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承泰:擔憂勞動力反轉,不如把餅做大

 

文/薛承泰

國發會公布最新人口推計,其中述及臺灣15-64歲勞動力人口近年達到頂峰而即將反轉,勞動力將逐年減少,這究竟是「危機」?還是在宣告臺灣處於「人口紅利期」的後端,尚有急起直追的機會?

「人口紅利期」指的是,勞動力人口為扶養人口(包括15歲以下幼年與65歲以上老人)兩倍以上的階段。臺灣自1990年開始進入,約到2020年才會脫離並進入「人口負債期」。一般而言,處於人口紅利階段意味著扶養比偏低而有利於經濟發展,例如目前東南亞許多國家,中國大陸與南韓也都是;一旦進入人口負債,經濟動能式微,市場有氣無力,日本最有經驗。臺灣處於紅利期已有20年之久,可惜的是,有一大段時間把自己關在島內,坐失良機未能發揮紅利威力,尤其臺灣勞動力教育水平高過於許多國家,沒有善予運用,真令人遺憾!

其實,人口紅利只是一個原則性衡量標準,因為勞動力人口並非都有從事工作,而被扶養人口也並非沒有生產力。我國15歲以上人口勞動參與率,近年來維持在58%左右,這個數值和國際比較雖不是很低,卻在50歲以上人口群中呈現特別偏低;其所反映的,包括有些人較早退休,有些則是進入「灰色經濟」而未被計入,另外則是這批中高齡缺乏「就業力」或「就業機會」。

行政院江院長提出「提高生育率、婦女參與率、年金改革及延後退休年齡、加強推動僑生政策」四大策略,何嘗不是看到這些現象。然而,這些策略部分早就在推動,使得在高齡化趨勢下勞參率不致於下降,即便在金融海嘯期間,基本上也守住了,且婦女勞參率還逐年提升達到50%。

其實,我國女性年輕(25-34歲)時具有相當高的勞參率(超過日韓美國),卻在40歲之後,相當部分因婚育離開工作而不易回到勞動力市場,因此,需要持續努力的措施,應當是提升婦女再就業的機會。

此外,延長退休年齡確實可減輕年金保險財務壓力,也可以維持屆齡退休者參與勞動。然而,這個想法不無風險,最明顯的代價是,支付更多的薪資,並阻擋了年輕人的機會,除非這些資深者仍具有高度的生產力,那就另當別論了!

國發會人口推計時間到2060年,屆時臺灣人口會比當前少500萬,是好是壞,見仁見智;較令人擔憂的是人口結構的改變,屆時65歲以上老人將占超過四成,15歲以下兒童不到一成。於是,提升老人的健康與社會參與是不二法門,政府在此時需要積極推動的政策,除了長期照顧制度,對於健康老人的社會參與也需多著墨,並發展新的就業模式以符合老人特質,不致於成為年輕人的競爭對象。

前面幾個措施都是因應人口結構的變化,若要改善人口結構,鼓勵生育與移民大概是首選。可是,鼓勵生育往往以減輕父母對子女的養育負擔著手,這最花錢,舉凡生育獎勵,育兒津貼,保母津貼,就學補助,減免賦稅…等,臺灣也都少不了,如果要繼續擴張,因政府財政吃緊,似乎難有大作為,況且效果並不易評估,許多國家也都遭遇到類似的困境。至於移民,則是牽連廣泛風險最高,在我國還牽涉到兩岸,更為複雜,僑生或許單純一點,可是要留得住,最後因素還是經濟!

總之,這次國發會的報告,其政策意涵,重點應不在於勞動力人口何時會反轉(因一定會反轉),而應是提出警訊 — 臺灣距離人口紅利視窗關閉已不遠!如何利用最後幾年人口優勢,努力提升競爭力才是當務之急,畢竟目前勞動力人口所占比例仍超過74%,在未來幾年還是世界少有的高!

去年總統在國慶文告中強調「找到出路 走出活路」,我們目前還有機會,不是嗎?只要年輕人對自己有信心,政府政策正確就有機會把餅做大,江院長所提的措施落實的機會就更高!

 

本文轉載自:遠見華人精英論壇,經原作者授權刊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