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孟奇】技職體系的定位

 

      時代顛覆大眾偏好的速度,往往令人大吃一驚;昨日還是大熱門的選擇,可能轉眼之間,就失去在排序上的優勢地位。舉例而言,就在二十幾年前,如果一個年輕人捨明星高中不入,而就讀一流工專的話,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時至今日,如果一個年輕人這麼做,不要說他人覺得詫異,甚至還可能成為媒體獵奇報導的對象。

        為什麼技職體系會失去往日耀眼的光芒?外在環境變遷當然是一個主要因素。過去技職體系的優勢在於重視專業技術訓練,強調畢業後能夠馬上與職場接軌。這種「畢業即就業,飯碗有保障」的形象,顯然獲得當時許多家長與學生的認同。

        但是,到了今日,技術更迭與產業變遷迅速。如果一個年輕人還希望「靠著在學校學到的一技之長,就能吃一輩子」,這種想法恐怕已經不太實際。取而代之,甚至更重要的,是必須養成「自我學習,不斷提升」的能力與習慣。

        另外,過去要做好工作,可能只需要「埋頭打拼,苦幹實幹」;但是現在許多「好工作」都需要跨領域與整合的能力,才能勝任愉快。如果在學校時,過於強調單一專業技術的訓練,卻忽略了在跨領域與整合能力上面的培養,那麼即使學生畢業後立即就業不成問題,在往後的職涯發展中,恐怕也會容易遇到「隱形天花板」的障礙,而難以更上一層樓。

        面對這種環境的變化與衝擊,技職體系當然必須進行調整,特別是在專業技能之外,還需要更重視如跨領域、整合、表達溝通、終身學習等「核心就業能力」的養成。對不少技職學校與科系而言,這可能都會涉及課程結構與教學方法的重大調整。

        無論如何,如果技職體系要浴火重生,回復往日榮光,僅僅只是改善以前的弱項恐怕還不夠,而是需要更進一步強化既有的強項。換句話說,技職體系固然要調整,但是如果只是模仿一般大學,反而會失去自己的利基,甚至更加深社會可能認為技職體系是「一般大學次級替代品」的成見。

        技職體系的利基,其實就在於其「從做中學」的優良傳統。歸根結底,不同的年輕人本來就有不同的人格特質與學習特色。有人擅長探究思辨,慣常從抽象原則連結到現實世界;有人則是喜歡親身接觸,親手完成,從具體經驗中逐漸心領神會,一步步建立自己的處事之「道」。技職教育的本質,應該就在於提供後一類年輕人一種更能適才適性的學習管道,而不是在於職業身份上的僵化自限。

        要發揚「從做中學」的利基,技職體系就必須站穩並強化自己的四大支柱。這四大支柱分別是:實習、競賽、畢業專題、與證照取得。所以要重視實習,不只是為了協助學生取得工作經驗,打開職場視野,更是因為對於習於「從做中學」的年輕人而言,「實務刺激」是最能激勵其積極學習的有效方法之一。所以要強調「競賽」與「畢業專題」,不只是為了強化學生的技術與經驗,更是為了從中培養其團隊合作、溝通協調等重要核心能力。

證照的重要性,不只在於它可以讓學生的專業技能得到認證,以及提供技職學生一個明確的能力訊號,以有利其畢業後的求職與發展;更在於一個具高度公信力與社會聲望的專業證照體制,可以有效建立技職學生的成就管道、身份自信、及專業尊嚴。從這一點上面來看,如果政府要重振技職教育,那麼如何針對技職學生在量與質上面的需要,並配合技術變遷及產業需求,建立一個豐富多元、與時俱進的嚴謹證照體制,應該就是首要之務。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