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永財:摒除錯誤觀念,人才培育才有救!

 

文/李雅筑

攝影/張智傑

台灣為何人才失衡?為何業界總喊著找不到員工?一直對人才培育不遺餘力的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點出了兩大問題。

首先是社會的價值誤導,讓大眾對「高科技」三字產生曲解,窄化了其他產業的人才供應。他談到,過去20年,因半導體工業興起,3C產業蓬勃發展,當時,美國開始出現「High Tech」(高科技)一詞,但到了台灣,大家卻誤把高科技和資訊電子產業劃上等號。

「這等於是忽略了精密機械、航太、生物等其他產業的發展,」他觀察,無論是報章媒體或是政府部會,總把科技產業分門別類,這時非資訊電子業的就被排除在「高科技」之外,成為「中、低科技」,就連工具機也是,讓他備感不解。

「半導體最厲害的設備,大部分是我們做的,但我們被列為低科技。高科技用我的東西才能做出產品,所以我的科技含量會比較差嗎?」卓永財擔憂,這將造成學生和家長的疑慮,讓人才逐漸往資訊電子業走,影響其他產業的發展。

另一個原因,則是高等教育的研究領域被SCI綁架,導致人才養成不均。他說,隨著近年學界為爭取世界大學排名,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技期刊引用文獻資料庫),也就是科學論文被引用指數,成為辦學的重要指標。某些大學為了產出大量論文,養成「重量不重質」的歪風,讓學界戲稱,SCI應該叫做「Stupid Chinese Index(愚蠢的華文指標)」。

「搞到最後,機械系的學生為了想要拿到SCI,一窩蜂跑去研究奈米或微米等領域,其他研究都沒人要做了,」卓永財強調,追求SCI並非不好,只是若不能回歸到知識的本質、研究的核心精神,學生不願意在傳統領域多下點功夫,也不難想像企業會找不到人才。

「德國的許多大學都沒有在世界大學排行榜的前頭,但德國一點也不在乎,因為那些是SCI的標準,德國人不會被誤導,而是很實在,現在德國提出工業4.0的願景,全球都開始跟進了,不是嗎?」

卓永財指出,放眼國際,各國都已看見製造業對一國經濟發展和基礎技術人才的重要性,製造業浪潮興起,也顯示出基礎人才的培育工作不可忽視。

過去,英國在柴契爾夫人和布萊爾時期,都曾表明英國未來不需要製造業,布萊爾更曾說,英國未來將著眼於知識經濟,成為仰賴創意和品牌的經濟體,製造業可外移至其他國家。

結果這三年來,英國痛定思痛,開始振興工業。太平洋的另一端,美國也提出一連串「再工業化」計畫,想吸引製造業回流,「事實證明,製造業是社會經濟的驅動力,」卓永財表示,德國長年在技職教育的投入,提供製造業所需人力,最終創造驚人經濟奇蹟,已成為典範。

他認為,若是台灣不加緊腳步,正視人才培育問題,包含捨棄對「高科技」的錯誤迷思,並連結產業端和學校端的溝通與合作,恐怕將錯失產業發展機會。

對此,他身體力行。為培養人才並鼓勵更多學生投入相關研究,上銀早在12年前即辦理「上銀機械碩士論文獎」,每屆都投入百萬元獎學金,即使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依舊沒停辦,卓永財說,剛開始許多學校還半信半疑,「大家看到我們是玩真的,許多學校就開始拚了!」

另外,身為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的審議委員,卓永財積極改變遊戲規則,在第二期的計畫裡,納進了產學合作和發明專利等指標,相較於第一期注重學校的SCI指數,更多添加了實務面的研究成果。

不僅如此,這幾年上銀開始積極與學校產學合作,開設專班,透過一對一的師傅指導,共同訓練人才,包含高職、科大和一般大學等,上銀更在實習期間提供學生三萬元以上的優渥薪水,享受員工福利和三節獎金外,也能跟著拿年終獎金。

卓永財更登高一呼,鼓勵工具機工會一起投入產學合作,只要他一有空,就帶著大老闆們到台大、成大等學參訪。「培養人才不再只是學校的任務,企業也有責任,這就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攸關經濟發展!」

這些年,卓永財在政府、學校和業界四處奔波,忙到昏天暗地卻樂此不疲。他回憶,當他從德國法蘭克福回台時,總是感慨萬千,他心想,德國的成功並非一蹴可幾,而是經由幾百年來一代代的努力,「所以我也想要做個示範,雖然是有一點阿Q(精神),但我這是在救台灣!」

 

圖片來源:遠見雜誌

本文轉載自合作媒體:遠見雜誌,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