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翔/何不善用學歷迷思 落實技職教學

這陣子我(@skillscanhelp)在Clubhouse上聽許多人談教育,從國中生到碩博士,從教育工作者到各行各業民眾,從體制外談到體制內,從升學考招到108課綱,可以發現民眾對於這波108課綱有所期待,卻也對學習歷程檔案有不少焦慮,討論到最終,總會有人拋出「找工作學歷還是最重要,教改怎麼改有差嗎?」「家長觀念要改最重要!」等萬用結論。

我們都曾試圖抵抗,這所謂的「唯有學歷高」現實,少數有能力的人確實可以不甩社會現實,可其他大多數的人呢?有些人因為擁有不錯的人生起步,會痴笑那些逃離不出的人們,並把矛頭指向要求小孩拼升學的父母,說他們是形成現今社會學歷迷思的害蟲,每當我聽到這樣的人們在批評,都覺得不捨,可有想過,他們家庭可能欠債、可能差每一份薪水收入、可能希望過年可以買件新衣與家具、可能因為學歷只到國高中而在社會升遷過程吃虧…太多現實輾壓在大眾肩上,難以逃離。

多年來,技職教育也在這樣的環境中逐步向高等教育靠攏,成了社會的箭靶。我想,既然求職市場的大宗仍引導青年重視所謂的學歷,那何嘗不反過來好好善用「學歷現實」?

重點從來都不是升學與否,而是升學路徑中,促使學生學習了什麼,以及若不想把青春投注在升學的人,是否有個直接就業體制可以選擇?

以高職(技術型高中)學生升學的主要管道之一「四技二專甄選入學」為例,是所有科大聯合招生管道中招生校數最多、規模最大的入學管道,分為兩階段甄選,第一階段以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成績作為篩選依據,第二階段則為各校系如何指定項目甄試與配分比重。

幾年前,我與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代表於技職考招會議上,皆表明支持第二階段統測成績加權的上限,應從原本50%下降至40%,其餘多元表現則至少佔60%,其中專題實作與實習科目學習成果(含技能領域)、學習歷程檔案兩項合計不得低於40%。

同樣都要升學,可是升學路徑上的要求改變,確實能逐步改變教學現場對於高職生的學習重點改變,不再只重視統測考的部定必修科目,那只會讓更多高職生下課後奔走補習班,日常修課學習表現、技能學習成果皆因為升學上佔分比重的提升,而獲得更多在教學現場的重視,也才有進一步落實技能學習的可能性,而非只有在考取技術士證照、參加技能選手的青年才是落實技能學習的主體。

另一方面,台灣技職教育已走向了完整教育體系,也因為《技職法》與《技職政策綱領》的出現,成為一個具有主體性的教育體制,除了具備直接就業能力培養的各項專班,也是培養具有知識基礎的技術人才教育體制,電動車、智慧家電等新興職業技術工作者,勢必靠高等技職教育體制培育而出。

在這樣的視角,高職落實108課綱,一個個回應社會所需的課程出現,成為了關鍵。如何提供現場高職老師誘因與支持,協助一個個扎實課程的落實,而非如大學選修課較淺的學習效果,成為提升技職群體教育品質中最關鍵的關鍵。

畢竟,再多設備的更新,技職教學內涵不改變,又有何用呢?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