以研究的嗎?更不用說擔任政策制定者的各種包袱考量。真正投入技職研究的前輩們都能理解,要鑽研技職,須具備許多跨領域知識,以及政策實務經驗,不只廣博更要深入。

難道我不能以哲學觀點看待技職教育?

難道我不能以社會學觀點看待技職教育?

難道我不能以心理學觀點看待技職教育?

每個人對公共政策都有屬於自己的想像,尤其是教育政策。正因為大家多少都有受過教育的經驗,所以都以想像中的烏托邦來論述、批評「教育應該怎樣」,積極討論著表面上的大方向、大框架,但對國際(研究)趨勢知悉甚微,甚至對執行細節與桌底下各種角力拉扯渾然不知、不感、不明、不白。

像我這樣無知的大眾或許沒差,但在台灣技職圈,事實上,很多自認的專家也是如此,而他們持續影響著政策的轉彎、直衝,甚至飄移——或許這些搖擺不定的政策走向更來自民眾的激情與吶喊,民粹所形塑的政策走向,好、或不好,我想讀者們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答案。

以高中生到科技大學就讀議題為例,許多人認為,這是壞事,技職生入學權益受損,但事實上,高中生申請入學為外加名額,大致是總量的10%,完全不影響到技職生的名額總數,要討論,也是高中與高職生入學後的衍生權益,例如交換學生申請名額上是否有做比例上的劃分?校園資源分配?其實一般的高中生來就讀科大,也不失為一種模式,但是後面的學校生源拉扯,以及對高職跟一般高中的教學現場影響,所以至今量並沒有開放很多。更重要的是,在此議題中,我們關切的是「什麼人才規格是台灣需要的?」還是「科技大學一定要給技職生讀?」

進一步思考,誰說「高中生升大學」、「高職生升科大」才是人才?難道「高中生升科大」、「高職生升大學」就不是人才?面對工業4.0的趨勢下,我們還需要像過去這麼多,只會單一實作技能的技職生嗎?我認為,我們更需要具備知識理論背景的實務技職人才。當然,這端看教育部在濃厚升學主義的台灣,如何去定位高職與科大。

討論技職議題,請勿民粹,請勿「為了技職而技職」。但可悲的是,回想起從小到大的教育,我們確實缺少「建設性批判」的訓練,導致台灣多得是「痛批型亂罵」。

台灣不缺鍵盤砲火,唯獨缺建設性批判,更缺對問題本質的洞察與剖析。

 

黃偉翔/關於技職教育,國中小教師其實還很陌生

 

原文刊載在udn《鳴人堂》網站,標題為「關於技職教育,國中小教師其實還很陌生

 

文/黃偉翔

我最近受邀的幾場演講,主要是對國中小老師介紹技職教育制度以及未來技職趨勢,而令我驚訝的,是幾乎在場的老師們對技職的陌生,別說技職學制了,連有什麼學群、系科領域都一知半解。大家想想,如果連老師們都對技職不認識或不友善,那麼學生如何從小認識職業,甚至引導已經具備技藝傾向的學生選擇未來高職科系領域呢?

在台灣,許多言論都批判「華人士大夫」價值觀,長期忽略勞動與職業價值,這是導致技職教育走向今日四不像的主因,而家長的唯有讀書高觀念,更總在每次論述此議題時,必定被拿來當箭靶的對象。但我認為還有一大部分是我們鮮少注意的,正是「國中小教師對技職的陌生」。在近幾場演講中,聽眾紛紛表示自己來自一般高中、大學體系,雖然經過師培訓練,但對技職根本只有模糊概念,很難正確引導、溝通家長與學生去選擇未來所讀學校,因為老師自己本身也不夠認識技職。

若以升學角度來看,我們主要可分成這四塊:高中升大學、高職(已改制成技術型高中,但此處仍以高職稱之)升科大、國中升高中、國中升高職或五專。

通常高職升科技大學前,都已是某類群學生,譬如某科大機械工程系的學生通常來自於高職機械類、西餐廚藝系學生通常來自於高職餐旅類,所以在選填志願上,通常不會有太多困難,頂多是在類似科系中抉擇。

國中升高中是延續學理學科,而高中升大學雖面臨選填科系,但至少高中時期已分1類2類3類組,唯獨最需要輔導的一群,是國中選填高職或五專的學生。

根據教育部統計,104學年度專業群(職業)科與普通(含綜合高中)科學生數比為47.9:52.1,前者33萬7千人,後者36萬6千人,這代表國中選讀技職體系的孩子佔了一半,但這些國中生如何選擇未來職校科系?是否有經歷過適當的職業試探?甚至除了家長外,最能影響著這群學生的國中小老師,是否對技職教育制度與職業有足夠的認識?對於這點,我打了一個大問號。

《技術及職業教育法》發布後,正式將技職教育分為三階段,職業試探、職業準備及職業繼續教育。職業試探主要是透過技職向下扎根精神,規範國中小課程綱要須納入職業認識與探索內容,而職業準備則是我們在技職校院學習內容,職業繼續教育是指畢業後的在職者或轉業者的階段。其中,職業試探正是過去數十年來,台灣技職教育所嚴重忽略的部分。

相對於一般教育體系,技職學制有其複雜性,政府除了透過法規加強國中小學生的職業試探,目前也陸續建置區域職業試探中心,或透過國中技藝班,學生每週到附近職校上一天課。但國中小教師對技職制度的認知教育,也是極其重要的一環。

12年國教上路後,老師更要扮演生涯輔導角色,但目前看來,辦辦認識技職的研習,或請老師到技職學校參觀認識,是非常不夠的。是否有必要透過現行師培課程內容著手?或是透過其他更深度、有效的計畫內容來宣導?政府若重視技職扎根,台灣這群教師正是下一步可以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