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台科大校長廖慶榮:普大科大合流是未來趨勢

採訪/黃偉翔|攝影/黃偉翔

2016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學排名》出爐,台灣科技大學從去年52名上升至28名,在台灣排名第二,打敗清大、交大等一流學校,只輸給了台大,但台科大畢竟是技職學校,這讓我們反思,學術之於科大扮演著何種角色?台科大校長廖慶榮接受《技職3.0》專訪,他強調,科大做研究是應用導向,而目前台灣與國際趨勢一致,「就業率」變成極為重要,所以一般大學也開始向產學靠攏,甚至有些大學表現得比技職學校更技職,在這樣演變過程中,普大與科大兩者殊途同歸,合流將是未來趨勢。

以下為專訪問答內容:(Q為3.0記者詢問,廖為廖慶榮回答。)

Q:世界排名對於大學,尤其是技專校院,有何重要性?

廖:排名就是學校的名片,尤其跨國大學之間談合作,彼此第一步,都是「查對方的世界排名」。例如最近伊朗的一間新學校想找台科大合作,但我們國際長在世界排名榜上看不到這間學校,不是說不值得跟他們合作,而是我們同時有著很多種機會,如果這間學校很好,我們就很樂意,這不只是站在學校的立場,站在學生的立場也是,都是選擇世界知名的學校去做交換學生。

雖然排名就是學校的名片,可是每間學校須理解,每個排名指標是什麼?我們要不要特意追求這些指標?所謂追求排名,就是看指標分數,如果這些指標對學校發展是有幫助的,就應該把它當作重要KPI,如果這指標完全不符合學校發展,就不該去做。例如台科大在上海交大排名始終沒進入五百大,我們去分析後發現,他大部分指標是拿過多少諾貝爾獎、Science、Nature等,所以我們清楚台科大不應該把資源投入在這些指標上,所以台科並不會去刻意追求上海交大排名。

關於這次Times,特別強調產學合作、國際化,為何台科大就勝出呢?因為它「幾乎用平均值,而不是總數」,這幾年來,Times跟QS的排名只跟自己領域比。例如醫科跟世界醫科比、文科跟世界文科比,因為生醫性質的論文數或引用數都多出理工領域五倍,分開來比很合理,所以當世界排名不再比總數,而是比平均數,陽明、北醫的排名就大幅退步,不是他們實質退步,只是評估方法改變。

我們要理解指標評估方式,是不是適合學校,絕對不要盲目追求。

Q:目前台灣的科大與普大定位如何劃分?

廖:台灣高等教育只有兩條路,第一就是「普大科大合流」,如果不合流,那就需在技職體系有一流的科大,因為技職體系重點是培養業界所需人才,所以過去的專科、高職畢業生目標就是就業,而早期普大是不必跟業界接軌的,如果回到3、40年前,學校教學內容才不管產業界需要什麼,老師也不接產學計畫,反正當時大學才2、30%,畢業出來一定有工作。

但是現在環境改變了,不只是台灣,整個世界都是如此,「就業率」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所以現在一般大學老師還在抗拒這趨勢,認為自己的教學不必遷就著業界,這樣的老師將逐漸被時代淘汰,但大家不願意去批評這種現象,即使哲學人文科系也必須考慮到就業現實。當然,你可以說學生走學術也是種就業方向,另外,數學系學生很多碩士班轉讀電機或理工領域,還是有很好的出路,不要搞到學生畢業,學術、業界都去不了,那就出問題了。

目前普大有90%以上,都必須跟「學生出路」接軌,包含學術界跟產業界,這不就變成3、40年前技職院校成立的目的了嗎?所以大學技職化,技職大學化是很好的事情,也順應時代潮流,「不要說大學跟技職靠攏,更應該說是跟就業端靠攏」,兩者不是殊途同歸嗎?即使兩者合流,大家反而會更加強自己的特色。

現在大學向就業端靠攏,其他技職校院會開始擔心原有優勢不再穩固、被搶走,會逼迫自己學校更加強,所以不該有政策去制約。例如現在技職校院全面不能設置餐飲科系,但很多技職校長在跳腳,因為普大仍然可以設置,這是國家整體問題,所以合不合流,政策必須先統一。

你看明道、大葉大學等,很多普通大學比科技大學還技職!我沒有說科大和普大一定要合流,因為有許多行政上的問題,但如果兩者都在拚就業率,那麼合流就是未來一條可行的道路。

我認為技職體系很大的問題,是很多學生沒信心。為什麼?因為都想說自己是高職、科大生,難道科大不是大學嗎?難道高職不是高中一部分嗎?可是我們這社會已經把他們當作不同層次單位看待,就會有高低貴賤之分。

當合流後,技職體系學生的信心會跟著提升,我相信教育部也知道,所以目前高職也沒了,改制為技術型高中,只是現在大家方便,還是叫高職,盼技職人不要再矮化自己。

Q:為何技專校院也設立碩博士班?對於產業端,科大與普大的碩博士人才是否有差異化?

廖:為何科大會有碩博班?是30多年前台科大去跟教育部爭取來的。當年台科大成立大學部後,馬上感覺到成立碩博班需求,可是,對教育部來說,技職體系要不要成立碩博班是重大政策。當初台科大是二技,所以你看早期很多人學歷就是台北工專、台大、台科大,例如台師大校長張國恩,是國立臺灣工業技術學院(台科大前身)學士,碩博都在台大讀。後來我們開始思考,為何台科大不能自己培養呢?還可以變成一個碩博士的管道,而不是讓少數人去走這條路,所以當時其他技術學院、科大陸續成立後,就比照辦理設立碩博班。

我們要把碩博士班當作台灣技職體系的優勢、特色來好好強化,變成台灣獨特的制度,而不是其他國家沒有,台灣就不能有。然而,畢竟台科大是科技大學,做的研究是應用研究,但就不能有碩博士班?

其實碩士是學術人才,早期很多台科大碩士是到各專科去教書的,可是近十年來,碩士已經是應用人才,大部分是要進業界的,所以碩士課程內容與早年不一樣,完全是就業或應用導向的研究,如果純學術,代表老師只為了自己的研究,這樣學生在碩士期間,只能培養做研究能力,就很難跟大多數就業機會接軌。

至於科大要不要跟普大區分,我認為不必去考慮,沒必要為了不同而不同。台科大目前有一堆產學合作,技術研發中心主力都是碩博士,如果沒有這些人才,這些中心撐不起來,所以科技大學成立碩博士,不應該去禁止;而有些學校,如龍華、南台科大,某些研發領域表現很不錯,這些成果大多來自碩博士,那麼,有必要去反對他們成立碩博班嗎?連前陣子去奧地利參訪的幾間應用科技大學校長,也有提到他們未來幾年可能將設立博士班。

Q:科大過度重視學術表現,是否會遠離技職務實致用本質?

廖:現在社會普遍認為,「科大做學術就是不應該」。

有一次曾培養出十多位諾貝爾獎得主,英國前五研究大學Bristol(布里斯托大學)校長來台科大訪問,當我提及台科大研究大多屬應用型研究時,他則說,即使Bristol是研究型大學,但研究也要能應用於產業、社會的問題,也就是說,大學的研究即使是基礎研究也要有應用價值。他還特別強調,只有強化Bristol整體研究環境才能爭取世界一流研究人才。

因為歐洲學校就是為了應用而研究,美國則多是為了發論文而研究,若跟歐洲談,他們一流大學都是偏向應用,但即使是應用型研究,還是需要有足夠高的學術基礎,除非你只想寫表面的論文。我們老師要指導碩博士,一定要有足夠好的學術基礎,當然,不應該為了論文而研究,但必須在學術上有地位。今天老師要獲得新知,就是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如果你沒有一定的學術水準,根本不用參加,你簡報也沒人想聽。

目前大學部只能說還不夠實務,過去以來,很多學校老師都是一般大學畢業,這狀況是許多科大都有的狀況。早期台科大師資都是國外留學回來,國內台成清交包含台科大培養的博士班則到私立科大教書,他們為了升等,就會寫論文,坦白說,很多都是為了升等,比較少放時間在教學生實務教學方面,甚至他本身就不夠實務,這就耽誤了大學部的教學。

目前評鑑不能看老師論文,教師可以多元地用教學、產學、技術升等,我很支持,但不希望多元生等變浮濫,有些學校不是看教學產學技術,是看你跟學校關係,這就不太好。

Q:這次《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學排名》,台科大攀升至28名,國內只落後給台大,而其中5個指標是教學、研究、論文引用、產業收入和國際化。交大的產業收入指標最高(96.9分),略高於台科大(92.2分),但台科大的論文引用指標有39.1分,高於交大的34.2分,似乎台科在學術與產學發展之間找的一個平衡?

廖: 有一個分數,是教育部給學校設立的頂尖研究中心的經費當分母,分子是這中心產出的產學,台科大是72.37%排名第一名,第二名是清大21.24%,台大則只有1.38%,這代表這些學校頂尖研究中心經費相對較多,當然,或許也因為他們研究中心是非常理論,不容易找產學。

以我個人來說,我認為目前有些博士不必寫論文制度,我予以保留態度,但碩士班我認為不寫是很OK的,因為大部分是業界導向。當然,有人說歐洲有些國家也不必寫論文,但畢竟我們給的是博士學位,還是應該具備學術門檻,不然其他國家會認為台灣博士很廉價。

在前面的討論中可以得出,我們台科大,目前就朝向歐洲一流科技或工業大學方向,走向務實應用型的研究型大學。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