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昭:台灣缺乏整體規劃的教育政策 還患了「大學排名神經症」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今日台灣大學主辦「21世紀大學之理念與台灣高等教育的展望」研討會,會中多位國內外知名學者與大專校院領導者出席,共同討論台灣高等教育現況與未來發展。中央研究院院士劉兆漢在開幕式致詞時表示,21世紀人才是跨領域人才、解決社會問題人才,但我們國內教育體制仍以單科系教育為主。他認為大家應以此為警惕,共同思考「台灣高等教育要培養何種人才」。

 

台灣在世界人才競爭上趨於弱勢

第一個主題演講為「全球視野中台灣高等教育的新挑戰」,主詞人前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表示,全球化條件下,競爭人才將更為激烈,而未來更需要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人才、永續發展人才,而台灣競爭力衰退是因為資源挹注不足,他強調,無法吸引人才,就沒有帶動創新的人力。

前教育部長、前臺灣師範大學校長郭為藩聚焦則認為,國內都把重點放在少子化、入學人數減少議題,而全球化後的學校競爭力如何吸引更好的人才,也是迫切需思考的議題。

郭為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前校長

郭為藩舉例,相對土地面積與人數條件相近的新加坡、香港、荷蘭,台灣大學規模還是比較小,他指出,如何突破目前台灣高教困境是很重要的。

 

郭為藩指出,新加坡大學、南洋理工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世界排名都在百名內,甚至是50名內。他特別強調,若非研究型大學,並不需要去注重排名,「這對於高等教育沒有意義。」

郭為藩解釋,大眾對於研究型大學有部分誤會,他指出綜合型大學並非研究型大學,而部分科技大學卻應該列為研究型大學。他認為,創新與拓展專業知識領域是主要研究任務,其中學校是否提供教學與研究領域多元化、是否在國際高等教育評比上享有盛譽與排名,對於研究型大學都是重要的參考依據。

郭為藩說明,一個好的大學必須要有四要件:人才、環境、資源、制度,而在教授薪水上台灣遠低於其他東南亞大學,難以抓住研究人才。他開玩笑說,「台灣薪水共產化,中國大陸薪資卻民主化」。

 

台灣患了「大學排名神經症」

對於「SCI迷思」,前台灣大學校長陳維昭認為,對大學排名的患得患失現象,是因為台灣普遍患了「大學排名神經症」,甚至扭曲大學辦學方向。

陳維昭說,應該去思考大學排名背後的本質問題,他舉例,與其在意大學在世界上排名進步或退步,更應該思考國際間大學彼此間的消長原因。

對於世界排名,普遍認為跟政府挹注經費有關,但陳維昭提出不同看法,他以台灣大學在上海交大世界大學排名狀況舉例,台大在2008年排名開始上升,但東南亞幾個主要大學也同時進步,而在2015年時台大排名退步,但其餘大學卻沒有退步,這才是應該深思的現象。

2003-2015上海交通大學世界排名

2003-2015上海交通大學世界排名。(圖表/黃偉翔製)

 

對於國內反SCI風潮,陳維昭諷刺說,台灣SCI影響力係數其實不高,就算量有起來,但貢獻度有限,其實還沒有到「夠資格談論SIC」的地位。

 

台灣缺乏一貫而整體規劃的教育政策

陳維昭分析,缺乏穩定一貫的教育政策是主要因素。郭為藩開玩笑說,有時教育就像「一日政策」,隨著政黨輪替或教育部長替換,教育政策方向即改變,但台灣教育政策需要整體規劃。郭為藩還說,目前高教研究資源不足、大學運作缺乏彈性、國際化不足等,也是扼殺台灣高較競爭力的因素之一。

陳維昭以電影導演王正方的「台灣高等教育怪現象」一文來說明台灣教育缺乏整體規劃的現況,內容提及,「近年來台灣有少子化的現象,學生數量減少得很快,立刻產生大學院校過剩的問題。許多大學都面臨招生不足的困擾,迫使學校當局裁員、停辦某些科系等。為了求生存,有開放禁忌大量招收大陸學生的建議,但是島內的政治氛圍緊張,對陸生的限制重重;只準收短期交換學生、費用高、不準陸生在台灣工作、不給健保,諸如此類不近情理的限制,足以令陸生望之卻步。名牌大學如台灣大學的著名科系,每年向大陸招收研究生,只能招到五六成的名額。

而對於過去教改以減輕學生壓力,陳維昭還分享「台灣高等教育怪現象」其中一段,「當今台灣的高中畢業生,不論程度有多差,只要他願意,個個都有大學上,大學的門坎完全給撤除了。台灣的學子便不再受惡性補習的罪,他們快樂如神仙?完全沒有,誰也不願意上野雞大學,名牌大學的大門依然很窄,學子們仍舊要去上補習班惡補,不分晝夜的參詳各種新舊考題,全力以赴的拼入學考試。上補習班的苦日子揮之不去,台灣的孩子還是不快樂。」

陳維昭認為,教改並未減少台灣學生壓力,反而是增加更多學習負擔。

 

大學搶人才 多元入學成為爭奪人才工具

陳維昭說,當時辦大學招生策進會,主要目的是減輕學生壓力,但現在大學都拿來當作搶學生的策略,他說,無法參加校外活動、才藝補習、就只能向下,他說,很多學校甄選入學都到7、80趴 ,「多元入學成了大學爭奪學生工具,加速悖離社會公平正義」。

前台灣大學校長陳維昭

他認為,面對快速變革與高度不可預測的時代,大學應該以彈性而多元化發展,來因應多樣而複雜的社會需求。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