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科技大學實習旅行社開張!

技職博覽會/台北報導

 

龍華實習旅行社開張啦!

 

龍華實習旅行社開張,提供校內師生旅遊諮詢等多項服務。技職博覽會/攝影
龍華實習旅行社開張,提供校內師生旅遊諮詢等多項服務。技職博覽會/攝影

龍華實習旅行社是龍華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與中國時報旅行社合作,由時報旅遊派駐專業服務人員與觀光系同學一起為龍華科大全體師生服務。中國時報旅行社除提供管理諮詢與顧問服務外,另協助實習旅行社建構完整營運體制與成效,支援旅運相關課程的業界師資與課程,深化課程實務內涵,培育旅遊業服務管理專才。實習旅行社之業務範圍除了國民旅遊規劃,也提供玩家帶路、名人講座服務等,讓學生有更多實際操作之機會。

 

龍華實習旅行社現場。技職博覽會/攝影
龍華實習旅行社現場。技職博覽會/攝影

龍華科大觀光休閒系胡光復主任表示,有別於校外實習機構大多分派學生至單一部門實習,龍華旅行社是從顧客諮詢服務、遊程設計與行銷策略都由學生策畫與執行,透過多元職能歷練,培養旅遊業核心專業技能與知識。

在龍華實習旅行社服務的學生,將接受時報旅遊專業客服、票務與行銷等訓練。時報旅遊也透過管理諮詢與顧問服務,協助實習旅行社建構完整營運體制與成效,開發服務管理人才。

 

龍華實習旅行社開張。技職博覽會/攝影
龍華實習旅行社開張。技職博覽會/攝影

龍華科技大學葛自祥校長表示,成立實習旅行社,目的是讓學生在校園內即能有機會接觸旅行社之經營業務,實際操作旅遊相關之各項專業技能,以便有志從事旅遊業之學生全面提升就業競爭力,畢業後即可直接投入就業市場。

司徒達賢:擴大技職教育未必能解決問題

大學生所學與產業需求嚴重脫節,於是許多人就歸咎於當年「大量增加大學而減少技職學校」的政策,並認為反其道而行的「減少大學、擴大技職體系」就是有效的解決方案。但我認為學校的屬性歸類不是重點,學校裡教師的研究方向與專業取向才是關鍵。這可以從幾個角度來討論。 

第一,「實際動手做」當然重要,但在當前產業與技術環境下,產業除了需要操作機器的人員之外,可能需要更多有能力運用學理設計產品、機器、流程與制度,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換言之,未來產業職場上所需要的中基層人員,和幾十年前技職體系所培養的,可能已大不相同了。 

第二,普通大學甚至「頂尖大學」的畢業生,難道都要終身研究高深學術,永遠與實際問題保持距離嗎?事實上,我們希望有更多優秀的大學畢業生,憑著他們的學理基礎進入產業來提升產業的競爭力,並在若干年中基層歷練後,再擔任高階的職位。

第三,學生所學必然與教師的專業能力取向密切相關。教師如果有能力解決實務上的問題,或其研究成果能應用在產業上,則其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肯定比較高;如果教師專心於高深的學術研究,則學生(尤其是研究生)的興趣及專長也多半在類似主題的學術研究方面。

第四,目前普通大學裡的教師,有不少人能夠解決實際問題,並接受企業界委託,從事實際課題的研究;然而也有一些技職院校教師的研究方向十分「理論」,其專長未必在產業界可以真正發揮。可見得學校的名稱屬性並不重要,教師的專長、研究興趣、專業能力才是畢業生能否在產業中發揮的影響因素。

有人認為大陸許多大學教師,在解決產業實際技術問題方面很有經驗,原因之一是其所任教的學校自行開設公司,從事產銷或對外提供顧問服務。為了創收,教師不得不在這些方面長期投入,因而累積了經驗以及憑學理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為了鼓勵大學教師了解業界需求、提升他們對實務問題的興趣與能力,或許不必做到這種地步,但在高教政策上,至少應讓他們有更多機會去接觸產業界,以了解後者的經營現狀及技術瓶頸,並努力憑藉其學術素養為業界提供服務。(延伸閱讀:【衍生企業專題2】台灣大學面臨倒閉潮?中國大陸大學憑著校辦企業營收而自給自足)

在此一過程中,教師的知能肯定會朝這些方面進步,將來企業界遇到技術問題也可以從大學獲得大量支援;學生所學及心態也會更符合業界的需要,「學用脫節」的問題才會漸漸解決。

反過來說,如果大學教師的研究方向、專長以及心力完全配合國際尖端的學術發展,對本國產業的現狀與問題沒有機會也沒興趣去了解或解決,則其教導的學生進入職場後,當然要自行摸索很久才能發揮作用。

在工學院、商管學院,以及許多以培養專業人才為主要目的的專業學院,此一道理應該都相當接近。

彭明輝:人才問題面面觀

聯合報系在網路上設立了一個專屬網站「願景工程」,企圖去探討關於台灣願景的議題。今年發了宏願,想要花一年時間推出一系列「搶救人才」專題報導,探討台灣目前所遭遇到的人才問題,尤其是青年學用落差與失業的問題。

        整個專題雖有數十篇國內外的相關報導,很可惜大部分都把「人才問題」簡化成「技職教育」等教育問題,以及青年人可以如何強化個人競爭力的「自立救濟」問題,而沒有從較完整的視野下去探索問題。很可惜!

        台灣目前所遭遇到的青年失業問題是許多錯誤的政策一起造成的,如果沒有能力從完整的視野去看問題,而只是瞎子摸象,恐怕再十年也看不清楚問題,更別說是找出對策。

        譬如,在探討澳洲技職教育時,〈澳洲拚技職  藍領年薪尬贏白領〉這篇文章指出「技職畢業生平均年薪五萬三千五百元澳幣(約台幣一百六十萬),比大學畢業者還多三千五百元,而拿到diploma者,年薪高逾六萬澳幣(約台幣一百八十萬)」,其中「diploma」應該是指「專科畢業證書」。這個資料到底該如何解讀?這些數據證明了澳洲的技職教育非常成功,只要把他們的教育體系引進台灣,就可以達成類似的結果?    

       澳洲有很多事或許值得我們欣賞,譬如他們徵聘社會學系教師時很重視教師對政府政策的評估能力與經驗,這或許反映著他們的學術研究很能跟社會真實的需要對話。但是,澳洲職技畢業生的高所得恐怕有很多因素是無法在台灣複製的。如果我們在解讀這些資訊時不去理解其社會背景,很多解讀都可能是錯誤的。

        下圖是澳洲礦業、郊區與製造業在2010年時的出口總值,你可以看到礦業出口總值是製造業的四倍有餘,而郊區的農林漁牧等產業出口總值與製造業相近。也就是說,澳洲得天獨厚,光是挖礦與經營郊區的天然資源就產出總出口的80%以上。而台灣呢?每一分、每一釐的出口都要靠製造業,每一分、每一釐都要靠著跟新興國家的廉價工人競爭。

人才問題面面觀

        一個天然資源豐富且以礦業與農林漁牧等為出口主力的國家,她的國民不需要很高的專業技能就可以有很高的產出,所以大學畢業生(不賺錢的文科與較賺錢的其他科系)的平均收入與專科生(幾乎都是較能賺錢的科系)的平均收入差距不大。

        但是,台灣人沒這麼好命!我們從出口所賺到的每一分錢,都要靠我們的才幹與勞力去跟新興國家的廉價勞力拼輸贏。偏偏,這些年來勞力與中低級技術供應過剩而不值錢,礦產與天然農林漁牧資源卻愈來愈值錢,因此台灣的技職體系畢業生與大學畢業生所面對的國際競爭,絕非澳洲技職體系畢業生所能比擬或想像的。假如我們因為澳洲技職畢業生的所得高,就拼命地亂生產「澳洲型」的技職學校,只怕這些學生畢業後根本找不到工作。

        每個國家的天然資源不一樣,可以發展的產業不一樣,因此必須根據自己國家的特性去擬定產業政策與教育政策。台灣最大的問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跟其他國家的差異,隨便地人云亦云,完全不知道自己在這全球舞台上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完全沒有針對自己的特性所規劃出來的經濟、產業與教育政策。整個內閣擬政策根本沒有札實的經濟基礎,談政策像在進行機智問題或才藝競賽,信口開河,隨便亂講。

        譬如蔣偉寧回應聯合報時的談話,充滿一相情願的念頭(勸企業界允許高職生工作一段時間後再回到學校進修、不能用 22K 聘人、希望企業界多聘博士等),根本沒有掌握到台灣產學失調的真正原因。要想期待這樣的教育部長解決問題,猶如緣木求魚。

        再譬如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批評台灣的人才外流管中閩就跟著亂發飆,根本沒去搞清楚尚達曼的談話被後到底是何用意。事實上新加坡這些年來貧富差距愈來愈大,使得民間反彈情緒高漲,執政黨一直都在擔心會有政黨輪替。新加坡過去的財富一大部分是靠著扮演東拹金融與貿易中心的角色而獲得的──講難聽點就是靠著「剝削」東協的勞力與自然資源,而她所仰仗的就是東協對全球資訊的嚴重匱乏,賺的「通路」財。但是近年來馬來西亞等國家的金融與貿易人才愈來愈多,逐漸侵蝕掉新加坡的商機;新加坡財團為了降低人事費來保護獲利空間,大量引入馬來西亞的廉價人力,而造成新加坡年輕人待遇下降的憂慮。尚達曼的發言是為了護衛財團的利益,跟台灣的是八竿子扯不上關係,也不見得說得有道理,結果台灣的閣員卻搞不清楚狀況而急著跳下去淌混水。

        台灣只有靠中小企業大量的升級,才有機會在新興國家的廉價勞力競爭下找到自己的機會;但是要中小企業大量的升級,必要條件是要釋出大學的研發能量,以及協助中小企業獲得國外市場資訊;這就牽涉到產業政策、經濟政策與教育政策的完整配套與全盤改革。要進行這樣的配套,需要一個不僅有創意且嫺熟台灣社會、經濟、產業與教育各種實務的內閣團隊。偏偏馬英九願意用的都是高學歷的書呆子,即使換了院長,還是搞不清楚自己跟台灣社會脫節得有多嚴重,而在用人時只強調「創意」。

        面對這樣的總統與內閣,我一點也樂觀不起來!

        至於媒體,假如真有心探討台灣的問題,就必須有更高的專業能力,突破過去瞎子摸象的浮淺、片面報導,用心組成有能力較完整地看待問題的團隊。台灣的問題之錯綜複雜與病根之深,連大學教授和中研院院士都可能嚴重地看走眼,更何況是單槍匹馬的記者?

華醫科大調理保健科校園義診 技法到位師生稱「讚」

技職博覽會/台北報導

 

「唉唷喂呀,我腰痠背痛…」、「咦?感覺好像舒服多了耶」,為增加學生的實務經驗並展現學習成果,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調理保健科師生3月17日在系館舉辦義診服務,吸引眾多師生到場做按摩、推拿、整脊等緩解腰痠背痛的不適,主任秘書林士民、教務長楊堉麟、學務長丁若愚等搶先體驗,檢驗成果。大家對去年才招生的調保科,一年不到,實務技巧就有具體成績,紛紛給予肯定與讚許。

華醫科大調理保健科校園義診 技法到位師生稱「讚」。技職博覽會/攝影
華醫科大調理保健科校園義診 技法到位師生稱「讚」。技職博覽會/攝影

去年九月才有第一屆新生的華醫二專部調理保健科,雖然是新設的科系,但首屆招收一班,就吸引眾多對傳統民俗療法有興趣的考生報名,有近40位學生完成報到入學,接受為期2年4學期的中西醫合併教學,除了奠定西醫的解剖、生理、骨科、外科學概論等基礎認知,也學習中醫的五行、經絡、中醫及中藥學概論,並排有經絡按摩、推拿等民俗療法實務技能學習。

華醫科大調理保健科校園義診 技法到位師生稱「讚」。技職博覽會/攝影
華醫科大調理保健科校園義診 技法到位師生稱「讚」。技職博覽會/攝影

 

調保科主任黃瓊瑤表示,華醫科大是中部以南唯一設有傳統民俗療法類科學制的大學院校,去年首次辦理招生,即吸引許多有心想學習傳統民俗療法技能和理論,以取得正規學位的民眾報考,錄取的新生來自全省各地,其中不乏已在民俗療法職場領域擁有多年實務經驗者。像林正雄和林正益兄弟檔,祖傳四代都是從事傷科推拿民俗療法,兄弟倆跟在祖父和父親身旁學習多年,實務經驗超過20年;另一位來自台中的學生林士紘,則是當地知名的氣功及民俗刀療師;鄭光興同學為高雄市國武術會副理事長,曾榮獲第四屆海峽兩岸武林大賽南拳金牌;原從事美容產品業務專員的呂宗霖則有意往SPA經營發展,特地來報考希望增加服務專長。最特別的是,今年68歲,已經擁有碩士學位,曾任高雄市視光學會四屆理事長的楊詠晴,以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重返校園進修,希望將傳統民俗療法運用到對眼睛按摩及視力的改善上。

 

為呈現學習成果,調保科從校園服務出發,17日在科館為師生舉辦義診服務,從上午9時起至下午4時,吸引不少師生前往體驗,調保科全體師生總動員,依師生不同的需求提供按摩、推拿、指壓、整脊等民俗療法服務。主任秘書林士民、教務長楊堉麟、學務長丁若愚等學校主管以行動表示支持,親自體驗,雖然調理過程不免哀嘆呼叫,但結束後大家都相當滿意,對師生展現的實務技巧到位,給予肯定與讚許。有了大家的好評,調保科計劃今年母親節走出校門擴大到社區辦理義診服務。

 

黃瓊瑤主任說,調保科的課程規劃以學生畢業後能直攻職場與業界接軌為主軸,就業管道有傷科推拿、民俗調理推拿等相關工作。為了讓學生所學有表現的空間,調保科已徵得校方同意,未來將在校園籌設養生館,提供傳統民俗療法服務,由師生負責管理營運,而推動政府相關單位建立完善的推拿技師及按摩技師國家考試證照制度,則是積極努力的目標。

【劉孟奇】技職體系的定位

 

      時代顛覆大眾偏好的速度,往往令人大吃一驚;昨日還是大熱門的選擇,可能轉眼之間,就失去在排序上的優勢地位。舉例而言,就在二十幾年前,如果一個年輕人捨明星高中不入,而就讀一流工專的話,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時至今日,如果一個年輕人這麼做,不要說他人覺得詫異,甚至還可能成為媒體獵奇報導的對象。

        為什麼技職體系會失去往日耀眼的光芒?外在環境變遷當然是一個主要因素。過去技職體系的優勢在於重視專業技術訓練,強調畢業後能夠馬上與職場接軌。這種「畢業即就業,飯碗有保障」的形象,顯然獲得當時許多家長與學生的認同。

        但是,到了今日,技術更迭與產業變遷迅速。如果一個年輕人還希望「靠著在學校學到的一技之長,就能吃一輩子」,這種想法恐怕已經不太實際。取而代之,甚至更重要的,是必須養成「自我學習,不斷提升」的能力與習慣。

        另外,過去要做好工作,可能只需要「埋頭打拼,苦幹實幹」;但是現在許多「好工作」都需要跨領域與整合的能力,才能勝任愉快。如果在學校時,過於強調單一專業技術的訓練,卻忽略了在跨領域與整合能力上面的培養,那麼即使學生畢業後立即就業不成問題,在往後的職涯發展中,恐怕也會容易遇到「隱形天花板」的障礙,而難以更上一層樓。

        面對這種環境的變化與衝擊,技職體系當然必須進行調整,特別是在專業技能之外,還需要更重視如跨領域、整合、表達溝通、終身學習等「核心就業能力」的養成。對不少技職學校與科系而言,這可能都會涉及課程結構與教學方法的重大調整。

        無論如何,如果技職體系要浴火重生,回復往日榮光,僅僅只是改善以前的弱項恐怕還不夠,而是需要更進一步強化既有的強項。換句話說,技職體系固然要調整,但是如果只是模仿一般大學,反而會失去自己的利基,甚至更加深社會可能認為技職體系是「一般大學次級替代品」的成見。

        技職體系的利基,其實就在於其「從做中學」的優良傳統。歸根結底,不同的年輕人本來就有不同的人格特質與學習特色。有人擅長探究思辨,慣常從抽象原則連結到現實世界;有人則是喜歡親身接觸,親手完成,從具體經驗中逐漸心領神會,一步步建立自己的處事之「道」。技職教育的本質,應該就在於提供後一類年輕人一種更能適才適性的學習管道,而不是在於職業身份上的僵化自限。

        要發揚「從做中學」的利基,技職體系就必須站穩並強化自己的四大支柱。這四大支柱分別是:實習、競賽、畢業專題、與證照取得。所以要重視實習,不只是為了協助學生取得工作經驗,打開職場視野,更是因為對於習於「從做中學」的年輕人而言,「實務刺激」是最能激勵其積極學習的有效方法之一。所以要強調「競賽」與「畢業專題」,不只是為了強化學生的技術與經驗,更是為了從中培養其團隊合作、溝通協調等重要核心能力。

證照的重要性,不只在於它可以讓學生的專業技能得到認證,以及提供技職學生一個明確的能力訊號,以有利其畢業後的求職與發展;更在於一個具高度公信力與社會聲望的專業證照體制,可以有效建立技職學生的成就管道、身份自信、及專業尊嚴。從這一點上面來看,如果政府要重振技職教育,那麼如何針對技職學生在量與質上面的需要,並配合技術變遷及產業需求,建立一個豐富多元、與時俱進的嚴謹證照體制,應該就是首要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