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特輯/3.0邀技職司長與北科校長聊技職生權益與趨勢

 

國際青年節(3/29)當日,《技職教育3.0》創辦人黃偉翔受邀當教育廣播電台節目《技職最前線》當一日主持,現場訪問技職司長馬湘萍以及北科大校長姚立德,探討關於技職選手權益、校園實做課現況,以及技職未來發展趨勢等議題。

針對「技優生進明星科大後,卻因為學科能力不足被退學或是轉系,技藝並沒有延續下去」的問題,馬湘萍表示:政府將會加強就業輔導、接軌以及技術精進,並已經預計未來在106學年度對對此進行技優生的輔導計畫。

而黃偉翔則點出「學校重視升學忽略技術」的情形,姚立德表示,北科大在這方面已經與勞動力發展署合作開辦產學訓專班,讓夜間部的學生第一年就接受1800小時的訓練,希望一年之後可以獲得乙級技術士證。後續三年讓學生到業界工作,晚上在學校學習理論,到最後一年再到職訓中心接受訓練,以甲級技術士證為目標,扎實的培養學生的實作能力。

節目中黃偉翔也詢問到「工業4.0」,對於未來自動化、智慧化、互聯網、物聯網的趨勢,技職教育如何面對這樣的挑戰,馬湘萍司長表示去年10月已經邀請科大來討論課程、學習該怎麼做改變,希望未來的人才會更紮實、並具備跨領域協調和溝通的能力。

最後黃偉翔問到「科技大學招收高中生,其與技職生之間的互動或研究上的表現」的差異性?姚立德認為,高中生進入科大就讀,雖然教學上有所不同、需要適應,但多元一定是有利的環境,可以為雙方學習效果加成。高中生數理基礎較好、實作能力較弱,在就讀大三大四的時候,高中、高職生已經無異了,但是彼此之間互補的能力卻是可以互相切磋,彼此扶持成長。

 

《技職最前線》3/29,「技職最前線」青年站上主播台 56週年台慶特別企劃!技職教育3.0創辦人黃偉翔與教育部技職司司長馬湘萍、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校長姚立德對談技優生發展與技職教育未來趨勢

廣播連結(收聽點我)

 

 

 

以下為逐字稿 

文/蔡明純、陳宥達、林哲維、曾建翔、葉建宏

潔:季潔主持人;愷:陳愷主持人;馬:馬湘萍司長;姚:姚立德校長;翔:黃偉翔創辦人

潔:歡迎所有聽眾朋友進入今天的技職最前線,我是季潔。

愷:我是陳愷。

季:好的,我們今天呢算是我們臺慶的特別企劃,就是青年站上主播臺。

愷:是,我們這個臺慶是在3/29,青年節不過這個青年節對我已經太遙遠了。

潔:噢不會!你今天在錄音室非常的年輕(愷:謝謝,OK.)雖然聽眾朋友看不到。

愷:好!今天我們臺慶噢!從早上到現在,我們整個電台是做了一系列一個一般講的特殊節目,(特別節目)一般講的是節目內容,可是我們是進行節目的方式,那我們今天節目的方式就是,真正讓我們的青年進入到我們的主播臺,然後把我們的主持棒交給他們,由他們來發聲。

潔:是!然後今天我們節目當中也請到了重量級的來賓要陪伴我們。

愷:是!讓我們青年好好地把我們不敢問的話來問他們 (季潔:哈哈哈哈) 。

愷:好!那我們的特別來賓到底是誰介紹一下。

潔:好!今天非常開心,因為我們這個節目最主要就是教育部技職司的大力支

持,所以今天司長親自來到節目當中,我們要歡迎的就是教育部技職司的馬湘萍司長,歡迎司長~

馬:聽眾朋友大家好,我是教育部技職司長馬湘萍,很開心來到教育廣播電,跟

大家聊聊技職教育 (季潔:是)。

愷:OK,我們第二位特別來賓是我們季潔母校的校長 (季潔:對~沒錯) 。

年輕帥氣 (季潔:哈哈哈哈),我覺得我應該把我的皮衣給他穿。

潔:而且他非常的用心,他是我們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的校長,他同時也是國立

科技大學校院的協會理事長,姚立德校長,校長好~

姚:各位聽眾大家好,我是臺北科大校長姚立德。

愷:是,那第三位來賓呢,我自己這樣講,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季潔幫我們介紹

一下。

潔:好,他呢,真的非常的不容易喔,年紀很輕,然後靠自己的力量成立了一個

網路的平台,叫做《技職教育3.0》,他是創辦人也是總編輯也是執行長,而且最近呢我們《技職教育3.0》也進入了《第十二屆Keep Wor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決賽,哈囉歡迎偉翔。

翔: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我是《技職教育3.0》的創辦人黃偉翔。

愷:是,那偉翔今天你是我們主角,我們剛雖然有簡單的介紹,可是我們說今天是青年站到主播臺,那你到底多年輕阿。

翔:我今年26歲 。

愷:唉!26歲(的我)我到底在幹嘛阿,對社會議題毫無關心,不過你真的很棒喔!(因為)這個《技職教育3.0》,你真的對我們技職教育做了很多的分想法和貢獻。那我們就來談一談,你當初為什麼會想創辦《技職教育3.0》。我覺得年輕人應該是走一些娛樂性、走一些其他那種其他創業、可以賺大錢的東西,你怎麼會去做這個網站。

翔:其實技職教育裡面也有很多很好玩的,像現在再推的Maker,等一下司長應該也會有提,那為什麼要做這個,那(可能)分享一個小故事就是說,我剛考上台科大的時候,那時候我記得我在班上當導師,那時候班上有個學生,他很喜歡玩模型,(可能因為)他那時候高三他必須面臨考試,但另一方面我去進一步了解之後,他其實是個業餘的玩具模型家,是個小有名氣的,那模型都是自己做,那為什麼對他印象深刻呢,因為他有一次(就是)請我去介紹旁邊的復興美工的設計(學生),因為他想要替他的模型上顏色,他想學色彩學,那時候從現在看過去就是說,他可以因為一個動念、一個興趣,他去做選擇,這樣很好嘛對不對,可是那時候畢竟高三,他就是必須學習,然後就去考試,後來就是到了私立科大去,因為學術基礎可能不是那麼好,那後來兩年後,我們再見的時候,他已經沒有再談論他的興趣了,那一般我們就會覺得說,像我們現在會很常談到,像吳寶春、李安,他們追求技藝,可是再回頭我過來看,像他們這樣的孩子,這些吳寶春們,怎樣去幫助他們、去持續他們的技藝,對,那我想這是一個,可能想說是做這件事情的初衷。

愷:是,我覺得,你這理想真是太大了,可能比很多的教育家更偉大你知道嗎,我不知道待會你這樣談完,是不是歷任的從事技職教育的人都汗顏,不過你講的沒有錯,「吳寶春們」,我覺得你這故事太棒了。好,那季潔,你有沒有什麼問題要問一下我們偉翔。

潔:其實我覺得偉翔蠻特別的,他其實高職在畢業的時候你好像拿到了機械類的我們在北區的榜首這樣子,其實你在技職教育這塊,後來你也去念了臺灣科技大學,那你可不可以也跟所有的聽眾朋友來分享(就是說),《技職教育3.0》的開始,因為我覺得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一開始是非常辛苦的狀況。

翔:一開始的話,其實就有點類似像選技職好好讀這種觀念,就是說我想把技職好的一面給呈現出來,因為我研究所的時候到台大,台大是比較相對比較多科系,那就到了些,像新聞所或是用臺灣大學聯盟到師大去學一些基礎教育的理論,後來方向就轉了,從原本想要介紹那種正面(但我現在也是會去報導那種勵志的翻身的故事),但後來我更著重在譬如:像政策或是說權益,像我(剛剛)等一下會問到這一塊。

愷:好,不過說(問題你)這邊你有跳了一下,剛剛就是說你有發覺吳寶春們,你看起來是個會讀書的孩子,乖寶寶不做,去搞這樣一個,所謂的《技職教育3.0》的網路,然後開始去做這樣一個討論,那這個剛開始做有遇到怎麼樣,我常講說你年輕人也是一種創業或者一種行動,那麼技職孩子重要的就是他的執行力,你是怎麼去做這麼一個東西,那麼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翔:困難其實蠻多的,因為譬如我本身我是機械背景,但做這個你需要教育背景專業,那你可能還要懂立法的一些流程,那你還要有媒體的專業,剛好我是在台大讀書,那資源我是可以取用的,我基本上在一些專業上的,因為做這些事,最重要的是專業,專業上的技能,我都是透過像學校的資源,然後去做進一步的技能的加強,應該這樣講。

愷:OK我想偉翔先初步的介紹他這樣的一個《技職教育3.0》,以他這樣的背景我想,聽眾們已經對他這樣的熱情已經有了初步的印象,我想接下來我們另外兩位特別來賓還是趕快來先問一下,要不然今天我們的機會就沒了。

潔:(哈哈哈),沒錯,尤其我們技職司的司長是親自來到我們教育廣播電台來陪伴所有聽眾,那現在就是說我們技職教育大概會朝幾個出發,譬如非常重視實作,還有創新製造的部份還有國際化,那可不可以先請司長聊聊就是說,現在的技職教育的狀況是怎麼樣呢。

馬:跟聽眾朋友很簡單的說明一下技職教育的發展背景跟現在的一個狀況以及正在推重的幾個重大政策,那其實在民國50年代左右,當時臺灣的社會是整個進出口的擴張時期,中小企業他的蓬勃發展,他需要的是比較基礎的工商的人力,所以當時是有我們的高級職校也是現在講的高職來support這樣的一個基礎的人力,另外的就是專科學校,當時的專科學校大約有14所左右,到了這個60年代,整個資本技術密集我們需要更高層的技職人力,在民國63年就成立的第一所的技職校院,臺灣工業技術學院,這也就是臺灣科大的前身,那在當時呢,需要建立的一個技職體系,高職、專科、跟技術學院的一貫體系,到了70年以後,臺灣的整個經濟發展面臨到國際化跟自由化高等技職人力的需求大幅提升,所以到85年到95年間我們讓優質的專科整個改制升格為科大,所以有發展出現在74所的科技校院及13所的專科學校,那其中有15所是公立、59所是私立、13所是專科,這是整個技職校院發展的背景,校數非常的多,整個體系也非常的多元,只要你願意選擇技職他有各種各式各樣的一個學制跟體系,整體我們面臨的當然有面臨了一些問題,因為校數很多,再加上這幾年整個少子化這樣的風暴,即將在今年即將來到,我們今年的招生入學的學生人數就少掉2萬人,那明年後年,一直到112年10年之間,會少掉八萬七千多名的學生,這是技職會面臨到一個招生的問題,另外一個是我們一直在談的,學用落差的問題,技職學生他到底在整個未來的就業,他整個跟一般的高教體系的比較,他的專業實務的能力是不是能夠勝出,另外一個就是整個高教普及化之後剛剛講的也是一個招生的問題,那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陸續有85年的教學卓越計畫、99年到目前的技職再造的第一期及第二期,以及102年的典範科大計畫等等,投注相當大的資源來提升技職的水準,尤其是著重在技職的務實致用、跟產學的連結,以及專業技術的能力提升,讓技職畢業的學生能夠更具有競爭力。

潔:真的非常謝謝司長,把這個技職教育的演變、發展、政策、問題,包括說些教學卓越、典範計畫還有我們的技職教育再造,幫我們先點了出來這樣子,那其實在這一塊,我們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也依循了這些政策,譬如說教學卓越、典範科大、技職再造也真的哦,發揮了務實致用的精神,可不可以也請我們的姚立德姚校長,來就這一塊,學校經由這些政策有了怎麼樣的一個豐碩的成果。

姚:好,剛才司長所提到的教學卓越計畫,主要我們就是做為學生爭取、整合更多的學習資源,那典範科大計畫呢,就是提升學校的研究,那另外最近在推動的這個第二期技職再造,他其實是有三個策略九個方向,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就挑經費比較多的這一項,這一項是設備的改善,這一塊技職司其實是給我們技專校院非常多的經費,希望能去改善我們的設備,那第一年呢我們主要是著重在教育部規定在大機電領域,在機械方面我們就請車輛系規劃,利用這個經費來買了全臺灣唯一的一座油電混合車的實體的模型車,那這個部份呢讓我們的學生對油電混合車在實驗課能夠有更深入的了解,那麼電機系的部分呢,規劃積體電路設計的這樣一個實驗室,配合積體電路實驗室的完成,我們也很高興得讓我們兩個校友一個是裕隆電子的董事長一個是友達光電的董事長,兩個董事長合力的配合這個積體電路設計實驗室,合力的再捐一個實驗室,就是物聯網實驗室,讓我們的學生對於這個最新的,不管是積體電路設計或是積體電路設計應用在物聯網的這樣一個學習有更符合產業趨勢的這樣一個學習,所以非常感謝!

愷:OK,謝謝我們今天的三位來賓喔,分別就我們三個問題先跟聽眾做了一些這個分享,我想我們先休息一下,待會我們要把我們的主持棒交給我們的青年,然後看看是不是再有更多的問題,來問一下我們的司長跟校長。


 

潔:歡迎今天所有的聽眾朋友收聽我們的技職最前線,我是季潔。

愷:我是陳愷。

潔:好的歡迎大家收聽我們這個專屬於技職教育的節目,今天,我們進行的方式就是,青年站上主播臺,教育電台56臺慶特別企劃,我們今天就邀請到《技職教育3.0》的黃偉翔,他是我們的創辦人,要擔任今天的青年主持人。

愷:是,我今天還在想,如果找個青年人對技職教育不了解那怎麼可以對不對,結果偏偏找的是黃偉翔,那我就心甘情願 (季潔:哈哈哈) 。因為最近這段時間,他對技職教育有很多的意見,說實在話,我自己在看都覺得很佩服他,因為很多的想法我都沒有想到,那我們就準備把技職主持棒交給我們偉翔,偉翔!那我們的司長及校長就好好幫我們大家問一些問題好不好,(謝謝) 。

翔:(謝謝!) 好,這機會真的很難得,那我當然要好好把握,那第一個就我就是好奇說我在過去,我訪了很多選手,或者他是教育部技藝競賽,或者說勞動部技能競賽那些選手,那他們都表現優異,甚至出國替臺灣爭光得獎。但是問題是,(他們)我發現他們回來,他們都會升學,不管透過技優甄審或是保送,但因為他們學術基礎不是這麼好,那在學校就會遇到很多,譬如說他要學微積分阿、學英文阿,他是有那個落差或困難的,那我訪到不少例子是休學不然就是轉系不然就是轉主修,又混淆了他原本升學的那個目的,因為他的技術沒有延續,那在那樣的情況下那我想請問一下司長,就是說,教育部是否有去關注這樣的情況,或者是有相關的政策或配套去幫助這些技職的選手們。

馬:好的,那其實這個問題技優學生他入科大之後的就學問題一直是偉翔非常關注的,他最近在臉書上的幾個論點包括對於技優學生後續的升學都有提出相關的一個看法喔,那其實技優的學生,我們分技優甄審跟技優保送,技優保送每年大概有250左右的人,那技優甄審大概七千到八千人左右會進到我們的科大去,那進去之後一般的學生他可能跟一般的學生一起就學,有些學校他可能有大一不分系的方式讓學生整個學習之後再去選擇科系。但是技優學生進到科大之後的一個學習,我們分析有三個面向的問題,第一個就是他高中時期他的這個實作能力非常強,所以他才有辦法用這樣的方式入學,可是相對他的學科能力可能是相對的較一般學生來的弱,如果這塊進到科大沒有去做補足,或者有所配套的話這個學生在這方面的學習就會受到挫敗,就會像剛剛偉翔講的,我可能不是學習得很不好,勉勉強強的畢業之後拿到一張畢業證書,最後我的技優的那個技也沒有得到發展;那第二種當然可能就是轉學了,轉學、轉系轉到一個勉勉強強也是可以畢業的系去就學,我想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就是我們分析在技優甄審裡面,乙級技術士證是比較大量用技優甄審方式進來的一個管道,那乙級技術士證裡面,又有大概四成左右是屬於電腦軟體應用的乙級技術士證,他的取得也比較容易,所以變成你進來之後真的技優的東西好像不是那麼的專精,這是第二個問題。第三個就是我剛剛講的在第一個問題也提到了,有些像美髮、美容科系,他是一種技優,可是他進入到科大,他找不到相對應的系可以去讓他銜接,所以會造成他無法選擇更適當的系所去歸屬跟學習,最後會產生偉翔剛剛講的學習失敗,或者是說勉強選擇相類似的系來做就讀,那其實技職司已經召開過幾次會了,找了科大來談過,那也在我們的入學的工作圈針對技優入學這塊提出對應的方向,第一個就是針對於技優學生我們要有配套的專案,包括他的學習輔導以及後面跟你的技優這塊怎麼樣讓他更精進,然後未來會銜接他的就業,他的三個方向是就業、輔導、技術精進,未來的就業接軌我們希望能夠在106學年度能夠開始來推動整個技優學生學習輔導的配套。

翔:謝謝司長的說明,那因為現在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休息一會,我們等一下再回來繼續訪問我們北科大校長跟技職司司長馬湘萍。


 

歡迎回到技職最前線,我是今天的青年主持人,《技職教育3.0》創辦人黃偉翔,那今天很開心我們要請到教育部技職司司長馬湘萍,以及北科大校長姚立德,那其實我昨天晚上的時候我還在跟一個花藝的國手,今年巴西聖保羅的國手他們得優勝還是世界銅牌吧,記得他說他是台科大不分系大一,其實我就有浮現剛剛司長說的疑問,就是說那今天學花藝,如果台科大他沒有花藝,他上去要讀什麼科系,所以說我現在想要問北科大的姚立德校長,就是說那在學校方面是不是有曾經討論過說透過怎麼樣的課程設計或者是客製化來去幫忙這些有技藝或者是比較需要協助的孩子們。

姚:其實這個問題在我們學校內部討論過很多次,我個人也是天人交戰,因為主

要我們是著重在技優保送的這些學生,這些學生主要都是工科的學生,那工科他的數理門檻又特別的高,那因為同學在高職的階段,他著重在技藝的訓練,他的這個數理或者是英文有所偏廢,那當然我先說明一下我們目前的一些做法,我們目前的做法是大一進來的暑假時候,我們要他到學校來,我們給他特別在高中的數學跟高中的英文要給他特別特別的幫他們加強,把他們的基礎希望打好一點,然後最後我們發現班上的同學在學業上協助他是最有效的方法,所以我們學校有小老師的制度,我們學校花錢讓班上功課比較好的同學帶著他學習一路帶著走,那另外我們也修改我們的學則,我們的學生是累積兩次二一,二一不及格我們就退學,那我們針對技優保送的學生,我們是累積兩次三分之二不及格,我們才退學,大概是這些措施,這些措施夠不夠,坦白說還不夠,但是我在天人交戰,我們到底要做到什麼程度,因為我自己在美國唸書的時候,坐我隔壁的是我們那時候學校的校隊,足球校隊,他其實也天天都在踢足球,我看到的是他花很多的心思在學業上面,你不要看他只會踢足球,他學業還是過得去,學校也沒有因此而把門檻降低,沒有,所以我看到是也許對他真正真正好的幫助是一個機制,但是還是要鼓勵他能夠盡量跟上其他同學去學習,我覺得這個才是最大的幫助,這是我天人交戰的地方。另外,我們有一個校友,現在是南部的一家大的機械廠老闆,他就跟我講,他以前念臺北工專的時候就是這個技優保送的學生,他來了以後自己去補習,去把學業跟上,他的技藝沒有忘掉,畢業之後因為有了學術的基礎讓他可以精益求精,最後成為一家大的公司董事長,所以這點一直是我在天人交戰的地方,那這是我們學校目前的狀況。

翔:謝謝校長,那其實有時候我們在跟一些孩子們訪問他或討論的時候,其實我們會去自我檢討,就是說是不是其實他有更適合的學校,當然他不一定要讀前幾志願,他可能有其他比較中段是有專門的科系,那會不會有時候我們會反思說家長他反而是推了一把,反而我們不應該這麼去責怪制度方面的關係。好,再來我想在用一點時間就問,那當然就問到選手,那我們再來的路上跟司長有討論道就是說,我們在校園中,我們現在高職或是技術型高中他的升學率大概是八成左右,我去偷看一下去年大概八成二吧,當然我們就會去討論說那我們在校內的時候,那我們那個技術傳承,或是說那個實作課有沒有辦法去還是這樣的環境下來去鎖住他實務致用或是實作的這種性質,我想請問司長您怎麼看待這個現象,或者有沒有做甚麼討論。

馬:好,偉翔真的一針見血,這是第二個技職非常重要的問題,實作能力,八成二的學生都去升學了,那怎麼樣因為這樣一個升學機制讓我們技職生實作能力能keep住,第一個當然我們在相關的工作會議、工作圈也討論過,你的入學考試招生會影響學校導致教學,所以我們試著在招生的策略上可以去看的到學生妳在學校的實作能力表現,因為我們在新的課綱的實作課程已經有累積15到35個學分,如果說我們能夠要求我要看你高中職的一個實作表現,包括你修課的一個情況,我相信可以落實到這個實作的教學,因為實作的教學會跟學生的技術能力表現有關。第二個當然就是有一部份的科系他可能真的可以去設計實作的考試,那這個部份我們也請招策會去思考用什麼樣的方式去設計出幾個領域的實作考試,在入學考試端就可以去執行,讓高中職的老師包括學生也能夠重視這一塊。那另外一個就是在入四技之後,我們有產學攜手專案,還有產業學院,還有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的產學訓專班等等,其實他強化的就是他技術能力的一個培養跟精進。

翔:好,謝謝司長的回應,那其實我想起我以前高職的時候,有些實作課我都是拿去準備升學,那我當然現場當然還是要問一下北科大姚立德校長,就是說那以您不管跟職校校長的交流或是跟科大校長間的交流,那你們是怎麼去討論這個議題,或是說你們會不會特別去關注說現在進來的孩子他在職校的時候有沒有很札實的去做那種實作課,還是都是拿來去準備升學考試呢?

姚:我們其實確實是有看到有一部分的學生,他們因為我們現在的高職實習的課程跟20年前差非常的多,以前高職的學生基本上禮拜一到禮拜五早上上理論課,下午全部都在上實習課,但是現在已經不是這樣了,所以學生的實作能力確實下降的非常的多,所以我們學校就想到一個做法,剛才司長也有提到的產學訓專班,我們夜間部的學生進來以後,第一年送到我們這個勞動部的職訓中心合作,第一年受1800個小時的職業訓練,那麼一整年的時間都去針對他所屬的系這個職類好好地對實作能力做一個培養,希望一年之後他能夠獲得乙級技術士證,那有了這個乙級技術士證之後,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大二、大三、大四白天我們幫他找本質學能最適合的工作,讓他到業界去工作,晚上再回來修這個理論的課程,大四畢業之前,再送回職訓中心受800個小時的職業訓練,希望能得到甲級技術士證,甲級技術士證非常非常難喔,那這個職類通常一年都只有兩三個人,所以我們的目標就是希望說我這些學生他的實作能力她能夠札札實實的去培養,那麼老實說我為甚麼要跟職訓中心合作呢?因為我們學校也沒有這樣的設備,因為這個要培養實作能力的設備學校比較屬於研發的設備,師資上面我們也沒有很好的師資,所以我們跟勞動力發展署來合作,其實產學訓專班是我們最早提出來的,後來風行草偃很多人也覺得很成功,所以我們也把這樣的經驗分享給其他的學校。

黃:我想可以更多讓技職教育還有職業訓練那一塊,對這一塊著力,那麼我想未來可能會是不錯的方向,那我剛剛其實聽校長在分享,我就想說太晚出生了,像我在讀高職的時候,我大概是應該快十年前,那如果是現在才出生,或許我的實作能力會更精進,好,現在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就先休息一會,接下來在繼續訪問我們教育部技職司司長馬湘萍,以及北科大校長姚立德。


 

翔:歡迎回到技職最前線,我是今天的青年主持人,《技職教育3.0》創辦人黃偉翔,今天很開心邀請到教育部技職司司長馬湘萍,以及北科大校長姚立德,我們剛才討論說技職選手升科大之後面臨課業的困惑以及在實作課上是不是有扎實去做或鎖定實務致用的本質,那我剛剛其實在兩位來賓的討論中我自己就在回想,像剛才師長就有提到以前我們(技職)是需要基礎能力,所以開始設置這些職校來配合產業的發展。像我剛才來的路上我就跟師長提到說以後不是說在推工業4.0或者是說生產力4.0,結果以後我們需要互聯網或物聯網這種趨勢的人才,那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的教學還要像以前那樣是這種單位行業制 像這種我以前練鉗工就一直練一直練…嗎?還是說我們現在可能更需要具備這種具有知識基礎的專業技術人才呢?基於這種背景那當然我想問師長像政策方面順應這種產業未來趨勢會不會作一些調整或是說相關政策呢?

馬:工業4.0其實我們在去年10月是提出生產力4.0的策略因應德國的工業4    .0,那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等等都提出針對於未來產業結構變化的一個產業的計畫或者是說人才培育的計畫,那在這個生產力4.0裡面的背景是像剛剛偉翔提到的智慧製造、智慧機器,以及物聯網,然後經由巨量資料的分析以及雲端運算還有虛實整合的系統讓整個未來不管是製造或者是工業甚至是服務業,它產生非常巨大的變化,在整個行政院的生產力4.0裡面分為三大領域:工業、商業跟農業。那其實技職司在去年10月份生產力4.0的計畫公布之後,我們非常快速啟動我們的人才培育機制,我們已邀請科大討論未來這個生產力4.0的人才到底是要具備甚麼樣的能力,整個課程包括學校的學習應該做怎麼樣的改變,那我們也分別委請三個學校來做這三個領域的課程模組,像工藝的部分我們是委請台科大邀集北科大以及相關的學校來開發這個課程模組,商業的部份我們邀請了高第一科大,農業的部分是邀請屏科大來規劃跟開發整個模組,那整個課程的模組它有核心就是未來的人才,他的專業必須要是更加的扎實跟精進,但是他在他自己的專業領域之外,必須要有跨領域、溝通協調跟認知的能力,就是專業能力加上跨領域能力這是未來生產力4.0裡面所需要技職人才的一個特性,那在幾個課程模組整個完成之後我們也會請這些學校來召開工作坊,因為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師資,那我們會由這些學校規劃怎麼樣來訓練我們的老師除了在國內之外,我們也會讓我們的老師有機會到國際上去學習跟了解在國際上針對於不管是工業4.0也好或者是其他國家對於未來整個生產製造的一個模式,他怎麼樣能夠feedback到他在教學現場上的教學的一個狀況!

翔:好!謝謝司長的回應,那當然我接著就要趁機問一下北科大校長姚立德就是說那在學校的定位上那順應這樣的趨勢,那我們教學現場是不是要順應做怎樣的改變?或者說是老師、教授需要做教學上的調整呢? 謝謝。

姚 :好! 我們其實剛才有提到我們(北科大)的典範科技大學計畫就已經協助我們去開發了很多個實驗室,這個實驗室我給他一個名字叫作工廠型實驗室,我們全校有十幾個實驗室,他那個實驗室就像工廠一樣他有甚麼特點呢?

他的設備一定是跟業界同步的,第二那個負責的老師,他的技藝一定是精湛的,然後他的實驗室基本上是可以作小批量的生產,除了這個之外剛才司長提到的工業4.0;工業4.0我們不僅僅滿足於現在的工廠型實驗室,我們在我們的學校會作一個小型的實驗工廠,這個實驗工廠是整線全部都是自動化,那這個部份我跟我們的機械系的老師講自動化組的老師講,絕對不可以把國外設備買過來裝一裝就算了,我要求他們全部都要用國產的設備,因為生產力4.0最主要的目標就是要讓國產的設備協助我們的廠商去改善他們的製程,所以我們老師花很多的時間去整合我們國內的這個設備感測器這個伺服器網路設備…等等來作實驗工程,除了在我們學校有了小型實驗工廠之外,我們要創全國之先,我們會在鄰近的工業區會做一個更大的實驗工廠,那個實驗工廠基本上是可以生產的,那這個部份我們會有個完全新的一個作法,希望用這樣的工廠型實驗室加上實驗工程來帶動我們國內的生產力4.0,尤其是工業4.0這一塊,那我們有經濟部這邊合作,我們這個實驗工程要能夠去協助我們國內的廠商需要是自動化需要是工業4.0服務的廠商,我們協助他怎麼樣要用國內的設備來作這個工業4.0這是我們的作法。

翔:好!謝謝 那我當然想要追問一下就是說剛才聽起來是非常有趣,因為我如果身為一位學生,我不知道學生是否可以參與其中,譬如我能在這裡面學習呢?

姚:是的! 我們剛才講的那個實驗工廠就是他既可教學又可生產,所以學生也會這樣做,那另外我們也跟我們校友做兩個聯合實驗室,他們進駐十幾個工程師進來,我們的老師帶著學生一起去做研究怎麼樣去協助他們的工程做成自動化。有好幾家上市公司都在我們學校裡面設這樣的實驗室讓學生實際上知道怎麼樣去把工業4.0實際運用在這個產線上面。

翔:那我們另外關心一個小議題就是說現在科大他會收高中生,那我也覺得我們今天不要用太民粹的來看待這件事,說一定要收技職的學生。像剛剛討論到是因為物連網、互聯網的趨勢,那我們以後的人才呢,我們一定要是技職生加科大的人才規格組合嗎?那如果像高中生加科大,也會不會這樣培育出來的人才,他是更符合或是說更能適應未來的產業。那我覺得這個問題我想先請問司長馬湘萍對於這個的看法。

馬:好的,高中生來就讀科大其實從民國88年開始,我們就有小幅的一個開放,比例不是很高,大概有10%左右。那我們的技職生也就是高職生也可以去就讀一般的大學,也差不多也是這個的比例,一年。因為讓兩個不同的軌道的學生,可以有一個非常微幅的一個交流,跟讓學生可以去做選擇。

當然這個問題的背景是因為我們科大原則上就是高工職的學生來做就讀,那一般的高中生他就是就讀一般的大學。原來他有他的一個量的一個規範,因為目前高工職跟一般的高中,他的比例大概,高職的比例是比一般的高中的比例來的多。

那我們大學的融合、跟技職的融合、四技的融合其實也有它的限制,所以我們開放小幅的比例,讓這些學生在科大裡面他想要去追求,也許是比較重學術這塊的學生有機會可以透過這個交流的管道來就讀,比例是比較低,但這也考量到生源的問題,生源互相拉扯的問題。所以這個政策上是技職司跟高教司我們做了一個這樣的調整。

那也回應剛剛偉翔所說的,其實一般的高中來就讀科大,其實他也不失為一種模式,但是後面的一個生源的拉扯,以及高工跟一般的高中的一個教學,他本身有教學上的一個不同,所以我們的量並沒有開放的非常的很大,只是非常微小的一個比例。

翔:記得我以前在技職升學補習班教書的時候,我有學生,他…我記得是大安高工吧。就是他後來因為成績很好,他就是申請上我記得是台大還是成大,剛剛你在討論的時候,我就想說這孩子後來現在也應該也到業界了,我不知道他可能表現的,我可能有時間以後再來追問。

當然還有一點時間,我當然是問校長姚立德,就是說那在學校是怎麼看待我現在是一個科大,那我現在招收高中生跟技職生,那他們進來呢,他們在校內的互動或是說在研究上,我不知道校長是怎麼看待這樣的學生。

姚:我想這樣說,任何的環境,只要是多元只要是開放,一定都是有利的環境,

所以基本上我是非常贊成司長剛才提到這樣的一個教育部的政策。我們一方面,因為科技大學要維持一個比較寬的管道給高職的學生來升學,但是我們又維持多元開放這樣的基本精神,我們也容許一部分高中的學生他對技職務實致用的這樣的教學的基本精神很嚮往,我們也讓他有這樣的機會進到科技大學這邊來就讀,所以基本上我們科技大學大概都是在這樣的政策之下來做學生的升學管道的開放。

那就臺北科技大學來說,我們其實有做過追蹤,高中的學生進來的時候,數理的基礎真的會比較好一點,但是他的實作能力比較差一點。所以在大一大二的因為基礎學分比較多,他們的成績可能略略會好一些,也沒有好很多,平均成績大概高個1~2分而已。但是到了大三大四的時候,我們已經看不到差異了,到了大三大四的時候,高中生和高職學生其實他們在學業成績的表現我們看起來是差不多的,所以我覺得這樣是我們所預期到這樣的一種現象,在這邊給大家做這樣的一個說明。

翔:謝謝校長的回應,那其實我回想我以前在台科大求學的時候,我們班上也有高中生。但其實在互動的時候,其實有時候有我們專業能力比較強,但他們基礎數理比較強。我們在工程數學或動力學,因為我學機械的,但其實這種互動交流,校長提到的是一種多元開放的環境下,其實很多時候對於學習上是有加乘效果的,所以說我還蠻同意校長的觀點。

好,謝謝校長,那因為時間的關係,那我最後當然還是謝謝教育部技職司司長馬湘萍跟北科大校長姚立德來今天來接受我的訪問,謝謝。

愷:好,偉翔,我可以把主棒接回來了嗎?

翔:不行,我還不是很想給你。

愷:不行,我還是要拿回來,我知道因為時間的關係。不過我說實在話,偉翔

剛剛一直在談的時候我還蠻感動的。今天是青年節,時代創造青年的機會,但是青年也創造了時代的趨勢。我們總是相信青年節給我們的青年帶來美好的希望,那麼在技職司立場來講,今天請偉翔上節目能夠分享一些技職教育的一些相關問題,我想代表的是青年的聲音喔,季潔。

潔:沒錯,真的。今天真的非常開心有我們偉翔的參與。那當然今天也謝謝我們

教育部技職司的馬湘萍司長還有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的姚立德校長,一起陪我們一起慶祝教育廣播電台56歲的生日,也透過這樣的對談,讓大家更了解技職教育。

愷:好,那我們的節目就謝謝三位的貴賓來我們的節目一起來參與這樣的活動,

謝謝。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